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大潮的洶涌澎湃,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趁機沉渣泛起,卷土重來。這種貌似學術爭論的思潮,打著“反思歷史”、“還原歷史”等旗號,歪曲和否定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歪曲和否定中國人民近代以來一百七十多年的革命史,歪曲和否定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的奮斗史,歪曲和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多年的發展史。從歷史虛無主義的矛頭所指,可以斷定它是一種錯誤的社會思潮,是一種對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意識形態進行挑戰的政治思潮。盡管在意識形態領域里處于支流位置,但它釋放的負能量影響不可小視。圍繞這種思潮交鋒的筆墨官司,關乎當代中國要不要捍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果,要不要捍衛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要不要捍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等大是大非問題,必須針鋒相對地予以回應。
歷史虛無主義虛無歷史的方法并不新鮮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總是尋機頑固地表現自己,又揮之不去,去還復來,原因在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近三十多年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動了當代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巨大進步。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然而,由于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樣化,以及市場經濟活動存在的弱點和消極影響,人民內部矛盾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發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人們思想意識的變化,使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相互交織,進步觀念與落后觀念相互影響。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意識形態領域關系錯綜復雜的形勢下,弘揚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正確的、進步的思想觀念,反對與馬克思主義背道而馳的、錯誤的、落后的思想觀念,就顯得格外重要。如果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容忍指導思想多元化,勢必會破壞社會主義中國的文化形態、政治形態和社會形態,導致人心大亂、天下大亂,便于國內外敵對勢力施展西化、分化中國,促使中國改旗易幟的圖謀。
歷史虛無主義虛無歷史,理論并不高深,方法也不新鮮,都是老調重彈、故伎重演。虛者,模糊、歪曲之謂也;無者,抹殺、消除之謂也。一言以蔽之,只要能虛無歷史,他們就不擇手段,或隨意剪裁和拼湊史料,或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甚至指鹿為馬、混淆黑白。
歷史虛無主義虛無歷史,大都聚焦于中國革命史和新中國發展史,又多以近代中國人民革命為突破口。他們斷言,太平天國“絕無進步的歷史意義可言”,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于建設”,“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不斷革命:‘二次革命’、‘護國護法’、‘大革命’、最后是49年的革命”。“‘革命’在中國并不一定是好事情”。他們罔顧歷史,不愿也不敢承認: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是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器。中國近代歷史也反復證明革命是“好事情”。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完成的三大偉業,無不與革命休戚相關。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二是創造性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三是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革命,開創、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這三大偉業,不可逆轉地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不可逆轉地開啟和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選擇社會主義道路不是“誤入歧途”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否定中國革命,重點否定的是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人民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他們貶損這種選擇是“誤入歧途”,主張用“現代化范式”取代“革命范式”,揚言“如果當時中國執行一條‘孫子’戰略,隨便搭上哪一條順風船,或許現在的中國會強盛得多。比如追隨美國,可能我們今天就是日本”。這種荒唐的“如果”邏輯,怎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清政府,可謂“孫子”相十足矣!從鴉片戰爭開始,這個“洋人的朝廷”就“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乞求搭乘西方列強的“順風船”,謀求“強盛得多”的處境。結果怎樣呢?美國沒有讓清政府搭乘“順風船”,中國也沒有成為日本,反而落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下場。
與歷史虛無主義者的愿望相反,新中國的歷史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不是“誤入歧途”,而是走上了凱歌行進的光明坦途。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舊中國留下的經濟“爛攤子”只有16萬噸鋼,外加西方市場滯銷的“洋貨”。60多年后,中國的鋼產量超過5億噸,各種新興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尖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中國制造”日新月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新中國成立之初,城鄉居民生活貧困,大多數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60多年后,總體上實現了經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人均GDP從1949年的35美元增至2011年的5400美元,人均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延長到2012年的74歲。
正確區分政治是非和學術是非
1957年,毛澤東在闡述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斗爭時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還是有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存在”;“馬克思主義仍然必須在斗爭中發展。馬克思主義仍然必須在斗爭中才能發展,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必須是這樣”;“這種斗爭永遠不會完結。這是真理發展的規律,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規律”。時隔多年,重溫這篇著作,仍如醍醐灌頂,深感任重道遠。
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的實踐和歷史也證明:同錯誤思潮斗爭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規律。馬克思主義是真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戰斗力,在每次理論交鋒中都能經得住鍛煉和考驗,都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鞏固和擴大陣地,都能挫敗任何錯誤思潮的挑戰和攻擊。據此,人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按照馬克思主義“必須在斗爭中發展”的規律,眼下與歷史虛無主義的這場較量,結局也定然如此。
以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基石之一的唯物史觀為研究指南的哲學社會科學家,特別是歷史學家,在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斗爭中,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增強陣地意識,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正確區分政治是非和學術是非,擺事實,講道理,撥亂反正,解疑釋惑,用歷史的、實踐的、辯證的思維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認清歷史趨勢,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方向,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