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 起
1368年,剛剛進入不惑之年的朱元璋在應天登極稱帝,建元洪武。
洪武二年八月,朱元璋召集老臣,討論建都之地,一些儒臣認為應天(南京)“去中原頗遠,控制(北方)良難”,按照歷史經驗,“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建議把都城建在中原之地。在聽取了大臣們關于在長安、洛陽、汴梁、北平等地建都的意見后,朱元璋認為“所言皆善,唯時不同耳”,提出“臨濠前江后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為中都,何如?”朝臣“皆稱善”。
二年九月,朱元璋詔以臨濠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后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意,改臨濠府為中立府,又因中都宮闕建在鳳凰山之陽,故改作鳳陽。在朱元璋的設想中,自己的故鄉將成為未來的正式首都,南京將降為陪都。
可以看出,除了家鄉觀念外,考慮建都鳳陽的最主要原因是南京城偏于東南,不便于控制全國。由于中原地區元末以來兵荒馬亂,民生凋敝,長安、洛陽、汴梁等地作為都城既無人心基礎又無物質基礎,“時不同耳”,尤其是建都所需的人力物力都要依賴江南,水陸轉運也很困難。而鳳陽位于淮河南岸,離中原稍近。在鳳陽建中都,北有淮河為屏,南距巢湖、太湖等“魚米之鄉”也不遠,糧草供應充足,交通運輸也十分方便。
朱元璋做事一貫節儉,但為了興建中都卻下決心傾全國之力,高標準、嚴要求,希望把中都建造得雄壯而華麗。他派遣左丞相李善長全面負責,大將湯和等督領大批軍隊與工匠民夫加緊修建宮殿、城池、街道、橋梁、寺廟、勛臣等宅和軍營等工程。經數萬軍民勞作五年多,鳳陽中都城于洪武八年規模粗具。
八年四月,朱元璋親至中都“驗功勞賞”。但是在二十六天的視察后,他突然宣布中止中都的建設,至于原因,史書記載“以勞費罷之”(《明太祖實錄》(卷九十九))。
雖然沒能成為首都,但做為龍興之地,鳳陽的政治經濟地位仍然得到了巨大提升。令人遺憾的事,朱元璋的努力并沒有給鳳陽帶來持續繁榮,僅僅一百年時間,鳳陽重新回到了原有的貧窮衰敗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鳳陽興盛與衰落的歷史經驗,對于我們今天建設新區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興 盛
新區建設離不開城市基礎設施的保障支持。明初傾全國之力支援鳳陽,營建中都,并將主要力量集中在城市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尤其是皇城的營建上。中都城占地面積約50多平方公里,它是朱元璋集2000多年來我國都城建筑之大成,悉心營建的一座最為豪侈的都城,堪稱我國歷史上最為豪華的都城。
“中都豐鎬遺,宮闕兩京陟。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極。”這首詩句描繪了明中都當年的盛況。朱元璋對皇城工程質量和奢華程度要求很高,花錢唯恐不多,用料唯恐不精。皇城諸殿壇“窮極侈麗”,所有石構件均“雕飾奇巧”。為使建筑堅固,不僅用桐油、石灰、糯米做漿砌磚,關鍵部位甚至熔灌鐵水。無論南京、還是后來北京的皇城都沒法與之相比。
新區建設需要相應的政治文化地位。明初,鳳陽府直屬中書省,永樂元年改屬南直隸。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設置中都留守司,所設正留守“例以皇親協守”,“勛臣非在戚里,不得與也”,位高權重。此外,明政府還在鳳陽設立了察院巡按行臺、河南按察兵備行臺等政府機構及一系列皇陵祭祀機構。除此之外,鳳陽還是江北四府三州的鄉試之地。據統計,各類官員合計達一千四百余人,各級吏員總數達數萬。
朱元璋還指定鳳陽作為皇子的教育基地。“諸王之國,皆令詣辭皇陵而后行”,皇子們就藩之前先到鳳陽憶苦思甜,成為明初“定例”。朱元璋還將鳳陽用作囚禁犯罪宗室的地方,到明末為止共關押過一百一十六批皇族。
新區建設離不開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一方面,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是促進新區建設的重要動力。另一方面,新區建設應以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重要指向。
據資料記載,大明開國之際,鳳陽縣的本地居民僅有三千三百二十四戶,不到一萬六千六百二十人,整個鳳陽府人口不超過十三萬。“兩淮以北,大河以南,所在蕭條”,“長淮南北,悉為丘墟。”“民多逃亡,城野空虛”,“耕桑之地變為草莽”。要在這種情況下建設新區,面臨著經濟社會上的各種制約。為此,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移民。朱元璋在鳳陽先后組織了六次大規模的移民,其中最大的一次是洪武七年“徙江南民十四萬實中都”。據統計,洪武年間的移民數字大概在二十萬到三十萬之間。其次是駐軍。據《明史·兵志》記載,洪武年間總計鳳陽府各州縣共駐軍約為六萬四千九百六十人,與家屬合計,則有軍籍移民十八點八萬人。三是減免賦役。朱元璋曾諭旨:“鳳陽府有福的來做我父母官,那老的們生在我這塊土上,永不課征。”對鳳陽土著“老的們”世代免除徭賦。四是興修水利,早在洪武八年,他就特別派兩位侯爵康鐸、俞春源親自抓鳳陽水利建設,并在短期內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五是發展交通。朱元璋開辟了從鳳陽到南京的驛道,設二十站。整治了“道狹而竣”的清流關,使鳳陽的交通條件大大改善。六是興修大量工程。除城市建設外,皇陵、十王四妃墳和龍興寺等都工程浩大,動用人數眾多,對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大批淮西功臣來到鳳陽居住,“俾還鄉建第宅”,他們日常消費巨大,帶動了鳳陽當地工商業、建筑業、服務業的發展。
由于以上種種設施,經濟文化本不發達、交通也并非十分便利的鳳陽一時成為淮河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格局延續到明末,波及清代。
三、“經 驗”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牛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朱元璋對家鄉的特殊關愛,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家鄉的面貌。相反,在一百年后,鳳陽逐漸變成了窮困的代名詞,每年都有許多人外出逃荒,為了行乞方便,他們將花鼓唱詞傳播到了全國各地。
明末清初的魏裔介,曾在一首《秧歌行》里描寫說:“鳳陽婦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黃河。北風吹雪沙撲面,冬冬腰鼓自婆娑。衣衫襤縷帕在首,自言出門日已久。前年壽州無雨澤,今年泗州決河口……我唱秧歌度歉年,完卻官租還種田。南來北往如飛燕,如此艱辛實可憐!”清人趙翼也在《陔余叢考》中記述了這一現象。
鳳陽的繁榮只持續了不到百年,到明代中期的弘治年間,其蕭條衰落已經十分嚴重。“鳳、淮土廣人稀,加以水災,民半逃亡,二千里皆成草莽”。在朱元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類政策的“關愛”之下,鳳陽的衰落何以出現?個中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發人深省。
一是生態環境破壞。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朱元璋的移民政策在短期內緩解了人地壓力,但激化了當地的人地矛盾,在現代農業沒有誕生的情況下,農業生產者只能靠拓林開荒、圍湖造田等粗放的方式來解決耕地不足問題。加上燃料供給和工程建材需求,當地山林植被破壞嚴重,鳳陽原有的良田“雨三日則沛澤,極目垮洼,泥淖不可耕耘。稍亢陽又為焦土”“地力既盡,元氣日銷,天災流行,人事屢變”,造成了災難性后果。
二是生產方式落后。朱元璋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民風淳樸、士農工商按儒家傳統規定的秩序各安其位的小農社會。他反復告諭群臣:“農為國本,百需皆其所出”,“農桑衣食之本”,“足衣食者在于勸農桑”。在他的一系列政策下,明初自耕農數量激增,這對于促進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加快封建經濟的復蘇和繁榮,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傳統的農業生產產出有限,而且受到耕地規模和自然環境的多重約束,只有工商業和雇傭勞作的生產方式才能真正承載當時不斷增加的人口壓力。朱元璋對此充滿恐懼和輕視,他認為商業文明發展以后必然帶來社會流動性的加大,而這是不利于其統治的。因此,鳳陽在百十年間埋頭向傳統生產方式要產出,根本沒有誕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機會,其結果只能是陷入人地矛盾不可調和,在傳統生產方式中一步步走向衰落。
三是思想觀念保守。政治上,鳳陽的定位首先是“龍興之地”“皇陵所在”,至于經濟、民生等都要為之讓行。明中期淮患日益嚴重,明政府定下了這樣的治水策略:“首慮祖陵,次慮運道,再慮民生。”“以淮域較運道,則運道重。以運道較祖陵,則祖陵尤重。”和祖陵、運道相比,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得不到足夠重視。經濟上,朱元璋及其后人堅持重農輕商(重本抑末)思想,鳳陽工商業的發展相對緩慢。當地礦產資源豐富,探明的礦種達26種,其中石灰石、石英石儲量、品位均居華東地區之首,但是在當時的思想環境下,這些豐富的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合理開發利用。明代中后期,許多地區開始開始興起辦廠礦、開工場作坊等經濟活動,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緩慢生長,但是鳳陽和當時的大多數城市一樣,思想保守、故步自封,錯失了工商業發展的良機。此外,明中后期新思潮勃興,陽明心學欣欣向榮,晚明“三先生”振聾發聵,“西學東漸”紅紅火火,然而“春風不度玉門關”,鳳陽的思想解放直到最近幾十年才翻開新篇章。
四是管理水平低下。明代封建統治加強的同時,應急管理和社會治理能力水平并沒有與時俱進。朱元璋甚至曾指示讓納稅實物不入倉庫而直接供應軍士家庭,恢復了低效率的實物征收制和勞役制,“把稅收制度倒退了幾百年”。在社會治理方面,面對頻繁爆發的自然災害和日漸凋敝的民生,鳳陽當地官員乃至整個統治集團缺乏有效應對方法。“江淮南北,民多流亡”。鳳陽的人口,在明中期以后迅速減少,當地統治者只能如梁惠王般怪罪于“歲”,束手無策。事實上,能夠有效吸納過剩勞動力的江南地區的新興經濟形態在空前發展的同時,卻被統治集團拼命搶劫。而代表當時利益集團的各黨派卻在一味黨爭,甚至為了保護自己的私利而不惜犧牲國家稅收體制。在內憂外患下,鳳陽甚至更多地域的農民開始破產成為流民——而明亡的直接導火索正是流民的起義。
四、啟 示
新華社北京4月1日電,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是黨中央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明代“中都”鳳陽建設、發展和衰落的經驗教訓十分深刻,對于今天的“新區”建設同樣具有啟示意義。規劃建設“新區”,有必要更加深刻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這段講話:
“要在黨中央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開放發展先行區,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
習總書記指出,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突出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建設綠色智慧新城,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城市。二是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三是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積極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培育新動能。四是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建設優質公共設施,創建城市管理新樣板。五是構建快捷高效交通網,打造綠色交通體系。六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市場活力。七是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打造擴大開放新高地和對外合作新平臺。”
黨中央、國務院通知要求,
“要保持歷史耐心,尊重城市建設規律,合理把握開發節奏。要加強對雄安新區與周邊區域的統一規劃管控,避免城市規模過度擴張,促進與周邊城市融合發展。”
是的,中都鳳陽的興衰經驗正說明了“保持歷史耐心”和“尊重城市建設規律”的重要性。風物長宜放眼量!或許正是在此意義上,雄安新區的建設才被稱為“千年大計”。
參考文獻:
1、張宏杰,朱元璋對鳳陽“特殊政策”的意外后果,《書屋》2012年第三期。
2、人民論壇網:對雄安新區最權威、最清晰的解讀來了!新華社、人民日報這樣說。
?。ㄗ髡呦?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中國礦業大學講師;【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