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王偉光:學習和掌握馬克思兩個偉大發現的重要意義
點擊:  作者:王偉光    來源:中國學派  發布時間:2016-12-13 10:57:14

 

          【核心提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我們提供了認識問題的基本立場?,F在許多人講經濟學不講政治,這是錯誤的。講政治,首先就是要講立場。站在什么人立場上,為什么人說話,為什么人搖旗吶喊,為什么人搖筆桿子,這就是立場問題。馬克思是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來看待資本主義經濟現象的,因為站在這個立場上,他才揭示了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秘密。立場問題非常重要,立場錯了,出發點就錯了。工人階級就階級性來講,是消滅剝削制度和階級差別的最后一個階級,是最大公無私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先進階級,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就會秉持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今天我們搞研究、寫文章,是站在人民立場上呢?還是站在少數人立場上呢?立場問題非常重要!我們現在端著人民給我們的飯碗,我們就得為人民說話。

 

 

縱觀整個人類思想發展史,馬克思一生對人類思想作出了兩個最偉大的貢獻:一是揭示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發現了唯物史觀,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是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發現了剩余價值,在此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被紛繁復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穿、住,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活動,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便構成基礎,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乃至宗教觀念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及其特殊的運動規律,發現了剩余價值。正如恩格斯所說: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即使只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97頁。)

1唯物史觀完成了人類思想史上歷史觀的偉大變革,是工人階級政黨必須掌握的最銳利的思想武器

唯物史觀的發現是馬克思對人類思想史的一次劃時代的偉大貢獻。恩格斯把唯物史觀看作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列寧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寧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5頁。)

1.創立唯物史觀的重要意義

在馬克思之前,從古希臘時期的德謨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唯物主義到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應該說唯物論已經發展到了人類思想的高峰;在馬克思之前,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已經發展到了人類思想的高峰。黑格爾是辯證法大師,但他的辯證法是裝在唯心主義框架里的,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則是形而上學的,而且在歷史觀上仍是唯心論的。馬克思站在人類思想史的最高峰,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

在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產生之前,人類始終陷于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思想迷途中不能自拔,眾多思想家對社會歷史進行過多方面探索,但對于歷史之謎的回答卻只有兩類:一類是唯心主義的回答,即或是把歷史發展歸結為神、天命的作用,或是歸結為精神的作用。例如,主觀唯心主義的主觀精神決定論,將歷史發展歸結為人的理性、情感、動機和意識等;客觀唯心主義的客觀精神決定論,將歷史發展歸結為早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產生的、客觀存在的和無人身的理性。另一類是舊唯物主義的回答。一些舊唯物主義者雖然在自然觀上堅持了唯物主義立場,但在考察社會歷史時,卻被社會領域和歷史過程的特殊性所迷惑,只是看到了人們從事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探究隱藏在思想動機背后的原因;只是看到了在社會歷史領域中起作用的精神動力,而沒有看到隱藏在精神動力背后的物質動因,將精神動力看成社會發展的終極原因,從而在歷史觀上仍舊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沼。

綜觀一切舊歷史觀不難發現,它們有兩個根本缺陷:一是從思想原因、而不是從物質經濟根源來說明人類歷史活動的動因和社會發展的動力,這就是舊歷史觀的思想動機論;二是只看到少數歷史人物的作用,忽視人民群眾是真正的歷史主人,抹煞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這就是舊歷史觀的英雄史觀。英雄史觀將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歸于帝王將相、英雄豪杰的個人意志,認為這些人的一個好念頭可以使國泰民安,一個壞想法可以使國破家亡、生靈涂炭。英雄史觀說到底還是唯心主義的舊歷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社會歷史觀,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也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提供了物質前提。社會化大生產造就了歷史上最復雜的生產組織,而社會卻日益分裂為鮮明的兩大對立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資本主義開創了世界歷史,使人們可以通過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社會歷史的比較研究,發現其中的規律,使人們能夠透視資本主義社會結構和關系,透視以往私有制社會的結構和關系,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和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為理解社會歷史規律提供了客觀依據。然而資本主義的誕生只是為唯物史觀的產生創造了必要的客觀條件,唯物史觀的創立離不開馬克思基于實踐的理論創新。馬克思所具有的歷史觀的超人之處、偉大之處讓我們想到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1901年提出的理發師的胡子該由誰來刮的著名悖論:在某個城鎮中只有一位理發師,他打出這樣的廣告:我只為本城所有不給自己刮臉的人刮臉。而該鎮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一位自己不刮臉的男子,都必須由這位理發師刮臉。可是有一天,這位理發師從鏡子里看見自己的胡子長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他能不能給自己刮臉呢?如果他不給自己刮臉,他就屬于不給自己刮臉的人,按照鎮里的規定,他應該由作為理發師的自己刮臉;而如果他給自己刮臉呢,他又屬于給自己刮臉的人,就不該由作為理發師的他給自己刮臉。這就成為化解不開的悖論。

悖論是指二律背反、互相矛盾、無法解開的難題。實際上,對歷史發展最終動力的解釋在人類思想史的發展進程中,不要說唯心主義者,連一些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也陷入了不可解的悖論之中。比如,法國資產階級啟蒙哲學家孟德斯鳩認為,不同氣候的特殊性對各民族生理、心理、氣質、宗教信仰、政治制度有決定性作用,提出了地理環境決定論,這個結論顯然具有唯物主義傾向。但他認為,地理環境決定人的理性,人的理性又決定政治、法律制度。顯然,孟德斯鳩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從唯物主義命題出發,又返回到人的理性決定社會存在的唯心主義的老路上了。再如,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愛爾維修有句名言:人是環境的產物。他認為,環境主要體現為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同樣繞了一圈又繞回來了,怎么也繞不開唯心主義的結論。

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提及,黑格爾的形式是唯心的,但是他所講的歷史規律恰恰又是最接近唯物史觀的,聰明的唯心主義比愚蠢的唯物主義更接近于聰明的唯物主義(《列寧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35頁。)。在黑格爾那里,把獨立于人之外的某種理念轉化為自然和歷史,把歷史規律的辯證過程描述得非常清晰,接近了唯物史觀的答案,但他是放在唯心主義框架里解釋的。費爾巴哈沖破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認為是感性的人、肉體的人決定了歷史的發展。但是在費爾巴哈眼中,感性的、肉體的人是沒有能動性的,是被動的,不是社會的、實踐的人,不是現實社會的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人。他認為,歷史是由抽象的人所具有的抽象的、永恒的普遍之愛決定的,抽象的是決定歷史發展的動力,這又回到了二律背反的悖論問題上了。用唯心主義來解釋歷史,顯然是錯誤的;而舊唯物主義者把歷史發展歸結為某種實在的物質,歸結為被動、抽象的人,看上去是唯物的,但實際上又回到抽象的人性、人的理念、人的自我意識等唯心的結論上,肯定也是不行的。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了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2頁),徹底解決了舊歷史觀的悖論問題。他強調感性的人的活動,即實踐的作用。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0頁。)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頁)。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人本唯物主義觀點的基礎上,形成了科學實踐觀,找到既是肉體的、物質的,又是能動的、實踐的、現實的人,而人的物質生產勞動實踐活動是馬克思全部發現的核心秘訣,他把人的物質性和能動性全部結合在人的生產勞動實踐中,從而既唯物地、又辯證地解開了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悖論死結?!蛾P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

與以往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相反,馬克思在考察社會歷史、尋找社會發展的真實動因時,不是從主觀意識、客觀精神、上帝、神意或抽象的人性出發,而是從現實的人及其活動出發,從現實的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出發,從現實的人的生產活動實踐出發。在馬克思看來,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是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人們為了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就必須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物質生產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追求生存發展需要滿足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人們的一切思想動機背后的、最深刻的物質根源。人們所從事的物質資料生產,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人類社會的經濟關系及其派生的政治關系、思想文化關系等一切社會關系,都是在物質生產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并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必須從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經濟基礎出發來說明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來說明一切人類社會歷史現象。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場偉大革命,它將唯心主義從社會歷史領域中徹底清除,從而徹底地解決了歷史觀領域唯心主義占統治地位的狀況,實現了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與歷史觀上的唯物主義的統一,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徹底的和完備的唯物主義學說。中國共產黨人接受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并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巨大勝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系統、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不斷把握規律、積極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2.唯物史觀的主要內容

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十分豐富。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于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思想作了精辟論述,論證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和規律,大致勾畫出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觀點,如生產觀點、群眾觀點、階級和階級斗爭觀點,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相互關系理論、社會經濟形態理論、社會基本矛盾理論、國家理論、社會革命導致社會形態更替并最終導致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社會意識形態理論、社會利益理論、人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學習、掌握歷史唯物主義,要貫徹少而精的原則,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其中所貫徹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并將其運用到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去。

唯物史觀最根本的是三大基本觀點。

第一個是生產的觀點。人類的物質生產勞動實踐是一切社會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在生產勞動中,人與自然發生關系,構成生產力;人與人之間發生關系,構成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結合成生產方式,生產方式的演變決定社會形態的演變。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經濟基礎之上是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又分為政治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對立統一關系,構成社會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當然,上層建筑相對經濟基礎來說,生產關系相對生產力來說,具有相對獨立性;意識形態上層建筑可以反作用于政治上層建筑,從而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可以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需要,這是社會歷史的基本規律。

第二個是階級的觀點。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表現為階級差別(或對立)、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原始社會解體以來的歷史就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階級斗爭貫穿階級社會的全部發展過程,正是階級斗爭推動了階級社會的發展。

階級與階級斗爭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理論,但最早發現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并不是馬克思。在馬克思之前,資產階級思想家已經發現資本主義社會中有階級的存在,發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斗爭。馬克思自己就曾說過: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在我以前很久,資產階級歷史編撰學家就已經敘述過階級斗爭的歷史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也已經對各個階級作過經濟上的分析。(《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6頁。)英國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亞當·斯密第一次從經濟上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分類。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有三大基本階級:地主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他們分別以土地地租、勞動工資和資本利潤為經濟收入。同樣也是英國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大衛·李嘉圖揭示并說明了階級以及階級之間的經濟對立。此外,19世紀法國復辟時期的歷史學家基佐、梯也里、米涅,19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等也都意識到了階級與階級斗爭。但是,由于他們都是站在唯心史觀的立場上,并未認識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因而不可能揭示階級產生和消滅的根源和途徑。

在資產階級思想家已有的思想成果基礎上,馬克思在給約瑟夫·魏德邁的信中談到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我所加上的新內容就是證明了下列幾點:(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2)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6頁。)。既然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一定歷史階段的客觀存在,在研究階級社會的歷史現象時,就不能不使用階級分析方法。如果不承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無產階級專政學說,就等于閹割了唯物史觀,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當前對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憲政民主、新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潮的批判,從根本上說,如果沒有唯物史觀作指導,不使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去闡釋,是批不透徹的。20006月江澤民就講過:我們糾正過去一度發生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是完全正確的,但這不等于階級斗爭已不存在了。只要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我們就不能丟棄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分析的觀點和方法。這種觀點和方法始終是我們觀察社會主義同各種敵對勢力斗爭的復雜政治現象的一把鑰匙。(《江澤民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3頁。)《黨章》《憲法》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都強調并重申過這樣的觀點。

第三個是群眾的觀點。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他們推動著社會制度的變革。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密切聯系群眾,一直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經過時間和實踐檢驗的真理,是指導無產階級政黨全部事業的理論指南

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的又一個偉大發現,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修課?,F在各種經濟學理論五花八門,但我們的政治經濟學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不能是別的什么經濟理論。經濟學雖然是研究經濟問題,但不可能脫離社會政治而純之又純。在我們的政治經濟學教學中,不能食洋不化,必須要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當代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要大講特講,不能被邊緣化。

1.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讀《資本論》、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根本的是要掌握其中一以貫之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是我們必須掌握的思想武器。毛澤東在1941年發表的《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指出,學習馬克思主義,正確的態度是從馬克思主義中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并且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具體問題,從中找出規律,指導我們的實踐。

一是立場。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我們提供了認識問題的基本立場?,F在許多人講經濟學不講政治,這是錯誤的。講政治,首先就是要講立場。站在什么人立場上,為什么人說話,為什么人搖旗吶喊,為什么人搖筆桿子,這就是立場問題。馬克思是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來看待資本主義經濟現象的,因為站在這個立場上,他才揭示了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秘密。立場問題非常重要,立場錯了,出發點就錯了。工人階級就階級性來講,是消滅剝削制度和階級差別的最后一個階級,是最大公無私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先進階級,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就會秉持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堅持的根本立場。今天我們搞研究、寫文章,是站在人民立場上呢?還是站在少數人立場上呢?立場問題非常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根本立場。馬克思在還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時,就已經把為了千百萬人的幸福作為選擇職業的取向。馬克思后來寫作的《資本論》是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為工人階級說話;恩格斯寫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時,也是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我們現在端著人民給我們的飯碗,我們就得為人民說話。

二是觀點。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根本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認識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原理。現在有人講政治經濟學時,把這兩個觀點剔除了,這就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變了味、變了性。在馬克思之前,英國古典經濟學家配第、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雖然提出了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是價值的源泉,但他們不知道在商品生產中,勞動具有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個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兩重性,不懂得勞動和勞動力這兩者是有區別的,他們的勞動價值論是有缺陷的,因此不可能發現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告訴我們,勞動過程中的活勞動與生產資料相結合才產生新的價值,即增值;而物化的勞動,即生產資料的消耗只轉移價值,并不產生新的價值。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貫徹到底的,是勞動價值一元論。當時的庸俗經濟學家提出生產費用決定論邊際效益決定論,認為一切參與勞動過程的生產要素都產生新的價值。馬克思批判了這種觀點。他認為,勞動是一個過程,勞動和勞動力是有區別的,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力成為商品,資本家在市場購買了工人的勞動力,并付給工人相當于勞動力價值的工資,但是工人在勞動過程中付出的活勞動產生的新價值高于勞動力價值,二者之間的差額就是剩余價值,它被資本家無償占有了。其他生產要素雖然參與價值的生產,但是本身不創造新的價值?,F在有人又提出,所有參與勞動過程的要素都產生新的價值,又回到了馬克思批評的庸俗經濟學的老調上了。正因為有了剩余價值論,馬克思才發現了資本的秘密,才揭示了資本主義不可避免的內在矛盾和經濟危機。迄今為止的資本主義發展實踐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三是方法。毛澤東認為,正確的哲學思維是經濟學家寫出好的經濟學論著的必要條件。他說:沒有哲學家頭腦的作家,要寫出好的經濟學來是不可能的。馬克思能夠寫出《資本論》,列寧能夠寫出《帝國主義論》,因為他們同時是哲學家,有哲學家的頭腦,有辯證法這個武器。(《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0頁。)正因為馬克思有了辯證法與唯物論、有了哲學的方法論,才寫出了諸多科學的論著。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主要有四個方法:一是從基本的經濟事實出發來分析社會問題的唯物論方法。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時,主要依靠大量的數據,從資本主義最基本的細胞——商品開始,從最基本的經濟事實出發,經過深入研究得出科學的結論。毛澤東說:如果沒有倫敦博物館,馬克思就寫不出《資本論》。(《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2頁。)二是從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綜合分析方法。從感性的具體上升到理性的抽象;再運用理性的抽象分析具體的現實,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從而揭示事物的一般規律,這既是人類認識運動的一般規律,也正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發展規律和必然滅亡趨勢的科學分析方法。馬克思從最具體、最常見的資本主義經濟細胞——商品分析入手,上升到對資本主義一般規律的抽象概括。三是矛盾分析方法。馬克思用矛盾分析方法貫穿對資本主義的分析。馬克思認為,勞動二重性的矛盾決定了商品二重性的矛盾,而商品二重性的矛盾又是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萌芽。矛盾分析方法徹底揭示了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四是階級分析方法。《資本論》正是通過揭露剩余價值秘密,揭示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階級對抗的經濟根源。馬克思認為,正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引發了工人階級反抗資本主義的階級斗爭,從而將導致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最終實現。階級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分析方法,沒有階級分析法,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時代意義

首先,時代的根本性質沒有改變,作為時代精神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般原理依然管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真理性是顛撲不破的,其深刻性是難以超越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魅力和影響在當代有增無減。法國哲學家薩特曾說過:在十七世紀后和二十世紀之間,我看有三個時代可以稱為著名的時代:笛卡爾和洛克的時代,康德和黑格爾的時代以及馬克思的時代。這三種哲學依次成為任何特定思想的土壤和任何文化的前景,只要它們表達的歷史時代未被超越,他們就不會被超越。(〔法〕薩特:《辯證理性批判》,林驤華、徐和瑾、陳偉豐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10頁。)《共產黨宣言》指出,我們的時代,是資產階級時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頁。),即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形態的發展時代。在這個時代,一方面資本主義在積累財富,在推動發展;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又在積累矛盾,制造自己的對立面和掘墓人,從而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這個大的歷史時代現在還沒有過去。馬克思在1878年研究東方社會得出世界歷史的理論,他認為資本主義使人類歷史進入世界歷史,具有世界性,就是今天所說的全球化。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推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帶來了兩極分化,加劇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盡管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盡管時代主題發生了重大轉換,但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趨勢沒有變,所揭示的時代本質沒有發生根本轉變,2008年以來爆發的世界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的歷史發展規律的基本原理沒有過時。

其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揭示的關于市場經濟的一般原理,對我國發展市場經濟具有指導作用。現在我們正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所具有的一般屬性和規律,我們都碰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概括仍然管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的新實踐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許多重要理論成果,比如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六大基本原則,關于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理論,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關于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理論,關于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理論,關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理論,關于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的理論,關于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理論,關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論,等等。這些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適應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政治經濟學,這些理論不僅有力地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而且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年第8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