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破碎,子女成問題少年,自己或者焦慮不安、憂心忡忡,或者放浪形駭、得過且過,這是許多人的困境。自由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自由了,但沖突了,迷茫了,墮落了。怎樣才能走上和諧人生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曬一曬這些幸福的家庭、幸福的人,傳一傳幸福的經,或許是一件美事。
好家長是怎樣煉成的?
韓德強
我個人本來是特別關心國,不太關心家的。可是,有一次我接到老家打來的一個電話,說我的侄子欠了近30萬的賭債,找他父母要錢,威脅要把房子給點了。我的嫂子說:“孩子,咱要不就都別活了,但是別害鄰居。咱們開煤氣,把窗戶關上,我們憋死算了。你一點火,整棟樓都燒了,害人。”說完,嫂子就暈過去了。
我突然意識到,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國破不破不重要,家亡不亡反而是特別重要的事情。我們的國家實際上現在還沒破,但家在相當程度上亡了。如果真要關心這個國的話,應該要關心這個國里頭一個個的家。只有一個個的家健全起來了,這個國才真正牢固了,才真的是可愛的。國家的事情也許我們管不著,家庭的事情卻可以從自己做起,而且家庭根本的問題還在我們家長身上。一個好媽媽,一個好爸爸,真的勝過好老師。
為什么我們普遍不太會做家長呢?因為我們實際上是“反家長”出身的。“五四”運動開啟了自由民主的大潮,這個大潮“反政府”、反家長制、反家長的。巴金當年寫了《家》《春》《秋》,全力抨擊大家庭,認為家庭是牢籠、桎梏,壓抑了孩子們成長的天性,影響了無數青年。這些青年后來成為我們的家長的家長。結果,我們就把家長給妖魔化了,把家庭給破除掉了。
中華傳統講“百善孝為先”,講孩子要孝敬父母,可但凡上過大學的人會認為“孝”是一個封建概念。現代社會倡導,孩子跟家長之間要像朋友一樣平等自由地相處,孝敬父母束縛了孩子的成長。主流輿論告訴我們哪個孩子聽話就是奴才,要培養不聽話的孩子,不聽話的孩子有創造力。這么一來二去,就搞得我們不知道怎么當家長。本來會當家長的反倒顯得是一幫土老帽,一幫封建余孽。
但是,孩子出來了怎么辦?那就只能學著當家長。我孩子已經十歲了,班主任還邀請我去介紹孩子教育的經驗,我就列了12條“軍規”。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這12條“軍規”是怎么提出來的,是針對什么問題的,解決什么問題的。
子鼠、以家長為中心
家長干農活,孩子就跟著去干農活;家長去做工,孩子跟著去做工;家長做生意,孩子跟著去做生意。而不是說孩子想出國,家長就送他出國;孩子想玩游戲,家長就送他玩游戲。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越成長不了;越是以家長為中心,孩子反而成長得好。這樣家長很省力,因為孩子會是個小幫手。這樣在日常勞動中,孩子的勞動觀念不知不覺就培養起來了。
但是,有人問,抱著六七個月大的孩子時,怎么以家長為中心?孩子要吃奶,就得喂奶;孩子要拉屎,就得把屎,有人會說這肯定以孩子為中心。但我是說,即使在嬰幼兒階段,最好也不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要吃奶的時候,怎么辦?餓他,至少餓他十分鐘,他吃奶才香。母親老是主動喂他,他不愛惜,不愛吃。這個十分鐘就是以家長為中心,度就在這兒。
要做到這一條實際上有難度。比如,餓到五分鐘時,孩子哭了怎么辦?當爸爸的就不忍心,就來干預了,兩個人就這樣吵起來了。如果有一個老人在,老人更心疼,結果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在那吵成一鍋粥,而孩子在那兒偷著樂。所以,以家長為中心的前提,意味著家庭成員之間也要統一意見:都要以家長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為中心。
但統一意見也很麻煩。孩子天然會領導家長,他對家長的獎勵和懲罰是非常鮮明的。你縱容他,他讓你抱;你約束他,他不讓你抱。當家長為了爭取抱他的權力和機會,就縱容孩子。一直以來我們認為是家長管著孩子,但結果往往是孩子管家長。意見統一的好處是,孩子沒有縫隙可鉆,也就會誠實。孩子要是有縫隙可鉆,就不誠實,就會投機。所以第一是要以家長為中心,第二家長之間的意見要統一。
可是,家長之間意見統一好像難度是挺大的。因為我們現在講平等自由。家里面憑什么你說的是對的?憑什么要聽你的?雙方就會有各種意見分歧,可能就開始吵架,家里頭的很多矛盾都因此而來。
所以,過去講家長制,實際上有他的道理。家長制,意味著家里權威是統一的。現在家里沒有一個真的家長,權威是分裂的。權威分裂好不好?在我們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來講,權威分裂是好事。為什么?這叫三權分立。很多人認為,美國三權分立搞得好,咱中國權力統一,所以搞得不好。把這樣的政治思想、政治理念帶到家里以后,就主張家庭成員之間民主、自由、平等、三權分立,結果孩子就鉆空子,孩子就領導家長。
以家長為中心,家長意見統一之后干什么?
第一,不輕易滿足孩子的愿望、要求。現在很多家庭有錢,家里也有地方,孩子不提要求時家長還主動要滿足孩子呢。但是我說,孩子不提要求不該滿足,孩子提了也不該滿足。鋼琴、小提琴,抱歉,都不買。什么情況下才買?當孩子提了,提得很真誠,很認真,鄭重發誓他一定好好學習,要表現出他認真的態度來,才允許買。而且拖延滿足,給孩子一個臺階走。比如說,孩子想要買鋼琴,別一上來就直接買鋼琴,要讓他懂得珍惜。先承諾買個笛子,如果笛子吹好,下回再給他買小提琴,再下回給他買鋼琴。我們現在很多家庭很有錢,就怕孩子沒要求。結果出來些什么人啊?就出來房祖名、令谷一類敗家子。
第二,不急于給孩子零花錢。十歲以內的孩子,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零花錢干什么?拿了零花錢,又掌握不住規則,容易犯錯誤。我家雖說沒有將零花錢當獎勵,但確實給孩子一定額度以內的零花錢,也就是五塊、十塊的。但最后發現孩子拿去干什么去了?有一次買回來一副撲克,其中有一些接近淫穢的圖片。但孩子只是覺得好玩兒,說同學們都買這種撲克,她也買一副。怎么辦?我當著我孩子的面,一張張地撕了。我說:“大家都得SARS,你想得嗎?流行的東西不一定是好東西,你要分辨分辨啊。”幾次類似的事情后就下禁令,不給你零花錢,因為你不會花錢。以后需要的東西打報告,合理的批準,不合理的不許花。
錢多了是禍害。有德的可以支配錢。德還不足夠的,錢越多禍害越大。對于大人都是這樣,深圳、廣州、北京的拆遷戶,只要房子一拆遷,土地一征用,“啪”三五百萬到手,真的就立刻敗壞掉了。賭博、搓麻將、飆車、玩女人就全來了。因為他沒有這個德去承受這份錢。
第三,不要把孩子當寵物養。把孩子當寵物養,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壞了。實際上我認為孩子很皮實,摔了、磕了、碰了,哪受傷了,都沒什么大問題。孩子是一團陽氣,生命力強著呢,要相信孩子的生命力。
大家注意到沒有,農村的孩子,鼻涕下來了,自己擤一擤,蹭一蹭;再抓個玉米棒子、挖個紅薯什么的,洗都不洗拿起來就吃,沒人管。城市里的人就覺得這樣肯定不行,其實那種孩子健康著呢。以前,我們小時候上樹掏鳥窩,摔下來的時候也有,站起來拍拍屁股就走了。假如胳膊摔斷了,后來弄一弄也就好了。孩子陽氣很旺,身體柔軟,太容易調理了。現在呢?生一個孩子,老怕他出事,蚊子蒼蠅什么的根本不讓他沾,給孩子營造了一個超凈化的環境,這樣反而對孩子的心靈成長、身體成長都不見得是好事。所以要相信孩子內在的生命力。不管他,他就長起來了;越管他,他可能越脆弱。
很多人認為,美國是三權分立搞得好,咱中國權力統一,所以搞得不好。把這樣的政治思想、政治理念帶到家里以后,就主張家庭成員之間民主、自由、平等、三權分立,結果孩子就鉆空子,孩子就領導家長。
丑牛、以保護和培養學習興趣為中心
成績不重要,興趣最重要。很多家長都會糾結,要不要讓孩子上課外的奧數班、英語班,大家都上自己家孩子不上,吃虧了怎么辦?我的意思是寧可吃虧,也要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事實證明,至少在我家孩子身上,是取得成功的。她沒上奧數班,沒上英語班,但她成績也還是領先的。
其實,只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課,把課堂內容領會了,課后做起題來就輕輕松松,就可以有大量的時間去玩兒。現在一些學生,課堂上稀里糊涂混過去,課下再去補習。形成惡性循環,家長累死,孩子害死。
寅虎、以激發孩子獨立探索能力為中心
以激發孩子獨立探索世界的能力為中心,兼顧安全、清潔和漂亮。
一定要知道,安全、清潔和漂亮是我們做父母最能夠做到的事情。讓孩子不干這個,不干那個,讓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讓孩子一天洗三次澡,這是我們父母擅長的。孩子是安全了、清潔了、漂亮了,可是內心卻軟弱了、空白了、空虛了。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對世界探索的能力,如果錯過了三四歲、五六歲這個時期還真不好辦。中國的古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一個孩子今后怎么樣,在幼兒階段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那是性格品質打基礎的階段。在這個打基礎的階段,家長把孩子收拾得干干凈凈的、漂漂亮亮的,卻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這不就把孩子給害了給廢了嗎?
一旦把安全放第一位,孩子就成長不起來了。比如組織孩子野營。不去野營,肯定是更安全;如果去野營就會有野營的風險。路上,可能有行車的風險;山上,有泥石流的風險;晚上睡覺的時候,有狼蟲虎豹的風險。總之只要是在野外,一定比家里頭風險大。現在很多中小學為了讓孩子不出事,把春游取消了,秋游取消了,單杠取消了,雙杠取消了……要不然出點事,家長一告,那學校吃不了兜著走。學校為了自保,干脆屈服于家長這種“安全第一”的要求,什么活動都不開展。孩子人身是安全了,但是,好奇心被廢掉了。
至于清潔和漂亮,更得往后放。首先說清潔問題。家里定了過高的清潔標準之后,朋友都不敢到你們家去串門,怕進去一踩,臟了你們家的地了。我在體會這種過分的清潔標準已經不再跟清潔有關系,而是跟社會地位有關系。越清潔,社會地位越高。看上去在追求清潔,實際上背后在追求社會地位。
還有漂亮問題。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是從小培養他虛榮。其實孩子也不知道漂亮有多重要。實際上,衣服穿在孩子身上,漂亮在父母心上。孩子成了父母炫耀的裝飾品。真是為孩子好嗎?心靈美看不見,外表美看得見。一不小心,把孩子虛榮心給培養起來了。
以激發孩子獨立探索世界的能力為中心,兼顧安全、清潔和漂亮
卯兔、以“實榮”為中心
以“實榮”為中心,不虛榮、不跟風、不攀比。特別是不攀比旅游、出境游之類的事情。
要區別實榮和虛榮。外表的、暫時地起作用的,叫虛榮;內在的、長久地起作用的,叫實榮。說讓孩子不追求光榮,這不可能,孩子天生就是爭強好勝的,要有面子。但這個面子往哪擱是要害。孩子好奇心強,學習興趣濃厚,成績好,懂禮貌,謙虛好學,這是實榮,長久地起作用。什么是虛榮呢?比如孩子說我去過迪士尼,我在香港待了多少天,這是虛榮。分清楚實榮和虛榮,不是一概地對孩子的爭強好勝加以鼓勵或批評。在孩子的階段,為什么特別要強調“不攀比旅游、出境游”呢?大城市的孩子普遍有這個問題。看著人家去日本、去香港、去馬來西亞,孩子就會琢磨,爸爸我們什么時候去趟美國?實際上對于七八歲到十來歲的孩子來講,美國跟中國分得清楚嗎?分不清楚。有一次,我帶我家孩子和她表兄去爬長城。結果,真爬長城的時候,就說累死了,不爬了。他們在什么時候最快樂呢?就是在西直門等火車的時候,在地上玩泥巴的過程,玩得最開心。對于孩子來說只懂這個。至于長城多么偉大,多么有意義,抱歉,他根本不懂。說爬長城怎么能鍛煉意志、毅力,他也不明白。但當旁邊有一堆泥巴,里頭有幾個蛐蛐,他玩得特別起勁。
一些家長可能還停留在過去的一些眼光里。比如老覺得美國好,日本好,美國的汽車、大樓、房子怎么怎么好。其實我們早該調整觀念了。真要看建筑、道路、橋梁、機場、港口、碼頭,中國的就是最先進的。中國不先進的是我們的飛機制造技術,發動機制造技術,但是這些看得著嗎?結果孩子去了一趟東京,七天時間待在旅館里玩iPad,你說這個錢花得冤枉不冤枉?
不是我們大人喜歡的,孩子天然喜歡。大人喜歡的,孩子可能不喜歡;大人不喜歡的,可能孩子很喜歡。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大人要思考孩子在這個階段活動的特點、思維的規律,這樣才能真為孩子著想。否則的話,往往其實是滿足我們大人的攀比心。孩子還真沒這么強的攀比心。孩子頂多比個鉛筆盒,比個書包,這是孩子的攀比心。比房子,比汽車,比出境游,是大人的攀比心。
辰龍、以勞動為中心
以勞動為中心,鼓勵家務勞動和田間勞動。
我先說“以勞動為中心”。田間勞動有很多,可以趴在地上抓菜青蟲,可以去打蝴蝶,可以去地里抓刺猬,這些活動在城市里還真找不著。田間勞動既是勞動,跟娛樂也很像,但同時還會蘊含著一些創造力在里頭。所以,“寓教于勞”是比“寓教于樂”更好。
城市里的孩子就沒有這個便利條件。頂多只能做家務,拖個地,涮個碗,就不錯了。但這些勞動確實不如農村的勞動更豐富、更接近大自然、更能激發好奇心。但是,生在城市,就只能鼓勵孩子多做家務了。此時,當媽媽的要善于往后退,學會當教練,而不是大包大攬。自己“懶一點”,能讓孩子更勤快。
巳蛇、以生產創造為中心
今天是一個消費社會。大人喜歡的是什么?逛商場。上商場去,我們很高興,衣服一件件地試、一件件地穿,買回來往衣柜里放,再也想不起來了。但是小孩兒不喜歡逛商場。小孩子天生有創造性、生產性。玩泥巴、玩沙子他很高興,捉到蟋蟀了,打著麻雀了,他都高興。我小時候就特喜歡彈弓,專門拿個彈弓去打麻雀,也沒打下來多少。當你悄悄地接近它,屏住呼吸跟它比靜,你一動它就飛了。這個悄悄地接近它的過程就鍛煉了你的毅力、意志,是吧?探索麻雀活動的規律,對世界的好奇心就在其中了。所以,讓孩子以生產、創造為中心,比送孩子去哈佛旅游,重要得多了。
午馬、以閱讀為中心
午馬,以閱讀為中心,少看或不看電視、電影、電腦、手機。
這一條可能爭議就大了,但是我們家就是這么做的。我們家就沒有電視,不讓孩子看電視,也限制孩子上電腦、用手機。剛剛給她配了個手機,就是最簡單的那種手機。打電話可以,想干別的不行。
為什么我做得這么嚴格呢?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先說一個小故事。咱北京小西天那有一個環幕電影院,360度的環幕電影。攝像的時候是九臺攝像機往九個方向攝,放映的時候是九臺放映機從九個方向打到屏幕上。環幕電影好嗎?好。問題是看不過來。環幕電影只有一個功能,就是放映風景片,四周的景色都可以看得過來。一旦有故事情節,很抱歉,環幕電影就不行了。如果是故事情節,就只能盯著一塊屏幕看,對不對?所以,其實是信息量越大,人越處理不過來。
我們要學習,信息量要相對收縮,主題要鮮明集中,孩子才有受益。實際上電影的信息量對于孩子來說還是太大了,他還是處理不過來。書本的信息量就比較單純,它是文字,是概念。文字概念顯得比較枯燥,但是文字概念有一個好處,就是你一旦想象進去,這個文字概念就給你無限的想象空間,就能夠培養你的想象能力。
假設我們要拍部電影《火燒赤壁》,我們得耗費巨資,排多少戰船,拍攝熊熊大火的鏡頭,可那恰恰束縛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可如果說在書上讀火燒赤壁,百艘戰船怎么被火燒的,書上一通描述,孩子可以去想象那個場景,反而非常豐富。所以很多人為什么會迷書啊?因為書看上去只有文字,卻展開了一個廣闊的空間給人去想象。反過來電影、電視因為信息量豐富,反而束縛人的想象能力,不利于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未羊、以誠實為中心
以誠實為中心,反對說謊。不以見風使舵、察言觀色為聰明。
這里頭可能也有點爭議。中國的傳統文化,翻來覆去講一個字——誠,要誠實。但是,大家都知道,現實社會是充滿了謊言的。比如白溝,白溝是個小商品的集散地。白溝的定價規則是什么?就是賣方漫天要價,買方就地還錢。究竟多少錢?看你會不會討價還價。賣家說:“30!實在不能再低了。”你真走了,他又追上來說:“25,行不行?”他哪句是真的?哪句都不是真的,這叫會做生意。所以,市場經濟的特點——討價還價,我們天天在進行,說謊也天天在進行。
所以,當孩子開始學會說謊的時候,有些家長就會認為孩子真聰明,這么小就會說謊了。殊不知千萬不能讓孩子說謊,今天是騙外面,明天就是騙家長,最后,他連自己都騙,沒一句真話了。
短期來看,誠實吃不少虧;長期來看,誠實真的是占大便宜。誠實意味著不單誠實地面對外部的世界,還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做人踏實。否則,一旦說了一個謊,很抱歉,就要用十個謊去圓它。最后自己說著說著,都不知道哪句是真的了,累不累?誠實的人,說的話句句是真的,生活輕輕松松。這一條要從孩子的時候開始培養起。
申猴、以信人助人為中心
以相信他人、幫助他人為中心,學會與陌生人說話。
今天這個世界確實有很多不安全,今天哪個孩子被綁架了,明天哪個孩子被拐走了……搞得我們就千叮嚀、萬囑咐:孩子,千萬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這就讓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恐懼,從小生出一雙魔眼,把自己封閉起來。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必然相信性惡論,必然接受西方思想的影響。
其實,大部分人還是可信的,要相信大多數人的善意。孩子有這種善意,就不怯生,不害怕。今天到這個同學家去玩,明天到那個同學家去玩,孩子的社交能力自然就培養起來了。再說了,孩子對陌生的事物天然是有警惕性的。要相信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而不是要再去增強它。這個叫相信他人,幫助他人,這樣慢慢才能把別人都變成好朋友,甚至親如一家。
酉雞、以集體為中心
以集體為中心,學會服從集體,激發集體榮譽感。
這一條是針對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的。家里有很多個孩子的時候,大的帶小的,小的帶更小的,孩子知道聽年長的人的話,知道服從。現在都是獨生子女以后,孩子不知道聽誰的,也就不懂得服從。學會服從很重要。學會服從是不是培養奴才?我認為不是培養奴才。學會服從恰恰是讓孩子學會從他人身上學習經驗教訓,把他人的經驗化作自己的經驗,把他人的教訓化作自己的教訓。如果誰都不聽,就回到原始社會了。
我以前就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十歲的小男孩誰都不聽,看人斜著眼看,這種孩子就是被廢了。哪個單位、哪個企業、哪個公司、哪個部隊能接納這樣的人?如果從小不懂得服從,將來就會成為啃老族。進這個公司不知道服從,進那個企業不知道服從,到這個機關不知道服從,到那個研究所不知道服從……在哪兒干覺得在哪兒受束縛。最后家里頭沒人束縛,孩子就啃老吧。可一個人真到了二十七八歲的時候,再想讓他形成集體意識,學會與人交往,再想讓他懂得服從、學會尊重,來不及了,人已經報廢了。
戌狗、以激發理想為中心
以激發理想為中心,不把舒服、開心、健康當人生目標。
這條可能爭議更大。我就有個朋友,孩子生下來,大的名字起得叫鬧鬧,老二名字起得叫蹦蹦,就是圖好玩兒,就是把孩子當寵物了。因為他們倆自己的目標就定在健康、舒服、開心,所以給孩子定的也就是健康、舒服、開心。我們中國人有句話叫“法乎其上,則得其中;法乎其中,則得其下”,當目標定得高高的,即使達不到,達到一半也可以。如果目標定得不高,讓一個人往哪兒去?目標定低了,他就墮落。如果目標定在平平安安過一生就行,他肯定墮落給你看。一個人肯定得把目標定得高高的:要當共產主義接班人,要為祖國做貢獻。目標定得高了,他心氣兒就來了,就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他渾身的能量都激發出來了。這就是每一個孩子內在的特點,天然地有向善和向上的動力,作為家長則要善于激發他的這個動力。所以,理想不是國家需要的,理想是我們孩子成長需要的,要害是在這兒。
一般家長會告訴孩子,你考多少分給你獎勵多少錢,干成什么事情獎勵多少錢。如果已經得到慣了,下回不給,孩子還鬧情緒。這其實意味著家長天天得給孩子行賄,但行賄能有個盡頭嗎?用個好聽點的比方,孩子就像一輛汽車,有時開著開著就沒動力了,加50塊錢進去它又開了,開了幾公里,又要加油。父母有多少柴油、汽油給它加啊?怎么辦呢?就要給孩子裝上核動力。裝上核動力之后,他能奮斗一輩子。核動力是什么?核動力就是理想。所以理想不是祖國需要的,不是人民需要的,是孩子自己需要的。當然,祖國人民也需要。那不就是兩全其美,各得其所嘛,為什么一定要對立起來?所以,一定要把目標定高了。哪怕你自己沒那么高,千萬一定要讓孩子有高目標。這是當家長的要訣。
亥豬、以培養敬畏、感恩、珍惜、謙虛、禮貌的態度為中心
以培養敬畏、感恩、珍惜、謙虛、禮貌的態度為中心,反對驕傲自滿、自以為是,更反對用自由平等、造反有理等觀念為驕傲自滿、自以為是做辯護。
現在的孩子取得成績以后,往往認為得到這個成績全是我自己怎么努力,怎么優秀。我以前參加一個頒獎儀式,當老師宣布我家孩子得了第一名時,她上來嘻嘻哈哈就領走了。這就是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敬畏,不知道謙虛,不知道珍惜。連鞠個躬都沒有,以為自己的成績跟老師、跟家長、跟環境都沒有關系,這不就培養了自我中心的觀念嗎?
我當孩子的時候也是這樣,總是不懂敬畏。比如說,一個勞動模范上臺說,“感謝祖國的培養,感謝黨的信任、人民的信任,才有我今天的成就”,總是覺得他那是套話。今天想一想,是套話嗎?不是套話!我們今天貪官污吏怎么養成的?就是老覺得自己貢獻大。我給這個企業省了一筆錢,這筆錢一千萬。抱歉,我拿五百萬可以吧?如此,不去珍惜黨和國家提供的舞臺和環境,老覺得自己能耐有多大,手就伸得越來越長,然后把自己給害了。可是,改革開放以后的社會心理就是這樣。有了成績都是自己的;有了責任都是黨和政府的。結果一個個都自我膨脹得不得了。
所以,從小就得讓孩子學會感恩、珍惜、謙虛、敬畏和禮貌,是對孩子未來走正道最好的保障。
有一次,收音機里說,地鐵出了一次小事故。孩子順口說:“地鐵這幫工程師是干什么吃的?”我說:“抱歉,孩子,這話大不敬。你首先要知道我們的地鐵怎樣高效、怎樣精確地在運行,分秒不差地在運行,偶爾出一次小事故是難免的。那些工程師們,首先值得你感恩和尊敬,你哪有資格去批評他們?”這次及時地給她提醒和批評,我看她以后就能謙虛一些了。對于孩子那些不當的言和行,要及時地給予批評,如果等到放過去之后再去教育,就來不及了。孩子不可能像我們大人,有這種抽象思維,可以用概念去反省思考。孩子一定要及時指出他的問題,要及時肯定他的優點,這才能夠健康成長。
我相信,這十二條“軍規”,慢慢去領會它,貫穿到日常生活中,孩子就都成變得真優秀。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