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占卜問吉兇禍福,本身是迷信,但是《易經》對于吉兇的解釋,卻包含當時人們對 世界一般事物最原始的哲學理解。總的原則就是事物在變化發展中就有前途,就是吉兆;如果沒有發展變化就沒有前途,是兇兆。我想,《周易》的這個認識是從豐 富的社會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最樸素的一種辯證法觀點,雖然還不完整,但仍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1《易經》的起源
《易經》自古被稱為六經之祖。其余為《詩》《書》《禮》《樂》《春秋》,都是有文字的記錄。唯獨《易經》產生于人類創造文字之前,用畫來表達意思。最初 只有“—”(陽)及“--”(陰)兩種符號。按照數學排列組合的規律,這兩種基本符號三組組合,只能有八種可能,是為八卦的開始。這八種再組合一下就變成 六十四種排列方式。陰陽代表“正面”、“反面”或者“有”、“沒有”兩類相反的意思。
歷代記載伏羲作八卦,文王演繹為六十四卦,古代一直是這么相傳,司馬遷《史記》也有記載,今天看來這個記載符合實際情況。伏羲時代是群婚制,沒有固定的 家庭,靠打獵為生,生活資料來源不固定。所以人們就想預先測算今天的收獲。測算、預測是人類的進步,只有人類有這個智慧。
伏羲是馴服獸類的一個代表人物,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特點,古代人沒有名姓,就以神話人物對人類的貢獻作為其名字。種植物的神農氏,發明用火的燧人氏,發明造屋的有巢氏,這些“氏”不是他們的名姓,人們紀念他們,就以他們對群體的貢獻為名。
陰陽是根據世界現象歸納的概念,“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自始至終是對立的統一,有不一樣,可又互相需要、互相離不開。這個觀念很原始、很樸素,可也很根本。八卦把乾作為陽性、男性的代表,代表進取、剛強、主動;坤代表陰性,代表萬物保守、服從、順從方面的性質。
最早祖先崇拜的“祖”字,左邊“示”部代表祭壇,右邊是“且”,古代“且”象征男性生殖器崇拜。考古發掘陶制、泥巴制、石頭制的“且”有很多,這說明中 華民族祖先崇拜由來已久。后來儒家繼承了這個傳統,并加以發揮,使之神圣化,給予崇高的解釋,一直到明清。比如清朝故宮皇帝辦公的地方叫乾清宮,皇后住坤 寧宮,中間的殿叫交泰殿。
《易經》原來只有卦象,后來算卦的人將解說詞做了記錄傳下來,稱為《易傳》,有十類,附在卦后。
《易經》是從圖像開始,對易圖的解釋也有一個逐漸完善的傳承系統。沿著圖像、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的變化形成另一個支派,稱為象數易學,簡稱“象數學”,易圖的象數學經過幾千年流傳,已發現古今流行的2000多種關于圖像的著作,而且現在還不斷出新。
2萬物交感觀念
《易經》哲學思想的基本內容可以分兩個方面:萬物交感觀念與物極必反的觀念。
《周易》六十四卦里,天、地是實物,天在上,地在下,古人認為天地是萬物之母,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天地生六個子女,巽、震、兌、離、坎、艮。
《易經》所謂“吉”的一些卦,一般是上下兩卦具有交感的性質;所謂“兇”或不吉利的一些卦,一般是上下兩卦不具有交感的性質。《易經》占卜問吉兇禍福, 本身是迷信,但是《易經》對于吉兇的解釋,卻包含當時人們對世界一般事物最原始的哲學理解。《易經》從交感的觀點觀察萬物的動靜變化,并認為凡有動象、有 交感之象的卦是吉的,有前途的,因為它符合事物發展的原則。
如泰卦的象是地在上天在下,實際上應當天在上地在下。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就象征天和地的交感變化。與此相反,如否卦的象是天在上地在下,天本來就在上, 地本來就在下,這種情況不會引起上下交感易位的變化。不交感,就沒有變化,事物就沒有發展前途,所以否卦不如泰卦吉。泰卦和否卦是一個對立面,一吉一兇。 吉和兇的根據是變和不變,交感和不交感。它通過宗教迷信的形式反映出極其樸素的辯證法觀點。
總的原則就是事物在變化發展中就有前途,就是吉兆;如果沒有發展變化就沒有前途,是兇兆。我想,《周易》的這個認識是從豐富的社會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最樸素的一種辯證法觀點,雖然還不完整,但仍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3物極必反的觀念
物極必反的觀念就是事物發展到極端,就要走向反面。《易經》舉乾卦為例,乾卦有六爻,從下往上,乾卦初爻到六爻中間有六個層次,六個變化階段。以龍為 例,因為龍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圖騰,是民族象征,龍的變化從存在、變化到最后,乾卦第五個層次,九五爻是吉,九五至尊是最好的結果,但是到頂第六爻就是亢龍 有悔。
用龍的變化說明一個事物從開始到衰敗有一個過程,事物有進有退有得有失,到了極端就會過渡到反面。
《易經》還提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指出沒有任何平路,路都是有坑坑坎坎的,事物是循環的,沒有一去不返的,這都說明“物極必反”的原則。這個觀點 在春秋時期廣泛傳播且為人們接受。所以今天說人要有憂患意識,就是在平安的時候要考慮到不平安,順利的時候要考慮到不順利,處在逆境的時候不要悲觀,因為 否極泰來。
《易經》指出,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得不過渡到反面,這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但是也有時代的局限性。在當初這個觀念已經很可貴了。
4今天看《易經》
首先要看到,不關心未來的人是短見的人,不關心未來命運的民族就沒有希望。
有一些人出于愛國熱忱,故意拔高《易經》,說電腦的二進位原理,《易經》早已提出了,電腦發明權不在外國,而在《易經》。我認為愛國精神是好的,可是這并不符合事實。用不科學的方法對待過去的傳統文化,是錯誤的道路,不可取。
還有一種歪曲,比如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講和諧社會,但不能說今天的和諧來自《易經》,而且《易經》本身的精神是對立統一中的不斷進取,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果歪曲古代《易經》迎合現在的政治口號,這是糟蹋了《易經》,曲解了古人。
中國的《周易》從一開始就有全局發展觀的萌芽,天行健,自強不息,世界萬物永遠在變化,這是《易經》的根本精神。全局觀點是中國的特色,從日常生活里可 以看出,比如在歐洲商店買東西,你買2.5元的東西,給他10元,他就先找5角,再找2元,最后給5元,從小到大找起;而中國正相反,同樣買2.5元的東 西,給他10元,他先找你5元,再給你2元,再給你0.5元。又比如外國人寫信,先寫門牌號,再寫街道、城市、國家;而中國人寫信,先寫國家,再寫省、 市、街道、門牌號。這是兩種思維習慣。中華民族習慣從整體到具體,這一點非常可貴。(摘自《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
來源:國際儒學聯合會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