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劉培林:化解產能過剩的新思路
點擊:  作者:劉培林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發布時間:2016-01-11 09:07:56

 

 1.webp.jpg

 

  任何產業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都是合理的,因為這是促使企業改善管理和技術的外在壓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對本報記者分析,但是中國目前產能過剩的程度和涉及的行業范圍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已經演變為結構性矛盾,必須妥善加以化解,以免引發金融和財政危機,甚至全面的經濟危機。

 

  劉培林指出,對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傳統的化解方法是在供應端做減法,比如采取“淘汰落后產能”和“提高行業準入門檻”這些手段。除了在供應端著力外,還可以在需求端做加法

 

  工業生產滑坡印證產能過剩

 

  《21世紀》:有學者指出,我們前面經歷了1998-2001年、2003-2006年兩輪產能過剩,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始于2009年。那么您認為,當下這一輪產能過剩主要體現在哪些行業?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新的特點?

 

  劉培林:有一種說法是,這一輪產能過剩的特點是,涉及行業范圍廣,過剩的程度嚴重。今年以來經濟增速滑坡,特別是工業生產滑坡,可以從一個側面印證這個判斷。

 

  產能過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市場經濟條件下必然有些產業處于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這正是優勝劣汰的外在壓力

 

  其次,在發展中國家高速增長時期,容易通過學習,從相對發達國家那里獲得技術,產業追趕、基礎設施追趕等的路徑比較明確,所以,社會各類主體容易形成投資共識,在短期內同時大量投資于同類產業。這本身有積極的意義,這正是后發國家得以高速增長的重要機制之一。但是,這種特點的投資活動并不能保證恰好形成和特定條件下需求相吻合的產能,往往以一定程度的過剩為代價。不過,高速增長時期產能過剩涉及的行業不多,持續的時期也不長,或者通過產能淘汰或跨行業重組得以消化,或者通過市場自發力量或政府政策力量釋放需求空間得以消化。

 

  第三,預期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凱恩斯所說的“氣血沖動”,人們傾向于在高速增長時期形成“高增長將會持續下去”的盲目樂觀預期,而在增長下滑時形成“增長速度會一直下滑”的過度悲觀預期。這種預期機制最容易在高速追趕的發展階段發生趨勢性變化,高速增長趨勢轉折的時期,導致全面的產能過剩。發展階段的這種轉折性變化的機制是,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耐用消費品普及、基礎設施完善、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的提升,主要 工業產品的國內需求將在很大程度上飽和。而一旦高速增長發生轉折的趨勢得到確認,那么之前過度樂觀的社會預期可能急轉直下,過度反應,使得投資意愿的降幅比經濟基本面因素降幅更大,使過剩問題在短期內以更劇烈形式表現出來。

  第四,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容易導致或者加劇產能過剩。

 

  如果上述分析成立,那么,是否可以說這一輪產能過剩屬于上述第三和第四條原因導致的,而前兩輪產能過剩更多的則屬于第二種情形下的短期或局部的過剩?

 

  未來房地產不足以消化現有產能

 

  《21世紀》:我們應該怎么看待產能過剩?

 

  劉培林:過剩比計劃經濟時代的短缺經濟局面更好些。任何產業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都是合理的,因為這是促使企業改善管理和技術的外在壓力。但是,中國目前產能過剩的程度和涉及的行業范圍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已經演變為結構性矛盾,必須妥善加以化解,以免引發金融和財政危機,甚至全面的經濟危機。

 

  《21世紀》:也有學者指出,隨著每年2000萬人口的進城,房地產市場可以消化鋼鐵、水泥和平板玻璃這三大暫時過剩的產能。對此您怎么看?

 

  劉培林:分析產能過剩,還要謹慎區分需求的總空間和每年釋放量之間的差異,前者更接近于一個存量的概念,后者則是一個流量的概念。看待現有產能是否過剩,既要分析一個時期,比如10年的需求總量,也要分析這些需求總量釋放的合理節奏。合理的產業競爭生態是,把生產設備壽命周期考慮在內。大部分廠商生產設備壽命周期結束之時,正好也是需求總量釋放完畢之時。如果需求釋放完畢了,但大量廠商生產設備還在壽命周期的中期甚至早期,顯然就是產能過剩。

 

  根據我們的研究,未來隨著城市化的繼續推進,每年還會有一定規模的房地產投資,但是投資的峰值一兩年內就會到來。因此,所說的這三個過剩行業的產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難以完全被未來需求的釋放節奏所消化的。

 

  《21世紀》:與以往兩輪產能過剩相比,此次產能過剩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出現了戰略性新興行業比如風電設備行業的過剩,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應該怎么避免這些新的經濟增長點出現過剩?

 

  劉培林:新能源發電設備市場容量取決于清潔能源的相對價格,而后者又取決于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的代價。倘若全球達成大力度的嚴格的減排協議,可能這類行業的產能就不過剩,甚至可能在一定時期內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當然,所謂戰略性新興行業的產能過剩,的確也有短期內大量盲目投資的原因,尤其是政府鼓勵和支持下的不計成本的投資。未來應該改進政府和私人部門互動機制,以有效而準確地識別有發展空間的產業。同時政府盡量減少通過各種手段對價格信號的直接和間接影響,避免把促進產業發展作為應對短期宏觀經濟沖擊的手段,讓大量投資主體在競爭中形成分散的市場預期。這樣,雖然也不能根除產能過剩,但歷史經驗表明,與政府主導之下企業步調一致的投資行動比較起來,產能過剩的程度要輕得多

 

  拉動中西部及農村需求取決于可支配收入或預算

 

  《21世紀》對這一輪的產能過剩問題,應該怎么化解?主要是應從供應端入手,還是從需求端入手?為什么?

 

  劉培林:要看情況。如果是全球范圍內市場飽和,那就只能是生產端產能絕對淘汰。否則,就可以創造條件拓展需求空間。在高收入和中等收入經濟體市場飽和而低收入經濟體市場尚未飽和的情況下,市場容量就有拓展的空間

 

  《21世紀》:以往的思路主要側重從供應端入手,比如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淘汰落后產能,那么這些政策在化解這一輪產能過剩中的空間還有很大?

 

  劉培林:不排除這些手段的一定的有效性。不過要看到,在沒有不計成本的補貼、企業內部沒有交叉補貼的條件下,淘汰產能的最有效的辦法是效益下降的財務壓力。

 

  《21世紀》您曾提出,化解產能過剩問題還可以有另外一種思路,即在需求端做加法,擴大市場容量。但是為什么國內消費一直刺激不起來,起不到應有的消納市場容量的作用?

 

  劉培林:我們在國內調研中發現,的確在中西部地區,在農村,仍然有提升消費的空間、基礎設施投資的空間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投資空間。但是這些需求空間還只是潛在的,能否成為有效的現實的需求,取決于能否有相應的可支配收入或可支配的預算。而解決可支配收入或可支配預算的問題,非常復雜,這里暫且不討論。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投資需求空間,是社會資本愿意進行投資的,但是現行的體制制約這些社會資本的自由進入。通過消除這些限制,應該有助于消化一些產能。

 

  《21世紀》:您主張,化解當下的部分過剩產能,應將重點放在拓展非洲等地區這些低收入經濟體的市場。為什么?

 

  劉培林中國的經驗表明,低收入階段上,在區位條件較好的部分地區通過發展一定的相對超前的基礎設施,和資金及技術密集程度較低的初級加工制造業,可以成為增長極和經濟起飛的引擎。這些措施不僅是緩解諸多供給瓶頸,實現高速增長的重要前提;同時還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需求面因素。這些領域需要大量的工業產品投入,中國作為大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能力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滿足相應的需求。非洲地區的低收入經濟體雖然對這些產品也有需求空間,但短時間內尚不具備相應的生產能力。這就構成了中國制造業拓展市場容量的潛在空間。

 

  當然,不能指望這個措施徹底消化現有國內產能。從長期來看,如果某一種工業品在低收入經濟體的市場上都飽和的話,則產能必須絕對地加以淘汰。此外,在我國環境壓力加大、且實施出口退稅的政策背景下,這實際上等價于用本國的環境容量和稅收去補貼低收入經濟體,所以,只能作為權宜之計,且在實施的同時必須積極提升產業水平。這兩點是實施該政策時需要納入考慮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昆侖俠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劉培林:化解產能過剩的新思路

    2016-01-11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