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提要】中國的發展奇跡,可謂“世界一流”的經濟實踐,更是世界級的經濟現象,中國人應有起碼的學術自信。以中國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做好“中國學問”,應當成為每一位經濟學家的立場與追求。更進一步,我們的理論研究還要讓中國經濟發展的范式、原理、規律等真正給全球帶來福利。這樣的“普適性”當是“國際一流”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近日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培養造就國際一流的經濟學家、具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專家學者要立足國情、深入調研,著力研究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注重從客觀經濟事實出發,揭示經濟現象背后的本質及規律,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研究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獻計獻策。總書記聚焦“國際一流”,為我國經濟學研究指明了方向,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理論前瞻性。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所創造的經濟奇跡,在世界經濟史上從未有過,是目前仍然無法用理論解釋的增長之謎。”西方主流經濟學家曾這樣評述我們取得的成就。一個曾經一窮二白的落后國家,竟能保持長達二三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用如此短的時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成就顛覆了太多“理論上的不可能”。
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的發展奇跡,可謂“世界一流”的經濟實踐,更是世界級的經濟現象。但與之相應,我們的經濟理論研究卻遠沒這般耀眼。正如有論者指出,“中國有一流的經濟發展,卻沒有一流的經濟學家。”我們有不少經濟學家,要么不下功夫了解國情,盲目套用西方理論解釋中國現象;要么不調查研究,只會看著統計報表作分析;要么斷章取義,隨便拉個模式就和中國做對比。研究來研究去,往往是跟在別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趨。獨創性的缺乏,正是造成我國目前經濟理論研究難達“國際一流”的重要因素。
偉大的經濟實踐,理應催生偉大的經濟理論,中國人應有起碼的學術自信。與許多國家至今仍在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下掙扎相比,與許多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相比,我國可謂“風景這邊獨好”。對此,西方國家無論是學者還是政要,都是服氣的。
“風景這邊獨好”,正是源于我們形成、發展并始終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包括理論研究者在內的每一位中國人,都需要堅定這些自信,清醒認識中國的歷史走向,準確定位中國的世界坐標。對自己的認識越清醒,對形勢的判斷越準確,對中國的未來就越自信,對中國的研究就越有底氣。
理論思維的起點決定著理論創新的結果。能否在中國大地上尋找到更有力、更獨到的智慧,某種程度上取決于經濟學家能否認識到中國的獨特性。毛澤東同志曾說,“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些西方學者拋出堅信不疑的唯海相地層生油理論,認為中國大地多為陸相地層,不存在具有商業價值的石油礦藏可能性,“中國貧油論”甚囂塵上。然而就在這時,一些有獨立見解的中國學者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李四光就是其中之一。為了探測石油,他扎根中國廣袤大地,風餐露宿、歷經波折,帶著地質隊走過大江南北、經歷過無數次探測,終于找到了橫貫東西的兩大儲油構造帶,讓中國徹底甩脫 “貧油”帽子。
中國經濟還將向前發展,迫切需要理論學術研究的服務和指導。以中國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做好“中國學問”,應當成為每一位經濟學家的立場與追求。
經濟理論研究不能形而上、空對空,更要站位高,眼界寬。國際一流,首先就要有世界眼光、全球意識。需要看到,今日中國所探索的經濟發展道路,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財富,更是在為世界發展貢獻一份中國智慧,提供一套中國方案。而這也就決定了,我們的理論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自娛自樂的階段,而是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讓中國經濟發展的范式、原理、規律等真正給全球帶來福利。這樣的“普適性”當是“國際一流”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段時間以來,很多發展中國家都贊嘆中國的發展速度,表示要學習中國經驗。不少發達國家也驚嘆于中國的政府管理效率,表示要借鑒我們的宏觀調控思路。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
實踐永無止境,理論創新也永無止境。今天,在中國崛起的新征程上,堅持理論指導和實踐探索辯證統一,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相互促進,我們就一定能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讓偉大的實踐孕育偉大的理論,以創新的理論推動實踐的成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