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關于鳳姐的文章寫晚了,不過晚有晚的好處,可以想的深一點,寫的透一點。
關于羅玉鳳,有兩個問題值得研究,一是羅玉鳳為什么能夠成名?二是她的那篇閱讀量達300多萬、贊賞20多萬的《求祝福,求鼓勵》的雞湯文為什么如此受追捧?
先說第一個問題。羅玉鳳成為“網紅”的時間是2009年。這一年是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的第二年,上海正在緊鑼密鼓的籌辦2010年的世博會。雖然美國出現了金融危機,影響了中國的出口,但在四萬億投資的拉動下,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強勁增長,GDP總量超過德國,直逼日本,即將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經濟高速增長的后果之一,就是城市化進程急劇加快,白領和中產階級人口規模迅速擴張,他們是市場上的主要消費者,也擔任著教師、記者、編輯等工作,是最愛發表議論的網民和博客寫手,掌握著輿論話語權。
2009年,也是微博元年。微博的出現,使信息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信息傳播方式由單向度的傳播轉為病毒性擴散。
羅玉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她自稱懂詩畫、會彈琴,精通古漢語,“9歲起博覽群書,20歲達到頂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無人能及”;現主要研讀經濟類和《知音》、《故事會》等人文社科類書籍。
2009年10月下旬開始,羅玉鳳在上海地鐵陸家嘴站散發相當雷人的征婚傳單,開出七條征婚條件,包括必須為倫敦或哈佛大學碩士畢業生,博士生連讀。身高176-183左右。長得越帥越好。必須有劉德華那樣的帥氣、任達華那樣的性感,等等。
羅玉鳳所渴望的,都是當下中產階級的標配。她自身的條件和她所希望得到東西,構成了一種巨大的張力。顯然她不屬于中產階級,她只能站在中產階級的柵欄外面把食指含在嘴里向內張望,她是中產階級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的仰慕者,她用一種無望的、極為夸張、自黑自虐的姿態把這種仰慕淋漓盡致的展示了出來。于是她就成了一道風景,在這道風景構成的背景映襯下,中產階級(或自我認定的中產階級)顯得自信而又優越。
這樣一來,圍觀羅玉鳳就成了自鳴得意的中產階級(或自我認定、自我想象的中產階級)確認自己優越感的一種方式,是中產階級確認自己身份、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也是中產階級相互認同的一種方式。
羅玉鳳的存在和表演因此就具有了極大的價值,中產階級甚至愿意付費來讓她長期進行這種表演,她在電視娛樂節目中充當嘉賓,也是微博、微信這兩個城市中產階級新空間中長盛不衰的話題。
現在談談羅玉鳳的《求祝福,求鼓勵》為什么如此受追捧。最新的消息是,羅玉鳳說《求祝福,求鼓勵》被別人修改過,因此不代表她的本意。但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篇文章的內容,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以及整個這一事件所折射的社會和文化心理。
《求祝福,求鼓勵》為什么會受到如此追捧?簡言之就是用一種飽含感情的語言,加上羅玉鳳真實的身世,營造了一個美國才是夢想之地的灰姑娘童話,暗合了時下彌漫在中產階級人群中的“逃離”情緒。轉發和贊賞的人,都不過是借羅玉鳳的這杯酒,澆自己胸中的塊壘罷了。
這里客觀上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中國經濟增速連續六年下滑;2012年以來兩次股災,據說50萬元以上的賬戶被清理掉了150萬個,這似乎意味著一大批家庭從中產階層中跌落下來;一線城市的樓價得道升仙般的一路飆升,讓那些以候補中產階級自命的大學畢業生灰心喪氣,發現個人奮斗可能毫無意義,甚至也包括籠罩在中國北半部的長聚不散的霧霾……
面對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問題,中國的主流文化精英給出的建議不是團結起來戰勝困難,而是“逃離”!從“逃離北上廣”到“逃離中國”!他們總是在各種平臺,用真實的或虛構的故事,明示或暗示“逃離”才是唯一出路,就連純屬意外的雷X事件,也成了鼓動逃離的理由。
“逃離”既成為中產階層(或自我想象的中產階層)的一種集體無意識或潛意識,以“逃離”為主題的《求祝福,求鼓勵》引發巨大共鳴,也就毫不奇怪了。
從更深層的文化心理上來看,近三十多年來,美國早已在中國的當代主流文化中被營造成了“伊甸園”、浪漫的烏有之鄉、甚至帶有彼岸、故鄉般的溫暖色彩。在這樣的語境當中,美國作為“逃離”的目的地是理所當然的。
盡管占領華爾街運動和特朗普的當選都表明美國夢已經銹跡斑斑,好夢難圓,但在中國的主流文化中,美國夢仍然熠熠生輝,比如連續兩集的《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合伙人》、《我最好朋友的婚禮》乃至更早的《刮痧》,甚至以受到過美國政府迫害的錢學森為主角的電影《錢學森》等,都把美國或西方描繪成了美麗、安寧的理想所在。
“美國夢”不僅被好萊塢這架美國的巨型“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不斷的再生產,也在中國的影視文化乃至網絡作品中不斷的被再生產,這是一個荒誕和匪夷所思的現象。
與美國夢不斷在中國的各種文化產品中以充滿魅力的形象出現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夢”到目前為止還停留在官方的宏大敘事中,并沒有在影視作品中得到任何表現,也許我們在《湄公河行動》中能夠捕捉到一點中國夢的影子。
我的朋友劉海波研究員曾經策劃了一部展示中國道路自信的故事片(公路片)《大時代》,他將之命名為“獻給中國共產黨的勵志電影”。我參加過兩次劇本討論會,感覺就故事而論在今天的國產電影中當屬上乘,但遺憾的是,兩年過去了,這部電影毫無開拍的跡象。
中國主流文化對美國的美化,已經達到讓許多國人失去了起碼客觀性的程度。比如羅玉鳳寫到,她在美國的生活是“住地下室,還沒有暖氣,窗戶外的地沿一直是濕的,比水平面的溫度還低好幾度,冬天的時候差點沒把我凍死”,但仍然有“母校的校長在畢業講話時拿我做例子鼓勵學弟學妹們,有媒體找我開專欄,很多名人開始認可我,比如著名矮大緊高曉松”——顯然,到美國能不能過上好的生活已經不重要了,到美國本身就是成功。
熱衷于美國夢,冷淡中國夢。主流文化界的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中國的中產階層為什么在遇到困難時會下意識的把“美國夢”作為擺脫困境的出路,而根本沒有想到實現中國夢才是更靠譜的擺脫困境的方式。
無論中國的中產階層遇到什么困難,“逃離”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案,想起美國歷史上排華劣跡以及猶太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中的遭遇,我就不寒而栗,帶有“白人至上”色彩的特朗普的當選更是某種不祥之兆。
美國夢是屬于美國人的,中國夢才是屬于中國人的。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夠打開一扇名叫“中國夢”的幸福之門,而門楣上寫著四個大字:“社會主義”!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根據作者微信編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
網址: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