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不斷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央行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換外匯,讓西方購買我們的工廠,控制了我國的大部分經濟資源,又按照新自由主義理論放任資本家壓低工資,讓西方拿走了我們的大部分產出。我們應該學習美國1946年,充分利用龐大生產能力為本國建設服務,通過國債融資,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應大幅度提高勞動者收入,增加國內消費,實現國內生產和消費的平衡。】
【摘要】本文回顧歷史指出,里根時代采用新自由主義政策而陷入困境,不得不轉向凱恩斯主義政策,加上對外軍事方面的勝利,使美國經濟走出泥潭,獲得較大成功。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不斷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導致我們有巨大生產能力,卻積累少,消費低,其關鍵問題,就在于我國央行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發行的26萬億人民幣都拿去換外匯,交給美國和西方,讓西方購買我們的工廠,控制了我國的大部分經濟資源,又按照新自由主義理論放任資本家壓低工資,讓西方拿走了我們的大部分產出。本文建議,學美國1946年,充分利用龐大生產能力為本國建設服務,通過國債融資,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應大幅度提高勞動者收入,增加國內消費,實現國內生產和消費的平衡。
1.引言:
最近我國正在推動供給側經濟改革,按照官方說法,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專家們則紛紛出面,要求推行里根時代供給學派的政策來實現上述改革目標。例如,最近召開的50人論壇年會上,樓繼偉要求修改勞動合同法,減少政府干預,便于企業控制工資。周小川則認為,政府干預導致價格扭曲,要求減少政府干預,消除價格扭曲。吳敬璉認為,供給側改革應是體制改革,“供給側的結構性調整實際上回到了老辦法,就是用行政力量調結構。我很擔心,這個辦法恐怕不能取得我們預期的效果,要求用全面深化改革消除這些轉型的體制機制障礙,發揮市場的作用,發揮市場的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這與里根時代曾經一度盛行的供給學派是一脈相承的。歷史記載,里根總統上臺時對美國民眾解釋其施政方針時說,就目前的經濟危機而言,政府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因此,要改革政府,減少政府管制,讓市場自動發揮作用,一句話,就是當時美國供給學派鼓吹的自由化和市場化思想。
在很長時間里,我國政府公開制定的基本原則就是讓市場主導經濟資源的配置,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其內在邏輯是認為不受政府限制的自由市場可以自動調節需求,提高效率;政府干預才會扭曲市場,使資源被不合理配置,導致效率低下;因而需要繼續深化市場自由化改革,擴大市場化范圍,讓市場自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消費增長。在過去一年里,面對經濟持續下滑,我國政府沒有再出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而是簡政放權,連續取消下放行政審批權,發布資本項人民幣可兌換政策,設立自由貿易區,擴大開放范圍等,探索市場內在活力。但其效果卻并不令人滿意,當年國內市場貨幣短缺,經濟蕭條加劇,增長率又一次下降并低于預期。年初,索羅斯在達沃斯論壇期間還公開指出,中國經濟正在硬著陸。去年底,中央不得不提出供給側改革,但一些經濟專家極力推銷里根時代的供給學派的政策,要讓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繼續主導新時期的供給側改革。
2、里根時代初期的供給學派政策與我國的對比
我國過去一段時間的經濟政策,尤其是最近20年來的經濟政策,和里根實施供給學派政策很像,所產生的后果也很類似。回顧1981年3月里根上臺執政,主要采取了4條措施。
第一條措施是私有化,里根一上臺就提出拍賣聯邦政府擁有的聯合鐵路貨運公司[1];第二年,里根又向國會提出拍賣部分國有土地[2];到1986年提出了12項私有化計劃,包括出售政府資產和終止聯邦補助[2],預計增加收入和削減補助共達68億美元[3];1987年又提出7項資產出售和取消補貼計劃,可增加收入,同時減少補助共達247億美元。我國最近20年一直在進行私有化,1994年公有制企業比重還高達90%,但到2005年,按照財政部長樓繼偉公開披露,我國公有制企業資產占總資產比例僅有30%,遠低于美國國家實際控制美國資產50%比例。最近的改革則以混合所有制來推進私有化,將所剩無幾的公有制企業股份賣掉一部分,進一步減少公有制企業的份額。
第二條措施是放松政府管制,自羅斯福新政以來,政府對經濟的管制不斷加強,出臺了很多管制經濟的法案。里根上任當天,就簽署法令,立即解除了全國的汽油價格管制。我國則在八十年就取消了一系列價格管制政策,最近則開始試點自由貿易區,在過去一年里,已經從上海自貿區推廣到天津、廣東和福建等地。在自貿區內,開辦企業,不需要政府審批,企業只需提供資料給政府備案,從而獲得了最大的自由度。不受管制的私營企業產生了很多問題,如無營養的嬰兒奶粉造成嬰幼兒營養不良,智力低下、失效的疫苗、地溝油和病死豬肉等。私營企業經驗失敗,企業主欠薪逃跑,形成的群體事件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第三條措施是收緊銀根,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弗里德曼認為通貨膨脹的唯一原因就是貨幣發行量過大。為了解決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里根支持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以大幅提高銀行利率來達成減縮貨幣供應量目標的計劃。在里根上臺的前后幾年,美國的基準利率長期高達20%左右,以控制貨幣發行量。我國央行最近20年來,一直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行貨幣,等于以西方購買我國物資的需要來被動發行貨幣,雖然防止了80年代和90年代初多次大幅度增發貨幣帶來的物價間歇飛漲問題,卻形成了國內市場物資不斷減少,貨幣反而不斷增多,從而使物價不斷增長,貨幣不斷貶值問題。
第四條措施,就是減稅,從而減少政府作用,這是供給學派在新自由主義基礎上提出的創新觀點,就是拉法曲線,不完全否定政府作用,但強調政府過多干預,就會起反作用。改開后,我國曾經大幅度減稅,到1995年稅收收入占國民產值比例僅有10%,降到最低點,導致政府財政極度緊張,無法幫助企業,當時企業大面積倒閉,帶來嚴重后果。此后我國不得不逐步增加稅收,稅收占國民產值比例不斷增加,到2010年達到22%,仍然遠低于美國35%左右水平,但去年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減稅政策,稅收增長率第一次低于國民產值增長率,稅收占國民產值比例再次下降。
里根政府于1981年3月正式上臺,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結果很是悲劇。美國經濟在1981年7月開始急劇的衰退,并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1982年《紐約時報》發表長文對“里根經濟學”迫不及待的進行了全盤否定。文章指出,“股票市場看來還在毫無進展的上下波動,但如果算上通貨膨脹,其實已經處于一種長期的悄無聲息的崩盤之中,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已經從1965年的2624點跌到現在的不足800點。” 當時美國陷入了自二戰之后的首次大規模衰退,更為棘手的是,這次經濟衰退具有和以往經濟危機完全不同的特征,被稱為“滯漲”,也就是企業關門、失業增加和通貨膨脹同時發生,這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現象。以前資本主義世界每隔幾年都會發生一次經濟危機,但經濟衰退總是伴隨著通貨緊縮。
3、里根時代經濟成功的內因:凱恩斯經濟學
到1983年初,美國經濟就戲劇性的走出泥潭,開始復蘇,在整個里根時代,美國經濟取得了很大成功,在美國的主流媒體上,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文章,將當時美國經濟的成功歸功于里根經濟學。
但在美國專家眼里,美國里根時代的成功,與里根經濟學毫無關系,而是恰恰相反,實施的是里根最初在競選總統時極力否定的凱恩斯經濟學。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政府大量負債搞投資和補貼老百姓。里根執政8年,累積財政赤字高達13382億美元,超過了美國以往歷屆總統在近200年中累積的赤字總和(約8000億)。艾倫•布林克利在其巨著《美國史》中評論道:
“里根上任時曾經許諾在四年任期內平衡財政預算,但預算赤字最后卻達到前所未有的最高紀錄,他在八年任期中積累的國債規模超過了歷史上所有國債的總和。1980年以前,美國最高財政赤字是660億美元(戰爭),而整個80年代年度赤字一直超過1000億美元”美國國債累積從1980年的9070億美元上升到1989年里根卸任時的2.2萬億美元。
里根全力加入到與前蘇聯的軍備競賽之中,軍事開支大增。于此同時,對老百姓補貼的福利開支也一路上漲,上漲了近2倍。將當時美國政府對老百姓的補貼平均到美國所有人頭上,都接近今天中國的人均消費。里根執政時的制定政策的專家用美國政府統計數據指出,美國在整個80年代的社會保障支出占GDP比例高于1980年,比1970年增加了近一倍[4]。
圖1 美國政府對個人補貼與中國人均消費比較
美國數據來源于美國總統2010年經濟報告[5],中國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圖2 美國政府稅收占比(1902-2014)
數據來自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數據庫,其中稅收/國民總產值數據來自Wallis[6]所使用的商務部數據(1975,1985,1997)
在稅收方面,如圖2所示,里根時代一直延續美國政府以前的做法,不僅隨經濟增長增加稅收,而且稅收增長速度大于經濟增長速度,等于在加速增加稅收。里根時代主持政府經濟政策的專家回顧了這一時期的稅收政策,指出普遍下調了稅率,包括個人所得稅和資本所得稅,但通過附加稅等措施,實際增加了稅收[4]。
里根進行的私有化運動,計劃很多,實際并無多少進展。美國《商業周刊》報道,過去美國聯邦政府的私有化努力都失敗了,其主要原因是,美國國會議員認為這些計劃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換取幾塊錢,從而拒絕了這些建議。例如,當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提出出售邦維爾電力機構和海軍石油儲備系統時,國會不予理睬[1]。美國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吉姆賴特公開評論說[2],“我們對這種一次性賭博不感興趣,很顯然,這種做法會延長我們的痛苦,使我們更加貧窮”。里根總統沒有進行多少私有化工作,但是媒體卻大肆報道里根總統的私有化計劃,從而被宣傳為美國著名的私有化時期。實際上,美國從未大規模進行私有化,更多地說,自羅斯福新政以來,美國一直在推動公有化。我們依據美國官方統計資料分析,美國政府直接管理的美國經濟及其產出在美國經濟占有重要的地位,約占五分之一左右,而美國政府不加報道的國有企業部分更大,可能超過美國總資產一半。
美國是軍事擴張和殖民形成的國家,軍事化殖民對應嚴密的管制,美國建國后,仍然通過武裝殖民,占領了北美大陸中部,一直實行嚴格的管制政策,只是隨著現代技術進步和北美大陸鐵路網和運河網的建設,形成了統一化的大市場,管制的主導機構從地方政府逐漸轉移到美國聯邦政府。美國從未實行不受政府管制的市場經濟。美國戰時常常對經濟實行統一管制,政府控制戰略物資,通過計劃統一調配物資和資產,指定物價。美國精英在美國實施的“取消管制”改革,是完善市場管理方法,實際是改革管制的方法和規章制度,而不是取消市場管制。按照美國歷史學家的總結[7],美國的管制改革,是較多的市場自由和較復雜的管制規則。美國精英還嚴格管制美國戰略物資和技術出口,進而限制美國盟國的出口;通過復雜的手段調控重要商品物價,促進競爭,防止壟斷。
六七十年代,是美國政府管制的高峰,管制機構的從業人數從1970年的2.8萬人增加到1979年的8.1萬人,有人估計,在1980年時單是執行當時美國已有的規章制度就需要每年耗費12億個小時的工作量。所以,里根在就職儀式上一句“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才是問題本身”贏得了滿堂喝彩。但美國專家在《20世紀劍橋美國經濟史》中指出:在里根的第二個任期內,聯邦管制人員人數又增加到了10.7萬人,而預算也增加了18%,其中預算增加最多的是環境保護、銀行和融資方面的管制。
4、里根時代經濟成功的外因:鄧小平的支持
所謂放開汽油價格管制,就解決了美國汽油供應,是在神話市場作用,誤導他人。實際上,是當時美國在國際戰場上又重新奪回了主導地位。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第三世界產油國聯合起來,將原油價格從每桶1-2美元漲到37美元,增長了20倍左右,導致美國石油價格猛漲和物價猛漲,當時各產油國又不愿拿石油換美元,導致美國無法進口足夠的石油供應國內市場,國內市場石油短缺。例如,當時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外匯儲備總和也僅有60億美元,主要在美國的西方盟友手里,美國無法印美元“購買”所需要的物資。到了八十年代初,由于鄧小平上臺,放棄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對抗美國,各國難以對抗美國的強大軍事壓力,才讓美國各個擊破,重新控制了石油市場,導致石油價格從每桶30多美元降低到10美元水平,而且讓很多產油國同意美國拿美元就可以購買石油了,這才是當時美國解決石油短缺問題的關鍵,也是美國解決物價問題的關鍵。
美國通過軍事侵略和威脅,獲取經濟利益,是美國政府解決經濟問題是常用的手段。70年代前后西歐國家就曾在美國提供軍事防衛的壓力下,與美國進行貨幣互換,長期給美國提供資金購買物資,支持美國的對外侵略,導致國內年物價上漲率高達30%。美國曾長期提供軍事物資支持日本侵略中國,在1931-1941年間,供應了19.5億美元物資給日本,占日本戰爭消耗一半以上,十倍于美國在二戰期間對中國供應的戰爭物資。當時蔣介石政權為了拉攏美國支持中國抗日,以極低的價格供應美國鎢砂等關鍵物資,僅是當時賣給歐洲價格的三分之一,使得當時的民國政府需要大量補貼生產企業,才能維持鎢礦企業的運行。
美國七十年代前后逐漸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是美國憑借二戰后的勝利,大肆軍事擴張。而當時的亞非拉各國各民族紛紛覺醒,要趕走西方殖民者,走向獨立。于是美國派大量軍隊,妄圖重新控制這些國家和地區,將他們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成為美國的新型殖民地。這遭到了各國人民的武裝反抗。在朝鮮和越南,美國先后出動了數百萬軍隊,率領10余個仆從國軍隊,鎮壓人民的反抗,光消耗的軍事物資就超過上萬億美元,是美國二戰時期軍事開支的4倍以上。僅在朝鮮戰場,按照美國在首都華盛頓樹立的紀念碑上記錄,美國率領的聯合國軍在兩年多的戰爭中,就傷亡失蹤高達226萬人。
美國上層對外窮兵黷武,也遭到美國人民的極大反對,美國青年紛紛抵制當兵,很多城市還發動反對美國政府的革命。例如,美國加州洛杉磯市曾武裝抵抗美國數萬軍隊達半個月之久。這種武裝斗爭曾遍布美國很多城市。
早在七十年代初,美國上層精英就不得不在內外交困中,逐漸從一些地區撤回侵略軍了,當時毛澤東領導的中國,是領導世界人民對付美帝侵略的中心。中國積極為各國培養軍政人才,指導各國的對美斗爭。在越南,中國不僅提供了大量物資支持越南人民的武裝斗爭,還積極派遣軍事專家指導越南人民的武裝斗爭,派遣防空部隊對付美國空軍的軍事轟炸。美國統治者在內外交困的局面下,不得不考慮退卻。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改變了公開敵對中國的政策,逐漸從中國領土臺灣和越南撤出了軍隊,放棄了擴大控制中國周邊地區的企圖。
美國仍然試圖控制其他地區小國,掠奪各國資源,集中力量先對付蘇聯。毛澤東早在1958年9月就公開發表文章《關于國際形勢》,深入分析并揭露了美國的全球戰略目標:侵略、控制中間地帶,撲滅世界人民革命烈火,進而消滅社會主義國家,獨霸全世界。因此,即使毛澤東和美國談判中美關系正常化,中國仍然支持世界各國反對美蘇兩霸,反對美蘇對第三世界國家的侵略和掠奪。即使到了毛去世以后,繼任的華國鋒仍然執行了毛的國際路線。
真正讓美國擺脫困境的,是鄧上臺,不再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反對美國。從國際油價和美國物價的變化,就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美國精英對此很忌諱,不談他們擺脫困境的真正原因,是鄧不再反對美帝后,美帝又通過武力重新控制了第三世界國家,又一次控制了石油價格,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將使石油價格從30多美元降低到每桶十幾美元;還以投資名義,用印制的美元欠條得到了很多油田的產權;強迫產油國同意,用美元結算國際石油貿易,讓美國人拿廢紙印美元,就可以從第三世界產油國“買”走石油。
后毛時代,美國精英比蘇聯人高明的地方,在于聯合西方,控制和掠奪第三世界國家財富對付蘇。當然,最重要的是中國,在毛去世幾年后,八十年代初,鄧上臺后,不再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反美,而是和美合作,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反蘇。相反,自斯大林以后的蘇聯領導人根本就不重視第三世界國家力量,不能深刻認識到,第三世界國家被美帝控制后,成為美帝幫兇,帶來的嚴重問題。鄧放棄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的反美斗爭后,第三世界國家都逐漸被美國控制,僅十余年,就被美國控制了世界市場的石油價格,使蘇聯嚴重依賴出口石油的經濟走入困境,最終崩潰。也嚴重打擊了當時我國建立的通過石油出口支持國內建設戰略。當時我國石油出口是主要收入來源。
有人認為,蘇聯人走上層路線,影響美國的上層,是很高明的戰略。其實際結果也是很清楚的,終斯大林之后幾十年努力,并沒有對美國上層產生實質的影響,倒是幾十年后,蘇上層被美國精英俘虜,自動解除思想武裝而崩潰,是蘇聯崩潰的內在原因。
毛澤東對美斗爭的突出特點是攻心戰。毛親自主持對美的思想斗爭,一九四六年八月六日,毛澤東在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指出,美國反動派不僅是世界人民的敵人,向世界人民發動進攻;同時,它也是美國人民的敵人,向美國人民發動進攻。世界人民包括美國人民,應該聯合起來反對它的進攻。一九六五年一月九日,毛澤東在同斯諾的談話中說“美國人需要再解放,這是他們自己的事。不是從英國的統治下解放,而是從壟斷資本的統治下解放出來。”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日益興起。為適應斗爭的需要,一九六三年八月八日 ,毛澤東發表了《呼吁世界人民聯合起來反對美帝國主義的種族歧視、支持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 視的斗爭的聲明》,聲明為美國黑人運動指出了方向。從此,積極響應毛澤東號召,團結起來的黑人,在這場斗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改變了受歧視的地位,最近還產生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
毛澤東思想影響了美國整整一代人的思想和行動,其結果是美國精英在越南的戰爭,圍堵中國的戰爭,在毛在世的時候,就不得不承認失敗了,與美國在二戰時候比較,就可以看出巨大差別了:
二戰期間,美國不但建立了高達1200萬人的軍隊,還集中了2千萬人,占美國當時勞動力約一半,生產了大量軍事物資供應盟國和自己的軍隊作戰需要。 而越南戰爭,最多的時候,美國也僅出動幾十萬軍隊,召集了大量仆從軍,還獲得西方盟友的大力支持,每年的軍事物資消耗也無法與二戰相比,卻打不下去。
其核心差別,就是毛對美國人心的影響。毛反對美國上層精英的殖民思想和行動,代表了人類的正義事業,代表了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切切實實受到了美國底層老百姓的歡迎。毛讓美國底層老百姓認識到自己的力量,并利用這種力量,包括毛在外部對美國精英的打擊,提高了美國普通老百姓的地位和生活水平。美國統計資料顯示,在1979年之前的30年里,美國普通老百姓收入水平年增長率達到了4%左右,此后底層老百姓的實際收入,不但不能增加,反而因物價的不斷上漲而下降。收入差距也是1976年前后最低,此后一路上漲。按照薩繆爾森最后一版經濟學教科書提供的數據,家庭收入最高五分之一與最低五分之一之比,在1976年的時候,僅有9.5,到2006年已增加到15. ,現在美國人民不得不重新向1%的壟斷資本家發起斗爭了。
當時美國老百姓反對美國精英對外侵略,包括對中國的侵略企圖,不僅改善了自身地位和生活水平,而且支持了世界各國人民包括中國人民為擺脫西方奴役,爭取獨立解放的斗爭。這是毛澤東為首的中國人民支持世界各國人民反對美國殖民斗爭,使美國和西方不得不承認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包括中國獨立的結果,也使當時的中國人民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5、我國當前經濟問題根源
現在我們的生產能力遠超美國全盛時期。一些基礎工業生產能力甚至超美國10倍以上,就是算人均,也超過美國數倍。例如,2014年我國生產鋼材11.25億噸,約是美國歷史上最高年份的10倍,人均是美國的2.5倍,接近美國1946年的17倍。生產水泥25億噸,是美國的30倍,人均也超過美國7.5倍。2015年由于需求下降,雖然我國煤炭總產能高達57億噸,實際產量僅37億噸,但美國煤炭產量僅8億噸,不到中國四分之一,人均也比中國低。在工業消費品生產方面,美國就更沒法比了,因為美國大都不生產了;就是按人均產量計較,也是我們比美國多幾十倍以上。今天我們并不存在對外侵略問題,我們并不缺少物資供應,而是嚴重的相對生產過剩。
和歷史上大建設時期的美國相比,我們的優勢就更大了。1886年美國僅有人口5800萬人,工業生產能力,例如鋼產量僅有256萬噸,不到現在中國的千分之三。1946年美國人口約1.41億人,鋼產量為0.59億噸,不到中國現在8%。很顯然,今天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要遠高于美國1886年和1946年,我們的勞動力數量、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也遠超美國1886年和1946年。
我們的主要問題,不僅是產業層次低,按照美國哈佛大學弗格森教授的看法,就是形成了中國負責生產、美國負責消費的中美國。通俗直白的解釋,就是中國人給美國人免費勞動的殖民地經濟模式。我們的人均生產能力是世界人均的4倍,但我們的人均消費還不到世界人均一半,我們的大部分工業產品,都供應給西方,讓美國和西方基本不搞工業消費品生產,人均消費卻比中國人均多5-10倍,實現了西方在殖民地時代也從未實現的不勞而獲的夢想。
主流經濟學家卻認為,我們不提高消費,是在進行積累。其象征,就是我們的外匯儲備年年高速增加,最多時高達4萬億美元,遠超其他國家。可實際上,我國大部分外匯儲備都是美國和西方資本家拿美元到中國“投資“,購買中國工廠以及這些工廠出口產品得到的。央行專家曾經在官方網站上清楚地介紹,政府要動用它,還必須向資本家貸款人民幣置換。它們是人民幣的發行依據,實際對應的是西方資本家在中國的人民幣資金,實際主人還是西方資本家,它們不是我們的積累。雖然我們可以說積累了生產能力,但生產能力會隨著生產力的進步而不斷淘汰。真正重要的積累是基礎設施,不是生產能力。基礎設施會一直伴隨人類社會。我們的趙州橋已經存在1400多年了,還在為我們服務。
事實上,我們在基礎實施建設方面的積累速度甚至還遠低于美國100多年前。例如,距離現在130年前的1880年代,僅10年時間,美國就建成鐵路14.9萬公里,超過我國一百多年的鐵路建設積累至今的鐵路總長度;僅1886年美國就建成鐵路2.7萬公里,超過我國新世紀前10年建成鐵路總長度,接近改開30年的鐵路建設積累。事實上,改開30年建成的鐵路長度僅略多于前30年,如果從建設增長速度來看,改開30年基本等于0,遠低于前30年,更無法與當時的美國相比。
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積累方面,我們也無法和美國相比。例如,下水道建設方面,美國大城市的下水道,往往直徑超過10米,下水道里可劃船。而在我們的首都北京,這是我們國家下水道建設標準最高的地方,下水道主干線也僅有1-2米直徑,遠低于美國標準,排水能力十分有限。2012年7月21日北京下了一場24小時平均降水量190毫米的大雨,僅相當于廣州2年一遇的大雨,就水淹全城,成災面積超過14000平方公里,幾乎覆蓋整個北京市,造成79人死亡。
在機場建設方面,我們的差距就更大了。到2010年底,美國有15079個機場,我國僅有502個機場,只有美國的3%,僅排在世界第15位。美國僅1946年就建成機場1259個,是我國現有機場數量的兩倍半。改開30年,我國僅增加民用機場77個,還低于前30年。 如果算上軍用機場,則遠遠低于前30年,因為大部分軍用機場都是前30年建設的。
綜上所述,現在我們的工業生產能力高于美國歷史最高年份10倍左右,更是美國大規模建設時代生產能力的10-100倍左右,但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僅是當時美國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甚至低于我國前30年工業從0開始時期。我們有巨大生產能力,卻積累少,消費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國央行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發行的26萬億人民幣都拿去換外匯,交給美國和西方,讓西方購買我們的工廠,控制了我國的大部分經濟資源,拿走了我們的大部分產出。而換來的西方貨幣,央行內部規定是人民幣的發行依據,是不能使用的,只能儲備在手或借給西方使用。等于印錢免費交給西方,使大部分生產能力都是為西方免費生產,包括基礎工業產品是為工業消費品生產服務,而生產的工業消費品大都出口。即使在2009年搞4萬億投資,鐵路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也僅從以前年建設1700公里鐵路增加到5000多公里,僅相當于美國在1880年代年平均建成量的三分之一,不到最高年份的五分之一。它與我們的整個經濟產出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1%)。
6、改革建議
當前我們的形勢更類似于美國二戰結束后的1946年。當時美國參加二戰的1200萬軍人絕大部分都復員回家,隨著二戰結束,為戰爭生產物資的2000萬工人也無事可干了,約占當時美國勞動力一半,相應的生產能力也處于閑置狀態。當時美國通過租借方式提供給盟國軍事物資500多億美元,后來大都沒有收回,自己為二戰打仗花費近2500億美元,美國政府為此欠債攀升到2710億美元,比當時美國一年的國民產值還多500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絲毫不擔心債務問題,還大肆在國內外花錢,例如,通過馬歇爾計劃,給歐洲提供了130億美元援助,借給蔣介石打內戰花30多億美元,遠超支持蔣介石打日本的2億多美元和二戰前支持日本侵華的19.5億美元。同時,美國政府在國內也大搞建設,一年投資建成的機場1200多座,就等于中國近100年建成機場數量的兩倍半,遠超當今中國的建設規模。美國政府大搞建設,正是充分利用這些勞動力,建設國內的基礎設施,既增加了社會財富,又防止了失業帶來的社會問題。
我們應學習美國一貫的做法,大幅度增加國債來籌措資金。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當時的經濟學家認為一個國家的國債越多就越富的觀點是對的”。在法定貨幣時代,整個社會持有的債務和資金是相等的,只有政府欠債的持續增長,才能不斷增加民間收入;債權債務都是本國內部財富分布的事情,政府增加向債權人收稅,就可以減少政府債務,但更應用于補貼窮人,提高消費;再說搞建設增加債務同時,也建成了大量基礎設施,積累了社會財富,根本沒有必要擔心中央政府債務問題。無論是按照美國中央政府當時的負債水平,還是按照現在的負債水平,我們的國債都可以從現在的11.2萬億增加到70萬億元以上。
我們應禁止央行拿基礎貨幣購買外匯,而應根據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購買我國國債,向市場投放人民幣,保持物價穩定。央行應使用政府財政收入買賣外匯,干預匯率和外匯市場。
國家投資,大搞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鐵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國土整治、環境治理等;利用市場政策和外匯儲備收回我們的產業控制權;大力投資主要行業發展技術,尤其是高科技和可再生能源,建立獨立自主的技術體系,以應對出口市場的萎縮,同時必須大幅度提高國內勞動者收入和福利標準,增加國內消費市場,替代出口市場,減少庫存產品,這既實現了經濟發展的目的,也是解決當前經濟問題,包括生產過剩資源流失的良好辦法。讓老百姓消費產品,資源在國內循環,就不存在資源流失,導致枯竭問題的產生,例如美國的鋼鐵生產原料,80%以上來自國內廢鋼鐵。我們必須大幅度提高勞動者收入,是國內的生產和消費達到平衡,這是解決生產過剩危機的唯一有效辦法。否則建成的基礎設施也少有人使用,等于廢物。例如,我國珠海和安徽阜陽建成的機場,長期以來,收入都抵消不了維護費用。
參考文獻:
[1]. Magnusson, P., Selling uncle Sam's assets: why Reagan has a real shot now?, in Business Week. 1987.
[2]. US_congress, Reagan pushes privatization of some federal functions, US congressinal weekly report, Editor. 1986, US congress: Washington DC, USA. p. 231.
[3]. US_congress, Outlay savings from major policy iniiatives, US congressinal weekly report, Editor. 1986, US congress: Washington DC, USA. p. 220.
[4]. Feldstein, M., ed. 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政策;王健等譯,pp15-33. 2000,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p. Pages.
[5]. Obama, B.H.,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economic-report-president.pdf. 2010,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ONGTON, USA.
[6]. Wallis, J.J., American government finace in the long run: 1790 to 1990.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0. 14(1): p. 61-82.
[7]. Vogel, S., Freer Markets, More Rules: Regulatory Reform in Advanced Industrial Countries. Cornell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1998, Ithaca, US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來源:作者博客-草根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