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職工的合理需求處于“口頭上很重視、方案中有體現、執行中打折扣”的尷尬境地,這也讓他們在心理上存在著一種旁觀者的無奈感,陷入對自身利益的焦慮之中。
開欄的話
新聞紙也是思想紙,為了讓《工會周刊》的新聞思想之聲更加清晰,在勞動關系領域的觀點更加權威,達到“導向正確、職工喜歡、工會干部愛看”的傳播效果,特開《工事公議》專欄。本欄關注勞動關系領域和工會工作當中最受職工關心的大小“事兒”,將以職工立場、工會視角品議我們所秉持的工運之理,敬請讀者關注。
眼下,化解產能過剩中的職工分流安置工作已經進入改革“深水和腹地”,一些地區與企業主動聽取和重視不同職工群體的利益需求,采取內部競聘上崗、內部退養等多種渠道分流安置職工,部分企業還針對困難就業人群制定特殊扶持政策,確保了職工分流安置工作的順利進行。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一些企業沒有切實保障職工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項中的話語權,讓職工成為分流安置工作的旁觀者。
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有的地方政府和企業希望得到職工的理解和支持,卻往往忽略職工在經濟、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他們期望職工發揮主人翁作用,承擔主人的責任,而不是行使主人的權利、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有的地方政府和企業仍按照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思維方式,以父母情懷為職工做主,習慣于用集體需求替代個體需求、用組織要求替代個人需要;政策方案多是從政府、企業角度出發,以完成職工安置任務為目標,對職工利益關注不足。召開座談會、設立意見箱、張貼通知等溝通方式從效果上來看,更多的是單方面的解釋說明、獲取理解、尋求支持,而非解決問題。
由于存在思想顧慮、溝通渠道單一等原因,職工也難以完全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意愿。一些職工的合理需求最后處于“口頭上很重視、方案中有體現、執行中打折扣”的尷尬境地,這也讓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旁觀者的無奈感,陷入對自身利益的焦慮之中。這種心理焦慮和不安在互聯網時代容易得到快速傳播、不斷積累發酵。
事實上,既往很多勞動領域群體性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恰恰是未充分發揮職工的主體作用,未能暢通職工的利益表達渠道,未能保障職工的話語權,職工成了涉及自身利益事項的旁觀者。
現如今,化解產能過剩中的職工安置工作涉及的不僅是當前的經濟與就業問題,也是一個改革中的利益分配與調整問題。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化解過剩產能,應形成相關主體的風險共擔機制,并且要充分發揮職工的主體作用,確保職工在企業改制以及自身安置這樣的重大事項中的話語權,讓職工不再有旁觀者的無奈感。
職工群體是由一個個生命鮮活、思想豐富的個體組成,他們的背后是父母、子女與家庭的期待。這一群體不應成為職工安置政績中的冰冷數字,他們的話語權應得到充分尊重,他們的合理需求應體現在安置方案中。政府、企業和職工應該在協商中達成政策共識。
化解過剩產能中的職工分流安置工作,職工不應成為旁觀者。反而應該依靠和發揮職工的主體作用,落實職工的話語表達機制與訴求權。一是充分發揮工會、職工代表與群眾的監督作用,注重職工安置的全過程參與,增強職工安置工作的透明度。二是多途徑關注職工的經濟利益、精神心理等多樣化需求。相關部門應主動走進職工的工作與家庭中,通過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了解其真實狀況;要把互聯網、微信等平臺作為了解職工的想法與需求的重要途徑。三是構建職工分流安置的立體化聯動機制,發揮政府、工會、企業、社會組織等多主體作用,緩解職工的生活焦慮與不穩定感,幫助職工順利渡過工作重新調整的不適應期。
職工分流安置問題不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也考驗著安置工作操作者的良心。我們期待,平穩、有效地完成職工分流安置工作,讓離開企業的職工安心,也讓在崗的職工有信心。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