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隊伍是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這“四種不為”,像四堵看不見的高墻,擋住了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也消耗了基層群眾對黨組織的信任與期待。要破墻而出,關鍵在于選準人、用好人、激勵人,把“干得好”真正寫進干部的成色里,讓“有為者有位,干事者吃香”。
干部不“作為”,事業怎有為?在一些地方,個別干部有的“鴕鳥式避責”,遇事繞道走;有的“老好人心態”,明知問題卻不敢碰硬;還有的“慵懶式打卡”,得過且過混日子。表面看是“不為”,實質是缺乏擔當、逃避責任,是對崗位的辜負、對群眾的背離。干部若沒有一股子真勁、實勁、韌勁,改革發展就難以落地生根,人民群眾也難以享受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成色從哪來?從“選、育、用、管”中煉出來。要寫好“干得好”這三個字,首先要從源頭選對人。選拔干部既要看“硬指標”,也要察“軟表現”。要拓寬視野“選”,從政治忠誠、政治定力、政治能力等五個方面設標立尺,采用“查、測、評、議、診”五道程序,像“體檢”一樣精準識別干部政治素質,確保干部不僅“能干”,更“會干、敢干、干得正”。
其次,要注重梯次結構,打造能打勝仗的“干部蓄水池”。通過例行考錄、選調招錄、專項選拔等方式引入“源頭活水”,構建分層分類的人才信息庫,實現干部儲備“有人可選,選有所依”。
更重要的是,要向基層一線選人,把干部推到改革發展的最前沿去“煉鋼淬火”。把那些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沖得上、扛得住、干得成的干部發現出來、提拔上來,真正形成憑實績用干部的鮮明導向。
撐腰兜底,把“敢為”變成“愿為”“善為”。敢不敢干,干得好不好,背后往往取決于組織的態度。要敢于為擔當者擔當,讓干部干事創業無后顧之憂。要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讓“試錯”不等于“問責”,對探索中的失誤合理容錯、及時糾錯,激勵干部放開手腳、大膽作為。要完善談心談話、走訪慰問等機制,及時掌握干部思想動態和實際困難,讓干部感受到組織的溫度和支持,真正“輕裝上陣、上陣能打”。
一個國家的發展,歸根結底靠人。干部是“關鍵少數”,是推動改革發展的橋梁和紐帶。把“干得好”寫進干部的成色里,不僅是一種激勵,更是一種責任。要真正讓那些埋頭苦干、不計得失、沖鋒在前的實干者有舞臺、有掌聲、有未來,也要讓“躺平式”“裝樣子”的干部無處可躲、無機可乘。
(作者:王英名,工作單位:河北省中共渤海新區工委黃驊市委組織部;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一篇來源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