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上午,習近平參加湖南代表團審議。
“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兒?”“7個。”
習近平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長郭建群代表的對話,讓代表們會心地笑了。
習近平總書記關心十八洞村村民的婚姻大事,實際上是關心貧困地區的扶貧脫貧進展。一直以來,他對貧困村的關注從未少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花垣縣排碧鄉西南部,地處武陵山腹地,因為山高路遠,閉塞落后,過去窮得出了名,前些年村里年人均純收入僅有1600多元。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湘西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親切地拉家常、話發展。村民們談變化、講困難、道實情,習近平邊聽邊問。也正是在這次交流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當地馬上派駐工作隊駐村蹲點,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精準扶貧新模式。短短兩年多時間,十八洞村猶如鳳凰涅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016年3月8日上午,在湖南代表團審議現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長郭建群代表發言時,不僅回憶了當時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的情景,還著重向總書記介紹了近兩年“精準扶貧”的進展情況:現在,十八洞村百姓收入增加,人均收入已經達到3580元,村容村貌變化,已經成為全省文明村和旅游定點村,村民笑容多了、求發展愿望強了,連大齡男青年解決“脫單”問題也容易了。
十八洞開,風起苗寨。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經驗,正在向其他貧困地區復制、推廣。
赤溪村
福建寧德福鼎市赤溪村有“中國扶貧第一村”之稱。習近平任寧德地委書記時,高度重視這里的扶貧工作。
30年來,赤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統計,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4年的不足200元增加到2014年的近12000元,村收入從原來的負債10多萬元變為2014年收入25萬元。
2015年年初,習近平對赤溪村作出重要批示:“30年來,在黨的扶貧政策支持下,寧德赤溪畬族村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滴水穿石、久久為功,把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建成了小康村。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要以‘時不我待’的擔當精神,創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確保如期啃下少數民族脫貧這塊硬骨頭,確保各族群眾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2016年2月19日,這天是赤溪村畬家兒女永生銘記的日子。這天,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網演播室,通過視頻,同赤溪村村民交流。村民們向他匯報了近年來村里的發展和變化,總書記則像親人般聲聲問候著村民們,對大家脫貧致富給予肯定,祝愿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梁家河村
梁家河村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1969年初,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這個村子當農民。在這里,他和鄉親們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糞拉煤,一起攔河打壩,一起啃窩窩頭……直到1975年被推薦上清華大學才離開。7年時光,中國農村的貧困狀況給習近平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習近平曾在1993年回到這里看望父老鄉親,并于2007年、2008年、2011年、2014年4次給梁家河村回信,表達惦念之情,鼓勵鄉親們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考察調研,他一下飛機就前往自己當年插隊的延川縣梁家河村看望慰問父老鄉親,并就老區脫貧致富進行實地調研。在村委會,習近平一邊聽取村干部介紹,一邊駐足觀看展板,不時詢問近年來村民增收、林果種植、養殖業發展、水土保持、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情況。當得知村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600元,大力推廣蘋果種植,發展專業化養殖,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和互聯網,習近平為梁家河村的發展變遷感到高興。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其實,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不僅僅是這三個村的老百姓,還有中國大地上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展望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一定能打勝這場扶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來源:黨建網微平臺、人民日報、新華社)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