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達
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
10月10日 因病不幸逝世
沉痛哀悼!
陳先達,1930年12月生,江西鄱陽人。1953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1956年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
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我國培養的第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杰出代表。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主任、第三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組組長、北京市哲學學會會長、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
現任教育部社科委哲學學部召集人、北京市社科聯顧問、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名譽會長。
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中宣部第七屆、第八屆、第十四屆“五個一工程”獎,第一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全國“十大最美教師”和全國“榜樣”人物稱號等。
陳先達教授在哲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等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著述,并且在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某些重要原理、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關于真理標準、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如何關注現實等方面提出了諸多影響深遠的觀點。代表著作有《理論自信: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陳先達文集(14卷)》《走向歷史的深處》《處在夾縫中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程》《歷史唯物主義新探》《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提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等,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
陳先達,男,漢族,1930年12月出生,1956年5月入黨,1956年9月參加工作,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教育部哲學領域“101計劃”專家組首席專家。
陳先達是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是我國培養的第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杰出代表。在近70載的馬克思主義教學生涯中,他一直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守立德樹人初心,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培養了大批杰出人才,被稱為“行走的馬列字典”,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發展,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作出了突出貢獻。
陳先達自1956年7月從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畢業后留哲學系任教,一直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研究,著有對哲學學科及整個中國社會科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一系列著作。他在哲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等方面有精深研究和著述,在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某些重要原理、關于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關于真理標準、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如何關注現實等方面提出了諸多重要觀點。
陳先達始終堅持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問題要從實際出發,反對脫離中國現實來談論馬克思主義。關注現實,史論結合,澄清原理,旗幟鮮明,倡導哲學研究以問題為導向,關注民族和時代的命運,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是陳先達學術著作的典型特點。他始終堅持與時代共呼吸、同步伐,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陳先達心系國家,一心向黨,不僅“姓馬”,而且“信馬”。面對改革開放以來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發生的多次論戰,陳先達多次強調:“姓馬”容易,“信馬”不易;“姓馬”是專業,“信馬”是信仰。
2016年,陳先達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北京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和北京電視臺為其拍攝制作《為你而歌——哲學信仰的播種人》專題紀錄片。2017年,在中央組織部、中央電視臺聯合推出的特別節目《榜樣》中,作為節目邀請的教育戰線的唯一榜樣代表,陳先達用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展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2021年,陳先達所在的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研室黨支部通過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驗收。
自1956年9月走上講臺起,陳先達堅持教書育人近70載。在他看來,一生教書,最大的收獲是心態永遠年輕,因為永遠和年輕人在一起,永遠與書為伍。對他來說,教書育人是最快樂,也是最適合他的工作。陳先達始終強調馬克思主義信仰對馬克思主義學習的重要性。他常對學生講:“只要你選擇馬克思主義專業,你就必須有堅定的信念。我們這個專業和別的專業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但是知識,而且關乎信仰。如果沒有信仰的話,你這門課不可能學好。不相信馬克思主義的人來學習馬克思主義是絕對不行的。我們這個專業有個特點,專業、職業、信仰三者必須統一。你單純把它作為一種謀生手段是不行的,這是我們和其他專業的教師最大的不同。我不僅傳授知識,同時也傳播一種信仰。”他的學生至今已遍及全國高校哲學課堂,其中有兩位大學校長、三位長江學者,數十位教授,他們也一直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的講臺上。2015年,在光明日報社與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的“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中,陳先達入選并位列榜首,榮獲“全國十大最美教師”稱號。2024年5月陳先達榮獲第二屆高等學校優秀思政課教師一等獎教金。
進入新時代,陳先達筆耕不輟,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雜志等媒體刊發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文章近50篇,在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方面,與結合實際對馬克思主義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與闡釋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陳先達的著作立足現實,由史入論,例如《陳先達文集》(十四卷)《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十五講》《文化自信的傳統與當代》《理論自信——做堅定地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偉大的馬克思——做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者》《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道路》等著作,深刻彰顯了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面的極高造詣與對時代之問和中國之問的深度思考與把握。
在教學與研究生涯中,陳先達發表論文200余篇,主持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若干重大問題研究”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研究”以及其他國家、省部級課題四十余項,1994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特等獎,1995年獲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1999年、2003年、2017年三次獲中央宣傳部 “五個一”工程獎,2016年榮獲“第五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陳先達年逾90,近年來仍佳作頻出,在2023年出版《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十二講》《陳先達精選集》《哲學與社會—老年沉思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陳先達在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界前沿與馬克思主義教學工作一線,認真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彰顯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教育工作者的學術品格、時代擔當與偉大志向。
一生與書相伴,從家門到校門,從讀書到教書,教書仍然是在讀書。我確定自己的學術方向是在人民大學,它幾乎占了我整個一生。在人民大學大體上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從1953年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到1980年,屬于接受哲學教育的啟蒙時期;從1980年至今為獨立研究探索時期。這兩個階段當然無法截然分開,它有一以貫之的東西。無論是國家困難時期還是我個人有點兒坎坎坷坷,都沒有動搖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信仰,但從我寫作的關注點和風格來說,確實發生了變化。改革開放后第二階段可以分成三個小段:從學術研究轉向哲學隨筆,從哲學隨筆又轉向政論文章。孔子說:“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我希望我的變能越變越好。
第一階段:哲學啟蒙時期
1953年我于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被分配到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生班哲學班學習。從上海到北京,這是我的學術專業的定格,從此我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結緣。三年研究生班學習,我最大的收獲是學到了一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讀了幾本經典著作。盡管當時理解并不深,但總算打下了一點兒基礎。
從1956年到1980年,各種政治運動比較多。從我個人來說,做學問還沒有上路,也不知道怎樣研究,成果很少。值得記的事,我概括為兩文一會。第一篇是發表于《教學與研究》1963年第3期的《實踐檢驗與邏輯證明》。在此文中,我特別強調實踐檢驗和邏輯證明是不同的。把邏輯證明和實踐相并列,認為真理有兩個標準是錯誤的,但否認或貶低邏輯證明的作用也是片面的。辯證唯物主義在承認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基礎上,正確估計了邏輯證明的作用,并科學地闡明了這兩者的關系。全部文章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層層展開的。另一篇是發表在《前線》1963年第2期的《服從多數尊重少數》。這是一篇多少有點兒政論性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如何發揚民主的問題。我提出應該重視票決的民主方式,但又不能迷信票決。因為多數票并不表明就是正確的,真理在少數人手中的事并不少見。程序民主不應該絕對化,因此,我提出“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的主張,而且對尊重少數著墨甚多。當時反右斗爭剛結束不久,階級斗爭火藥味濃重,提出“尊重少數”應該說是有點兒見識。文章中還批評了西方的普遍自由的觀點。多年以后,我重讀這篇文章,感到它雖然很短,卻不比我后來的大塊文章的含金量少。這引起了我對自己學術之路的反思。如果此后我繼續沿著獨立思考之路進行學術研究,寫點兒有見解的文章,而不是無棱無角的學究式的論文,成就可能會更大些。不過這是條有風險的理論之路。真理的探索有時會灼傷探索者的手指,人生的各種偶然性很難預料。
除了兩篇文章外,還有一個會,值得說道。因為它也是我學術生涯中一件有意義的事,我稱之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鵝湖會”。1960年春,在現為中央黨校的校內舉行了哲學教科書的討論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關于哲學教科書的討論會,規模不小,檔次也很高,主持人是著名哲學家艾思奇。我是個小小的講師,主要是去學習、聽會。這個會很長,是“馬拉松”,共開了兩個多月,如果要討論,仍然可以開下去,哲學問題是個無底洞。
我此生參加過多次教科書的編寫,也當過主編,至今仍不時會參加此類討論。我有一個體會,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和體系會隨時代變化而變化,會增加新內容,會更具時代特色、民族特色。可是要試圖推翻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否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已經取得的成就,在理論觀點上另起爐灶,沒有一個成功的。我積此生經驗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凡屬規律性的內容,只能根據新條件加以運用和發展,可以結合中國實際,結合科學發展充實新內容、新材料,編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教科書,而不是任意構建什么新體系。除非完全脫離馬克思主義哲學范圍,弄一個四不像的東西,如果這樣,就無權稱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可以稱為專著,稱為某某人自己的體系,但絕不能把它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
第二階段:獨立研究探索時期
從學術上說,我的確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這40多年,可以細分為三個小階段,各有特點。
第一,研究馬克思主義史和馬克思早期思想。差不多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我的基本研究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史和馬克思早期思想。我參加集體編寫的《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我寫了頭三章,并負責對全稿進行潤色;參加《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程》的寫作,并擔任主編。這兩部書最大的特色是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把馬克思主義融為一體,并不是割裂的三個部分的組合。可是由于水平的限制,仍然避免不了“拼盤”的缺點。我個人的專著主要是《走向歷史的深處》。這是我第一本個人專著,也是我所有著作中非常值得回憶的一本書。除了專著外,這一時期我還重視學術文章的寫作,發表的文章比較多,這些文章現實性較強。
第二,轉向哲學隨筆。我喜歡讀同行中如萬馬奔騰、有氣勢、立論難以撼動的好文章。我心向往,但非我所能。我知道自己才拙,永遠寫不出這種大眼界大手筆的風雷文章,于是開始轉向寫隨筆。我的第一本隨筆是《漫步遐思》。我的隨筆最大的特點是立足現實,著眼于智慧的啟迪。我的隨筆很多都來源于我自身的經驗、來源于讀書的觸發、來源于新聞、來源于對社會事件的觀察,總之,不是純粹從自己頭腦中擠出的“水貨”。我的隨筆中有三篇短文《論后悔》《論命運》《論失敗》,看標題是純哲學的,實際上都包含著我自己人生經歷的體悟。在道德教育中,我感到我們沒有著重于行而著重于說,因此我寫了一篇《八十老兒行不得》的短文。據說,有個和尚法號鳥窠禪師,住在樹上,精通佛典,能為人指點迷津。蘇軾聞禪師之名,前去問做人之道。禪師說:“惡事不做,眾善多行。”蘇軾很是失望,說這個道理三歲小孩都知道。禪師答道:“三歲孩兒懂得,八十老兒行不得。”這句話看似平淡,實在對得很。許多道理是平凡的,但能終生恪守、始終不渝卻是極難的。“八十老兒行不得”,對于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同樣有這個問題。的確有的人革命一輩子,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一條——“為人民服務”就做不到或不打算做。為人民服務,道理深不深?好不好懂?易懂難行。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如能終生力行,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者。在現實中我們能見到一些人口不離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個幌子,或者說是用來應付上級、蒙騙群眾的“護身符”,不會照著做,也從來不打算照著做。因此,有人革命一輩子,還是一個“八十老兒行不得”的假馬克思主義者。
第三,時政論文。已經到耄耋之年,我又作了一次改變。大概是從2015年開始,在《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發表了有關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道路方面的文章,差不多有二十多篇,這些文章被結集為《一位“85后”的馬克思主義觀》。我在寫一些長文章的同時,還寫一些短小、有點兒戰斗性的文章。我曾在《光明日報》《北京日報》發表過一些文章,有好心朋友勸我說,你寫它干嗎,就不怕得罪人嗎?我說不怕,沒有什么可怕的,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我的任務就是宣傳和捍衛馬克思主義。我為什么如此執著于馬克思主義,堅定地跟著中國共產黨?我們這一行當,可不是一般的學術研究,沒有強烈的感情和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單純讀書,你也許可以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學者、專家,但絕不可能成為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第三階段:“謝幕”
我2019年3月退休。按60歲退休規定,我多工作了近30年。在首批一級教授退休儀式上,學校給我們以極大榮譽,校長發表講話并獻花,對我一生的成就和貢獻作出了高度評價。當然多過譽和溢美之詞,這是難免的,符合中國人情的。退休嘛,當然如此多多鼓勵和慰問。這不能當作真實的評價,人應該有自知之明。我已年過九十,體力和寫作能力肯定已經衰退。我看到哲學界新人輩出,有許多非常有思想有抱負的年輕哲學家,非常欣喜。長江后浪推前浪,這是歷史進步的規律,也是學術進步的規律。我寫一首“寄語后浪”的詩:
修道學佛兩難能,喧囂世界一俗人。
終身舌耕喜弄筆,半簍廢紙半拙文。
頭白已無攀登力,月月愧領養老銀。
笑迎后浪逐前浪,壁間劍鞘莫生塵。
“壁間劍鞘莫生塵。”這是我對后浪的期待。希望他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作出新貢獻。
(來源:昆侖策網【修編】,轉自“思享前沿”,匯編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日報等)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