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系計劃經濟系列之三】
3、新計劃經濟重構生產和流通、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系,重構商業形態。
新計劃經濟,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是很多計劃經濟質疑者的主要理由之一。
我們先從電商談起。
電商,就是把傳統的市場搬到了網上,讓互聯網和市場緊密結合,讓互聯網和生產和消費融合。這樣一來,互聯網時代的市場模式,將會發生巨變?;ヂ摼W一頭和消費者高度融合,另一頭和生產高度融合。生產者和消費者,供給和需求,可以通過電商實現互聯,實現需求與供給信息的通暢連接,這才是接近實現理想市場的信息充分條件。
電商和傳統的市場一樣,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還離不開中介。傳統的市場,有各級代理商、經銷商、零售商,成為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中介,傳統的商業流通鏈條可能很長。每增加一個環節,就意味著信息傳遞速度的下降和成本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還會造成信息失真概率的增加。而直營店模式的電商,更是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和生產者,成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唯一的中介和紐帶,縮短了流通和信息鏈條。
未來如果實現萬物互聯,那么人類的整個生活將和互聯網全面融合在一起了,這個時候,世界就是互聯網,互聯網就是世界,同時,市場就是互聯網,互聯網就是市場了。到了這個階段,所有消費與生產者的信息,都要通過互聯網表達和傳遞。只要掌握了足夠的消費者信息和生產者信息,就可以實現供需的匹配。
馬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他大概就是從這個角度來發現了計劃經濟的“幽靈”并沒有消失,而是在前方等著我們。規律是不可抗拒的,技術條件到了一定階段,計劃經濟是我們想排斥也排斥不了的。當一個新模式的出現,意味著更低的交易成本,可以更好的實現供需平衡和配置資源。那么這個模式,是無論多少污蔑和抹黑和阻擋,都早晚要實現的。
在電商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先是淘寶、京東等互聯網電商骨干,建立起與供應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鏈。然后,再由國家出面,聯合幾大電商,并經過改造,形成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數據信息和處理系統,新計劃經濟就在這個系統的基礎上建立。這個系統實現獨立的運營,由國家出面組織,接受國家的監管,確保中立性和社會利益至上。
這個可以參照互聯網金融的統一清算平臺的設立方式。互聯網統一清算平臺的產生路徑是:先是支付寶和財付通這兩大互聯網支付巨頭,在過去幾年自行搭建一套跨行清算系統。但是這套系統,卻因為支付寶和財付通的競爭因素,無法真正的實現聯通,而是分別聯通各自的合作企業,形成了獨立的“陣營”。在經過改造之后,形成互聯網支付的統一清算平臺。支付寶和財付通再不能像過去一樣支配跨行清算系統,這個統一的清算平臺本身則將完全獨立地運營。
這個新計劃經濟,不能由電商來組織。信息時代,信息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未來最大的壟斷會是信息壟斷。誰掌握了信息,誰就可以控制社會,控制資源和財富的流向。站在社會整體的角度,讓電商個體成為信息的壟斷者,于國家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都殊為不利。就像互聯網支付結算平臺,無論是螞蟻金服還是騰訊,都不宜作為組織者,因為無法跟企業的利益切割,中立性難以保證。這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因為功能很像網上的“銀聯”,所以被稱為網聯)采取的辦法是,由國家出面,聯合各個互聯網支付企業,共同設立一個主體,作為這個“網聯”的運營和管理平臺。
建立了這個國家主導,獨立于各個電商的數據信息和處理系統,計劃經濟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就具備了。通過這個超級數據處理中心的大數據,就可以有效的在更大范圍內分析出現實的供需情況和未來的需求變化趨勢。這種需求分析,比傳統市場的生產者根據供銷商的需求來確定生產計劃,更為準確,也更反映市場的整體狀況,更接近市場的充分信息狀態。有了這么多市場消費者信息,就能通過大數據,來引導生產商的生產計劃制定。隨著工業4.0模式的到來,生產實現高度自動化信息化。生產廠商的各種數據,也可以適時的發到這個數據信息和處理系統。
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各行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行業內的大多數市場份額,會由前三名,甚至前兩名來占據。從生產端來說。只要行業前三名,或者標準再放松一點,行業前五名參與到這個新計劃經濟體系,就既可以保證適度的競爭,又降低了協調的復雜程度。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未來隨著物聯網的出現,人類的生活就和互聯網真的做到了密不可分,人們的消費偏好、消費需求,借助于互聯網傳遞到信息處理中心,并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做出比較精確的分析。
隨著互聯網進一步和人類的生活融合,人類的生產可能迎來真正的訂制時代。有訂制需求的消費者可以把自己的具體要求,通過手機或者其他終端輸入到電商,電商整理之后,再把信息傳輸給新計劃經濟的信息處理中心,進行分析之后,根據相應的門類、品牌,并考慮價格和功能因素,設計數學算法和模型,提交給供應方。
這個新計劃經濟涵蓋的范圍,不可能也不追求一步到位、面面俱到、涵蓋一切。先從比較簡單的易于操作的交易種類開始,慢慢擴大覆蓋范圍,逐步升級。從區域性的,到全國性的,從部分商品,到更多商品,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步升級。這個階段的新計劃經濟體制,除了公有制為主體,還有多種所有制的共同發展,這個新計劃經濟體制之外,也有市場。未來,新計劃經濟體制的地位越來越上升,到這個新計劃經濟覆蓋大多數資源、商品和服務時,就接近互聯網和大數據條件下的“鳥籠經濟”狀態了。
4、新計劃經濟與傳統計劃經濟的關系問題。
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就是新中國錢三十年的計劃經濟體制,雖然在西方經濟學建立起主流學術霸權的時代遭到詬病,但它的實踐卻本身并不是失敗的,而且是相當成功的。在短短二十多年時間里,在不依靠對外掠奪的情況下,就實現了工業化,還打造了農田水利、化肥工業和良種技術等農業豐收的基礎,人口翻番,體現綜合社會發展指標的人均壽命從35歲增加到65歲,這能叫失敗嗎?西經學者為了否定計劃經濟實踐,就片面放大計劃經濟的問題,而絕口不提計劃經濟的成就,好像改革的物質基礎是天上掉下來的。西經學者的邏輯是,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成績,超過印度不算成功,只要不能超越同時期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做不到經濟增速世界第一,就是失敗。
中國在新中國選擇計劃經濟體制,是當時正確的選擇。不通過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結合,如何能夠集中全國的資源迅速進行工業化,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新的計劃經濟,如果能夠建立起來,與傳統計劃經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到新計劃經濟體制,經過了從計劃到市場,再從市場到計劃的否定之否定過程。
傳統計劃經濟是生產導向,而新計劃經濟是需求導向。傳統計劃經濟是生產導向,更注重社會的整體需求,基本形態是工業化初期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滿足最基本的消費需求,對于個體的消費需求差異,那個階段還暫時無法考慮太多。新計劃經濟更注重個性需求,可以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甚至可以細化到個人的消費需求而進行具有個性化的私人定制型生產。
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作為經濟制度保障(請注意限定條件)的情況下,新計劃經濟的第一階段,不是跟市場完全對立的,而是通過互聯網與市場的融合,通過新技術手段,構建一個信息時代條件下的有計劃調節的市場(不是市場經濟)。在某種意義上,這個階段的新計劃經濟,也可以說是基于市場的計劃經濟,是有市場的計劃經濟,也可以說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
這個階段的新計劃經濟就是用看得見的手,去實現市場供需之間的平衡。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計劃經濟就是為了更好的實現市場供需平衡的一種手段。當然這種平衡不是指絕對的平衡,對計劃經濟的相關概念不能做絕對化的和機械的理解。
毛主席就說過:“我們的計劃經濟,又平衡又不平衡。平衡是暫時的,有條件的。暫時建 立了平衡,隨后就要發生變動”。
毛主席的這段話,也適用于新計劃經濟,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計劃經濟讓不平衡到平衡之間的振幅減小,時間縮短。計劃經濟就是從不平衡到平衡,然后再到下一個從不平衡到平衡過程的循環往復乃至無窮的機制。這樣,新計劃經濟可以用新的技術條件,根據對市場需求信息的充分采集和大數據分析,用更為迅速和精確的計劃方式去引導生產和供應,從而能夠最大程度的讓供應跟著需求量的變化而快速反應,減少市場的劇烈波動和嚴重的資源錯配。接近理想的市場狀態只有用高技術條件下的計劃手段才能接近。
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一般以年月為計劃經濟周期,確定各種經濟指標。計劃一旦確定,就有了一定的剛性,尤其是指令性計劃。而新計劃經濟,因為數據的采集和分析,都是持續進行的,可以每月,每周,每天來做出市場和需求的分析報告,這種分析還可以具體到細分區域,比如具體到省、市、縣(區)、社區,還可以根據其他分類分析細分市場。
根據不同交易品種的生產或供應周期,可以確定計劃的不同調節周期,比如對大宗工業原材料,根據需求的變化確定長一點的周期進行調整。而如果是個人消費品領域,可以設定更短的周期,比如按周甚至更短時間去調整。隨著技術條件的提高以及對于計劃經濟規律的更深入的掌握,這個調節的周期越短,就越能實現更為精確的供需平衡狀態。
上面談到的新計劃經濟體制,也不是最終的計劃經濟模式。計劃經濟模式,也要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進行升級。
5、新計劃經濟模式的升級問題。
計劃經濟的模式,既跟技術條件有關,更跟社會發展階段相聯系的社會經濟結構有關。
我們迄今所了解的傳統社會主義,并不是馬克思所預言的社會主義,甚至也不是列寧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無論是馬克思還是列寧,他們提及的社會主義特征,與我們今天談論的蘇聯或者中國的社會主義有很大不同。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到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又被稱為社會主義,主要特征是:已經實現共產資料的全社會所有,沒有階級和階級差別,沒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實行計劃經濟。與共產主義相比,還不能實現按需分配。
列寧說:“工農之間還有差別的社會,既不是共產主義社會,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只要還存在著工人和農民,社會主義就還沒有實現”。
而蘇聯的社會主義和繼蘇聯之后之后宣布進入的社會主義,顯然與馬列說的社會主義有很大的不同。這個社會主義,是采用的斯大林的社會主義標準。這是被斯大林降低了的標準,認為完成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了,而不是馬列說的已經消除了階級差別的社會,才可以叫社會主義。
1974年10月20日毛主席在會見丹麥首相保羅•哈特林時說:“總而言之,中國屬于社會主義國家。解放前跟資本主義差不多。現在還實行八級工資制,按勞分配,貨幣交換,這些跟舊社會沒有多少差別。所不同的是所有制變更了”。
毛主席也曾經說過:“在這個特殊的過渡時期,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經過后一階段,到了物質產品、精神財富都極為豐富和人們的共產主義覺悟極大提高的時候,就可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
這段話里提到的“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應該大致對應于馬列說的社會主義。而這個“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如果按照馬列的社會主義標準,應該是指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這個特殊時期。
如果我們嚴格依照馬列的社會主義標準,那么蘇聯和中國,因為還存在著工農差別,存在著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差別,都還沒進入到馬列標準的社會主義,也就意味著過渡任務還沒有完成。蘇東劇變之后,各種原因分析叢出不窮,但根本原因,我覺得還是因為還沒進入馬列標準的社會主義階段,就按照降低了的社會主義標準而停止了革命,猶如騎車上坡,不進則退。蘇共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途中就放棄了革命性,也就失去了先進性,就逐漸走向腐化,脫離群眾。理論混亂由此開始,和平演變的種子由此埋下。
弄明白社會主義的標準問題,也就可以搞清楚很多問題。比如,為什么中國宣布進入社會主義之后,還沒有按照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的那樣,
“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答案是因為還沒有進入馬列標準的社會主義。所以毛主席批判一些急于求成的黨內同志和經濟學專家:“有些人在企圖過早地‘進入共產主義’的同時,企圖過早地取消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過早地否定商品、價值、貨幣、價格的積極作用,這種想法是對于發展社會主義建設不利的,因而是不正確的。” (《毛澤東傳》<1949-1976>,P906)
考察傳統計劃經濟,也需要結合所處社會階段的性質,作為邏輯分析的起點。
中國目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比較毛主席說的“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在所有制結構方面又后退了一大步,雖然規定是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但實際上,在經濟方面,國有企業還控制著經濟命脈,國有經濟還有部分的主導作用,但是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已經發生重大變化。
所以,要考慮建立新計劃經濟,就要從這個實際出發。一開始建立的新計劃經濟,是把跟互聯網高度融合的市場經濟,通過大數據等技術,導向新技術條件下的計劃經濟,實現供需的匹配和資源的配置;而且,我們前面論述過,建立新計劃經濟,還必須重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但是隨著公有制經濟比重的提高,等到進入馬列標準的社會主義之后,單一的社會所有制實現,商品經濟將會退出歷史舞臺,基于市場的計劃經濟就可以經過多個中間的階段,最后升級到馬列設想過的產品經濟的計劃經濟模式,就可以覆蓋到全社會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消費,都納入到計劃經濟的范圍。
?。ㄗ髡呦道霾哐芯吭貉芯繂T;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編發,未完待續)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美國將朝鮮半島火種吹向全世界,俄羅斯已經中招,中東局勢驟變,中國應提高警惕!
2017-03-31張國君:縱覽世界風云,擔起強國責任——2017年值得關注的八件大事
2017-01-04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