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民實踐的創造物,文化自信本質上是人民對自己創造的文化的信念與信心。這種自信的獲得取決于人民主體性的發揮,這種自信的彰顯也要通過人民來實現。
第一,人民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自信的承擔者和表現者。
文化本身并無自卑、自信或自負等情感體驗,而是人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它進行不同程度的認知和評估,并通過人自身的表現賦予它某種主觀感知與情感感受。所以,文化自信是人民的自信,既表現為人民對自身所具備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文化建設能力的優越感、自豪感,又表現為人民對創造出來的文化結果的堅定信念,核心是對價值觀的相信與堅持。
文化自信也是人民表現于外的良好精神狀態。在當代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于內主要表現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堅持與發展,對理論創新的熱情與自覺,對文化創造力的重視與應用;于外則表現為“不拒眾流”“海納百川”的包容姿態,體現在積極“走出去”等具體行動上。可見,文化自信歸根結底要通過人民來呈現。一旦離開人民,文化就會失去存在的根基,文化自信也將不復存在。
第二,文化自信是基于人民主體性的發揮不斷獲得的。
文化自信基于人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造。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沒有發生斷裂并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有著極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大有可為的潛力。我們正是在傳承和弘揚“講仁愛,重民本”的底蘊、“守誠信,崇正義”的品質、“尚和合,求大同”的視野中,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礎。文化自信也依賴于人民對世界優秀文化的接納與融合,得益于良好的文化建設,得益于對人類創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鑒。當然,文化自信更取決于人民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與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是當代人民實踐活動的產物,又是歷史積淀的結果,同時汲取了世界優秀文化中的有利因素。由此觀之,不論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還是對世界文化的借鑒,抑或是對當代先進文化的認同,都是人民自覺選擇的結果,彰顯了人民主體性。
第三,增強文化自信需要依靠人民,讓文化建設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
人民是文化創作的源頭活水,是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增強文化自信,要求黨和政府緊緊依靠廣大文化創造主體,尊重創作個性和創造性勞動,繼續給予政策支持,尤其是對文化領域的中小微企業“扶上馬、送一程”,鼓勵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走得穩,“在國際競爭中強筋健骨、發展壯大”。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及骨干文化企業等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要求這些關鍵力量虛心向人民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汲取創作營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積極釋放創造力,提出更多具有原創性和時代性的概念、理論,生產和創作出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讓發展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王易,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