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矚目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于本月14~15日在北京召開,28個國家的元首、92個國家的代表以及61家國際組織的負責人將響應中國的號召、接受習近平主席的邀請,齊聚北京,出席該論壇。這是自習主席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正式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倡議后3年零8個月以來,以“一帶一路”為主題而召開的首次高峰論壇,也是截至目前這個領域的最隆重國際交流與大國外交活動。能夠與此次高峰論壇相媲美的也就是2006年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和2016年的杭州G20峰會了,但清泉認為,這兩場峰會的廣泛性、多元性、務實合作程度以及后續影響力,均不及即將召開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此次的高峰論壇,真有點“萬邦來朝”的味道了,給了我們“漢唐盛世”的趕腳(但愿不是“幻覺”啊!加油!我的國!)。最近一個月,媒體圍繞“一帶一路”對國人的視覺和聽覺持續進行“狂轟濫炸”。感覺你要是對“一帶一路”說不出一二三來的話,就顯得“OUT”了!說到底,“一帶一路”戰略倡議是一項源于中國、承載漢唐盛世和未來中華民族復興的“光榮與夢想”、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全球治理模式和國際關系格局的“中國式主張”,就憑這一點,無論是APEC、G20,還是中非合作論壇,均不及“一帶一路”給力,因為“一帶一路”是根植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倡議可謂我黨我國“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重要的體現,吼吼!
既然要“萬邦來朝”了,那拿什么去款待客人們呢?更為重要的的,拿什么去留住客人們呢?清泉認為,一方面肯定是要通過“路”將周邊國家乃至世界各國連接起來,實現“互聯互通”;但更重要的是,要“行大道”,以“道”留人,以“道”服人。說到底,“道”是中國文化、中華文明的最高哲學范疇,也是全球公認的中國最高哲學智慧。別忘了,截至目前,全世界發行量最多、流傳最廣的兩本書,西方的《圣經》第一,中國的《道德經》第二。《道德經》講的就是“道”!
清泉認為,截至目前,“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還停留在“路”的層面。誠然,“路”是必須要構筑的,也是實實在在的。因此,倡議提出三年多來,各地區、各路人馬、各個領域均忙著“筑路”:公路、鐵路、水路、空路、電路、網路、油路、氣路等等。公路建設已持續幾十年了,喀喇昆侖公路(中巴國際公路)、中老公路、中緬公路等等,不勝枚舉;鐵路除了“渝新歐”、“新亞歐大陸橋”等常規鐵路,高鐵建設正大規模鋪開,成為“克強名片”;水路也在疏通,大湄公河次區域覆蓋了中國在內的6個國家;國航、南航、東航等也在忙于中國各大城市與“一帶一路”節點國家、節點城市的空路鏈接;國家電網公司正忙于“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相信不久,電路和網路就會架起;至于油路和氣路,更是給力,中國石油集團在過去的十年里已構筑起橫跨我國西北、東北、西南的三大陸上跨境油氣運輸通道,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旗艦工程。因此,“一帶一路”戰略倡議是實實在在的“路”構筑,路有了,才能“互聯互通”啊!
但是,為了“一帶一路”戰略倡議持久的實施,長期而言,我們還要以“道”為先、以“道”為本。“一帶一路”表面上是“路”,骨子里是“道”。
首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遵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總法則(The Dao is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 behindthe creation of the myriad things. The order of the process giving rise to themyriad things began with the Dao producing a kind of generative force)。既然“一帶一路”倡議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也是我國今后相當長時期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的“管總規劃”(中央對“一帶一路”的定位),那么“一帶一路”本身在某種意義上即可稱之為“道”。這意味著,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包容性,尊重他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以因地制宜的方式開展合作;尊重他國提出的類似“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比如哈薩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俄羅斯提出的“歐亞經濟聯盟”,蒙古提出的“草原之路”,等等),并與這些倡議做好鏈接,實現融合;尊重“一帶一路”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解讀,容忍某些國家不理解、不響應、不提倡、不執行“一帶一路”倡議的現象,“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有”,也可以“無”。
其次,“一帶一路”建設還要倡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When the great way is followed, all thethings under the heaven are equal)。也就是說,“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首先要行大道,謀求最大的共識,形成最大的“公約數”。這個“共識”和“公約數”是什么?清泉認為,是國際慣例,是現代商業社會和經濟合作形成的共性規則。因此,千萬不同在“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有意輸出“中國特色”甚至意識形態,可以提供“中國方案、中國辦法”。但這種辦法和方案一定是“無私”的,是“利他”的。要知道,“因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當然,“無私”絕不意味著利益輸送和血本無歸,“無私”更意味著規則意識、制度意識,符合自然規律、市場規律、價值規律甚至競爭法則。另外,“行大道”還要注重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不是簡單的搞幾個捐贈和幫助當地建幾個醫院、學校什么的,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漁”,讓實施的項目具有盈利能力,只有盈利,才能可持續地惠及當地;只有培育起當地的發展能力,才能真正為當地創造價值,促發當地的認同感。
再次,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還得講究“道法自然”(The Ways of men are conditioned by those ofearth. The Ways of earth by those of heaven. The Ways of heaven by those of Tao,And those of Tao by those of the Self-so)。“道法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不必著急,不必刻意為之,更多是“大象無形”、化于無形。“一帶一路”戰略倡議看上去很宏大,但真正做起來,還是要從小處入手,務實推進。務實推進的精髓本質就是將“一帶一路”之道化于無形,才能在特定的情況和條件下,將其運用自如,表達殆盡。歸根結底,每一件事物都有著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質,小到每個人、大到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個性特征。在推行“一帶一路”時,我們應該意識到的是:改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效果是有限度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試圖消除這些缺失,而是把對方的優點合理地加以利用,盡量避免他們的缺失,并力圖幫助對方在其獨特天性的基礎上持續進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
總而言之,“路”是有形的、“道”是無形的,“路”是物質的、“道”是“精神”的,“路”是表、“道”是里,中國要實施好“一帶一路”戰略倡議,必須“行大道”,必須互聯互通、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同時,還要注意,“大道至簡”、“大道無形”,應該“自然而然”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