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忠:構建“民呼我為”的治理新格局,重塑為人民服務實踐體系
2025-04-22
在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部分公務機關暴露出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已成為阻礙黨群關系和健康發展的“絆腳石”。從三河事件中暴露的環保數據造假,到扶貧工作中出現的“蜻蜓點水”式幫扶;從城市道路反復開挖造成的資源浪費,到調研中“隔著車窗看民生”的虛假作風,這些現象折射出少數干部與群眾漸行漸遠的危險傾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破解這些治理難題,需要從思想根源、制度設計、執行機制、監督體系等方面進行系統性重構,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治理目標。
一、破除“官本位”思維定式的三重革命
(一)重塑權力觀,從“牧民者”到“服務者”的認知轉型
某縣水利局干部在抗旱期間偽造灌溉渠建設臺賬,將20萬元工程款虛報為50萬元,最終因群眾舉報落馬。此案暴露出少數干部將公共權力異化為“特權”的深層病癥。亟需要通過“三個一”教育工程實現思想破冰:
1、一本必讀書目:將《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擺脫貧困》列為新入職干部必修教材,開展“如果我是信訪群眾”角色扮演活動;
2、一場沉浸體驗:組織機關干部參與“當一周農民(工人)”實踐,祛除干部的“貴族”氣息,去掉年輕干部的“少爺、公主”病如江西某縣推行的“插秧挑戰賽”,要求干部在48小時內完成1畝水田插秧;
3、一套行為準則:制定《機關干部十嚴禁》,明確禁止“調研時層層陪同”“解決問題推諉扯皮”等20類行為。
(二)再造情感紐帶,從“物理接觸”到“化學融合”的轉變
某市城管局干部在創建文明城市期間,為完成“門前三包”考核指標,強制沿街商戶每日清洗卷簾門三次,引發群體投訴。此類“表面工程”的根源在于情感聯結缺失。可借鑒浙江“民情日記”制度,建立“三同”考核機制:去鄉村要與民同吃,取消村部食堂,村干部回家吃飯,下鄉公辦在村民家中與村民共餐,費用由干部自付;與民同住一周,連續五晚入住村民家中,參與農事勞作;與民同謀,每月召開“板凳議事會”,將群眾意見納入決策流程。某貧困縣通過“干部住村周”活動,收集到237條真實訴求,推動建成38公里產業路,使農產品運輸成本下降40%。這個經驗值得推廣。
(三)升級能力體系,從“文件干部”到“全科醫生”的轉型
面對群眾反映的“醫保報銷跑斷腿”問題,某街道辦工作人員學習不努力,因不熟悉跨省結算政策,導致群眾三次往返無果。需構建“三維能力矩陣”:
1、開發“政策翻譯官”培訓課程,將專業術語轉化為方言俗語,提升政策解讀力;
2、建立“15分鐘響應圈”,確保突發事件30分鐘內到達現場,提升應急處突力;
3、開展“數據駕駛艙”實訓,使干部熟練運用大數據分析民生需求,提升數字治理力。杭州市推行的“民呼我為”數字平臺,通過AI分析12345熱線數據,精準識別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群體訴求,推動年度安裝量增長300%,是有益的嘗試。
二、重構制度,構建“真調研-真服務-真落實”的治理閉環
(一)實行穿透式調研機制,打破“信息繭房”的技術賦能
某省在鄉村振興調研中,通過無人機航拍發現37%的農田存在撂荒現象,而基層報表卻顯示“耕種率100%”。需建立“四維穿透”調研體系:一是空間穿透,運用衛星遙感監測耕地使用情況;二是時間穿透,建立民生訴求10年數據庫,分析問題演變規律;三是群體穿透,對特殊困難群體實行“一戶一碼”動態管理;四是流程穿透,開發“政策執行軌跡”追蹤系統,防止“中梗阻”。廣東省通過“數字政府”平臺整合23個部門數據,精準識別出1.2萬戶外賣騎手納入工傷保險,覆蓋率達98%。
(二)實現政策供給革命,從“政府端菜”到“群眾點單”的轉變
某市投入3億元改造的“智慧停車場”因車位定價過高淪為擺設,智慧城市驗收后不再智慧,暴露出決策與需求脫節。應建立“需求側響應”政策機制:一是需求采集,在社區設置“政策二維碼”,群眾掃碼即可提交建議;二是方案眾籌,開展“金點子”大賽,優秀方案給予財政支持;三是效果眾籌,建立“政策體驗官”制度,隨機抽取群眾參與政策評估。成都市推行的“公園城市”建設,通過20萬市民投票確定植物配置方案,使生物多樣性提升60%。
(三)完善效能評估體系,從“領導滿意”到“群眾點贊”的轉向
某縣斥資800萬元打造的“網紅一條街”,因忽視周邊居民采光需求遭投訴。需構建“三維評估模型”:一是過程評估,引入第三方機構對政策執行進行“飛行檢查”;二是結果評估,建立“民生幸福指數”,涵蓋12個維度56項指標;三是成本評估,推行“投入產出比”分析,對效益低于50%的項目啟動問責。深圳市實施的“民生微實事”項目,要求每個項目必須經過“居民議事會-專家論證會-紀委監督會”三重審核,群眾滿意度達92%。
三、改革監督機制,打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立體防線
(一)技術監督,推動區塊鏈賦能的陽光政務
某市扶貧資金被挪用事件中,紙質臺賬被篡改導致追責困難。應建立“區塊鏈+政務”系統:數據存證,將惠民資金流向實時上鏈,確保不可篡改;智能合約,設定自動觸發條件,如資金撥付超時自動預警;可視化追蹤,開發“資金流向地圖”,群眾可掃碼查看每筆支出詳情。江蘇省推行的“陽光扶貧”系統,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全省扶貧數據互聯互通,問題線索發現效率提升70%。
(二)實現社會監督,共建共治共享的監督網絡
某地環保局對群眾舉報的化工廠污染問題置之不理,后經媒體曝光釀成群體事件。需構建“全民監督”體系:設立“啄木鳥”獎勵基金,對有效舉報給予10%罰金獎勵;對重大民生項目進行“云直播”,接受實時監督;建立“監督飛地”,異地交叉檢查消除地方保護。湖南省建立的“紀委開放日”制度,邀請群眾代表參與巡察,推動解決教育亂收費等問題137個。
(三)開展文化監督,潤物無聲的價值引領
某機關食堂設置“最低消費”引發爭議,折射出特權思想殘余。應實施“文化浸潤”工程:環境熏陶,在辦公區設置“蘇區干部好作風”主題展廊;儀式塑造,開展“升國旗·踐初心”晨會活動;符號傳播,設計“為人民服務”主題表情包,通過新媒體傳播。重慶市打造的“紅巖魂”VR體驗館,讓黨員干部在沉浸式體驗中接受精神洗禮,投訴率下降45%。
四、探索“雙向賦能”的治理新范式
(一)干部培養要從“溫室育苗”到“田野淬煉”的轉型
某市直機關新招錄公務員中,83%從未參與過基層工作,他們不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工作漂浮。在無法改變現狀的情況下,需建立“三維培養”體系:學歷能力重塑,與農業大學合作開設“鄉村振興學(碩)士班”,補上農村這一課,重點教學放在基層。技能再造,實施“百名局長進黨校”計劃,去基層教學基地現場教學,重點提升群眾工作能力;實行經歷認證,將駐村經歷與職務晉升直接掛鉤,未達標者取消評優和晉升資格。推行貴州省“蹲苗計劃”,要求處級干部必須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滿兩年,推動5.7萬人脫貧經驗。
(二)接受群眾參與,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共創”的轉變
某市地鐵規劃因忽視居民意見引發抗議,后通過“模擬聽證會”調整線路,節省財政支出2億元。構建“參與式治理”平臺:數字孿生,建立城市三維模型,群眾可虛擬體驗建設方案;眾創空間,設立“社區規劃”師崗位,由居民投票確定改造方案;積分激勵,開發“城市貢獻值”系統,參與治理可兌換公共服務。杭州市的“我們圓桌會”節目,通過線上線下聯動解決民生問題1200余件,群眾參與度提升300%,就是很好的例證。
(三)新技術賦能,從“人海戰術”到“智慧治理”的躍升
某縣在防汛工作中因信息滯后導致3個村莊被淹,暴露出應急體系短板。需構建“城市大腦”系統:感知神經,部署5萬個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風險;決策中樞,開發AI輔助決策系統,響應速度提升10倍;執行末梢。建立“社區應急響應隊”,確保5分鐘內到達現場。深圳市的“秒批”改革,通過數據共享將審批時限從20天壓縮至20分鐘,群眾辦事成本下降70%,就是可以推廣的。
根治官僚主義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需要思想破冰、制度重構、監督革新、實踐創新的協同推進。從延安時期“只見公仆不見官”的延安作風,到新時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科學家精神,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正如二十大報告指出的:“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唯有讓干部”“腳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澆灌民生”,構建起“民呼我為”的治理新格局,才能真正實現“上下同欲者勝”的治理境界,譜寫新時代黨群關系的壯麗篇章。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愛國者;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發布,作者授權首發)
【昆侖策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公眾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