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中國央行研究局金融市場處處長卜永祥在財新網撰文稱,為統籌協調貨幣政策、金融穩定、金融改革和金融監管,我國金融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方案應該是:撤銷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外匯局,機構、業務、人員、服務并入中央銀行,建立單一金融管理體制。
卜永祥表示,2015年年中以來我國資本市場劇烈波動,銀行業不良率明顯上升,金融業務風險不斷暴露等。而金融波動的直接原因雖與經濟金融互動反饋中固有的“加杠桿-去杠桿”周期性因素有關,但“一行三會”體制下,銀行、證券和保險分業監管,以及監管部門獨立于中央銀行的金融管理制度,才是事前助推泡沫醞釀風險、事中反應滯后控制不力、事后救助失效推諉責任的深層次根源。
此外,卜永祥還從“一行三會”金融監管體制的歷史貢獻和現實問題,銀證保信分業監管問題,金融監管與中央銀行分離的問題等入手,詳細闡述金融監管體制的發展歷程及存在問題。
央行金融市場處處長卜永祥(資料圖)
事實上,這并非是央行官員首次對金融監管模式發聲。2月4日,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李波在《第一財經日報》發表文章表示,中國應當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建立由央行領頭的宏觀審慎金融監管體制。李波稱,是否有利于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是當前研究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十分重要的出發點和視角。
李波所稱的“央行+行為監管局”模式為,將“三會”的審慎監管職能并入中央銀行,同時成立獨立的行為監管局(類似英國和荷蘭模式)。在合并后的人民銀行下設立貨幣政策委員會、金融穩定委員會和審慎監管局,分別負責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并對金融機構實施審慎監管。同時,央行負責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監管和金融業綜合統計。成立獨立的行為監管局,體現審慎監管與行為監管的適度分離。
李波表示,從本輪全球金融監管改革的實踐看,多數經濟體都強化了央行主導宏觀審慎政策制定、執行以及負責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和統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金融業綜合統計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目前我國的“一行三會”模式、“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和“誰的孩子誰抱”的做法顯然不符合現代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要求,也不符合國際最佳實踐,需要進一步改革。
去年,股市持續動蕩,滬市從6月12日5178點的高點,自6月15日起一路下挫,52個交易日,竟有21個交易日指數大幅下跌或暴跌,17次千股跌停,其中更有數次逾兩千只個股跌停。至8月26日,大盤“僅剩”2850點。對于那次空前的股災,證監會因不能有效監管而廣受詬病,后者的失能也被認為是資本市場難以長期平穩運行的重要原因。隨著現代金融業各領域融合的日益加深,合并“一行兩會”、實行統一集中監管的呼聲與日俱增。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去年11月19日在北京出席財經年會時就表示,股市異常波動,反映了資本市場基本制度的缺陷和監管制度的缺陷。在監管方面,涉及資本市場的交易行為不能實行統一監管,既不利于對市場風險的監測,處置風險時也難以有恰當的方法。但是她同時認為,金融監管框架改革,不是簡單將監管當局合并在一起,而是應克服監管方面的地盤意識,統一對金融產品的認識并實行功能監管。所以,應確立央行在金融業的主導地位,以化解金融風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何玉長 董建功:金融資本化與資本金融化亟需遏制——基于馬克思主義產融關系理論的思考
2017-08-16何新:擺脫當前經濟危機的唯一正路是制止金融自由化,重建可控的混合市場經濟(舊論)
2017-06-22?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