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有哈爾濱天價魚事件,3月有山東疫苗案,現下還有余波未了的常外“毒地”事件……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熱點躥出來引爆輿論。
每每翻過頭來審視這些事件,一些地方政府的應對多顯力不從心,甚至成為讓輿論再掀高潮的拐點、集中吐槽的焦點。何也?
如果嘗試“復盤”事件過程,便會發現,在公眾的心理訴求與政府的調查行動之間,有一個客觀存在的“時間差”。尤其是遇到關乎公共安全、切身民生的大事兒,公眾的情緒瞬間被調動,輿論迅速點燃,巴不得立即知曉狀況,討個說法。這種急切的心理期待,無可厚非。而另一方面,政府組織調查、搞清事實、處理問題、追究責任也確實需要一定時間。公眾的許多疑惑,并不是在第一時間就能夠被準確回復,這也在情理之中。
前者求快,后者需穩,“時間差”由此而生,背后則是同一時間點上信息需求與供給間的“結構性矛盾”。也正因此,初衷良好的兩方,極可能產生誤解,以至嚴重的信任危機。
“時間差”的存在為政府與公眾溝通帶來了困難,但卻不能成為溝通失敗的借口。調查與溝通,本不互斥,完全可以兼顧。事實上,很多時候,公眾之所以被官方回應激怒,最致命的因素不是缺乏等待的耐心,而是溝通者太缺乏誠意。
比如,有人“睜著眼睛說瞎話”,回應內容毫無數據、事實支撐,甚至不符常識;有人“顧左右而言他”,避開公眾最關心的問題,在無關緊要的事上繞來繞去;有人奉行“封、捂、堵、壓、瞞”, 文過飾非、漠視民意。諸如此類明顯缺乏誠意的回應,只會讓“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說到底,在諸多現實約束下,官方回應能否達成預期效果,關鍵取決于方式方法。身處網絡時代,在與公眾打交道的這些年,政府部門也不是一無所獲。縱觀近年那些經典的危機應對案例,一是及時透明,二是有實打實的行動做支撐。真相、行動、誠意都可以緩解焦慮,如果實在措手不及、情況不明,政府至少可以給出適當的時間表,這也遠比“盡快”“正在”之類的說辭好得多。從遇見的每一次事件,聽到的每一個訴求中積累經驗,邊學邊干,政府與公眾、與媒體溝通的技能總會提升。
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毛澤東認為“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鄧小平更進一步說“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也強調,“對網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干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
分外活躍的輿論并不是“洪水猛獸”,相反正是通過對問題的反映、解決,才會最終贏來社會的進步。今天網絡時代的輿論,來得快,去得也快。我們不能因為它去得快,就忽略問題的跟進解決,就像疫苗案熱度雖已過去,但調查、問責、制度改進仍在繼續。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它來得快,就給應對失誤找理由,因為無論何種情境,人民政府都需要對公眾負責。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