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內人都知道,光明日報的理論文章水平是所有報紙中的翹楚。
面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這個同題作文,與人民日報“任仲平”大氣磅礴的文章相比,關銘聞(光明文)分了上下篇,在黨的領導、文宣作用、事實求是、文化自信、兩個一百年、中國夢等層面著力甚多,重點突出,有深度,抓住了長征精神的脈絡與精髓,有理論創新,讓人讀后頗受震動,久久難忘。 文中,【藍色部分】為猛將兄評注。
將精神的種子埋入時間
——寫在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之際(上)
關銘聞
八十年前的1936年10月,三支越過了數十條山脈河流、轉戰了大半個中國的紅色隊伍,先后在甘肅停下了腳步。當他們將紅旗插在了小村“將臺堡”的土地上時,也將“長征”二字刻入了中華民族的史冊——
它成為一個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史上悲壯而精彩的篇章,為民族精神賦形,將古代、近代、當代中國的精神長河連成一脈。【地位崇高】
它成為人類偉大意志的中國詮釋,向一切文明重申:信仰能凝聚無堅不摧的偉力、理想能發出振聾發聵的巨響。【普世價值的認同】
它成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關鍵性一步,向世界無聲宣告:中國共產黨有能力領導中國人民走一條前無古人、開天辟地的道路。【擺脫共產國際的束縛】
它成為一種象征和標識,鍛造了當代中國文化自信【革命文化】的支點,匯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完成歷史飛躍的精神財富。
八十年前,領導長征取得勝利的偉人說,“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八十年后,帶領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領導者說,“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征要持續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長征,已將精神的種子埋入了時間。【埋入時間,偏中性】
“長征”,將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富強、復興的征途具象化
“總有一天會有人寫出這一驚心動魄的遠征的全部史詩。”八十年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如是說。實際上,對于“全部史詩”的細節,人們一直沒有停止尋找。
1934年5月30日,當時的中共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刊發了這樣一則報道:《八兄弟一齊報名當紅軍》,內容是江西省瑞金縣下肖區七堡鄉農民楊榮顯的八個兒子同時報名參軍的事跡。四個月后,長征開始。人們關于這八位年輕人的最后消息,是他們在長征中全部犧牲的噩耗。時間地點,不詳;后代去向,不詳。【此論據不妥】
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后,紅四團二連22名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組成突擊隊,冒著槍林彈雨和熊熊烈焰,攀著橋上鐵索前進,一舉奪取瀘定橋。幾十年之后,這電光石火的歷史瞬間早已被寫入了教科書,但22位勇士中卻只有8位的名字能夠確定,其他人的紀念碑仍然是無字碑。【此論據不妥】
漫長的時間里,學者、記者們踏破鐵鞋,不斷追尋著這些在歷史指縫中遺漏下的信息。結果可能并不樂觀,但“尋找”本身就已構成意義。它是追念、是激勵、是尋根,是對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我們的民族精神的持久呼喚。【其實,很多人參加紅軍,參加革命,并非想著名垂青史,甘做無名英雄。】
尋找,是看清民族的來路。長征這一偉大遠征的背后,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民族品格,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壯志,是“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抱負,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胸懷,是“何須馬革裹尸還”的血性,也是“人間遍種自由花”的理想。
尋找,是探尋民族的未來。八十年來,“長征”二字已不僅僅指1934至1936年間的一段歷史,而且成為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富強、復興征途的具象化;長征精神已不僅僅指向這二萬五千里的行程,而且不斷拓展著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內涵,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代都結出了碩果,最終形成了今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巨大力量。
凡是活著的歷史,都貫穿著精神的繩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廣義的長征賦予當代中國人的任務,需要我們將文化自信作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力量,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真正讓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巍然聳立。
它用最驚心動魄的歷史事實、最有張力的歷史語言告訴后人,為什么中華民族最終選擇了這個主義而不是別的理論
二萬五千里遠征,用每個標準丈量都是奇跡。
日均行軍七十余華里、近乎每天一次遭遇戰,這是軍事史上的奇跡;變被動的軍事戰略轉移為主動的政治戰略轉變,在極端艱苦的情況下形成了中國革命的領導核心,這是政治史上的奇跡。而在步步是險境、處處關生死的極端境遇中,邁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關鍵一步、完成了一次涉及大半個中國的真理傳播,則是文化史和傳播史上的奇跡。
這是一次大規模、高頻次、跨民族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嘗試。
從贛南到陜北、從岷山到秦嶺、從湘江到赤水,長征經過了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甘肅、陜西等十四個省份,經過了苗、瑤、侗、布依、壯、水、傣、彝、納西、白、藏、回、羌等十數個少數民族聚居或雜居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綜合運用當地方言、民族語言、宗教習俗、結合當地不同的社會革命訴求,將馬克思主義和革命理論送到了“中國軍隊幾十年所沒有去過的地方”(斯諾語)。
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出理論碩果的關鍵環節。【群眾路線】
貴州北部小城遵義的一場會議,讓長征和整個中國革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也讓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開始走向成熟。從近處梳理,紅軍隨后強渡烏江、四渡赤水、搶渡金沙江,跳出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長征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從歷史遠觀,中國共產黨人逐漸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最終開辟了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現代化規律的“自己的道路”。
關山歷歷,馬蹄依稀。八十年后,站在民族復興之路與世界發展大勢的交匯點上,我們仍在思索:這場危途中的理論播種到底回答了什么?
它給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規律,它展現出了“批判的武器”轉化為“武器的批判”后的巨大力量,它提供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的重大啟示。它所體現的規律和精神,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過程中不斷得到闡揚,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等一系列會議中再次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更重要的是,它用最驚心動魄的歷史事實、最有張力的歷史語言告訴后人,為什么中華民族最終選擇了這個主義而不是別的理論,選擇了這條道路而不是別的模式,為什么要始終懷著“行前人所未行”的戰略魄力與文化定力。“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沒有用先進理論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的領導,沒有先進政黨順應歷史潮流、勇擔歷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犧牲,中國人民就無法打敗壓在自己頭上的各種反動派,中華民族就無法改變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我們的國家就無法團結統一、在社會主義道路上走向繁榮富強。”
這番話,是對歷史的總結,也是長征的時代回響。
信仰的力量,讓一支“落魄”的軍隊變得“富有”,讓一條險境環生的道路普照曙光【理論上徹底】
缺食少穿、缺醫少藥、沒有足夠的槍彈和重武器,連最基本的供給都沒有,人數也銳減……在外人看來,長征中的紅軍,大概是世界上最落魄的部隊。然而,深入紅軍訪問的埃德加·斯諾卻從毛澤東住的簡陋窯洞、周恩來睡的粗糙土炕、彭德懷用繳獲的降落傘改制的背心中,發現了一種獨特的力量——
“信仰”。
陳樹湘,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師長。在湘江一戰中,他帶領隊伍與數十倍于己的敵人鏖戰4天4夜,直到中央紅軍主力突圍渡過湘江。腹部中彈的他打光最后一顆子彈后被俘,在被敵人抬著請賞的路上,親手掏腹斷腸,英勇就義。
鄭金煜,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宣傳隊干事。作為過草地的先頭部隊的一員,他經歷了饑餓、寒冷、急行軍、滂沱的暴雨和水沒至膝的沼澤,最終因為虛弱和高燒而犧牲。臨終前身上唯一干燥的物件,是他為全團貼身保存的幾根火柴。
二萬五千里,時時關生死;七百多個晝夜,處處見英雄。信仰的力量,【必勝的信念,】讓一支“落魄”的軍隊變得“富有”,讓一條險境環生的道路普照曙光。
有信仰,才有砸爛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意志與信念。轉戰大半個中國的中國工農紅軍以其無私無畏,一掃這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百年來腐朽、守舊、毫無精氣神的衰敗氣象,在歷史上第一次讓億萬勞苦大眾懂得了:壓迫的鎖鏈終將被斬斷,而命運的利刃就在自己手中。
有信仰,才有舍生忘死、百折不撓的革命英雄主義。跋山涉水、爬冰臥雪、草根果腹、皮帶充饑,十多萬紅軍指戰員血灑征途,前赴后繼,最終成為一股勢不可當的鐵流。
有信仰,才有顧全大局、緊密團結的集體主義。血戰湘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轉戰烏蒙山、強渡嘉陵江、激戰獨樹鎮……無數次的千鈞一發、一路上的百戰艱難,都靠著必勝的決心和團結一致的精神一路闖將過來。
大河奔流,逝者如斯。今天,陳樹湘犧牲的地方,鄭金煜長眠的土地,正在進行著一場新的遠征。決勝全面小康,沒有槍林彈雨,但仍需披荊斬棘;實現民族復興,不見戰火紛紛,但仍需破路開山;完成這場新長征,仍需有血液中的火、精神上的鈣,仍需“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
于是,從中央八項規定到反對“四風”,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立意深遠】,全面推進思想、組織、作風和反腐倡廉等各項建設,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想建設的戰略任務,力求保持全黨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全面從嚴治黨的成功實踐不斷重申著長征用血與火寫下的啟示:“不忘初心”,方能“繼續前進”。
沒有文化的軍隊會打敗仗,沒有文化視野的長征史不是完整的長征史
1935年年底,中央紅軍離開黔東南苗族侗族聚居地,繼續西行。依依惜別時,紅軍送給侗族同胞馬匹和槍支作為禮物,他們都不要,只留下了紅軍的一部留聲機。
長征經歷了十幾個少數民族聚居或雜居區,即便民俗不同、宗教各異,但文化工作卻總能使情感流動、讓精神相通。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沒有文化的軍隊會打敗仗,沒有文化視野的長征史不是完整的長征史。
長征前,文化工作是指明方向,鼓舞士氣的精神食糧。
在行前動員中,紅軍宣傳隊員廣泛運用寫傳單、發布告、做宣講、辦壁報、編歌謠、出畫報、演舞臺劇等形式鼓舞發動群眾。一條條標語,就像一盞盞明燈,把革命的思想傳播到了百姓中間,在軍民之間形成了堅固的情感紐帶。而像《打倒軍閥王家烈》《夫妻參軍》《一雙草鞋》等舞臺劇,則大大地鼓舞了群眾參軍的熱情,一場演出后上百人報名參軍的情況屢見不鮮。
遠征中,文化工作是提振士氣的號角,是射向敵人的子彈。
《紅星報》是世界上罕見的在危途中出版的報紙,一直陪伴中央紅軍長征的始終,不斷向廣大指戰員宣傳中央的戰略方針、戰術方法以及作戰意圖。而歌謠、口號、標語則以更密集也是更靈活的方式發揮著文藝宣傳功能。老紅軍徐光友曾回憶說:遇到騎兵時,我們就編首《打騎兵歌》,開展瓦解白軍工作時,就唱《瓦解敵軍歌》,“我們唱起這支歌,頭一遍敵人還打槍,我們唱第二遍時,敵人槍聲漸漸稀落了,等我們再唱第三遍第四遍時,敵人一槍也不發了。”
世界上最艱苦的征途,卻產生了最高效的文化工作、達成了最直指人心的文藝效果、無形中孕育了一個黨和一支軍隊的文化方針,這本身就是長征奇跡中的一部分。著名作家丁玲在《紅軍長征記》前言中禁不住感慨:“紅軍是一支能文能武的軍隊。”【點睛之筆】
“從水管里流出來的是水,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長征,同樣是文化意義上的長征,它是我軍強軍文化的一次“加鋼淬火”,是對黨的思想文化戰線的一次磨礪升華,是人民政黨和人民軍隊優良傳統、過硬作風的集中展現,是中國共產黨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全面展示。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彰顯出了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長久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長征豈畏難。”【烏蘭夫 詩】
八十年,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回望長征。長征精神,一直在動態地影響著我們的社會歷史進程;長征文化,持續不斷地塑造著現代中國的思想史與文化史。這個在任何角度都能寫入二十世紀人類史的大事件,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連成一脈,最終成為響徹歷史的宣言,完成了跨越時空的播種,并由此——
在復興之路上,讓一個民族永遠保持著前行的姿態。 【可當標題】
《光明日報》( 2016年10月19日 01版)
走好我們這代人的長征路
——寫在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之際(下)
關銘聞
2016年9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作主旨演講:“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個新起點,就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新起點,就是中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起點,就是中國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的新起點。”
是夜,杭州桂香初起,錢塘潮涌如雪,東山月朗,西湖波平,一片澄澈世界。
這就是今天的中國。她有信心引領世界經濟的航船揚帆啟航,駛向更加廣闊的大海。
經濟學家說,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過了其他國家幾百年的路。
是什么,讓一個東方古國重新振作、星夜兼程?
是什么,讓我們有了“永遠在路上”的緊迫感與自信心?
是什么,讓我們感到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如此之近?
要了解中國,不能不了解中國共產黨。八十年前,數十萬工農子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遍大半個中國,突重圍,過天險,傳播理想,鑄造隊伍,形成了中國共產黨成熟前在思想、組織和精神上的一次歷史性跨越。這就是長征。
八十年前的長征壯舉,影響了中國的進程,也影響了世界發展的軌跡和格局,直到今天,仍在影響著我們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主題展覽時強調,八十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戰勝千難萬險,勝利完成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這個偉大壯舉將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的史冊上。
“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
八十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回憶過長征、追記過長征、總結過長征。無論是誰,不管他的政治立場如何,學術觀點如何,都必須、也只能承認,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
實踐證明,堅持黨的正確領導,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在黨的旗幟下凝聚一支忠誠無畏的、特別能戰斗的隊伍,是我們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敵人的可靠保證。鄧小平同志說:“只有我們的黨才能夠經得住十年的血腥恐怖,百萬大軍的‘圍剿’,二萬五千里的長征。”
1931年,中共閩粵贛邊特委準備成立機關報《紅旗》,特委書記兼軍委書記鄧發同志寫下這樣的發刊詞:“手錘鐮刀為標志的紅旗,已獲得全世界工農階級的擁護,飄揚于全世界,使國際資本主義戰栗發抖!”
其時,中國革命日益高漲,紅軍的發展縱橫十余省,蘇維埃的版圖已擴展至300多個縣。在這個開天辟地的過程中,特別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的艱苦卓絕的長征中,歷經磨難與洗禮,我們黨形成了自己最大的優勢:以嚴密的組織和鐵的紀律為基礎,確保實現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步調一致,是長征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黨90多年來戰勝一切困難的重要法寶。
1935年10月,長征的關鍵時刻,張國燾不顧中央部署,領軍南下,另立“中央”,這一分裂黨、分裂紅軍的行為,受到廣大黨員的堅決抵制。朱德同志嚴正表示,全黨只有毛澤東領導的一個黨中央,必須維護黨中央和毛澤東的統一領導。事后,毛澤東稱張國燾的行為是“一個大教訓”。鑒于這個教訓,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重申了紀律: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毛澤東說,這是最重要的紀律,全黨要“一起遵守紀律”“統一行動”。【守紀律,講規矩】
1985年3月7日,改革開放風起云涌。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即席講話,要求黨員干部“有理想,有紀律,這兩件事我們務必時刻牢記在心。”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統籌國內國際大局,推動改革發展穩定,從嚴治黨,進一步提振干部隊伍,提升全黨素質,提質改革發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是落實改革任務的攻堅期,任務艱巨繁重。面向“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面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黨同志更要進一步強化看齊意識,自覺做到“四個服從”,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堅守黨員干部的政治原則和行為準則。
新中國發向太空的每一枚火箭,箭體上都有兩個鮮紅的大字:長征。
1968年12月5日凌晨,力學專家郭永懷乘飛機從青海實驗基地飛臨北京機場,著陸時,空難發生了。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分開后,中間掉出一個完好無損的公文包,里面是絕密的科研文件。在最后瞬間,郭永懷只想到用身體保護寶貴的資料!郭永懷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唯一被授予“烈士”稱號的科學家,他和他的團隊所鑄就的精神,被稱為“兩彈一星”精神。
這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在建設年代的延續,與改革時期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一起,共同形成我們黨的精神坐標,如同一座座直指云天的山峰,綿延不絕,走向未來。【與任仲平提到的幾種精神有差異】
共產黨員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黨員必須履行的八條義務列在前面,黨員享有的八項權利置于義務之后。任何時候,共產黨員都必須義務當先、責任居首、犧牲在前,在理論統領、紀律監督和精神感召下,成為工人階級和整個民族的先鋒隊。
2016年9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主題展覽時強調,現在,時代變了,條件變了,我們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理想和事業沒有變。
“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
遵義,一個響亮的名字。對歷史而言,它意味著轉折。
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結束了李德、博古以“完全馬克思主義”面目出現的“左”傾冒險主義的干擾,革命形勢出現轉機。
更為可貴的是,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典范,會議的結果使紅軍由挫折走向勝利,更開啟了中國革命的嶄新道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
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辦法來。”從此,這條道路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艱苦奮進的唯一正確的道路。事實證明,遵循這條道路,事業就發展,人民就滿意。偏離了這條道路,危機的暴風雨就會到來。
歷史學家認為,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有兩個,遵義會議是第一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第二個。兩次會議的共同點,是實事求是、大膽創新、一切從實際出發,用新的辦法解決問題,在巨大的危機中迎來轉機。
1978年12月13日,北京冬日的陽光里,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這個講話,成為隨后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由此,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長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春天的故事開始了。
“長征接力有來人”,這是葉劍英對青年人的期許。
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與“新長征”概念同時出現,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對長征精神的繼承和弘揚。1981年,中國男排戰勝韓國隊挺進世界杯,北大學子興奮地喊響口號:“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同年,中國女排首奪世界杯,并獲得共青團中央授予的“全國新長征突擊隊標兵”稱號。改革開放讓中國大地春潮疊起:經濟搞活、包產到戶、合資辦企、特區開發,更多的人從爭論中走出來,解放思想,輕裝上陣,從溫飽奔向小康。
鄧小平指出,“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
從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開始,我們黨一直沒有停下探索前進的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不斷總結經驗、探索規律中開辟和前進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對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馬克思主義也面臨著進一步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問題。”
我們吃夠了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機會主義的苦頭。長征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長征初期被動挨打是血的教訓,怎樣實現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怎樣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怎樣捍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是更嚴峻的考驗。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我們才能交出圓滿的答卷。
“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建設的翻版。”【走中國道路】“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聆聽時代的聲音,更加深入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開辟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才能走好我們這代人的長征路。
繼續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萬眾一心、頑強拼搏、奮勇前進
回望歷史,更加可以看清現實的腳步。在接續進行的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的長征路上,依舊需要必勝的信念、奮斗的精神和無畏的氣概。
沒有硝煙,新的長征同樣是一場硬仗。今天,改革進入啃硬骨頭、打攻堅戰的關鍵時期,入之愈深,其進愈難。“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們闖過一個個新的“婁山關”“臘子口”,實現全面小康需要我們把更多新的雪山草地踩在腳下。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工作時指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長征要持續接力、長期進行,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新的長征,是一場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就告誡全黨,要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
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清醒地指出:“改革往往都是從易到難。我們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敢于涉深水區、啃硬骨頭。我們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氣魄、堅忍不拔的毅力推進改革,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敢于觸及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堅決沖破思想觀念束縛,堅決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堅決清除妨礙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在美國出版的一本名為《人類1000年》的書中【這本書真有那么重要?任仲平也引為論據】,這樣解釋長征對人類進程的影響,“它告訴人們,人類精神文明中最可貴的就是永不言敗,就是頑強不屈,就是高舉信仰的旗幟、理想的火炬,不達目標絕不罷休。”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七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既定的時間表、路線圖,更加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更加有針對性解決各領域各層面各環節的矛盾和問題,強化基礎支撐,注重體系集成,完善工作機制,嚴格督察落實,不斷提高改革精準化、精細化水平,堅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進。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我們的長征路,仍要這樣走下去。
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既要堅定不移,又要因時、因勢而動。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總是根據人民意愿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斗目標,團結帶領人民為之奮斗。
我們的長征,從新的起點開始:
“95年來,中國走過的歷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走過的歷程,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用鮮血、汗水、淚水寫就的,充滿著苦難和輝煌、曲折和勝利、付出和收獲,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不能忘卻、不容否定的壯麗篇章,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繼往開來、奮勇前進的現實基礎。”
我們的長征,確定了新的目標: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勾畫出的宏偉藍圖,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就是到2020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進而到21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全黨全國要同心同德、埋頭苦干,銳意創新、開拓進取,共同為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而奮斗。”
改革關頭勇者勝,氣可鼓而不可泄。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完全可以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形勢的發展,事業的開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們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保持全黨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我們黨作為一個有8800多萬名黨員、440多萬個黨組織的黨,作為一個在有著13億多人口的大國長期執政的黨,在面向“兩個一百年”前進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永葆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加強黨的建設,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進性、損害純潔性的問題做斗爭,祛病療傷,激濁揚清。全黨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氣,著力解決黨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經受‘四大考驗’、克服‘四種危險’,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稍顯不連貫,結尾不好結啊】
深秋,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的山坳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世界最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建成啟用。蔥翠的山間,這口直徑500米的銀白色金屬“大鍋”格外令人震撼,人們叫它“天眼”。
“天眼”將用來探測宇宙中的遙遠信號和物質。一降生,它就以其巨大的口徑取代了大名鼎鼎的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成為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有人預測,未來20年至30年中,天眼的技術穩居世界一流。由此,它在國內外引起轟動,參觀者蜂擁而來。
與“天眼”同時亮相的,是國家級貧困縣平塘。縣城里原來沒有路燈,只有3家旅店,一個單間一晚只要15元。
但“天眼”改變了一切。路修好了,電通了,一家五星級酒店已經開張,更多的飯店還在建設中。【扶貧脫貧攻堅戰】
“哈勃等傳統光學望遠鏡接收的是可見光,射電望遠鏡接收的是肉眼看不到的射電波。我們手機接收的信號大約是900兆,FAST望遠鏡接收的信號范圍從7兆到3G。”測控工程師翟學兵興奮地說。
此時,來自廣西桂林的黃滿英一家則在發愁,平塘還沒有電商,網絡也不方便,自家開的旅店怎樣在互聯網上打廣告呢?但無論如何他們都相信:“他們都說這里要大干,做開發,有前途。”
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夢,是我們今天的長征【新長征】——遠向無垠的宇宙,深向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光明日報》( 2016年10月20日 01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郭松民 | 再論長征:在歷史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正確選擇——紀念毛主席誕辰123周年
2016-12-26王立華大校:難忘我們的長征 ——在走長征路北京戰友座談會上的發言
2016-12-10?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