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已使得世界上240多個國家和地區、70億人口加速貿易、經濟、市場、科技等一體化進程,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越來越成為發展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從來沒有像今天,和平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合作共贏成為必然選擇。
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不僅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體、第二大的經濟體,不久還會成為世界的第一大經濟體,中國有意愿,也完全有能力繼續推動世界和平發展、開啟共贏主義的時代。
正是在上述國際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的對外工作新方針,“共贏主義”是其中的核心思想,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理解、贊許和支持。
為什么說世界迎來了“共贏主義”時代?它與殖民主義時代、帝國主義時代、霸權主義時代有什么根本不同?為什么中國領導人帶頭倡導“共贏主義”?“共贏主義”的目的和內涵是什么?為什么說“共贏主義”是人類和平發展的必然選擇?
世界五百年:從殖民主義時代到“共贏主義”時代
中國倡導“共贏主義”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是21世紀人類共同進步的必然選擇。從500多年來世界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引發了世界的大變局、大發展、大進步,但是也先后經歷了殖民主義時代、帝國主義時代和霸權主義時代,直到進入21世紀才有可能進入“共贏主義”時代。前三者與后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具有不公正性,而后者具有公正性;前者具有歧視性,而后者具有平等性;前者具有排他性,而后者具有包容性;前者具有對抗性,而后者具有非對抗性;前者具有沖突性,而后者具有和諧性;前者具有不可持續性、暫時性,而后者具有可持續性、長久性。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后,世界開啟了第一個全球化時代。與此同時,也進入了殖民主義時代,這包括:先是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特別是英國在全球范圍內,以殖民主義方式拓展到全球。到了十九世紀,英國的殖民擴張達到頂峰,統治的領土包括北美、澳洲、南亞等,相當于地球上五分之一的土地。殖民主義為殖民帝國提供了市場和資源的供給,很大程度促進了這些帝國本身的發展。
在19世紀中葉,人類又開啟了第二次全球化時代,與此同時,殖民主義走向了帝國主義時代,例如英國殖民主義成為大英帝國,在其頂峰時期,曾經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蓋了地球大部分經度,太陽時刻都會照耀英屬領土,故稱為“日不落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帝國主義國家成為全球戰爭的根源,各帝國通過發動戰爭爭奪世界霸權,瓜分或重新瓜分世界及勢力范圍,特別是先后爆發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人類付出了幾千萬生命的慘痛代價,其中,中國是最大的受害者,這次世界大戰及資本主義大蕭條危機打斷了蓬勃發展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甚至還出現了歷史的倒退。
二次大戰結束之后,首次建立了聯合國等戰后國際機構和相應的秩序,為世界第三次全球化時代提供了基礎和環境,但也進入了霸權主義時代,又成為全球冷戰及局部戰爭的根源。先是美蘇兩大國爭奪世界勢力范圍,蘇聯自行解體。冷戰之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一方面提供了全球性公共產品,另一方面,它擁有世界最多的海外軍事基地,也是世界發動戰爭次數最多的國家,還是對其他國家(包括中國)采取經濟制裁最多的國家,又是監測全球網絡最多的國家,是真正意義上的“包打天下”的霸主。盡管美國對外發展援助絕對額是最高的,但是占GDP比重在發達國家中是最低的(只有千分之一),而它的軍費開支曾超過了世界軍費總額的45%以上,顯示了美國的雙重性,世界領袖與世界警察是典型的“霸權主義時代的全球霸主”。這既是美國稱霸世界的本錢,還是美國走向衰落的征兆,更是“失道寡助”的必然結果。直到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經受嚴重打擊,奧巴馬執政,從伊拉克、阿富汗撤軍,不得不削減軍費開支,美國軍費開支(2014年為6100億美元)占世界總量比重首次降至34%,但卻相當于發展援助的27.4倍,這說明美國有錢買大炮、無錢援助南方國家,充分反映了霸權論特征。
隨著中國迅速崛起,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打破了“國強必霸”的邏輯,誠如習近平所言: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愿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21世紀的世界才有可能迎來共贏主義時代。
為什么中國倡導“共贏主義”
中國是共贏主義時代的倡導者、推動者。中國雖然已經在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等指標上全面趕超美國,但中國不會推行霸權主義,更不會搞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為什么中國提倡“共贏主義”?首先是中國曾是這三大主義的最大受害者。中國的歷史經驗和親身經歷,決定了中國不會扮演殖民者、帝國主義者和全球霸主的角色。
一是在殖民主義時代,1840年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隨后簽訂中美《望廈條約》(1843年)和中法《黃埔條約》(1843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56年,英法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先后被迫簽定《天津條約》(1858年)和《北京條約》(1858年),沙俄趁火打劫,中國被迫簽訂《璦琿條約》(1858年)、《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伊犁條約》(19世紀80年代),僅這四項條約沙俄就占據中國國土面積達150多萬平方公里。
二是在帝國主義時代,1894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甲午戰爭,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1895年),賠償白銀2億兩,被迫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1900年帝國主義八國聯軍入侵,被迫簽訂《辛丑條約》(1901年),賠款白銀4.5億兩,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公開侵占我國東北地區長達14年;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中國人民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三是在霸權主義時代,1950年,中國被迫參加抗美援朝,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美國先是帶頭封鎖中國,后是操縱聯合國禁運中國,長達20年,直到1971年4月尼克松總統宣布結束對中國貿易禁運; 1965年中國被迫參加抗美援越、美國陷入長期越戰泥潭;1964年之后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大兵壓境,達到100萬軍隊,直到80年代之后開始撤軍;1989年美國帶頭再次制裁中國。
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實行三大主義,其本質都是一樣的,始終是不公正、不公平,始終是大國欺負小國、富國欺負窮國、強國欺負弱國的強盜邏輯、叢林法則。不僅中國人民是受害者,世界各國人民也是受害者,這些恃強凌弱國家的人民同樣是受害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因如此,中國更加珍惜世界和平發展、公開主張互利共贏。
共贏主義集新中國歷屆領導人之大成
中國領導人倡導共贏主義,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集新中國六十多年來歷屆領導人外交方針、方略之大成,具有歷史的繼承性和創新性。
早在毛澤東時代,就主張“王道”,反對“霸道”。一方面提出了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這就是中國所奉行的共贏主義的最早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堅決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希望能夠獲得十幾年的國際和平發展環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毛澤東曾指出:“無數事實證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是“王道”,失道寡助則是“霸道”。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在接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首次提出了霸權主義的概念。他是指第一世界的美國和蘇聯。根據毛澤東的思想,經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的鄧小平在聯合國特別會議上的發言稿,詳細闡述了毛澤東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同時也公開提出了反對殖民主義、反對帝國主義、反對霸權主義,特別是反對超級大國的掠奪和控制。1974年4月10日,鄧小平在聯大特別會議上作了這個發言,代表中國政府明確反對世界的霸權主義,作為一個既是社會主義國家,又是一個最大的第三世界國家,我們是主張王道的。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先是前瞻性地提出爭取23年(指1977-2000)國際和平環境,為實現“四個現代化”服務,之后又提出爭取70年(指1980-2050年)國際和平環境,為中國現代化“三步走”的戰略構想服務。他還提出和平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仍然旗幟鮮明地反對霸權主義。他認為,霸權主義是(當今世界)戰爭的根源。
1989年后,美國帶頭制裁中國,對中國實行霸權主義。1989年10月江澤民在國慶講話中提到,中國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他說,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已經越來越行不通了,企圖把自己的政治、經濟模式和價值觀念強加于別國。這就是霸權主義的經典定義。江澤民的結論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注定要失敗的。凡是搞“霸道”的,其結果一定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進入二十一世紀,胡錦濤首次提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一條全新道路,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將“和平、開放、合作、和諧、共贏”作為中國主張、中國理念、中國原則、中國追求。后來又明確提出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開辟了世界大國的先例,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宣示。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幾屆領導人的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基本思路,帶頭走出去,與世界各國政要和人民做朋友,大力推進外交理論實踐創新,先后提出了“中國夢”、“亞洲夢”、“亞太夢”、“世界夢”,堅持貫徹正確義利觀,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建設好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全球伙伴關系網絡,更加明確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成為建設和諧世界(指大同世界)的倡導者、踐行者、先行者。
共贏主義集中華傳統思想精髓之大成
中國領導人倡導共贏主義,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集幾千年來中國歷史傳統精華之大成,具有深厚的歷史資源和當今時代的創新性。
從歷史淵源來看,中華文明具有獨特的延續性、包容性、開放性,自古就具有“以和為貴”的文化傳統、文化基因,這一思想充分體現在習近平一系列對外講話之中。
為什么中國會主張“王道”,而反對“霸道”?習近平十分理性地介紹了中國的歷史淵源,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
為什么中國會打破“國強必霸”的霸道邏輯?習近平十分清楚地告訴世人:中國的先人早就知道“國雖大,好戰必亡”。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積極開展對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對外侵略擴張;執著于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而不是開疆拓土的殖民主義。2100多年前,中國人就開通了絲綢之路,推動東西方文明平等開展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跡,沿路各國人民均受益匪淺。600多年前,中國的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7次遠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沒有占領一寸土地,播撒了和平友誼的種子,留下的是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文明傳播的佳話。
中國如何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實現共贏主義?為此,習近平更是創造性地倡議“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這恰恰源于古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弘揚古絲綢之路互學互鑒、和睦共處的精神。2013年9月7日,他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講演中首次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3日,他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中,又首次提出共同建設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根據習近平主席倡議,經過一年多的調查研究、精心設計、高效工作,于2015年3月中國政府公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該方案創新之處是首次提出了“三個共同體”: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首次提出了“五個相通”: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一設想一提出,已經有沿線幾十個國家積極響應參與,并愿同各自的發展戰略相互對接。
這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共贏主義愿景和行動方案。從這個意義上看,“一帶一路”是二十一世紀中國推進對外合作的戰略構想和總體布局,為整個歐亞大陸共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它是中國對外開放之路,更是中國與沿線各國互利共贏之路。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利益相關者
中國為什么會在世界大國(如二十國集團)中帶頭倡導共贏主義,敢于公開向全世界宣示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是因為1978年之后的幾十年國際和平環境為中國經濟起飛、迅速崛起創造了難得的“天時地利”,對外開放又使得中國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體,更是全球最大的利益相關者,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必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處在世界市場舞臺的中心。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貨物貿易進出口國,不久還會成為世界第一大進口市場,是真正的“超級買家”;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他們對中國出口的依存度越來越高,而中國產品對他們市場占有水平也相應地不斷提高,特別是南方國家,例如中國已經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2013年雙邊貿易額已經突破了2000億美元,是2000年的近20倍,成為非洲大多數國家貿易增長的最大發動機。
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世界投資市場的優等生。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國,是世界投資自由化的最大受益者;中國又是世界第三大海外投資國,不久還會成為世界第二或第一大海外投資國,是世界投資自由化的實際行動者。
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世界服務貿易市場的最大客戶,特別是旅游市場、高等教育市場的最大客戶。每年約有上億中國人出訪世界各國,世界各國也有幾千萬人來華訪問、旅游;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也是世界第三大外國留學生目的地國。
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世界治理的重要成員。中國是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機構的重要成員,是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三大股東,是二十國集團等多邊組織的重要成員。
因此,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更廣泛深入地參與世界治理,更積極主動地承擔國際責任與義務,為共同構建和諧世界做貢獻。
最重要的是,中國不只是大國,更是社會主義國家,這一國家性質決定了中國必須是堅持和平主義的國家,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這與那些資本主義大國的國家性質有著根本的不同。
黨的十八大以來短短兩年半時間,習近平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頭走出去,足跡遍及五大洲50多國,會見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近500人次,更加頻繁地與世界各國政要、人民面對面地交流。習近平對世情的認識和了解,都是來自第一手的信息,這樣才能夠作出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戰略布局,才能夠提出“一帶一路”的大戰略、大布局。
從更寬廣的世界歷史視野看,和平發展道路歸結起來就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在強調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創新實現發展的同時,堅持對外開放,學習借鑒別國長處;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潮流,尋求與各國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同國際社會一道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條道路最鮮明的特征是科學發展、自主發展、開放發展、和平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
中國共贏主義的目標及內涵
中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不僅提出了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而且還要全面建設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社會。這一國內目標也決定了中國在世界發展中,提倡共贏主義。外交是內政的延伸,也是內政反映在國際事務上的必然選擇。為此,中國領導人先后提出和諧社會、和諧中國,進而和諧亞洲、和諧世界。因此,共贏主義的核心目標和宗旨就是全世界各國人民一起共同打造和諧世界,即大同世界。
第一,共贏主義的主題就是和平發展。這是當今世界時代的主題,也是當今各國最大的公益性產品,如同新鮮空氣,即使看不見、摸不著、感覺不到,但每個人每時每刻都需要。因此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就沒有新鮮空氣。對世界各國人民而言,和平是最根本的利益,發展是最大的利益。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和平發展就是硬道理,也是最簡單的道理。
第二,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習近平主席明確地提出,我們要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
第三,共同構建互利共贏的開放型世界經濟,實現各國共同發展。中國帶頭建立開放型經濟,向全世界全面開放,讓世界投資中國大地,讓世界分享中國市場。中國作為世界上負責任的大國,就是要把本國利益同各國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努力擴大各方共同利益的匯合點,通過開放、合作,促進全球各國的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各國經濟,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中國積極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服務便利化,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堅決支持世界貿易組織,推動建立均衡、普惠、共贏的多邊貿易體制,“堅定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帶頭降低關稅稅率,取消部分關稅貿易壁壘,對最不發達國家、低收入國家實行零關稅,并擴大到所有的最不發達國家、低收入國家、下中等收入國家;在已有的對外援助基礎上,制定“中國對外援助”規劃,推動全球國際援助行動,參與國際組織共同制定下一個十五年(2016-2030年)發展目標(后千年目標)。積極走出去,讓中國投資世界,深度參與全球經濟與市場競爭,為世界市場提供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服務、中國品牌。
第四,共同應對全球非傳統共同挑戰。在應對氣候變化、反對恐怖主義、保障網絡安全、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防止重大疫情、防災減災等全球性挑戰方面,既要責無旁貸,又要作出表率,主動給予發展中國家大力幫助以及緊急援助。
第五,全面參與全球治理,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中國無意改變二次大戰之后的國際組織和國際秩序,而是作為改革者、建設者,通過積極參與、主動建議進一步改革全球治理機制,使之更加公正和合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活躍的國際治理參與國,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各組織,在二十國集團峰會積極發揮建設者作用,而且還參與了各種專項專業國際治理,彰顯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責任和擔當。同時,更加主動提出中國建議、中國方案,使之成為世界方案的一部分,例如,中美共同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宣布2020年后各自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對發展中大國而言必須在2030年前后實現碳排放達到高峰,對于所有的發達國家必須實現絕對減排,這在國際上產生巨大示范效應。又如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倡議,正在籌建的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有50多個國家積極響應,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其中域內國家37個、域外國家20個,涵蓋了歐亞地區大部分國家,成員遍及五大洲。
第六,共同推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習近平主席對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用三句話作了非常精辟的概括,第一句是“不沖突、不對抗”,這是兩國關系的必要前提;第二句是“相互尊重”,這是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第三句是“合作共贏”,這是兩國關系的必由之路。中國從來都沒有想要挑戰甚至取代美國地位的戰略意圖,而是真心實意地希望和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共同維護和平,共同實現發展。對世界兩個最大的經濟體、貿易體、技術創新體,更深入的融合,合則兩利,對世界而言,是福音;斗則兩敗俱傷,對世界而言,是災難。
第七,推動各種文明交流互鑒,實現人類文明共同進步。誠如習近平所言: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文明和多種宗教。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一種語言,只有一種音樂,只有一種服飾,那是不可想象的。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這就是中國的現代文明觀,是共贏主義的文化內核。
第八,全面貢獻人類發展。中國的發展可以并且越來越能夠對人類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突出表現為四個主要方面:作為世界第一大發動機,對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服務便利化的進程,對促進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推動全球綠色能源革命、綠色工業革命、綠色交通革命、綠色建筑革命等,對促進全球節能減排的貢獻;推動全球公平發展,進一步縮小南北發展差距,對全人類平等發展、公平發展、包容性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共贏主義的世界意義
歷史的經驗是值得注意的,歷史的教訓更是值得汲取的。當今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后經歷了五個世紀以來的殖民主義時代,近200年來的帝國主義時代,70年來的霸權主義時代,人類發展都為此付出了無數的代價。正是在經歷了實踐的檢驗、時代的檢驗、歷史的檢驗,我們才能夠真正看到共贏主義時代是人類和平發展、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這如同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中國領導人帶頭倡導共贏主義,不僅是基于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而且也是基于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構建和諧世界(大同世界)的必然選擇;這不僅是基于全體中國人民的核心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而且也是基于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
中國領導人創新了十分獨特的“共贏主義”(即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中國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實質上指明了全面對外開放的基本方向,中國將與世界各國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的講話》,2014年5月15日。
②《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97頁。
③習近平: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謀求持久發展 共筑亞太夢想》的主旨演講,2014年11月9日。
④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講話》,2014年11月29日。
⑤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28日。
⑥王毅:《盤點2014:中國外交豐收之年》,2014年12月24日。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羅富強:令人熱血沸騰的動態數據視頻,一定能讓您明白特朗普政府為何要全力打壓中國
2020-10-20?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