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訥的大象,心率每分鐘 40 次,壽命 80 年;陸上速度第一的獵豹,壽命卻只有 20 年;烏龜的心率 10 次,壽命百年以上;而迅捷的老鼠,每分鐘的心率 450 次,壽命卻只有 2 年。
許多運動狂不爽了,說運動員在平時的心率,不是比普通人慢么?
這是一種誤讀,不管他們跑得多快、竄得多高、肌肉多大、拳頭多硬,有幾個是長壽的?生命都被運動給提前透支光了。
青壯年時代越顯得比普通人威猛,到了中晚年越比普通人衰敗得快。歸根結底,人的一輩子,心跳次數是有限度的,達到了一定的限度,生命也就到頭了。所以記住—— 生命在于靜養。
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帖子,看過的人想必不少。主要意思是說:運動折壽,生命在于靜養。貌似有理,實則謬論!
運動有益健康,不僅讓人精力充沛,還能幫助控制體重,防止或延緩心血管系統疾病、二型糖尿病以及某些癌癥。運動的好處,就像吸煙的壞處一樣,是已經被大量醫學研究證明了的事實,也有人針對上面的帖子從運動的益處角度進行了駁斥,我就不老生常談了。
上面的這個帖子能吸引眼球,主要是因為提到了運動與壽命的關系。
它的毒害之處在于其舉證與推理的偽科學性。這也是很多其他反駁沒有徹底解決、因而很多讀者還存疑惑的地方,本文將予以重點駁斥。
人類是個例外!
眾所周知,心率快的小動物壽命短:比如大象的心率約每分鐘 30 次,壽命約 70 年。老鼠的心率高達每分鐘 450 次,壽命卻只有近 1 年。
盡管動物的心跳速度與壽命大不相同,但是各種哺乳動物一生中的心跳次數基本相近,約 25 億次(不同動物種類之間差異在一個數量級以內)。如果把哺乳動物的心率的半對數與壽命作圖(見下圖),很明顯可以看出,動物的壽命與心跳速度呈負相關。
因此,說心跳快的動物壽命短并不是沒有依據。
但是,人類除外!
由上圖可以看出,人類明顯不在心率與壽命的負相關線上。人類的心率與豬牛狗等動物相近,但是人類的壽命要高出它們近四倍。
當然,人類例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科學與社會的進步。也許如果沒有人類的進化與科學的發展,人類也會在上圖的負相關直線上。但是,現在的人類來已經不像遠古時代那樣,靠體力采集與狩獵,運動量大大減少。
因此,如果一定要把人類與其他動物比,人類大概首先也該多動動。
相關并不等于因果
雖然上面那張圖的數據清楚地表明,除了人類,動物的心率與壽命呈負相關,但是相關并不等于因果。
不光心率與壽命呈現負相關,動物的體重也大致與壽命呈正相關。鯨體重可達 120 噸,壽命約 80 年,小倉鼠體重約 60 克,壽命只有 3 年。
是不是體重增加導致長壽呢?
很顯然,這樣的推斷有些武斷。眾所周知,體重超重的人平均壽命要比體重偏輕的人短,甚至個子高的人壽命都要比個子矮的人短。比如,身高 1.75 米以下的男性要比身高 1.75 米以上的男性平均壽命長近 5 年!
相關并不等于因果。如果說因為烏龜心率慢所以活得長,那么,烏龜活在水里,是否人像烏龜一樣呆在水里就能延年益壽呢?
這樣的推斷,顯然站不住腳。
降低心率是否能延年益壽呢?
給小鼠服用地高辛(一種可以降低心率的藥),服藥組小鼠的心率降低,壽命也有所延長。
但是,研究人員不能將延長壽命的作用完全歸結于心率的降低,因為服藥組小鼠的進食相比對照組明顯減少,體重明顯下降。
控制熱量攝入,是迄今為止唯一已經被明確證明的延長壽命方法。
所以,導致服用地高辛小鼠壽命延長的原因,到底是熱量攝入減少,還是心率降低,還不明確。說降低心率能延長壽命,還為時尚早 [1]。
至此,我們可以簡單小結三點:
許多哺乳動物心率與壽命大致呈負相關,但是,人類是例外!
相關不等于因果。
動物實驗結果尚未能明確證明減慢心率能延年益壽。
注意,這三點沒有哪一個能用來推斷運動折壽。
運動到底對人類壽命有什么影響?
如果真的如篇頭帖子所說,運動折壽,那么應該不難推斷出以下兩條結論:
運動員的壽命應該比普通大眾短
經常運動的人,應該比不運動的人短壽
上面的原帖子里提到「眾所周知,全世界的體育運動員,平均壽命才 55 歲,屬短命。」
在網上檢索了運動員壽命,沒有找到相關數據,因此我不知道原帖子里「眾所周知」的數據是哪里來的,無從考證。
但是我找到下面幾篇文獻:
1. 奧運會金牌得主活得更久
2012 年發表在《英國醫學雜志》的論文表明,奧運會獎牌得主比大眾對照人群平均多活 2.8 年。這是論文作者對 15 174 名從 1896 年到 2010 年奧運會獎牌得主的壽命進行了統計,并與國籍、年齡、性別相匹配的的對照人群相比較得出的結論。
有人會說,不是所有的奧運會項目運動都很激烈(比如射擊)。如果光看奧運會獎牌得主的數據還不夠,那么再來看看環法自行車賽選手的壽命。環法自行車賽也許是世界上最殘酷的競技運動,如果運動折壽,那么環法自行車賽選手的壽命應該比普通人短吧?
2. 環法自行車手死亡率更低
2013 年發表在《歐洲心臟雜志》上的論文表明,環法自行車參賽選手的死亡率比同等對照人群低 41%。這是論文作者對在 1947~2012 年間參加過至少一次環法自行車賽的共 786 名法國車手死亡率統計的結果。
好吧,這些都是出色的運動員,也許他們有好的基因,或者他們出色的成績給他們帶來了超乎常人的生活條件、生活地位。
我們再來看看普通人的數據。
3. 經常運動可以延長壽命
2012 年,哈佛大學的研究者通過對近 650 000 名 40 歲以上的人幾十年的隨訪數據研究表明:
每星期快走 75 分鐘,相對于不運動的人,平均延長壽命 1.8 年;
每星期快走 150 分鐘,平均延長壽命約 4 年(3.4~4.5 年);
經常運動并且保持正常體重的人比不運動的肥胖患者壽命長 7.2 年;
低量的運動能降低死亡率 20%;適量的運動降低死亡率約 40%。
看到這里,相信科學依據的人,應該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運動不僅不折壽,而且延年益壽!
「心率高壽命短」和「運動延年益壽」矛盾嗎?
至此,我們已經有足夠的證據明確兩點:
動物壽命大致與心率呈負相關
運動不僅不折壽,而且延年益壽
有人會問,這兩者看上去有些矛盾啊?為什么運動員的壽命要比同等條件下的普通人壽命要長?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運動導致的心肺功能增強、靜息心率降低,恰恰是非常可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1.「運動員心臟」
正常人的靜息心率在每分鐘 60 次到每分鐘 100 次(我們可以取平均值每分鐘 75 次)。運動員心率比普通人要低,即使是普通人,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心肺功能增加,每博心輸出量增加,平時的靜息心率也會降低,甚至低到每分鐘 60 次以下。
這種現象稱為「運動員心臟」,不但很正常,而且還是心肌功能強大的表現。
2. 長期運動者與普通人的心跳次數比較
我們一起來做個算術,比較普通人與運動員的心率。
假設正常人不運動,保持靜息心率(75 次 / 分鐘),那么每天的心跳次數是:
75 x 60 x 24 = 108 000 次
假設運動員每天運動一小時,劇烈運動時,心率為 140 次/分鐘,平時的靜息心率為 60 次/分鐘,那么一天下來運動員的心跳總次數是:
140 x 60 x 1 + 60 x 60 x 23 = 91 200 次
很明顯,一天下來,運動員的心跳次數比不運動的正常人要少!
3. 借用「心跳次數有限」的邏輯
借用「人心跳次數是有限度的,達到了一定次數的心跳,生命也就到頭了」的邏輯,那么運動員也應該比不運動的人壽命長,而從上面文獻引用的數據,的確如此。
談到這里,本文開始的一段謬論就不攻自破了。
人是生物,不是機器,不能用簡單的損耗類比來計算生命的長短。適當的運動,帶來的是身體機能的提高、靜息心率的降低和壽命的延長。千萬不要忽略人體的適應能力。
去偽存真,生命在于運動
互聯網的年代,各種社交媒體垃圾信息很多,相信多數人都有鑒別能力。但是引用貌似科學的證據,利用不嚴謹的推理,披著科學的外衣來散布養生謠言很容易讓人上當。
這樣的信息只能稱為「帖子」,不能稱之為文章。因為它們沒有署名,舉證沒有引用文獻,邏輯推理荒謬。建議大家在閱讀健身方面的信息時,多多思考,從以上幾個角度辨別真偽。
靜養還是運動,這是個人選擇。相信靜養的人還是會靜養,無可厚非,但是不要散布貌似科學的謠言嚇唬人。
至于我自己,通過查文獻寫這篇文章,更加堅信:生命在于運動。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