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老子用一生的心血凝結而成的名著,全書總共5162字,也稱作《老子五千文》。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5000多字不過是一部短篇小說的體量,閱讀起來很容易。但是,面對《道德經》,從來沒有人說它好讀,只因為《道德經》艱深晦澀,古今中外,即使是多么有名的大學問家,在它面前都顯得孤陋寡聞。
如果有人宣稱他能給《道德經》的每句話給出準確的解釋,不用理他,就當他吹牛好了。
白居易當年閱讀《道德經》時,感到自己才疏學淺,無奈之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曰: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詩中“知者”的意思跟現在的“智者”一樣。
連白居易這樣的大文豪都讀不懂《道德經》,現代人讀不懂它算不上丟人,畢竟,《道德經》享有“萬經之王”的美譽,它以哲學為根基,深刻地探討了修身、政治、用兵、養生等方方面面的學識,若沒有強大而全面的知識儲備,確實很難讀懂。再加上漢語本身具有多義性,不同文化水平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就更加增加了《道德經》的閱讀難度。
歷史上,《道德經》的版本有很多,每個版本之間的差異相當大。1973年,從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版甲本《道德經》,字數為5344字,被國內學者公認為最接近老子原文的版本。
實際上,我們今天看到的《道德經》,是在帛書版《道德經》的基礎上,經過歷朝歷代的文人多次修改后成型的,被改動的地方足足有700多處。許多字詞和句子被改動后,含義跟老子的原文已經發生較大變化,甚至造成了相反的含義,這是當今沒有人能真正讀懂《道德經》的根本原因。
《道德經》為什么會被篡改?篡改的目的又是什么?
可以肯定地說,是為了滿足“儒家思想”的要求,因為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符合統治者的意志。
歸納起來,篡改《道德經》的主要方式有三種,一是為了精簡,二是為了避諱,三是另有企圖。這些改動大多發生在西漢之后,除過為了精簡而改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之外,避諱而改與另有企圖而改都轉換了原文的意思,也改變了老子的初心。
其一,為了精簡文字而改,看似無傷大雅,但或多或少地改動了老子的思想。
現代版《道德經》的第一章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帛書版的首句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后人為了精簡文字,將句子中的“也”字去掉后,讓句子讀起來更順口一些。
史書記載,這個改動發生在漢文帝劉恒時期,因為劉恒的名字里帶有“恒”字,為了避諱,將“恒”字改成了“常”字。
可以看出,句子雖然精簡了,但語氣發生了較大變化,并且,“恒”與“常”的含義有明顯的不同,“恒”有“永恒”之意,含義更深廣一些。
《道德經》第二章有“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一句話,帛書原文是“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后之相隨,恒也。”
除過把語氣助詞“之”字去掉,還把“長短相形”變成了“長短相較”,“高下相盈”改成了“高下相傾”,很顯然,這樣改動讓含義變得突兀起來,喪失了呼應關系。因為老子的哲學方法論是環環相扣的,是從無到有的,這樣改動的話難以體會到老子的思想精髓。
其二,為了避諱而改動的情況在《道德經》里出現得非常多,雖然用近義詞來代替,但還是改變了原文的本意。
《道德經》第十八章有這樣的句子: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漢朝帛書版句子是:六親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亂焉,有忠臣。
改動后的句子不但去掉了助詞“焉”,還把“邦”字改成了“國”字,是因為這個改動發生在漢高祖劉邦時期,為了避諱劉邦的名字而改。
《道德經》五十六章第一句寫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實際上,帛書版里是“知者弗言,言者弗知”,這是為了避諱漢昭帝劉弗陵的名字。從“弗”字改為“不”字后,雖然“弗”含有“不”的意思,但確切地說,“弗”的本義是糾正、矯正,改成“不”后,意思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老子的本意是說:智慧的人言語謹慎不會輕易說話,話多的人往往缺乏必要的智慧。
在老子眼里,“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本身是無法用語言說清楚的,輕易能說出它就不是“道”了。
類似的改動非常多,都是因為某些字詞跟當朝皇帝的名字撞了車,認為是對帝王的不敬,所以才被迫而改。
《道德經》里因為跟帝王名字撞車而被迫改動的地方多達100多處,這樣的改動,等于把老子思想的精華部分給過濾掉了,距離真實的道家思想越來越遠。
其三,為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或者是貶低道家思想而抬高儒家思想,另有企圖的改動。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劉徹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后,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立馬就確立了下來,對后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為了推行儒家思想,達到政治目的,御用文人對《道德經》進行了大刀闊斧地篡改,使其意思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下句子前者是原句,后者是改動后的句子。
《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有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第十二章,五色使人目明——五色使人目盲。
第十四章,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二十一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順眾父——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雖然這些句子只有一、二字的改動,但把關鍵字轉換后,讓其含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對道家思想的傳播帶來了難以彌補的損失。
儒家思想推崇圣人的示范作用,把圣人當作楷模來看待,認為圣人的思想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
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儒家喜歡“厚古薄今”,倡導人們要向古代圣賢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垂拱而治”,一切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可以說,這種篡改是伴隨著“儒道之爭”長期進行的,最終,儒家思想取得了最后勝利,現代人只能看到被“儒化”了的道德經。
文·段宏剛 來源:鴻鵠迎罡今日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現代人為何讀不懂道德經?漢朝帛書道德經出世,給人們揭開了謎底
2021-09-22?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