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國防軍事 > 閱讀信息
秦正為 | 問題與對策:全面透診歷史虛無主義
點擊:  作者:秦正為    來源:《甘肅理論學刊》2016年第1期  發布時間:2016-06-18 23:53:19

 

 

 

  【提要】:歷史虛無主義的重新泛起,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有多方面的表現,其基本特征在于一葉障目、矯揉造作、迎合時尚、裹挾民意,其本質在世界觀上是唯心史觀、在方法論上是形而上學、在價值觀上是個人主義,因而具有極大的危害性,為此,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全面的透診,采取有力措施,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輿論自信。

 

  近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又有新的表現,并由此引發了一場廣泛的爭論。眾所周知,歷史虛無主義由來已久,其基本論調和本質特征并未改變,且一再遭到駁斥和批判,最終要么啞口無言、暫無聲息,要么偃旗息鼓、逃之夭夭,成為“落水狗”、“落湯雞”。病癥明顯、無藥可救,但為何又屢禁不絕、死灰復燃?對此,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全面的透診,仔細梳理其現實表現,冷靜分析其歷史根源,高度警覺其嚴重危害,科學有效地采取相應對策。

 

  一、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源

 

  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同所有的思想文化一樣,都有著其特定的社會根源。因此,尋找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源也必須到與之相關的政治和經濟中去找。

  1、歷史虛無主義的形成,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產物。從詞源上,“虛無主義”源于拉丁文,1799年唯心主義哲學家雅柯比在《給費希特的信》中第一次使用,后經屠格涅夫的小說《父與子》的描繪而流行。在歷史現實中,“虛無主義”確切地表達了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運動。對此,《共產黨宣言》曾指出:“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裹讀了。”[1]

  資本的物的世界開始占據主導地位,“超驗”的價值世界隨之崩塌。海德格爾也指出:“從其本質上來看,毋寧說,虛無主義乃是歐洲歷史的基本運動。這種基本運動表明這樣一種思想深度,即,它的展開只還能引起世界災難。虛無主義乃是被拉入現代之權力范圍中的全球諸民族的世界歷史性的運動。”[2]

  19世紀20世紀之交,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西方各國由高歌猛進的“資本的時代”進入危機更顯的“帝國的時代”(霍布斯鮑姆語)。面對各種問題的出現,西方有些學者開始質疑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主義,而頌揚非理性主義的作用。尼采認為,否定歷史傳統、否定道德原則,這些現象可以統稱為虛無主義。此后,歷史虛無主義逐漸形成。由此可以看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起源,是以資本主義的現實物質性否定以往歷史上的觀念上的虛妄性,進而又以帝國主義時代的危機否定甚至包括歷史功績在內的資本主義的一切。

  2、歷史虛無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的泛濫,集中表現在蘇東劇變前后。在赫魯曉夫的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所謂的“揭開蓋子”后,蘇聯乃至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一股否定斯大林的浪潮。在此影響下,一些人開始把矛頭指向列寧,指向十月革命,從而否定整個蘇聯的歷史及其成就。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在所謂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指導下,這種思潮更加甚囂塵上,最終導致了蘇東劇變。此后,國際上出現了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社會主義“失敗論”、共產主義“渺茫論”、資本主義“歷史終結論”等,以布熱津斯基的《大失敗》和福山的《歷史的終結》為典型代表,出版(發表)了大量書籍和論文,猛烈地攻擊十月革命和蘇聯社會主義,攻擊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乃至否定包括資產階級革命在內的一切“革命”。在此背景下,歷史虛無主義集中反映在否定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也就是說歷史虛無主義由原來的否定資本主義轉向否定社會主義。

 

  3、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集中表現在兩波浪潮。一是新文化運動前后,特別是1930年代前后出現的“全盤西化”思潮,其典型代表是陳序經的“一刀斷根”論和胡適的中國“百事不如人”論,認為中國要發展就必須割斷和拋棄一切傳統文化,實行“全盤西化”,一切照搬西方的道路。二是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在蘇東劇變以后,其典型是一些人以反思“文革”為名逐漸掀起了持續不斷的“非毛化”思潮,以1988年的電視政教片《河殤》為代表掀起的以“藍色海洋文明”否定中華“黃土文明”的思潮,以1995年出版的小冊子《告別革命》為代表的否定中國革命、否定中國近代史、否定新中國建設成就的思潮,等等。在此過程中,歷史虛無主義主要表現為否定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和整個中國文明。

 

  綜而觀之,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的持續發展和重新泛起,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國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的確在不斷否定和揚棄舊的東西,給歷史虛無主義以一種所謂的“歷史”依據。

  二是這兩波浪潮的時代背景,或者使各種思潮激蕩交匯,或者使代表非公經濟的各種思潮滋長,給歷史虛無主義以生存的土壤。

  三是1990年代以來傳入的西方后現代主義史學思潮的影響,即每個人均可以對歷史進行自由“解構”、“重構”、“連接”、“解讀”,給歷史虛無主義以學理上的偽裝。

  四是現代網絡傳媒和通訊傳播手段的進步,特別是QQ、微博、微信等,改變了過去長篇大論、系統化的論著方式,使一些碎片化的、片面的敘述和論點得以流傳,給歷史虛無主義以泛濫的載體。

  五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大背景,即西方國家和國內反動勢力繼續以歷史虛無主義為工具,并以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等思潮交相呼應,以達到“分化”、“西化”、“和平演變”中國的目的,給歷史虛無主義以持續的動力。

 

  二、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

 

  歷史虛無主義,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在新世紀新階段,歷史虛無主義在以往的傳統表現的基礎上,又有許多新的表現,呈現出許多花招,不僅表現在理論界、史學界,也彌漫在文學、藝術、影視等眾多領域。

 

  第一,否定黃土文明(中華文明),頌揚藍色文明(海洋文明)。歷史虛無主義認為,中華民族“愚昧”、“落后”、“丑陋”、充滿“奴性”、逃避現實、安于現狀等等,中華文明是走向沒落的“黃土文明”,中國傳統文化則更是一無是處,一錢不值,“已經夭亡了”,“孕育不了新的文化”,“不能教給我們什么真正的科學和民主意識”,“是已死的東西,早該后繼無人了”,是只能走向“自殺”的“黃土文化”,只有乞靈于西方的“海洋文明”、“藍色文明”,“全盤西化”,才會“充分世界化”,進而實現“現代化”和“全球化”。更有甚者,如《三星堆文化大猜想》竟然“大膽猜想”出“‘三星堆’文明絕非內生,它屬于外來文明,其來源是‘西方’”。

 

  第二,“告別革命”,頌揚改良。歷史虛無主義認為,中國百余年的近代史是“一部不斷地殺人、輪回地殺人的歷史”,是一幕“以暴易暴”的鬧劇,革命是“幼稚和瘋狂”、“殺人流血”、“民族內斗”、“歷史悲劇”,純粹是“破壞”,沒有任何建設意義,“辛亥革命搞糟了”,“一切政治災難都是從五四運動來的”,甚至“救亡壓倒啟蒙”,使中國由長期以來的“以英美為師”的所謂的“近代文明主流”,走上了偏離這一大道的“以俄為師的歧路”,“至少虛擲了三代人的血淚精華”;中國共產黨的抗戰是“游而不擊”、“投機做大”,總共才“消滅了851個鬼子”;相反,改良則更為“穩健”、“溫和有序”,“慢慢來”,也并非歷史發展的“死胡同”,為此必須“告別革命”,以“現代化史觀”代替“革命史觀”、“黨派史觀”。

 

  第三,“侵略有功”,反抗有罪。歷史虛無主義認為,正是“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這是“好事”,應當“大恨其晚”,再早一點,“中國就遠不是如此的面貌了”,說“殖民化在世界范圍內推動了現代化進程”,如果沒有殖民化,“如果沒有西方的殖民征服,人類,特別是東方民族所有優秀的才能就會永遠沉淪,得不到發展”,香港就很好,“中國只有像香港那樣經歷300年殖民地才能發展”等等,有人甚至聲稱“東北建立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這是由于日本對東北的占領”。相反,所有的反抗侵略的斗爭和革命,則均“是以落后對先進,保守對進步,封建閉關自守孤立的傳統對世界資本主義‘自由貿易’經濟變革的抗拒”,太平天國運動就是一個“笑話”,過去對“侵略與反侵略”、“壓迫與反壓迫”、“奴役與反奴役”的斗爭與審視,“最終便是對‘世界走向中國’這一歷史做出消極的、片面的、情緒化的徹底否定”。[3]

 

  第四,“反思歷史”,“重新評價”。歷史虛無主義認為,對于歷史上要進行“反思”,要“思想解放”、“理論創新”、“范式轉換”,對于歷史人物要進行實則是“反著來”的“重新評價”,即“對于傳統的反面人物,你要彰顯其善良與樸實的本性,對于傳統的善者,你不妨展露一些其性格中的缺陷”。由此,幾乎所有正面人物均被貶低,太平天國相當于西方中世紀的“黑暗神權政治”,而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的亂臣賊子”,魯迅“并不關心政治、革命”,毛澤東是專制暴君且“緋聞不斷”,等等;而對慈禧、李鴻章、榮祿、蔣介石等反面人物均被“去階級化”“翻案”,“慈禧是一位極力推動中國近代化的英明太后”,李鴻章變為“耿介善良”、“忍辱負重”、“開明進步”并帶有濃厚家國情懷和人文色彩的“忠臣”,蔣介石是“中國救星”、“世界救星”。有人甚至認為“愛國應該一致,方式不必求同,抗日論也好,和平論也好,都是愛國心的表現,都是以不同的形式熱愛國家”[4],由此,“汪氏是一個很痛苦的愛國者”。

 

  第五,否定前30年,“非毛”“反毛”。歷史虛無主義認為,新中國“30年沒干多少好事情”,“是一步步倒退,幾乎走向毀滅的過程”,社會主義改造“根本搞早了搞錯了”,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三千萬”,因而“只是一部荒唐史”,是極“左”的歷史,社會主義是“民族旗幟下的封建主義,基本上是獨裁制、集權制”、“現代式的封建主義”、“小資產階級空想主義”、“民粹主義”,等等。與此同時,大力贊揚和鼓吹改革開放是對社會主義的否定,是對“以英美為師”的“近代文明主流”的回歸,從而把改革開放與全面建設的歷史割裂和對立起來,以后30年否定和抹煞前30年。面對新形勢下的民主政治改革,還有人鼓吹“憲政中國”,甚至說“憲政中國出現以前的中國是舊中國”,憲政中國才是“新中國”。在此過程中,借“反思”和“糾正”“文革”錯誤之名,對毛澤東大肆攻擊和污蔑,有的人喊出“中國的落后與毛澤東有分不開的關系”,有人還編寫了所謂《左禍》的書籍和文集,進而削弱和取消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

 

  第六,否定英雄,“戲說”“戲謔”。歷史虛無主義認為,許多英雄人物并非真實而系“偽造”,是政治“忽悠”的“炮灰”,且中共軍史謊言實為官兵“共謀”。東北抗聯是“虛構”的,狼牙山五壯士是“虛構”的,邱少云是“虛構”的……與此相適應,許多英雄人物遭到戲謔:董存瑞犧牲是“因為被炸藥包上的兩面膠粘住了”、“黃繼光是摔倒了才堵槍眼的”、“雷鋒有初戀女友”、“江姐是二奶”、“劉胡蘭是小三”……許多紅色經典被“戲說”:《閃閃的紅星之潘冬子參賽記》、《鐵道游擊隊之青歌賽總動員》……革命斗爭被加入了“情感糾葛”:《沙家浜》被改編成“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之間的關系”,阿慶嫂被塑造成“潘金蓮”式的人物,郭建光被描寫成膽小鬼,而胡傳魁則成了民族英雄;《紅色娘子軍》也被改編成為青春偶像劇,吳瓊花被塑造成“天使的憤怒”,且表現得“情意綿綿”……

 

  第七,反咬一口,攻擊馬列。歷史虛無主義認為,“中國目前需要引起重視的歷史虛無主義,仍然是教條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有人說“歷史虛無主義在理論上也源遠流長。

 

  自19世紀末以降,一百多年來它以庸俗社會學為理論根基,穿著‘革命’的外衣,在理論上以‘馬克思主義’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卻是一種小資產階級左傾幼稚病的根源之一。”他們說馬克思主義理論歷史認識體系“把一個不存在的、僅僅是想象中的共產主義作為評判事務的唯一標準,不僅否定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這個漫長的人類歷史,也否定了現實世界中的文明榜樣。它自信地宣布,從原始社會解體后人類歷史上就沒有好的事物,充滿了剝削、壓迫、不平等和階級斗爭,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后才會獲得徹底解放。這就把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完全解釋成了基督教神學的歷史觀,陷入極端的歷史虛無主義。”[5]

 

  他們甚至說“從中國20世紀初否定一切傳統文化的‘虛無黨’,到20年代以‘太陽社’為代表的一批上海‘亭子間’文人,再到解放后的一系列思想文化批判運動,最后發展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虛無主義思潮,這其中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承脈絡是十分清晰的。”[6]

 

  三、歷史虛無主義的特征

 

  通觀歷史虛無主義表現,可以明顯地看出其基本特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一葉障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歷史虛無主義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把歷史碎片化。利用個別人物、個別事件、個別語言,斷章取義,妄下結論,以小細節小故事定論整個歷史全貌、歷史規律,以支流、旁流、邪流當主流、直流、正流,或者以抽象的人性論代替階級論,認為“好人不好,壞人不壞”。如以《曾國藩家書》推斷曾國藩是“道德完人”,以《蔣介石日記》推斷蔣介石是“一代偉人”,以毛澤東晚年特別是“文革”的錯誤全盤否定毛澤東及其偉大貢獻,以黨已經糾正的階段性、局部性錯誤否定中國共產黨的全部歷史和功績,等等。

 

  第二,矯揉造作,任意剪裁嫁接歷史。歷史虛無主義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常常通過“穿越”,脫離歷史背景,以當代標準評判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者以“假設”為條件,并將其作為前提,演繹、推斷歷史;或者以所謂的“科學”、“常識”解讀歷史任務、歷史事件;或者偽造所謂的親歷人士“口述”、“獨白”等,渲染、夸大事實。如認為《白毛女》喜兒不嫁給黃世仁黃老板實在是“不識時務”,如“假設”沒有革命中國早已經實現現代化了,如“人體承受機槍槍口的沖擊力而不倒,違背人體物理規律”、“燃燒彈下,神經元的反應難以控制”,[7]等等。

 

  第三,迎合時尚,以新媒體玩新花招。歷史虛無主義沉渣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博客、播客、QQ、論壇、社區、微信、微博、客戶端等新媒體,或者利用大眾心理、娛樂習慣、快餐文化、淺閱讀或瀏覽閱讀、指尖傳遞、消費主義、拒絕崇高、娛樂為王、接地氣、近民聲等,把核心觀點轉化為奪人眼球、惹人注目的通俗文字、藝術形象,或者以學術研究、理論創新、反思歷史、重新評價等面目,夾帶私貨、偷梁換柱,宣揚其政治意圖和意識形態。在此過程中,鼓動一些標題黨、網絡大V、公共知識分子、輿論領袖等推潑助瀾,大出風頭,喧囂一時,乃至形成強大的輿論優勢,或以網絡暴力替代理性爭鳴。如當今泛濫一時、嘩眾取寵的標題、關鍵詞、短文,如對梁柱等馬克思主義學者文章標題的肆意改動和傳播,等等。

 

  第四,裹挾民意,有所虛無亦不虛無。歷史虛無主義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歷史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他們所虛無的,是中華文明、中國近現代史、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主義和領袖、英雄人物等,是歷史已經有了結論、我們一直所肯定的正面的東西;他們所不虛無的,是西方文明、西方的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中國的保守主義和投降主義及其代表人物,是歷史也已經有了結論、我們一直所否定的反面的東西。簡單而言,歷史虛無主義就是與主流價值、歷史結論唱“反調”來“翻案”的。在此過程中,他們以各種偽裝和論調,博得同情,引起共鳴,混淆視聽,裹挾民意,綁架輿論,以達到不可告人之目的。

 

  四、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

 

  “虛者,模糊歪曲也;無者,抹殺消除也。”[8]因而,從本質上上看,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就是在否定歷史,也是在否定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因而在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上實質是唯心史觀、形而上學、個人主義。

 

  第一,在世界觀上是唯心史觀。歷史虛無主義對歷史的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完全是以主觀意志、主觀想象和主觀臆斷為邏輯起點和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的。比如他們說“革命是少數人制造出來的”,就完全無視乃至抹殺歷史時代背景和歷史發展規律。對此,恩格斯早就明確指出:“把革命的發生歸咎于少數煽動者的惡意那種迷信的時代是早已過去了。現在每個人都知道,任何地方發生革命動蕩,其背后必然有某種社會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礙這種要求得到滿足。”[1]

 

  列寧也曾強調:“革命不是制造出來的,革命是從客觀上(即不以政黨和階級的意志為轉移)已經成熟了的危機和歷史轉折中發展起來的。”[9]即使對于“俄國道路”的選擇,早年毛澤東在給蔡和森的回信中也寫道:“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棄而不采,單要采這個恐怖的方法。”[10]

 

  第二,在方法論上是形而上學。歷史虛無主義的最大特點就是只抓一點不及其余,絕對性地、片面性地、靜止性地評判歷史,其實質就是形而上學。比如他們說“革命只起破壞作用,沒有任何建設意義”,就是沒有認識到認識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沒有抓住主要矛盾。

 

  對此,孫中山先生曾明確指出:“革命有非常之破壞,如帝統為之斬絕,專制為之推翻,有此非常之破壞,則不可無非常之建設。是革命之破壞與革命之建設必相輔而行,猶人之兩足、鳥之雙翼也。”[11]

 

  毛澤東更是深刻分析道:“一個不是貧弱的而是富強的中國,是和一個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獨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統一的中國,相聯結的。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里,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12]“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沖破這個壓力,解放中國人民的生產力,解放中國人民,使他們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應該求得國家的獨立,其次是民主。沒有這兩個東西,中國是不能統一和不能富強的。”[13]

 

  第三,在價值論上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是一種政治思潮,其核心是個人主義,強調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認為個人利益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其外在表現為認為:自由、平等、人權是個人的政治訴求,憲政是對個人的制度保障,私有制和市場經濟是對個人利益的承認,文學藝術是個性的充分表現,等等。因而,在價值觀上,歷史虛無主義常常以個人的利益和感受判斷、評價歷史,或為歷史的“剪裁者”,或為歷史的“扒糞者”。

 

  對此,毛澤東早在《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中就指出:“中國的許多自由主義分子,亦即舊民主主義分子,亦即杜魯門、馬歇爾、艾奇遜、司徒雷登們所矚望的和經常企圖爭取的所謂‘民主個人主義’的擁護者們之所以往往陷入被動地位,對問題的觀察不正確——對美國統治者的觀察往往不正確,對蘇聯的觀察往往不正確,對中國共產黨的觀察往往不正確,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或不贊成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問題的緣故。”[14]

 

  五、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

 

  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特征及其本質,都是違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是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規范的,因而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

 

  第一,抹煞中華文化,閹割民族特質,消解愛國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必然會引起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質疑和失望,導致民族虛無主義,從而瓦解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瓦解民族認同和祖國認同,使人們喪失赤子之心和愛國主義;與此相適應,“全盤西化”、“崇洋媚外”情緒則迅速滋長和惡性膨脹,賣國思想和行為頻頻發生,后果將不堪設想。

 

  第二,抹煞歷史主流,閹割進步特質,消解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必然會引起人們對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懷疑和不滿,導致頹廢主義和媚外思想,從而瓦解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瓦解領導核心和團結核心,使人們拋棄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與此相適應,新殖民主義、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等理論和社會勢力則迅速發展和擴張,蘇東劇變的前車之鑒將會不遠。

 

  第三,抹煞價值標準,閹割正義特質,消解集體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必然會引起人們對領袖人物、英雄人物、楷模人物的不尊重乃至鄙視,導致個人主義和私利主義的膨脹,從而瓦解團結精神和協作意識,瓦解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使人們喪失集體主義和公平正義;與此相適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拜物教”、“拜金主義”、“市場原教旨主義”等則迅速流行,我們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將毀于一旦。

 

  第四,抹煞社會規范,閹割自由特質,消解安全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必然會引起人們對社會規范、道德倫理、行為準則的藐視和踐踏,導致霸氣、匪氣和流氓作風泛濫,從而瓦解自尊自愛自律,瓦解敬人愛人成人,使人們喪失文化安全和人身安全;與此相適應,恣肆妄為、惡意攻擊、強奸民意、群毆共識、敗壞風氣、泄露機密等現象則會層出不窮,我們的網絡安全、社會安全乃至正常的學術研究、理論爭鳴均將不堪其憂。

 

  由此可見,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性是非常明顯的,這也已經引起了我們黨的高度重視。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政治局分別專題學習了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并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尖銳指出:

  “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國內外敵對勢力往往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竭盡攻擊、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共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蘇聯為什么解體?蘇共為什么垮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斯大林,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各級黨組織幾乎沒任何作用了,軍隊都不在黨的領導之下了。最后,蘇聯共產黨偌大一個黨就作鳥獸散了,蘇聯偌大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分崩離析了。這是前車之鑒啊!”

 

  “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繼續推向前進。”(2013年1月5日新進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2013年12月26日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2014年9月24日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

 

  “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2014年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

 

  “深入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必須堅持正確歷史觀、加強規劃和力量整合、加強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強輿論宣傳工作,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2015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

 

  六、歷史虛無主義的對策

 

  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由來已經,且貽害無窮,因而必須采取科學、有力、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此,每一位有民族自尊心與責任感的國民都不能不倍加警惕并堅決回擊。”(2013年1月5日新進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

 

  第一,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宣傳,堅定理論自信。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尊重歷史、尊重歷史規律,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但是長期以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以及西方史學和思潮的影響下,我們在這方面的學習和宣傳逐漸弱化、淡化,乃至邊緣化,從而缺乏自信、底氣不足,給歷史虛無主義以可乘之機和泛濫的空間。為此,我們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宣傳,加強意識形態建設,提高人們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無產階級革命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了解和認識,增強理論自信、理論自覺。

 

  第二,加強黨史革命史國史的研究與教育,堅定道路自信。歷史虛無主義沉渣泛起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歪曲、抹煞黨史革命史國史。這既與其險惡用心有關,也與長期以來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與教育欠缺有關。傳統的敘說、教條式的宣講、刻板的教育,使人們產生了疲勞感、厭倦感,因而對一些“反思”、“重評”、“解讀”等則充滿了新鮮、新奇、共鳴、滿足的體驗,給歷史虛無主義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溫床。為此,我們必須加強黨史革命史國史的研究與教育,以真實的歷史內容、喜聞樂見的方式加以展現和開展,提高人們對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革命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史的全面、系統、辯證、理性的了解和認識,增強道路自信、道路自覺。

 

  第三,加強黨建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堅定制度自信。歷史虛無主義得以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出現的一些問題。不少黨員干部理論學習不夠,缺乏政治敏銳性和判斷力,應對能力明顯不足,被歷史虛無主義所蒙騙和迷惑,有的則甚至理想信仰流失,原則立場懈怠,言行舉止走向反面,充當了歷史虛無主義的幫兇和馬前卒;同時,我們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成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把柄”和“揭短”之處。為此,我們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純潔干部隊伍,全面深化改革,以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保證其正確性、避免失誤,增強制度自信、制度自覺。

 

  第四,加強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監督管理,堅定輿論自信。歷史虛無主義之所以泛濫,更與當今網絡媒體、傳播途徑的多樣化、難防范密不可分。博客、播客、QQ、論壇、社區、微信、微博、客戶端等新媒體,有聯系、溝通、傳播的便捷性,但也有隨意性、片面性、泛濫性,從而成為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主要途徑和載體;同時,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下,不少報刊不自重、不自律,成為歷史虛無主義的“傳聲筒”乃至“陣地”。為此,我們必須加強陣地監管,因為“你不占領他就占領”,喪失陣地也就喪失了輿論優勢和話語權。

 

  值得欣慰的是,2013年9月最高法和最高檢公布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于“抹黑英雄”等言論“轉發500次”即達到刑法標準設置了門檻。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爭得話語權,保住陣地,增強輿論自信、輿論自覺。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海德格爾選集:下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3]轉引自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特點及其主要表現[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10).

  [4]轉引自方艷華,劉志鵬.歷史虛無主義的基本主張及本質剖析[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0,(6).

  [5]轉引自龔云.誰是真正的歷史虛無主義者——與尹保云、馬龍閃等學者商榷[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9).

  [6]轉引自張海鵬,龔云.馬克思主義是歷史虛無主義嗎?[J].紅旗文稿,2014,(16).

  [7]轉引自孟威.抵制“英雄詆毀說”“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逆襲及其克服[J].人民論壇,2015,(15).

  [8]田居儉.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J].求是,2013,(19).

  [9]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毛澤東傳(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11]孫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聊城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共中央編譯局博士后;來源:《甘肅理論學刊》2016年第1期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高天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