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民俗和老禮兒之一:
北京人過年重禮儀,按北京的老禮兒,初一這一天,親朋好友,街坊四鄰,見了面都要是施禮拜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按老北京的說法是元旦,元旦之前的一天叫除夕,就是大年三十.它是過去的一年和新年交接的一天,所以北京人歷來重視除夕.老北京人也管除夕叫“年禧”,人們送舊迎新的主要慶典和禮儀都集中在這一天進行,北京人過年,這一天最熱鬧。小寧穿著一件大紅棉襖來找我,我發現她的棉襖上戴著一朵小絹花,我笑著對她說:“行,你這身衣服有過年的樣兒。”小寧沖我抱拳拱了拱手說:“老師,我給您拜年來了。”“好,我也給你拜年。”我向她也拱了拱手說:“按北京的老禮兒,初一這天,親朋好友,街坊四鄰,見了面都要施禮拜年。”小寧說:“我就知道拜年要給壓歲錢。您說說北京人過年除了拜年還有什么老禮兒呀?”我答:“老北京的年節很多,但最當回事兒的就是過年,也就是過春節了。老年間有首民謠:
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七,貼對子。二十八,把面發。
三十晚上包餃子,熱熱鬧鬧過一宿。
老北京人從臘八開始就開始張羅過年了。三十晚上最熱鬧,貼春聯,貼門神,布置佛室,供桌,蒸年糕,炒素菜,擺天地桌,接財神碼兒,祭祖,吃團圓飯,歲歲,踩歲(踩芝麻秸),接神,放鞭炮,團拜,吃素餡餃子。”小寧笑道:“這些是不是都算過年的民俗呀?”我說:“對呀,你看過去北京人過年多講究。”小寧點點頭說;“是夠講究的,像什么祭祖、接神、踩歲,我們年輕人哪懂呀?”我笑道:“這都是老北京的過年習俗,有些俗禮,比如接神、踩歲、祭祖之類的,現在也沒多少人講究了。有些老年間的習俗也被人們賦予新意,三十晚上最熱鬧,貼春聯,貼門神,布置佛室。小寧問道:“老年間過年,有什么禮兒嗎?”我說:“當然有了,許多過年的民俗,其中就包含著老禮兒。正月初一拜年,按老北京的講兒,是在除夕子時接完財神以后,全家進行‘團拜’。早年間的‘團拜’,主要是家里人的相互拜年。老北京人一般都是‘三世同堂’,有的人家是‘四世同堂’,‘同堂’的意思就是住在一塊兒,即便不是住在一塊兒,到除夕也得湊到長輩這兒過年,子時把財爺接到家以后,全家人要聚到設有祖宗牌位和遺像的供案前,給老祖宗磕頭拜年。這就是一種老禮兒,后輩人過得再好,也不能把祖宗忘了。之后,長輩們坐在椅子上,接受晚輩們拜年,拜年要行三叩之禮,還要說祝愿的吉祥話,比如:祝爺爺健康長壽,祝奶奶壽比南山,祝爸爸媽媽萬事如意等等。長輩們接受晚輩的拜年之后,才給未成年的小輩們一些壓歲錢。注意,這壓歲錢通常只給正念書的小孩兒。成人不給。壓歲錢用紅紙包好,也就是三塊五塊的,討個吉利。再有錢的人家,壓歲錢也不多給,它只是一種禮節性的,意思一下而已。”小寧笑道:“這回我懂了,不是什么人都給壓歲錢。”我說:“全家人拜完年,聚到一塊吃一頓餃子,這種餃子必須是素餡的。”小寧問:“為什么要吃素餡餃子?”我說:“人們常說正月初一吃餃子,應該在全家人拜完年之后吃,這時已經凌晨兩三點鐘了,所以也叫‘五更餃子’。吃的是接神餃子。對神,得以素心相敬,所以要吃素餡。此外,還要在餃子里放一枚銅錢,誰吃到這個餃子,會有好運。”小寧問:“吃完餃子該拜年了,這有什么禮兒呢?”
過年的民俗和老禮兒之二
北京人拜年的禮數
中國人拜年的禮節,突出一點是對長輩的敬重,長輩包括自己的長輩和師長,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孝道”和“師道尊嚴”。
小寧問我老北京拜年的禮俗,我說:“這得結合北京人過年的民俗來講。比如正月初二,這一天按老例兒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人們迷信,財神是中國老百姓普遍信奉的神靈。正月初二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財神。過去京城的年貨攤兒上有專門賣財神碼兒的,就是木刻水印的財神像。人們在財神碼兒前設個祭桌,在家里就祭了。解放后,破除迷信。正月初二這一天,人們便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了。”
小寧問:“拜年的禮數是不是很多呀?”我說:“對,中國人拜年的禮節,突出一點是對長輩的敬重,長輩包括自己的長輩和師長,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孝悌’和‘師道尊嚴’。平時人們各忙各的事兒,到了年節,才有機會體現對長輩和師長的孝心和敬意,所以老事年間拜年,首先要給長輩拜。然后才是親朋好友的互拜。按老例兒,正月初一必須到岳父岳母家拜年,其他近親則不限前后。老年間,封建禮教比較多,按北京的風俗,正月初一到初五,一般人家都講究‘忌門’,就是忌諱外姓的婦女進門。所以,老北京從正月初一到初五,婦女都不串門,包括自己的娘家都不能去,說是怕沖了神,不吉利。‘忌門’純屬是對婦女的歧視,這些舊俗和老禮兒,早就給破除了。”小寧說:“親戚之間的拜年好理解,您說的后三種拜年指的是什么?”我說:“禮節性的拜年,主要是指單位的同事,一般朋友,過年的時候,到他們家拜個年,按老例,到人家拱手作揖要道一聲過年好、恭喜發財之類的吉利話,然后坐一會兒,聊聊家常,就可以走人。這完全是一種禮節。感謝性的拜年,則又當別論了。老北京人重人情,欠了人情就要還,拜年就是個機會,一般情況要買些年禮,拜年的時候帶上。除了拜年,還有表示對人家相助的感謝之意。”
過年的民俗和老禮兒之三
手機短信取代不了登門拜年
小寧說:“過年發個手機短信拜年,不是也挺有人情味嗎?何必非要上門拜年呢?”我說:“現代文明,跟傳統文化和老北京的民俗確實有許多相抵觸的地方,但過年是傳統文化的延續,拜年也是老北京民俗。雖說時尚的東西有些方面比傳統的東西要進步得多,但有些俗禮兒還是不可少的。如果打個電話或用手機發個短信,不當面行禮互拜,實際上它就失去了拜年本身的意義。拜年是一種禮節,這種禮節必須要見面行禮才有意義。那些先進的手段,能真正解決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和親情的撫慰嗎?能取代傳統文化的過年老禮嗎?”
北京人非常講究老禮兒,過去,人們尊老敬老,非常拿老家兒當回事兒,每到過年,除非公務在身,不管手頭的事有多忙,必須回家陪老人過年給老人拜年,老事年間,當官的不管多大,父母去世,得離職回家服孝。做買賣的,也得扔下生意,回家守孝,一“服”一“守”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兩三年。人們對長輩是多么的敬重!老北京過年要祭祖,吃年夜飯時,飯桌上要單預備兩套碗碟筷子,給故去的長輩留著。這些民俗都體現了對長者對自己祖宗的尊重,登門給父母、給親人、給師長拜年,其實它體現了對老人對長輩的尊重。體現了人與人的親情,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友善,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禮節。
過年的民俗和老禮兒之四
拜年要送什么禮
拜年既是一種禮兒,也是一種人情。老話說“人情一把鋸,你不來,我不去”。拜年,實際上也是人們相互“走動”的機會。走親戚、看朋友,按北京的老禮兒大過年的,拜年不能空著手。小寧問:“拜年的時候,要帶什么禮呢?”我給她講了一件事兒:“北京有位做鬃人的民間老藝人叫白大成,有一年春節,那女士登門給白先生拜年,禮品是一份年糕、兩條用淀粉和瓊脂做的大魚。年糕,寓意是年年升高,魚的寓意是年年有余呀。白先生說,這位美國人酷愛北京文化。北京的老禮兒她全懂。過去,北京人拜年講究送點心匣子,煙酒糖茶。那幾年,拜年送點心匣子成為‘時尚’,你也送,我也送。最后變成了點心匣子大旅行。”小寧笑著問:“怎么叫點心匣子大旅行呀?”我說:“說來可笑,有個姓李的朋友給我拜年,拎著一個點心匣子,我看點心匣子挺好,為了省錢,我給姓王的朋友拜年,就把這盒點心匣子拎上了。姓王的又拎著這個點心匣子,去給姓趙的拜年。姓趙的舍不得吃,又拎著這盒點心匣子給姓孫的拜年。姓孫的認識姓李的朋友,給他拜年的時候,把這盒點心匣子帶去了。姓李的朋友一看這不是我送給老師的嗎?從正月初一轉到正月十五,這盒點心匣子又轉回來了。當時買盒點心匣子,一個月的工資快用了一半,北京人又好面兒,拜年不能空著手。可不就會鬧出點心匣子‘轉圈’的笑話嗎?不過,現在拜年送禮,已不講究送吃的喝的了,人們更重視文化品位了。你給一位老北京人拜年,送兩瓶‘二鍋頭’,兩條煙,一筒茶葉,他會很高興。送個蟈蟈葫蘆,里頭再放只湛青碧綠的蟈蟈,他會覺得喜興。你給老師拜年,送束鮮花、幾本書他會非常高興。你給身子骨不太好的親友拜年送點營養品、一束鮮花,他心里會暖融融的。但按北京的老禮兒,有些東西拜年的時候是不能送的,比如鐘表、茶壺、玻璃制品、水果中的梨等等。過年了,人們說話都愛討個吉利。送鐘,諧音是‘送終’;送壺,諧音是‘糊’;送玻璃制品;諧音是‘剝離’;送梨,諧音是‘離’。您想想這些是好詞兒嗎?”“看來這拜年送禮講究還真不少,過年的老禮兒還有什么忌諱呀?”小寧笑道。
過年的民俗和老禮兒之五
“破五”和“老媽媽論兒”
小寧問到過年的忌諱我說:“正月初五,按老北京的風俗叫‘破五’,要吃‘破五’餃子,老北京人過年有許多忌諱,到了正月初五,這個年就算過完了,這些忌諱也可以解除了把它‘破’了。所以叫‘破五’。”小寧笑道:“原來‘破五’是這么來的。那么過年都有哪些禁忌呢?”我說:“老北京人過年非常重視禮儀,有些老禮兒帶有一些迷信色彩,這些迷信使人們在過年的時候分外小心。比如說過去北京人過年的時候,絕對不能說不吉利的話,連小孩兒都不許哭鬧,家里人更不能吵架拌嘴。還有不能動刀動針動剪子,說是動刀,不吉利,刀主兇殺,動了它會招災惹禍。動針會長針眼,動剪子會有口舌之爭。此外過年的時候不準掃地,認為掃地會把財氣掃出去,不準倒垃圾和泔水,怕把財運倒出去。還有過年的時候,不準摔碎盆碗,認為打碎東西是不祥的征兆。如果不小心把盆碗摔了,得趕快說“歲歲(碎碎)平安”的吉利話,這樣才能破解。再有更甚者,過年的時候不能花錢,說花了錢,一年會受窮。信佛信道的人家,過年禁止殺生,大年初一必須吃兩頓素餡餃子。除此之外初一到初五,家里不能接待女客,名曰‘忌門’。所有這些用老北京話說叫‘老媽媽論兒’。過了正月初五就都不講究了。這些‘忌諱’,現在聽起來非常可笑,也很荒唐。但老事年間,北京人都很在乎,尤其是一些婦女‘執行’起來非常認真。這些所謂禁忌,早就破除了。不過,從這些‘老媽媽論兒’中,你會發現老北京人的老禮兒很多,帶有封建禮教的色彩,從‘忌門’中,就能體會到老禮兒對婦女非常歧視。民俗之中有些東西要隨著社會的進步,逐漸被新的風尚所取代這叫移風易俗。有些合理的東西還是應該傳承。比如:尊老敬祖、過年說吉祥話等禮俗。過年了人們都希望有個歡樂祥和的氣氛。家人和朋友聚餐,誰也不愿意不小心把盆碗掉地上摔了,說句‘歲歲平安’的口彩,既能調解氣氛,又能討個讓人高興的吉利話,這些風俗就挺好。”
過年的民俗和老禮兒之六
正月初六開門見禮
正月初六,按老北京的風俗,這天又叫“開市日”。從前,北京城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幾乎所有大街面兒的店鋪都上板停業,過年休息,閉市。只有胡同口的小餐館和賣油鹽醬醋的小店不關張。過了“破五”,這個“年”算過完了,初六一大早,店鋪重新開業。
以前,北京人過春節多數是放五天假。正月初六開始上班。新的一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應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通常的禮節,上班以后,同事之間,領導和下級之間,要相互問候一下,俗稱拜‘晚年’,說幾句吉祥話。這也是溝通感情的好機會。上班以后,同事見了面,要相互打招呼,表示對新年的祝福。這叫相互‘賀年’。要注意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打招呼‘賀年’的時候,甭管您遇到什么煩心事,千萬別耷拉著臉,哪怕強顏作笑,也得笑。人家跟您打招呼,您沉著臉,愛答不理的,這叫‘沖喜’,也許會讓您一年都沒好心情,同時也讓跟您打招呼的人,心里添堵。”小寧說:“您講的是不是文明禮儀呀?”我說:“文明禮儀當中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微笑。老話說“一笑泯千仇”,笑一笑不但讓您十年少,尤其是新年頭一天上班,開門見禮,開門見笑,也會一笑解宿怨。老話說,“禮多人不怪",道理就在這兒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