孩子之間溝通很成問題,常常一溝通就不歡而散,甚至吵架收場!這種問題應該在很多家庭中普遍存在。那么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障礙都有哪些呢:
一、命令、指揮、控制
這些信息告訴孩子,他的感受或需求并不重要;他必須服從他的父母的感受和需求。它們傳達了父母對此刻的孩子的不接受感。它們制造對父母權力的恐懼。孩子聽到的是他將會被比他更大、更強壯的人傷害的威脅。
二、警告、訓誡、威脅
這些信息會讓一個孩子感到恐懼和服從。(“如果你那樣做,你會后悔的。”)
它們傳達了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需求或愿望。(“如果你不停止玩那個鼓,我就會很生氣。”)孩子有時候會嘗試做一些他們已經被警告不要去做的事,只為了看看父母所說的結果會不會真的發生。
三、規勸、說教、布道
此類信息將外界的權威、責任或義務施加于孩子身上。孩子對這些“應該”、“應當”和“必須”的回應可能是更加激烈的抵抗和防衛姿態。
它們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內疚感——認為他是個“壞孩子”。(“你不應該那樣想。”)
四、建議、給出解決方案或意見
此類信息常常被孩子當作父母對他們的判斷力或尋找自己的解決方案的能力缺乏信心的證據。建議有時候會導致孩子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對父母的想法做出反應,從而沒有時間形成自己的想法。
五、說服、教育、進行邏輯辯論
試圖對另一個人進行教育,這種舉動常常會使“被教育者”感到你使他看起來卑下、處于從屬地位、缺乏能力。(“你總是認為你什么都知道。”)
六、評價、批評、表示不贊同、責備
這些信息可能比任何其他信息更能使孩子感到自己缺乏能力、自卑、愚蠢、缺乏價值、低劣。
七、贊揚、表示贊同
與人們對于贊揚總是會對孩子有好處的普遍觀點相反,贊揚常常會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一條不符合孩子的自我形象的正面評價會引發敵意:“我不漂亮,我很丑。”“我討厭我的頭發。”“我打得不好,我很糟。”
八、歸類、嘲笑、羞辱——讓孩子感到自己愚蠢,把孩子歸類,讓他感到羞恥
此類信息會對孩子的自我形象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它們會使一個孩子感到缺乏價值、低劣、不被喜受。
九、解釋、分析、診斷
此類信息向孩子傳達了父母“看透”了他,知道他的動機是什么,或者他為什么有那樣的表現。父母這樣的心理分析對于孩子可能是具有威脅性的,并且會帶來挫折感。
十、安慰、表示同情、安撫、支持
此類信息沒有大多數父母認為的那樣有幫助。當一個孩子為某件事煩惱時,對他進行安慰只會使他確信你不理解他。(“如果你知道我有多害怕,就不會這樣說了。”)
十一、調查、質問、審問
提問可能會向孩子傳達你的缺乏信任感,你的懷疑或疑惑。(“你有沒有像我告訴你的那樣去洗手?”)
十二、退出、分散注意力、開玩笑、轉移話題
此類信息會孩子傳達你對他不感興趣,不尊重他的感受,或者全然拒絕他。
當孩子需要談論某件事時,他們通常是十分嚴肅和專心的。當你用玩笑來回應時,你會使他們感到受傷害和被拒絕。
孩子,與成年人一樣,也希望他人用尊重的態度傾聽和理解他們。如果他們的父母漠視他們,他們很快就會學會不再與父母分享他們重要情緒和問題。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