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群農村的小孩子,其中有兩個10來歲的小男孩,被大家公認為“賤命”,因為他倆一個喜歡蒸菜卷子,一個喜歡開手扶拖拉機。小伙伴們,包括很多家長們,一致認為:這倆貨長大了也是下苦力的料,成不了出息!
那個喜歡蒸菜卷子的小男孩,小名起的很有那個年代的特色,叫“營長”。他是家里的老小,上面還有好幾個哥哥、姐姐。
每當“營長”下午放學回家的時候,家里其他人都下地干活尚未回來,于是“營長”就張羅著做飯,做的最多的就是蒸菜卷子。
他先把馬齒莧之類的野菜洗凈,切好,拌成餡,然后就開始在一個大瓷盆里和面。
揉好面團,揪成一個個拳頭大小的劑子,再把劑子搟成薄薄的面餅。
之后把餡均勻地攤在面餅上,卷起來,稍微壓扁。
最后就是上鍋蒸熟……
每次我們去找“營長”玩時,他幾乎都在家里干這個。看著他熟練地和面,撅著屁股搟餅,抱著玉米秸稈燒大鍋,我們都說他凈干些女人才會干的活兒。
02
03
小伙伴們長大后,都各奔東西,我外出上大學去了,其他小伙伴也都努力經營者自己的生活。大家都很忙,很少聯系。再次得到“營長”和“猴兒”的消息,還是前段時間從我母親那里聽到的。
“營長”后來報考了軍校,當兵去了,據說因為能吃苦,勤快,很受領導賞識。現在安排到武漢那邊了,在機場上班,負責后勤工作,屬于副營級干部,待遇相當不錯。
而“猴兒”,在上海那邊做豪華汽車銷售,也是經理級別的人了。每年都開著大奔馳、帶著老婆孩子回村。
而當初經常嘲笑他倆的小伙伴們,勉強算是好點的,就像我這樣考個大學,找份相對安穩的工作,還常常因為工資、職稱之類的事情焦頭爛額;更多的人,早早結了婚,成了一個“好勞力”。
“營長”和“猴兒”能走到今天這一步,絕對不是單憑運氣,肯定跟他們童年的經歷是分不開的。他們童年時候的忙碌、辛苦,培養了性格中勤勞、踏實的特點;他們童年時便替家人分擔家務,使得他們懂得父母的辛苦,懂得體諒他人。
勤勞、包容、體諒,是現在社會中非常重要的品質,也是很多孩子欠缺的品質。
04
現在很多大學生,剛入學的時候特別苦惱,因為遠離父母,他們必須自己去整理床破、洗衣服、刷鞋。而在此之前的十幾年里,這些事都是父母一手打理的,孩子只需“好好學習,別的事不用管”。
很多大學生的被罩、枕巾,半年不洗,一揪出來油膩膩、黑乎乎的;襪子從來懶得洗,買上10幾雙換著穿……不但男生這樣,女生也這樣。
我在大學心理咨詢室實習那段時間,會遇到很多這樣的大學生,他們離開父母進入陌生環境后,不但料理不好自己的生活,甚至連如何與同學交往都做不好。而這些孩子,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父母非常愛孩子,全盤照顧他們的生活,從來舍不得使喚他們,不讓他們干一點家務。
很多人都知道,現在大學生就業不容易。但如果你了解過他們的成長經歷,以及在大學時期的表現,你就會知道:這樣的狀態,找不到工作就對了。
05
對于一個人來說,“被使用”和“被需要”的感覺是十分重要的,這是我們自信、自尊的源泉,也是我們努力生活下去的動機。
想一下身邊的老年人,他們雖然腿腳不方便了,但總想在子女們做家務事過來插插手。但子女往往會沖他們嚷:“媽,你一邊歇著去吧,這用不著你,別插手了!”
這時候,老人們會很開心嗎?不,他們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因為不被需要意味著別人對你說:“你不中用,我們用不著你,也不太相信你!”
對孩子來說,也是這個道理。只有時常使喚一下孩子,交給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才能激起孩子內心那份小小的責任感,才能幫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我家客廳的垃圾,一直都是女兒在倒,因為她每一次倒的時候,我就跟孩子爸爸鼓勵她說:“孩子你真了不起,有了你咱家干凈整潔多了,爸爸媽媽每天回家心情都很好!” 那時候,能很明顯地看到女兒臉上那種自豪感、自信感。
其實,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很多父母,總會掉進一個愛的誤區:太愛孩子了,舍不得讓孩子做一點臟活、累活。
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目的應該是“分離”:我們愛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獨立成長,堅強地面對未來的風雨,而不是留在我們身邊,當一個“30歲還斷不了奶的巨嬰”。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