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一八七五年四——五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第三十一頁。
十分確切地由整個發展論和全部科學證明了的首要的一點,也是從前被空想主義者所遺忘、現在又被害怕社會主義革命的機會主義者所遺忘的那一點,就是在歷史上必然會有一個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特別時期或特別階段。
列寧:《國家與革命》(一九一七年八一一九月)。《列寧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第四四五——四四六頁。
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中間隔著一個過渡時期,這在理論上是毫無疑義的。這個過渡時期不能不兼有這兩種社會經濟結構的特點或特征。這個過渡時期不能不是衰亡著的資本主義與生長著的共產主義彼此斗爭的時期,換句話說,就是已被打敗但還未被消滅的資本主義和已經誕生但還非常脆弱的共產主義彼此斗爭的時期。
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一九一九年十月)。《列寧全集》第三十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第八十七頁。
資產階級國家雖然形式非常復雜,但本質是一個,不管怎樣,所有這些國家總是資產階級專政。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當然不能不產生多種多樣的政治形式,但本質必然是一個,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列寧:《國家與革命》(一九一七年八一一九月)。《列寧全集》第二十五卷,第四○○頁。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無產階級專政時期看做相當長久并充滿革命搏斗和國內戰爭的時期,掌握政權的無產階級在這個時期內采取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和組織上的種種必要措施,以便建立社會主義的新社會、沒有階級的社會、沒有國家的社會,來代替資本主義的舊社會。
斯大林:《和第一個美國工人代表團的談話》(一九二七年九月)。《斯大林全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版,第八十七一八十八頁頁。
通往共產主義社會的道路,是漫長而復雜的
工人階級知道,他們必須經歷階級斗爭的幾個不同階段。他們知道,以自由的聯合的勞動條件去代替勞動受奴役的經濟條件,需要相當一段時間才能逐步完成(這是經濟改造);這里不僅需要改變分配方法,而且需要一種新的生產組織,或者勿寧說是使目前(現代工業所造成的)有組織的勞動中存在著的各種生產社會形式擺脫掉(解除掉)奴役的鎖鏈和它們的目前的階級性質,還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和國際范圍內進行協調的合作。他們知道,這個復興事業將不斷地遭到既得利益和階級自私的反抗,因而被延緩、被阻撓。他們知道,目前“資本和土地所有權的自然規律的自發作用”只有經過新條件的漫長發展過程才能被“自由的、聯合的勞動的社會經濟規律的自發作用”所代替,正如過去“奴隸制經濟規律的自發作用”和“農奴制經濟規律的自發作用”之被代替一樣。但是,工人階級同時也知道,通過公社的政治組織形式,可以立即向前大步邁進,他們知道,為了他們自己和為了人類開始這一運動的時刻已經到來了。
馬克思:《<法蘭西內戰>初稿》(一八七一年四——五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七卷,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第五九四頁
社會主義的偉大創始者馬克思和恩格斯,幾十年來考察工人運動的發展和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成長,清楚地看出: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需要經過長期的分娩痛苦,經過長時期的無產階級專政,摧毀一切舊東西,無情地消滅各種形式的資本主義,團結全世界的工人,全世界的工人則應當聯合自己的一切力量來保證徹底的勝利。
列寧:《全俄工兵農代表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一九一八年一月)。《列寧全集》第二十六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版,第四四二一一四四三頁。
無產階級的目的是建成社會主義,消滅社會的階級劃分,使社會全體成員成為勞動者,消滅一切剝削制度的基礎。這個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實現的,這需要一個相當長的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因為改組生產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根本改變生活的一切方面是需要時間的,因為按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方式經營的巨大的習慣力量只有經過長期的堅忍的斗爭才能克服。所以馬克思說,無產階級專政的整個時期是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
列寧:《向匈牙利工人致敬》(一九一九年五月)。《列寧全集》第二十九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第三五一頁。
即使從資本主義社會走上通往共產主義社會的任何一條道路,也必須經歷一個實行社會主義的統計和監督的過渡時期,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渡時期(資本主義愈不發達的社會,所需要的過渡時期就愈長)。
列寧:《新經濟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務》(一九二一年十月)。《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第四十三頁。
不應該把無產階級專政,把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看做瞬息即逝的時期,看做一批“最革命的”法律和法令,而應該把它看做充滿國內戰爭和國外沖突、頑強的組織工作和經濟建設、進攻和退卻、勝利和失敗的整整一個歷史時代。這個歷史時代所以必要,不僅是為了創造社會主義完全勝利的經濟上和文化上的前提,而且是為了使無產階級有可能:第一、把自己教育并鍛煉成為能夠管理國家的力量;第二、按照保證組織社會主義生產的方向來重新教育并改造小資產階層。
斯大林:《論列寧主義基礎》(一九二四年四——五月)。《斯大林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第九十九頁。
社會主義是剛剛從資本主義里面產生出來的,是新社會的初級形式,它在各方面還不能完全擺脫資本主義的傳統和痕跡
我們這里所說的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
但是這些弊病,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二階段,在它經過長久的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里產生出來的形態中,是不可避免的。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一八七五年四一一五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二十~二十二頁。
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一八七五年四一一五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二十二——二十三頁。
社會主義同共產主義在科學上的差別是很明顯的。馬克思把通常所說的社會主義稱作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既然生產資料已成為公有財產,那來“共產主義”這個名詞在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記這還不是完全的共產主義。馬克思的這些解釋的偉大意義,就在于他在這里也始終應用了唯物主義辯證法,即發展學說,把共產主義看成是從資本主義中發展出來的。馬克思沒有經院式地臆造和“虛構”種種定義,也沒有從事毫無意義的字面上的爭論(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共產主義),而是分析了可以表現共產主義在經濟上成熟程度的兩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共產主義在經濟上還不可能是完全成熟的,還不能完全擺脫資本主義的傳統或痕跡。
列寧:《國家與革命》(一九一七年八一一九月)。《列寧全集》第二十五卷,第四五七頁。
社會主義是直接從資本主義里面長出來的社會,是新社會的初級形式。至于共產主義,它是這種社會的高級形式,這種形式只有在社會主義完全鞏固的時候才能發展起來。社會主義的前提是在不要資本家幫助的情況下進行工作,是在勞動者的有組織的先鋒隊即先進部分施行最嚴格的統計、監督和檢查的情況下共同勞動;同時還應該規定勞動量和勞動報酬。這種規定所以必要,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遺跡和習慣,如勞動的單獨進行、對公共經濟的不信任以及小業主的各種舊習慣等等,這些在所有農民國家中都是占統治地位的。這一切都是同真正共產主義經濟的要求背道而馳的。我們所謂共產主義是這樣一種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人們習慣于履行社會義務而不需要特殊的強制機關,不拿報酬地為大家工作已成了普遍的現象。
列寧:《關于星期六義務勞動》(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列寧全集》第三十卷,第二五頁。
人類從資本主義只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即過渡到生產資料公有和按勞取酬。我們黨看得更遠些:社會主義必然會漸漸成長為共產主義,而在共產主義的旗幟上寫的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列寧:《無產階級在我國革命中的任務》(一九一七年五月)。《列寧全集》第二十四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第六十三頁。
所以我們說:我們要爭取的平等就是消滅階級。因而也要消滅工農之間的階級差別。這正是我們的目的。工農之間還有階級差別的社會,既不是共產主義社會,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當然,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解釋社會主義這個字眼,是可以把這種社會叫做社會主義社會的,但這是一種詭辯,是字眼上的爭論。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爭論字眼是沒有必要的。有一點很清楚:只要工友之間的階級差別還存在,我們就談不上平等,就不能不加以防備,以免幫助了資產階級。
列寧:《全俄社會教育第一次代表大會》(一九一九年五月)。《列寧全集》第二十九卷,第二二二頁。
要是對于共產主義社會做一個簡略的解剖,那么它就是這樣的一個社會:(甲)在那里不會有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而只會有公有制、集體所有制;(乙)在那里不會有階級和國家政權,而只會有工業和農業的勞動者,他們將成為勞動者自由聯合體,在經濟上自己管理自己;(丙)在那里按計劃組織的國民經濟,無論在工業方面或在農業方面,都是以高度技術為基礎的;(丁)在那里不會有城鄉的對立,不會有工業和農業的對立;(戊)在那里產品將按舊時法國共產主義者的原則實行分配,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己)在那里科學和藝術將獲得十分有利的發展條件,可以達到全盛的境地,(庚)在那里每個人將成為真正自由的人,不必為糊口而操心,也不必迎合“當代有權有勢的人”。
如此等等。
顯然,我們距離這樣的社會還很遠。
斯大林:《和第一個美國工人代表團的談話》(一九二七年九月)。《斯大林全集》第十卷,第一一七~一一八頁。
社會主義就是宣布不間斷革命,直到共產主義完全實現為止
我們的利益和我們的任務卻是要不間斷地進行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產階級的統治都消滅掉,直到無產階級奪得國家政權,直到無產者的聯合不僅在一個國家內而且在世界一切占統治地位的國家內都發展到使這些國家的無產者間的競爭停止,至少是直到那些有決定意義的生產力集中到了無產者手里的時候為止。對我們說來,問題不在于改變私有制,而在于消滅私有制,不在于掩蓋階級矛盾,而在于消滅階級,不在于改良現存社會,而在于建立新社會。
馬克思、恩格斯:《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一八五○年三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九年版。第二九二頁。
這種社會主義就是宣布不間斷革命,就是實現無產階級的階級專政,把這種專政作為必經的過渡階段,以求達到根本消滅階級差別,消滅一切產生這些差別的生產關系,消滅一切和這些生產關系相適應的社會關系,改變一切由這些社會關系產生出來的觀念。
馬克思:《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八五○年十一—十一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一○四頁。
協會的宗旨是推翻一切特權階級,使這些階級受無產階級專政的統治,為此采取的方法是支持不斷的革命,直到人類社會制度的最后形式——共產主義得到實現為止。
《世界革命共產主義者協會》(一八五○年四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第六○五頁。
資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區別之一就在于:對于從封建制度中生長起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來說,還在舊制度內部,新的經濟組織就逐漸形成起來,它逐漸改變著封建社會的一切方面。資產階級革命面前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掃除、擯棄并破壞舊社會的一切桎梏。任何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了這個任務,也就是完成了它所應做的一切:它加強資本主義的發展。
社會主義革命卻處在完全另外一種情況中。由于歷史進程的曲折而不得不開始社會主義革命的那個國家愈落后,它由舊的資本主義關系過渡到社會主義關系就愈困難。這里除破壞任務以外,還加上一些空前困難的新任務,即組織任務。
列寧:《俄共(布)第七次代表大會》(一九一八年三月)。《列寧全集》第二十七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第七十七頁。
正是在資產階級被推翻以后,階級斗爭才具有最尖銳的形式。所以那些用資產階級既被推翻事情就告終結的說法來自欺欺人的民主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是毫無用處的。事情只是開始,而不是完結。
列寧:《全俄社會教育第一次代表大會》(一九一九年五月).《列寧全集》第二十九卷,第三一九頁。
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區別可以歸結為下列主要的五點:
(一)資產階級革命通常是在較為現成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已經具備時開始發生的,這種形式在公開革命以前就已在封建社會內部生長并成熟了;無產階級革命卻是在現成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沒有具備或幾乎沒有具備時開始發生的。
(二)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任務是奪取政權,并使這政權適合于已有的資產階級的經濟;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任務卻是在奪取政權以后建設新的社會主義的經濟。
(三)資產階級革命通常是以奪取政權來完成的;對于無產階級革命,奪取政權卻只是革命的開始,并且政權是用作改造舊經濟和組織新經濟的杠桿。
斯大林:《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一九二六年一月)。《斯大林全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版,第二十一——二十二頁。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