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后,我從哈佛回來,帶了一批學生做了一些分析。當時我們用到了宏觀經濟里最有名的迭代模型,它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思考。所以要討論好養老問題,必須要有非常好的宏觀的、動態的模型。
我為什么要提動態模型呢?其實養老問題要解決的,最根本的是一個人口結構問題。比如說現在爭論的,到底是現收現付制,還是混合。說到底,中國現在走的還是現收現付。現收現付方式很簡單,我們的個人賬戶實際上是空賬,現在青年上班族,根據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養老金,然后統統用于現在的退休人群。根據一定的替代率,關鍵的解決辦法就是現在的就業結構和養老。
從世界角度來講,一百多年前的養老保險體系,無論是比較早的德國,或者英國,他們都假定退休以后活十年,現在如果這樣的話,所有現收現付的都破產了。因為大家知道,現在不是活十年的問題,中國女工50歲退休,每天在鍛煉身體,目標就是活到90歲,就是40年的養老。最近我們學院有一個老教授提出,對老年重新定義,他覺得如果從65歲到75歲定義為青老年,75~85歲是中老年,85歲以上才是老老年。
我們都學過生命周期理論,人的一生當中前面有儲蓄,后面負儲蓄,退休以后是正儲蓄,來平衡他的消費。但是像現在到了85歲以后人還活著,要人照顧,這個消費就上去了。西方現在提出一個概念,叫誰來付這個消費。
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生育率在下降,歐洲婦女綜合生育率大概在1.6左右,但是要維持一個人口規模,應該要2.1至2.2才可以。所以沒有足夠的年輕人,這是人類未來非常大的問題。但是我們中國跟世界不同的是70年代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所以上海的生育率是非常低的。
但全國比較好一些,因為沒有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作為經濟學家我要講,幸虧沒有嚴格執行,如果嚴格執行我們今天會沒有服務員,沒有鐘點工,會困難得一塌糊涂,勞工短缺會更嚴重。現在大家知道,單獨已經來了。
基本人口問題解決了,我們再來談模式。
模式無非就是現收現付和基金制,但是稍微分析一下,無論是現收現付還是基金制,老年人將來生活水平維持或者增長,它的源泉只有兩個,一個是就業人口的增長和就業人口勞動生產率提高,物質基礎就是這個東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覺得討論現收現付制還是基金制意義不是太大。但對于基金來說,還是能解決一些短視的問題。
新加坡很有意思,李光耀西方的東西他都學,但是就不學養老保險,他是搞公積金制度,讓自己來選擇,有的人覺得身體比較差,活不了很長,60歲就退休了,有的人覺得我可能活到90歲,那就工作到75歲、80歲,他自己選擇。這時候基金制就是比較好的,因為自己對自己的身體最清楚。
不管怎么說,中國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退休太早,55歲還是60歲退休都是太早,所以中國人力資源浪費現在是非常嚴重。這個問題引申出另外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不讓他50歲、55歲、60歲退休,我們一股腦把退休年齡提到60歲可以嗎?那么就業就成了問題。我覺得和第一個問題連起來考慮,讓50歲的人退休了干什么呢?而且這些人也愿意干,就養著第三代,解放出80后、90后,提高勞動生產率以服務社會。
反過來我擔心一個事情是什么呢?如果我們獨生子女政策徹底放棄了,這個社會都不愿意生很多小孩,尤其是富裕地區和人力資本高的地區,因為現在富裕了,都想去旅游,誰愿意多養小孩。我們曾經討論過東亞國家,重視對孩子的教育、重視考試的國家,都不愿意多要小孩。去問問清華大學的學生,你們爸媽為了你們的學習半條命沒有了,要培養兩個孩子,一生的幸福就沒有了。
最后,如果有基金制,如果是開放的,中國現在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什么呢?中國人口越來越老齡化,如果我們向日本學習,把金融搞好,把金融理財搞好,尤其是允許把資金投到海外,跟海外人口比較年輕的國家,比如印度、越南相結合,這是中國未來非常好的路子,除此之外,沒有好的辦法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