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合作是培養企業型創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徑。我國本科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成效甚微,對大型國有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為代表的企業型創新人才的調查顯示,78.6%的企業科技工作者認為本科教育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效果不理想,30.5%對本科教學階段的實踐教學成效感到不滿意。
我國產學研合作不暢,高校培養企業型創新人才成效不佳,主要有以下原因:
產學研合作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規約
西方高等教育在辦學實踐中已經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如美國學徒式模式、“硅谷”模式,英國“三明治”模式、教學公司模式,德國“雙元制”等,這些合作模式逐漸向全方位、多模式、深層次、規范化的合作方向發展。雖然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重視實踐教學改革,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勵,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成為科技合作的“副產品”,或者需要依靠校友和私人關系得以建立的臨時性合作,實習場所“因人而變年年變”、“打一槍換一炮”,缺乏穩固的合作機制。訪談發現,行業企業的顧慮有三:第一,缺乏有效的利益契合機制,如果僅僅限于本科人才培養合作,企業得不到實際“利益”;第二,企業的“付出”得不到政府政策的有效補償,如減免稅、教育支出補償等;第三,由于責權不清和風險分擔機制不健全,企業對學生實習期間的生產安全、學生管理、人身保險等問題以及由此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存在擔憂。
產學研合作主體之間缺乏人才培養的利益契合點
長期以來,不少企業習慣于“無償”使用人才和從高校招聘人才,相較于人才培養的長期性目標,企業的逐利性目標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大學畢業生供大于求和學歷拔高使用的人才市場環境下,大部分企業不愿意參與本科人才培養,更不愿意為高校人才培養承擔可能的風險責任和資金投入。無論是接受本科生實習,還是企業資源用于本科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秩序,以及額外投入人財物資源,企業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近幾年,雖然不少企業熱衷與大學建立科技研發與應用合作關系,但對于合作培養本科人才缺乏熱情。
產學研合作缺乏有效的專兼職教師考核和評價機制
從國際經驗看,德國應用技術大學非常看重教師的實踐能力,凡應聘教授,必須擁有博士學位,并在本專業領域有5年以上(其中3年在企業)工作經歷。目前,我國高校專職教師對實習指導和吸收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不高,行業企業工程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對指導本科生實習缺乏熱情。造成這一現象與現行教師評價及評聘制度偏失有關,教師考核和職務評聘主要以科研成果的數量與質量(包括課題數量和層級、論文數量和期刊知名度、科研經費多少等)、教學工作量為評價指標,教師不愿意將過多精力用于指導教學實習、社會實踐,也不愿意到企業參與工程實踐鍛煉。而由于缺乏相關待遇政策支持和有效激勵,以及職務晉升對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企業或研究機構的兼職教師也不愿來高校任教。
針對上述問題,需要創新產學研合作體制機制,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為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
政府部門對高校要“松棒”再“松綁”,尤其是在學科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學位授予、自主招生等方面,盡可能給予高校自主權。加大本科教育投入,保證本科教學投入與政府高等教育投入和學校總體辦學經費收入實現同步增長,學費收入應主要用于改善本科教學條件與人才培養。加大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力度,通過政策引導、稅收減免、財政傾斜等驅動機制建設,鼓勵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參與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
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高校人才培養過程
引導企業為大學生教學實習和畢業設計創造條件,建立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探索校企合作進行實踐教學的體制機制。鼓勵用人單位在高校設立大學生創業、科技創新基金,并根據自身人才需求規劃,參與高校本科人才培養過程,包括學科專業設置、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修改以及聯合進行本科生培養等。
建設本科教育實習和研究基地
教育部會同財政部、發改委等相關部門,應盡快實施在企業設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遴選和規范化建設工作,并在兼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企業稅費減免、專項經費補貼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制訂企業“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考核評估標準。在科研單位建立“大學生科研訓練中心”,或在企業建立“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接受本科生參與課題或項目研究。高校要專款用于教學實習基地建設,并把實習基地建設成效作為專業評估的主要指標。鼓勵高校科技園區接納本科生進行教學實習和科研訓練。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