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我在人民大會堂親耳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受到極大的鼓舞和教育。這次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為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藍圖,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進程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獻。講話系統完整地闡述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當中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地位,闡明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則,強調在哲學社會科學當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特別是在為什么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等問題上有不少新的表述。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充滿了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他明確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這一理論概括,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執著與自信,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本質特點和發展規律。文化自信是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這也體現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
一
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講話分別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實踐性、人民性,通過考察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在人類思想史上,還沒有一種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如此廣泛而巨大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作出了分析,明確提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近代以來我國發展歷程賦予的規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國,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最終也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講話中還提到,即使在當今西方社會,馬克思主義仍然具有重要影響力。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是認識世界的有力工具,應該認真去對待、認真去學習。
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了三個命題:一是馬克思主義“三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二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對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范圍是很寬闊的,我們不單要研究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還要研究世界范圍內的馬克思主義。三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實際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了當前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在學科上“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這種情況是客觀存在的,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如何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三個原則。
第一,“首先要解決真懂真信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對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都有正確的反映。這是經過歷史實踐證明了的。我們要下工夫弄懂它,并且真信它,堅信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
第二,“核心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實質上,就是解決哲學社會科學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站在什么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回答問題。這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問題。講話中提到,世界上沒有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世界上偉大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決人與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創造出來的。研究者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研究什么,主張什么,都會打下社會烙印。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
第三,“最終要落實到怎么用上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工作中所使用的方法。講話中還專門提到了如何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不能采取教條主義的態度,也不能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教條主義就是本本主義,實用主義在這里主要表現為很功利,把馬克思主義當成現成的公式、教條,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以取舍。這些做法都是應該避免的、反對的。
在如何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講話特別強調了問題意識、問題導向,強調馬克思主義要創新,批駁了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對我們在新形勢下研究馬克思主義,從事馬克思主義教育和宣傳,都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二
馬克思主義既是指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靈魂,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講話中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性、原則性的論述,對于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要體現繼承性、民族性。無論是研究,還是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都應該把握好三個資源。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比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等。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內容,或者說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最大增量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資源。這就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我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而形成的哲學社會科學的新思想、新觀點,都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主體內容,是重要的思想資源。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三是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這三個資源都是我們在建構哲學社會科學中需要很好地利用和掌握的,也是我們在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需要注意利用和掌握的。習近平同志說,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忘本來,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的東西;吸收外來,吸收外來的先進成果;面向未來,推進人類總體的發展進步。既要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又要向外看,敏銳把握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還要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又要向后看,善于繼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向內看、向外看、向前看、向后看,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很形象,也很通俗。這些是我們在研究、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需要關注的的重要原則。
第二,要體現創造性、時代性。
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必須以我國的實踐為基礎,我國的實際問題為中心,這樣才能提出具有主體性、反映自己能動性的觀點,而不是一種附庸,不是簡單地追隨別人的觀念,要有自己的主體性、原創性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如果不能及時研究、提出、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理論就會蒼白無力,哲學社會科學就會“肌無力”。“肌無力”是一種病癥,肌肉無力,身體就立不起來。同樣,理論蒼白無力,就缺乏說服力、影響力。主體性、創造性源于對時代性問題的把握。要以時代問題的研究為起點才能夠得出創新性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所得出的許多觀點,像生態文明的觀點、核心價值的觀點、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等,都是原創性的成果。原創性的東西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有自信,我們要敢講前人沒有說過的話、外國人沒有說過的話。只要我們立足中國的國情、中國的問題,總結借鑒世界文明成果,由此得出的一些富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就是原創性理論。習總書記還講到了“一帶一路”,講到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講到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都是帶有原創性的理論成果。
三
習近平總書記“5.17”講話發表一年來,對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解決“馬克思主義在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等突出問題上,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例如,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方面,加強了頂層設計,推出或強化了有關舉措。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加快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文件,地方黨委和政府、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紛紛出臺了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的政策和措施,增加了相關投入。特別是中宣部和教育部在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方面的力度加大,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材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重大課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建設、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等方面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投入。
又如,在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方面,重要論壇紛紛涌現,大眾化通俗讀物迭出。中宣部連續在全國召開了治國理政論壇“新發展理念系列理論研討會”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系列理論研討會”,產生很大影響。北京、天津等地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年度品牌。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組織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編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十講(黨員干部讀本)》,簡明扼要地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力求用簡潔的話語講清深刻的道理,幫助黨員干部更好地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好地把握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該書在讀者中產生了很好的反響。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成果《新大眾哲學》(多卷本),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代表作。根據讀者需要,作者又編寫了簡編本。它緊扣時代的脈搏和實踐的發展,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新成果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出來,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講群眾聽得懂的道理,對新形勢下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作出了開創性的探索,為闡釋、傳播和普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樹立了新的標桿。
再如,全國高校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學方面,特別是在思政課建設上,正在積極開展改革創新。教育部黨組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建設,制定并出臺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總體方案》,確定“大調研、大提升、大格局”思路,堅持調動師生、凝聚合力、集中攻堅、增強獲得感,滿足青年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教育部委派200名專家,赴全國2596所高校將旁聽3000堂思政課,精準查擺問題,制定解決方案。緊扣重點環節,以教材、教師、教學建設為突破口,在“師資攻堅”“教材攻堅”“教法攻堅”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努力使思政課“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大力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在高校,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落實在學科建設、教材編寫和論壇組織上。要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的規律和特點,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心和導向,構建科學合理的馬克思主義學科評價體系,探索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要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色、教學規律和學生特點,編寫出師生喜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材。要舉辦形式多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講壇,多發聲、發好聲。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研究者,我們要勇于擔當,努力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為推進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中國化、大眾化,開辟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貢獻力量。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