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統拼命努力20年,制造業為何“拒絕”回流美國?
2025-05-15
過去20年,歷任美國總統們有什么一以貫之的戰略?推動制造業回流,無疑是重中之重。
然而,從奧巴馬的“再工業化”、到特朗普的貿易戰、再到拜登的《芯片與科學法案》……在這些美國總統的長期不懈努力下,美國制造業對GDP的貢獻,終于從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12%,一路下滑到了2024年第四季度的:
9.9%
但特朗普沒有放棄。就在4月29日,他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和在美組裝汽車的生產商給予一定補償,繼續為制造業回流加碼。
尷尬的現實,與美國總統們全力以赴的震天口號,形成無比鮮明的落差。不管怎么砸錢,制造業就是回不來。
為什么當世第一強國在全世界巨頭企業的配合下,調動全部資源力量,依然無法讓制造業回流?
讓制造業回流美國,是不是一個壓根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個問題的背后,藏著“美國模式”的終極命門。
1“大項目”頻頻爛尾
威斯康辛州,芒特普萊森特(Mount Pleasant)。一座孤零零的玻璃穹頂建筑映入眼簾,四周荒草叢生。這次曾是威斯康星州以破天荒的30億美元稅收為籌碼,力邀富士康打造的“美國制造”標桿項目——全球頂級液晶面板生產基地,2017年簽約時,號稱4年內投資100億美元,創造1.3萬個就業崗位。
特朗普親自揮舞金鏟子破土動工,夸它將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郭臺銘表態要“打造最先進的制造工廠”。
如今,荒涼的背景下,是投資額不足承諾的1/10,就業崗位僅兌現11.5%的現實。
2024年,拜登踩在這片曾被吹得天花亂墜的土地上,勃然大怒。“富士康工廠,就是一個騙局!”
然而,拜登自己推動的“大項目”,成果又如何?也沒好到哪里去。
俄亥俄州,芒特維農(Mount Vernon)。一塊空曠的農田,土地平整如初。工地上偶有卡車駛過,更多時間只是風吹黃土,一塊“未來工廠”的標牌在寒風中吱呀作響。
這里,就是2022年Intel宣布將投資200億美元的“美國最先進的晶圓制造基地”。拜登親自站臺動工,稱贊其為“美國制造業重建的起點”、“歷史性投資”。
開工幾個月后,工地圍起了藍白相間的臨時圍擋,寫上了“Silicon Heartland”——硅芯心臟地帶。地方政府傾盡所能,全力配合:20億美元稅收減免、土地優先審批、基建全程托管,甚至為此啟動了半導體人才專項培訓。
然而,一年半過去了,工廠依然靜悄悄。項目總預算卻從預估的100多億美元,膨脹到接近300億。審批流程遲遲未過,一些關鍵設備卡在撥款流程里,連建設隊伍都無法全面進場。
Intel CEO帕特·基辛格公開吐槽:“審批太慢,投資節奏完全被打亂。”
《紐約時報》2024年3月調查顯示,《芯片與科學法案》通過兩年后,美國宣布的53個半導體項目中,真正進入實質施工的不到一半,多數還卡在選址、環評甚至承包商未定階段。
對于見慣了大項目“綠色通道”,“簽約即動工”,“當年簽約、當年動工、當年投產”的中國地方官員來說,這樣的進度可以說是難以想象,聞所未聞。
但在美國,這就是一種常態。政府、企業、政策、資金統統都不缺,但項目就是始終無法推進。
2
為什么會這樣?答案,要從美國發展的大趨勢里面去找。
很多人尤其是美國人,總想當然地以為,制造業是被中國“搶”走的。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美國制造業的流失,是一條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啟,持續了40多年的“下坡路”。
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的歷史峰值是1979年,約為1950萬人。到2000年,只剩下1750萬人,整整減少了200萬人(BLS)。
那個歷史階段,中國還沒進WTO呢,離“世界工廠”很遠。讓美國制造業開始“出走”的,是日本、德國,以及那一波全球化加自動化的早期浪潮。
所以,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制造業就遭遇了“日式沖擊”。以汽車、家電、半導體為代表的日本企業,用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把美國制造一步步逼出了市場。
進入90年代,美國制造業的產值雖有增長,但背后的邏輯早已變了。自動化開始普及,信息技術滲透進車間工廠,原本需要100個人干的活,變成10個人也能搞定。
此后,制造業的就業也一路下行。1990年占比為16%,2000年降至13%,2010年干脆跌破10%(BLS)。
從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來看,趨勢更為明顯。
1980年代美國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接近18%,到1990年代的14%–16%,再到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12.0%。此后又過去15年,在反復提起的“制造業回流”口號中,2023年跌到10.2%,2024年更跌破10%大關,降至9.9%(BEA)。
其間,有奧巴馬時期提出的“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以高科技制造帶動產業升級;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時減稅、貿易戰雙管齊下,試圖“逼迫制造業回國”;拜登政府則主打“重建美國”,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等法案提供數千億美元補貼,打造“美國產業鏈自主”。
種種嘗試,統統慘淡收場。可見,美國制造業的“出走”早已注定。
3
真正讓制造業“拒絕”回流的,是美國自身的資本偏好、人才、配套與全球產業布局。
美國資本的真實偏好,早就不在工廠,而在“輕資產”。
比如《芯片法案》等刺激政策,確實拉動了短期投資,但制造業在私人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占比依然只有17%,遠低于知識產權類投資的31.3%(BEA)。
即使是回流的項目,大多也集中在半導體、電動車和清潔能源這類高技術、高投入、低就業密度、鏈條極度依賴外部配套的“戰投產業”。
Reshoring Initiative 數據顯示,這三類項目占所有回流投資的比例已超六成。
比如,特斯拉在內華達州建設電池包工廠,但關鍵礦產依舊依賴中國。LG化學在2024年宣布縮減在美投資,理由是:上下游供應鏈根本接不上。臺積電亞利桑那工廠,也因工程師短缺,原定2024年的投產計劃被推遲至2025年底。
無論是資本、人才還是配套,缺口未解,美國制造業的“歸途”依舊遙遙無期。
像Intel的滑鐵盧,就暴露了美國本土的現實條件,真的撐不起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本土具備晶圓廠運營經驗的工程師屈指可數,Intel只得從海外多地臨時調人支援,卻依然遠遠不夠。而芯片制造所需的高純度化學品、精密設備,則依舊要依賴從日本、臺灣等地進口,每一次延誤都可能讓整條線停工。
美國制造業工人,平均小時工資是新興市場的6-8倍。2010年,富士康落戶鄭州招工,迅速聚集了30萬產業工人。而在威斯康星州,下了血本還是招不滿,最后被逼的考慮從中國派員工過去。招聘公司對媒體大倒苦水:“在我們的市場上很難找到熟練的勞動力。”
在配套上,無數的關鍵零部件都需要從外部供應,碎片化的產業鏈想要縫縫補補,絕對是困難重重。
4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美國制造業回流的阻力,不僅來自市場,而是來自制度本身。
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天然對制造業形成了系統性擠壓。
作為全球結算貨幣,美元承擔著為全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功能。各國要開展國際貿易,就必須先拿到美元儲備。這就要求美國長期保持對外開放的市場,并持續向全球“輸送美元”。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維持大規模貿易逆差,讓全世界賣貨給美國。
而這套機制,帶來一個著名的“特里芬悖論”:
美國若想讓本幣成為世界貨幣,就必須對外持續輸出流動性,也就是長期維持貿易赤字。
而制造業一旦真正在美國復興、出口增長,貿易逆差就會收窄,全球美元的供給就會變緊,美元的貨幣地位反而會不穩。
制造業靠的是出口、靠的是盈余。金融霸權靠的則是逆差、靠的是消費。兩者目標相反,路徑沖突。
結果就是:
為了維持美元的全球地位,美國必須始終“消費大于生產”。
這讓制造業在經濟系統中的戰略地位不斷下滑。不管怎么補貼、怎么建廠,最終都要面對一個基本面現實——美國的經濟角色已經被美元鎖定在“金融中心”,不是“制造中心”。
與此相關的是,制造業回流美國,面臨一個根本難題——投資回報率太低。
目前美元的無風險存款利率維持在 4.5%~5% 區間。這意味著,在當前環境下,資本只要選擇最簡單的高收益儲蓄工具,沒有折舊損耗、沒有用工風險,更沒有地緣與政策的外部變量,輕輕松松就能穩穩實現年化 5% 左右的回報。
而制造業呢?典型代表企業的財報表現早已說明了一切:
英特爾,2024年全年營收 531 億美元,凈虧損高達 187.6 億美元,凈利率直接降至 -35.3%(新浪財經);
特斯拉,2024年第一季度凈利率僅為 5.3%,剛好打平當前的美元存款利率(新浪財經);
波音公司,2023年全年虧損 22 億美元,這家被稱為“美國制造門面”的企業,過去三年幾乎沒有哪一個季度盈利。
這些企業已經代表了美國制造業中“最強的一批”,擁有政策扶持、人才資源和技術積累的全面優勢。但即便如此,也難以穿越這個回報與風險嚴重錯配的周期。
當連行業塔尖企業都難以為繼,資本自然不愿進入更重、回報更慢的中下游制造環節。
資本不來,人才不進,制造業的“回流”,最終只能停留在圖紙與口號上。
5
這一次特朗普重返白宮,馬斯克接手“政府效率部”(DOGE)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裁員。
他把多個流程臃腫、協作效率極低的政府部門直接砍掉或重組——比如能源部和商務部下屬的審批協調組,他推進試點取消“二級審批機制”,推動制造項目可以直連決策人,不再層層蓋章、環環等批。
馬斯克的做法,其實反映的是制造派對官僚體制的系統性憤怒。
被清理的8500多個聯邦合同與超過1萬個撥款項目,很多正是“中間承包型”行政機構:本身不產出決策,只靠“處理流程”維生,反倒把本該直達制造企業的資源掐在流程上。這類“流程黑洞”,被馬斯克稱為“制造業效率的沉沒成本”。
但老馬的憤怒,很難真正改變美國的整套系統。
制造業為什么“拒絕”回流?
不是美國地不夠大、錢不夠多,政策不夠響,而是“美國模式”的整套系統從底層邏輯上就寫了個“拒絕制造”。
這不是哪一屆總統的問題,而是美國把自己硬生生活成了一個不適合做制造業的國家。
所謂國運,大抵如是。
作者:千淳;來源:智谷趨勢Trend微信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