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5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毛澤東根據當時朝鮮戰場的情況分析了美國在軍事上的優勢和弱點,并提出了應對方針,即:
我們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讓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抓住你的弱點,跟著你打,最后打敗你。
“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以其簡單凝練、形象生動,成為反映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句經典。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原子彈爆炸時的蘑菇云
原子彈是什么?原子彈是一種利用核裂變所釋放的能量,通過高溫、沖擊波、核輻射等方式大規模殺傷敵人的武器。
1945年,美國將原子彈投入實戰,轟炸日本廣島、長崎,直接造成20多萬人死傷,向世界展示了原子彈的巨大威力。
手榴彈
手榴彈是什么?手榴彈是一種小型手投彈藥,體積小、質量小,工作原理、制造技術簡單,材料容易獲取。
如抗戰時期,盡管各抗日根據地工業基礎薄弱,自產子彈中至少80%是復裝子彈,但手榴彈卻是完全新生產的。但是,即便是技術門檻不高的手榴彈,我軍的制造水平也比較低。
《亮劍》中李云龍就喜歡日本的“香瓜手雷”,不愿使用“邊區造”。原因就是“邊區造”質量太差,彈片殺傷力很弱,甚至有的只能炸成兩半。
盡管后來我軍兵工部門通過改進裝藥、工藝,制造了新型手榴彈,但手榴彈畢竟是手榴彈,和原子彈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武器。
朝鮮戰場上,志愿軍最常用的木柄手榴彈就因殺傷力較小被一些美軍稱為“木柄震撼手榴彈”,而志愿軍手中大威力的反坦克手榴彈還主要依靠從蘇聯進口。
“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反映了一個無奈的現實,即當時我們手中只有手榴彈這類常規裝備可供使用,而沒有像原子彈一樣的高精尖武器。上升到戰略高度,就是我國缺乏足以震懾美國的力量。
美國之所以肆無忌憚地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對我國的警告充耳不聞。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認為中國武器裝備落后,根本不敢和美國發生正面軍事沖突。退一步講,即便是戰場相遇,自己純粹依靠蠻力也定然能一鼓而勝。
但是,如果回避與美國直接交鋒,那會如何?
當時,美軍已經進入臺灣海峽,如果坐視朝鮮被占領,那么美軍兵鋒就會直抵鴨綠江。
一旦如此,政治上,會助長國內外反動派的囂張氣焰,不利于政權穩定。經濟上,會使我們難以放手利用東北的工業基礎恢復國民經濟,大大增加財政負擔。軍事上,會牽制我們大量兵力,而且如彭德懷所擔憂的那樣,美國“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
因此,面對美國的出招,選擇逃避無異于飲鴆止渴。帝國主義者不相信眼淚,只認拳頭。因此,我軍赴朝參戰可以說是“逼上梁山”,是維護國家安全的萬不得已之舉,同時也是于被動中求主動的關鍵一招。
既然決定戰,就要制定相應的戰術,以便實現戰略目標。雖然我軍是被迫參戰,但派誰打、怎么打、在哪里打、什么時間打、打誰不打誰、打多大規模,卻可以自己掌握。這是“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的核心內涵——“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美軍倚仗本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在掌握了絕對的制空權與制海權后,憑借陸上的機械化運動,可以不計成本地狂轟濫炸,可以天上來、海里去,可以大踏步前進、后退。
相較之下,我國在工業能力孱弱、戰爭一觸即發的情況下,不要說是制造原子彈,就算是簡單升級一下軍事工業,不僅是急切不可為,而且即便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因此,既然我軍沒有美軍那樣的本錢,又要即刻入朝作戰,就必須開動腦筋,揚長避短,立足于手榴彈等現有武器,想辦法將其作用發揮到極致。
為此,我軍采用夜戰、近戰、速戰等戰法,在開戰之初采取迂回穿插、分割包圍等運動戰方式,結合部分陣地戰與敵后游擊戰,使美軍的火力、機動、協同優勢不能充分發揮。按一線指戰員的話說,就是“敵人和我們打機械化,我們和敵人打巧妙化”。
如此,我們不僅挫敗了美軍的速勝企圖,而且一舉將其趕到了三八線以南。這既使得朝鮮戰局轉危為安,又令我國在政治、外交上掌握了主動。
“原子彈是紙老虎”
原子彈制造難度大、殺傷力極強。手榴彈則制造難度低、殺傷力較小。兩種武器在技術水平、爆炸威力方面的巨大差距,恰恰是中美兩國在國力對比上的縮影。
美國是當時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鋼產量達8772萬噸,工農業總產值達2800億美元。反觀新中國,則是一窮二白,鋼產量、工農業總產值分別只有區區60萬噸、100億美元。
美國擁有原子彈、航空母艦等當時最先進的海陸空武器裝備和最強的軍工生產能力,而人民軍隊手中的武器裝備還是“萬國造”,坦克、飛機等技術兵器均不能自產。
既然綜合國力、武器裝備等方面的差距如此之大,毛澤東為何毫不畏懼呢?
原因之一就是坦克、大炮、原子彈等武器是有形的、大家都能注意到的力量,而毛澤東卻看到了蘊藏在人民中的巨大潛力。這種潛力因為還沒有釋放出來,所以常人難以察覺與估量。或者,即便偶有發覺,也不相信這種力量真的能夠移山填海。
早在1945年8月13日,毛澤東就提出,“只有原子彈而沒有人民斗爭,原子彈是空的。”一年后,他進一步說,“原子彈是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一只紙老虎”。
毛澤東堅信,精良的武器固然能在戰場上逞一時之威風,但最終決定戰爭勝負,為歷史蓋棺定論的,不是某一件或某幾件新式武器,而是人心向背。
如果一定要說什么最有力量,那么一定不是原子彈,而是廣大人民的團結一致。脫離了人民的偉力,強大的軍事力量只會是徒有其表、經不住挑戰的“紙老虎”。
歷史最后也證明,“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
“要有原子彈”
那么,“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是否意味著毛澤東不重視武器裝備的作用,認為依靠“手榴彈”一招鮮就天下無敵?
不是。
毛澤東決定出兵前,就與蘇聯商談了提供武器裝備、空中支援的問題。他還特別列舉了中美兩軍之間的火力差距,如口徑70毫米以上火炮,美國一個軍擁有1500門,而我軍一個軍只有36門。
在他的最初的設想中,我軍入朝后第一個時期只打防御戰。待我軍裝備蘇聯武器,訓練完畢后,再實施反攻。如果要殲滅大股敵人,要集中4倍于敵人的兵力、1.5至2倍于敵人的火力,方有把握。
五次戰役后,毛澤東坦承:“因為我軍技術條件比敵人差得很遠,無法迅速解決朝鮮問題。”后來,他還無不惋惜地談到,參戰前的準備“只有五個軍,那五個軍火力也不強”。
“你打原子彈,我打手榴彈”是否意味著毛澤東小看原子彈?
不是。
毛澤東對原子彈的威力是心中有數的。
1955年,他在同日本國會議員訪華團談話時就說:“丟原子彈誰也害怕,日本人怕,中國人也怕,所以最好還是不打,盡一切力量爭取不打。”
1965年,當斯諾問及是否依然認為原子彈是紙老虎時,他回答說:“我不過講講而已,真打起來會死人的。”
此外,毛澤東高度重視防御問題,他說:“進攻武器,比原子彈的數量我們比不贏人家”,我們“要搞地下工廠、地下鐵道,逐年地搞”。
同時,他對原子彈的戰略作用理解也很深刻。
1954年,他在國防委員會談到原子彈的軍事影響時說:“原子武器出現以后,軍隊的戰略戰術和裝備都有很大的變化,而在這一方面我們一點都不懂。”
1958年,他在談到原子彈的政治意義時則說:“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那么好,我們就搞一點。”
既然如此,他為什么表示原子彈只是“紙老虎”,豈不是前后矛盾?
其實不然。
毛澤東對此做過精辟解釋。他在1958年的一次會議上說:
“我們現在只有手榴彈跟山藥蛋。氫彈、原子彈的戰爭當然是可怕的,是要死人的,因此我們反對打。但這個決定權不操在我們手中,帝國主義一定要打,那末我們就得準備一切,要打就打。”
“他一定要打,是他先打,他打原子彈,這個時候,怕,他也打,不怕,他也打,二者選哪一個呢?還是怕好,還是不怕好?每天總是怕,在干部和人民里頭不鼓起一點勁,這是很危險的。我看,還是橫下一條心,要打就打,打了再建設。”
我們為了維護和平可以傾我所有,付出一切。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不可能替敵人當家作主。如果敵人迷信武力,不計后果地動用原子彈,那怎么辦?就要秉持底線思維,未雨綢繆。
如果只是怕,或束手無策,或自亂陣腳,或一味退讓,那么就正中敵人下懷。反之,“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事前做好最壞打算和萬全準備,臨敵不懼,就能震懾敵人,使其不敢作大的軍事冒險。
不管是在戰場上,還是談判桌上,要想取得均勢,贏得優勢,必須以實力作后盾。事實上,毛澤東不僅非常重視原子彈的作用,而且高度關心并支持我國戰略武器的發展。這是他從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的思想一以貫之的體現。
1955年,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聽取李四光、錢三強、劉杰關于我國鈾礦資源、原子武器等情況的匯報與講解。毛澤東在會上指出:“這件事總是要抓的。現在到時候了,該抓了。”就是這次會議,作出了我國要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
經過全軍全國人民多年的艱苦奮斗,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
經過近三年的戰斗,我們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這一勝利不是貧窮落后的勝利,而是人民的勝利,是“手榴彈”所代表的發揮自身優勢、以弱勝強之精神的勝利。
當然,盡管取得了勝利,但也要承認,如果美國不僅僅只是威脅,而是真的動用原子彈,我們確實難以作出同等力度的反擊。這也提醒我們堅持發展核武器、掌握核威懾力量的緊迫性。
今天,我國不僅掌握了原子彈技術,而且擁有氫彈與“三位一體”核反擊能力。我軍保衛和平、遏制戰爭的能力大大增強。
我們要繼續堅持“手榴彈”所代表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種戰略戰術思想,又不斷發展“原子彈”所代表的硬實力。如此,才能不懼風吹浪打,在國際風云變幻中閑庭信步。
作者:趙叢浩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