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酷暑,來到安徽省蒙洼蓄洪區西田坡莊臺。看到莊臺街道整潔,村民生活井然有序,總書記感慨萬千并指出:我們中華民族在和災害作斗爭的過程中,斗了幾千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但是我們還要繼續斗下去。這個斗不是跟老天爺作對,是人與自然要更加和諧,要順隨自然規律,更能夠摸得到自然規律。同時我們需要培養強大的抗御災害能力。
2025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發布官方主題海報:“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排查身邊災害隱患”
面對自然災害,沒有人是旁觀者。從樹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到學習防災減災知識,從參與各類應急演練到排查身邊的安全隱患,我們的每個切實行動都是對生命的守護。當14億中國人共同繃緊“安全弦”,練就“應急能”,必將筑起抵御災害的鋼鐵長城,守護好來之不易的平安家園。
作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的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
2008年5月12日,一場有著巨大破壞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發生,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進一步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推動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水平,經國務院批準,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5月12日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一方面順應社會各界對中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縱觀人類數千年連綿不斷的發展史,既有人類積極主動戰勝各種自然災難取得輝煌戰果,也有人類被動屈服自然所發生的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臺風、洪水、臺風、凍害等突發性災害造成的巨大生命財產損失的悲劇,失敗與成功并駕齊驅,共同繪制了人類與災害抗爭的豐富歷史畫卷。
每次戰勝自然災害,中華民族同時間賽跑,與災害搏斗,形成了燦爛輝煌、博大精深、萬古流芳的大禹治水、抗洪搶險、抗擊非典,抗震救災等偉大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奮斗。其中,大禹治水精神名留青史,成為至今還流傳的膾炙人口的傳說。今天,讓我們重溫大禹治水成功之道,或許給我們新的啟發。
大禹的名字叫文命,其父親叫鯀,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當堯還在世的時候,洪水泛濫給中原大地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人民被迫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四處流浪。為了消滅水患,堯指派鯀擔此重任。可是,鯀治水治了九年未見成績,洪水仍未消退,其也毫無辦法,而且消極怠工。后來,舜開始操理朝政,罷免鯀的職務,把治水放在首要。后經大臣們推薦,舜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禹。禹繼父業,從其父親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風餐露宿、躬親勞苦,櫛風沐雨、跋山涉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率領民眾、同舟共濟,挖山掘石、同洪水搏斗,改堵為疏,歷經13年最終治水成功,由此形成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時至今日,大禹治水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戰勝自然災害精神的象征,而這種精神的內涵--失敗是成功之母,成為我們戰勝各種突發性自然災害的精神燈塔、軍事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座右銘。
成功的反義詞是失敗,經驗的反義詞是教訓。“經一蹶者長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為后日之得。”成功的背后也有不足,也有血的教訓,也有機制的短板。然而,挫折、失敗之時,常常最容易找到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2020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的明顯短板,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深入研究如何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等重大問題,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魏岳江;來源:昆侖策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