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著名的軍事戰略學者鈕先鐘講,在研究戰略的幾十年間,經常感覺到戰略與歷史的研究之間存在著一種可分而又不可分的微妙關系,歷史學家雖不一定即為戰略學家,但戰略學家卻似乎必然是一位業余的歷史學家。也就是說,研究戰略要從歷史開始。
一般認為,只有極少數人具有特別的天才,能夠作深入地思考而成為思想家,戰略思想家更是如此。也正因為鳳毛麟角,所以其思想遺產彌足珍貴,并且作為思想的產品,還能對同時代或后世的人產生影響作用,進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類歷史。
與常人一樣,其思考過程仍會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就戰略思想而言,可以發現地理、歷史、經濟、思想、組織、技術等因素都能發揮相當重要的影響作用,并構成某種特定思想的背景。而歷史因素,就好像其中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暗中操縱思想形成的復雜微妙的過程。
今天的世界格局,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戰,而明天的世界局勢,必然受到今天的戰略決策制約。簡言之,歷史蘊含著世界的昨天、今天還有明天的戰略。而歷史研究的意義就是習主席高度概括的: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
所以,戰略研究須從歷史著手,如古羅馬歷史學家波里比阿所說:
“對過去的追根尋底,會使我們特別注意到未來。”
而這也是一些寫歷史的作者如修昔底德寫《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目的,
“為那些想要對過去尋求正確知識的人們而寫的,同時也幫助人們解釋未來,因為人性不變,經常會在未來一再重復出現。”
從戰略家的觀點來看,歷史研究不僅是為了通古今之變,而更是想要識事理之常。而戰略思想是源遠流長的,不了解過去就會無法預測未來,戰爭史始終是戰略研究的根本,誠如英國的富勒將軍說的:
“除非歷史能告訴我們如何展望未來,否則戰爭史就不過是一種血淋淋的浪漫故事而已。”
一些如克勞塞維茨和李德·哈特等戰略學者都是如此,其寫作和譯述中有關戰爭史的部分遠多于戰略理論的探討。因此,戰略研究必須以歷史經驗為基礎,尤其是有關戰爭的部分。
自從戰爭產生以來,這個惡魔就深刻影響了人類歷史。如黑斯廷戰役的影響力依然在當今世界回蕩,馬拉松平原戰役決定了未來幾千年西方文明的存續,等等。盡管如此,但人類從歷史教訓中所學得的東西卻非常淺薄。
阿道司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說,
“歷史給我們最大的教導就是:人不會從歷史里學到太多的……即便我們給自己機會從自身和自身社會的歷史中汲取教訓,我們學得多慢,多不情愿啊!”
所以,李德·哈特曾發出過《為何不向歷史學習》的呼吁。
不過,我們不能像歷史專家那樣陷入故紙堆里,因為研究的是智慧而非知識。馬克·吐溫說,“歷史不會重演,卻有其韻律。”歷史給予我們的往往不是清晰標準的行動藍圖,而是可以根據政治、意識形態而自由選擇的眾多教訓。如能超越歷史的障礙,發現過去與現在之間的相似之處,那么我們將發現許多寶貴的警告。所以,研究歷史只能是業余的,最終是要解決現實問題。
當年,劉伯承元帥提出了“由近及遠”的原則,即先研究抗美援朝,再到解放戰爭及再前的戰史。這也是有學者指出的,研究戰爭史的人往往對古老的記錄不愿作深入的分析,因其距離現在較為遙遠而記錄不夠完全,且時代背景有差異,對現在和未來能產生的啟示作用也可能較小。因此,克勞塞維茨曾主張必須從近代軍事史中抽取引用史例,因為從中可以獲得對現在及未來戰爭更公允的了解和評估。
但也有人認為,以一戰為例,戰術和技術層面提供的啟示也許真的有限,但從戰略和將道的層面,還是有許多部分值得作較深入的研究。因為戰爭的本體是人而非物,武器和技術可以改變,但戰爭原則的改變通常較少,且記錄相當完整。而且我國悠久的歷史充滿了智慧,盡管有的記載簡略,可能還會有矛盾和錯誤,但戰略研究重視的是總體而不是細節。對于研究戰略的人來說,古老的歷史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其中一些人所共知的歷史故事,看似沒有什么好講的。其實不然,盡管是古老,但仍然蘊藏著許多寶貴的資料,假使能作比較深入的研究,則不僅可以解破若干疑問,更能增加治學者的智慧。就像軍事專家說的,
“歷史雖不是一本模范書,但能擴大學者的視野,增強其精密判斷力。”
對歷史不僅是學習,還要批判。但不可輕易地解釋古事、批評古人。史學大家呂思勉在《歷史與文化》中指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并非真理。因為旁觀者總不能盡知當局者的環境。假如一個人對付一個問題要顧到三個方面,而旁觀者只知道兩方面,那從后者看起來自然要好對付得多。盡信書不如無書。從戰略角度研究歷史,還需要有科學的精神、審慎的態度。
從一個業余歷史學家的角度研究戰略,目的就在于俾斯麥提醒人們說的:“愚人說他憑經驗學習,我卻寧愿利用他人的經驗。”也因為“歷史是世界的經驗,比任何個人的經驗都更長久,更廣泛,更復雜多變。”
(作者系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人武部政治委員;【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
網址: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