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看,現在又有人開始對習主席的講話斷章取義了。中國一些經濟學家經常干這樣的事情。比如,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中明明寫著“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明明闡述的是如何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而絕無絲毫非此即彼的意味。但是,去看看各式各樣“解讀”,尤其是三中全會結束不久的一段時間,輿論幾乎都在強調“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只字不提。后來,是習主席反復完整使用正確的表述,市況才有所改觀。
2、現在又來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明明是說: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現在的大多數學者基本不說“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問題,而只談加大“供給側改革力度”。甚至有言論說:中國經濟將告別需求“興奮劑”模式,官方經濟思路轉向供給側;還有更甚者提出:供給側改革核心是政府退出。是這樣嗎?難道習主席不是把“適度擴大總需求”當成拉動和穩定經濟的、與“供給側結構改革”平等的要件嗎?難道“供給側改革”可以離開正確的需求政策而獨立存在?難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供給側改革”是同一命題嗎?
3、我不敢相信這是“有意而為”,但我們的學者能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央精神?能不能客觀、真實、辯證地理解經濟事務?至少,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我們應當明白“供給與需求不過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需求政策沒有供給政策的配合,中國經濟結構很難轉變,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很難實現;同樣,供給政策沒有需求政策的配合,供給政策也很難釋放,甚至可能夭折。道理很簡單,比如需求政策強調“三駕馬車”,凈出口先放到一邊,但看內需部分:消費和投資。請問,這是不是結構轉變的著力點?再想想,新的產品、新的產業,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哪個不需要投資?哪個不是為了創造新的需求?如果我們用緊縮貨幣政策壓制總需求,那投資從何而來?消費又從何而來?
4、所以,我的理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讓投資更加有效,更加符合未來的需求,提升中國經濟未來的潛在增長率”。但無論如何,一定存在“新投資、新方向、新經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從人類經濟的發展歷史看,但凡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投資不僅不可避免,而且通常的大規模揮霍資本的過程。這一點,無論是工業革命、還是互聯網革命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請不要對習主席的講話斷章取義。理論上講,供給和需求相輔相成,沒有適度的總需求政策,供給端的政策也不可能獲得有效釋放;沒有供給端的政策,總需求擴大也不可持續。
5、包括現在中央提倡的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你說他是供給政策還是需求政策?我認為,它至少是通過供給釋放需求的政策,如果融資難、融資貴等總需求政策解決不好,會出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性循環?我看不可能,至少難度巨大。
6、再談另一個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股權融資市場提供強大的支撐。因為,面向未來的經濟選項,它成功的不確定,以及一旦成功所帶來的巨大收益預期,這一定是股權資本的偏好,一定是股權投資者才可以接受的選項。所以,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中國的股市,建立健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及其良性循環的制度規則,這無疑是中國政府必須加緊行動的當務之急。
7、所以,估計中國股市制度建設的大動作會很快展開,中國的投資者也該盡快完成自身的適應性調適。我認為,市場規則將更多地向著有利于長期投資的方向演進。
(來源:何新博客)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習近平: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2017-05-28朱佳木: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武器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做斗爭
2016-06-06?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