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從來就有,但是卻從未像今天這樣奪人眼球,應對輿情成為了一門走入廳堂的學問,百家之言,各有千秋。私以為互聯網的生長未來依舊有“野蠻”的空間,在這個環境里發酵的輿情“野性”也是“難馴”的,我們除了在戰術上研究外,更需要重視幾個戰略性問題。
“良醫治未病”才是最好的應對
在人人都有智能手機,手機皆可上網的互聯網時代,每一件事都可能成為輿情熱點,所以我們做每一件事之前就該把可能出現的輿情預想到位,并制定相應的方案,做每件事都要本著經得起輿情考驗的態度去做,這樣我們在面對輿情發生時才能做到心里有底、問心無愧,從容應對。
今年網上發生的幾起輿情事件應對都有準備不足,手忙腳亂的現象存在。有的當地官方不敢發聲,有的發起聲來又生硬地頂撞媒體,雖然說媒體要遵守職業道德和從業規范,但并不是每一家媒體都會有時間客觀公正地對事件深入采訪,嘴又長在人家的身上,新媒體那么多,口口相傳式的傳播足可以讓輿情的性質幾經翻轉,傳統的應對理念是處理不好的。
輿情的身后有“戰場”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嬰兒餓了就要哭,哭聲大了就會有人關注,這些關注中總有一樣會吻合他餓的需求點,于是一切復歸平靜。輿情應對當然比喂孩子復雜的多。今年輿情的怪風更是讓人見識了什么叫輿情背后的“東西”,當一些輿情被炒熱后,輿情當事人甚至都不能控制輿情的發展,他們的需求被無限擴展放大,同時自己的主張也被綁架,“資本”的身影處處可見,國外的推手也若隱若現,簡單的輿情都可能演變成攻擊體制、滲透意識形態的爆破器。
看輿情不看其身后的東西,往往會陷入困局不能自拔,明明是按照輿情應對的一般規律去做了,怎么越做越麻煩?越來越撲朔迷離?如果我們始終能多個心眼,在平時的處事中就注重網上走群眾路線,養成一種和網民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網絡氛圍,黑手在關鍵時刻就使不上勁了。
公信力要儲蓄不能透支
政府的公信力是一國治理能否給力的臺柱子,而要搞垮一個國家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政府公信力這一防護堤沖垮。西方是這么想的,也一直是這么干的,烏克蘭、伊拉克、敘利亞,幾乎無一幸免。今天他們又在中國故伎重演,從普世價值灌輸的失利轉而死死盯著醫療、食品、教育、衛生等民生領域,將正常范圍內的民眾訴求變向引導到攻擊體制、國家上來,企圖一步步蠶食政府公信力,一點點瓦解防護堤。
面對民生領域客觀存在的問題,以及西方某些國家和平演變的企圖,我們對政府公信力要倍加珍視,在每一件具體事情的處理上要有全局的觀念,要始終自覺維護黨和政府的公信力,解決好一件事就要讓民眾體會到黨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誠意,就要能為其他事情的解決積累民眾的信任和理解;另外輿情的解決應該盡量在基層一線解決,不能養成一出事就把問題交給上級定性解決的習慣,這樣做最大的危險在于公信力的透支,基層不能有效樹立公信力,而上級習慣性的參與基層輿情的解決,公信力也在弱化,這正是某些國家希望看到的,我們不能著了他們的道。
未來的路很長
輿情應對沒有一招鮮,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也別老想著出過輿情的地方就會消停一陣子。這是各級部門以后必須重視的常規工作,未來的路很長很長。我們在輿情應對中吃過很多虧,也鬧過一些笑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總有不惜任何代價盡快把輿情平息的念頭。在這一簡單想法的指引下,我們應對輿情往往不求從根子上去解決問題,而是把眼前的事情處理掉就算了,這樣做看上去在短時間內的確讓輿情平息了,但事實上卻埋下了隱患,甚至造成了更壞的影響。譬如切割的技巧等等,就造成了我們很多的被動。
輿情工作的長期性和專業性需要培養一支專業隊伍出來,更要培養一批真正懂輿情、會應對的黨政干部出來,要適應在輿情生態中執政的新常態。這項工作已經是迫在眉睫了,有些地方做的比較好,而有些地方這些工作僅僅停留在文件上、會議場。
輿情應對也要依法治理
輿情應對只是方法,它是沒有辦法解決輿情背后一些幕后黑手的違法行為的,所以我們在這個領域也要健全立法,依法治理那些惡意造謠、資本炒作、甚至是有組織攻擊黨和政府、有組織破壞社會秩序、有組織制造輿情事端的違法行為。
輿情應對不能簡單處理,更不能草草了事,一件事情處理完要形成分析報告,對于自身存在的問題要改正到位,跟進落實,需要追責就要給民眾一個交代;對發現的違法行為也要查處到位,要讓那些惡意造謠無處藏身,要讓那些幕后的黑手付出慘痛的代價。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