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實踐均表明,在通往現代化的進程中,民主是政治發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是,對民主的理解不可偏頗,不能將民主簡單地等同于選舉,認為選舉就是民主的全部,只要有了選舉就有了民主。這種對民主的誤解在一段時間是頗有市場的,有人甚至認為,評價一個國家政黨政治好壞,一大標準就是看這個國家是否實行了普選制或多黨選舉制。只要有了普選制,不論如何都可以說這個國家是民主的;而如果一個國家的政黨政治沒有搞普選或者沒有多黨競爭,則說明這個國家是不民主的。果真如此嗎?看看一些搞普選和多黨競爭的國家就能很清楚地發現,無序的選舉不僅帶來了相互攻訐,造成政局動蕩,還會因龐大的現代國家規模無法保證每個人的投票發揮實際作用,以至于其所倡導的選舉最終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實質上都面臨一系列挑戰。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訴人們,選舉絕非是民主的全部。民主除了選舉,還包含協商、合作、參與、監督等重要內涵。將民主狹隘地限定于選舉,既是對人類政治文明成果的誤讀,也必將經不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中國共產黨一直高度重視民主政治。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對民主的本質內涵作了明確說明。他說,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一種國家形態。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的平等權利。而這種決定國家事務的權利不僅僅是通過選舉體現出來,還包括民主協商等其他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強調指出,實現民主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說只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評判標準。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權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選舉時有投票的權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續參與的權利;要看人民有沒有進行民主選舉的權利,也要看人民有沒有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社會主義民主不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參與實踐。這些論斷很清晰地說明,民主的本質乃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在規模龐大的現代國家,單純依靠選舉并不能真正帶來有效民主,尤其是對于政黨政治而言,必須理性地看到片面強調選舉可能存在的缺陷與隱患。
中國的權力結構不僅是統一的,而且體現了協商一致的精神,由此決定了我們的政黨政治在制度設計時不拘泥于競爭或選舉,而是凸顯協商之意蘊,鼓勵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和作為參政黨的其他民主黨派,圍繞黨和國家的重要事務展開坦誠交流和積極溝通,進而形成共識。應當說,我們所實行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不僅吸取了世界政黨政治的一般優點和長處,更契合了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實際需求,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無論是從制度體系的設計還是從實際運作的效果來看,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政黨政治制度的優勢都是西方政黨政治所不具備和無可比擬的。然而,這種優勢總是被一些人視而不見,在他們看來,沒有競爭性的選舉和輪流執政,這樣的政黨政治就是“不合乎潮流”的。這種邏輯不僅存在理論上的缺陷,在實踐中也是不成立的。政黨政治理論從來就沒有將政黨制度的評判標準定位于選舉之一途,而是提倡多元化、多途徑的民主發展道路。諸多事例一再昭告,只注重選舉的政黨政治很容易滋生政黨紛爭、社會撕裂、政局動蕩。因為,源于自身利益的局部性、單一性和片面性,很多政黨之間的競爭所傳遞出來的信號多是你死我活般的零和博弈,而缺乏必要的求同存異和凝聚共識,進而難以對多元化的利益訴求進行整合。比如通過政黨競爭來建構其民主框架的泰國,一度處于政變連連、政權交替頻仍的混亂之中,嚴重制約了泰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這便是競爭式政黨政治之結構性缺陷的外在體現。(作者單位: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龔文婧:再論民主集中制的歷史與現實合法性——從“古田會議”到“中國模式”構建
2017-09-25?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