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林崗(1952-),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智庫顧問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兼任第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理論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召集人,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理論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理論經濟學評審組副組長,中國《資本論》研究會會長等職務。出版《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研究》《并存與競爭中的協調發展》《增長經濟學》等著作十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哲學研究》《人口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一百余篇。
我們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歸根結底是要學習馬克思的經濟研究方法。恩格斯就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我們知道,馬克思的方法論原則就是唯物辯證法,或者說是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的序言中曾對歷史唯物主義做過一個經典的表述。馬克思將這個表述稱為“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2〕。這個“總的結果”,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原則。按照筆者的理解,這個方法論原則包含著以下四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規范。
一、 用生產關系必然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來解釋社會經濟制度變遷
有人將這個規范稱為生產力的首要性原則。為什么要將生產力放在首要的位置?因為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們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生產。整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就是建立在這個顛撲不破的基石上的。人類的生產活動從來就不是由互不相干的個人孤獨地進行的。人類生來是群居的,是所謂“社會動物”。作為社會動物,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必然會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即生產關系。在生產實踐中,人類改進技術,開辟新生產領域,使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而在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會形成不同的生產關系。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一定生產力發展階段采用的生產技術,要求按與之相適應的方式將人們組織起來,而與生產的技術組織形式相適應,又會形成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
我們可以將“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原理更簡略地表述為:在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人類提高生產效率的努力推動生產技術進步,生產技術的變化會引起生產組織的變化,而生產組織的變化又會導致人與人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從而造成經濟制度的變遷。這個原理,是通過對大量經驗事實的歸納得出的,有著堅實的經濟史根據。
二、 將生產資料所有制作為分析整個生產關系體系的基礎
生產關系體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產關系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的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交換關系構成的一個經濟關系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起基礎作用的是直接生產過程中間的關系,分配關系、交換關系和消費關系的性質都是由直接生產過程的關系的性質派生出來的或衍生出來的。這里的道理并不復雜:東西都沒生產出來,談何分配、交換?由于生產是分配和交換的前提,生產過程中的關系自然成為全部經濟關系的基礎。直接生產過程中的關系實際上就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這與法律上的物權,即東西歸誰所有,意義是不同的。但是,在這個問題上,政治經濟學界延續至今的傳統,卻是將生產資料所有制與關于物權的法律規定等同起來。斯大林領導編寫的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將生產資料所有制與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分開,這樣就使得生產資料所有制與物權沒有區別了。這樣理解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不對的。
那么,為什么說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直接生產過程中間人與人的關系?因為不這樣理解生產資料所有制,會使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成為意義空洞貧乏的、缺少解釋力的概念。比如問你什么是資本主義所有制?如果按照物權觀點,回答是:生產資料所有權歸資本家。但是,如果不搞清作為所有權主體的資本家的社會屬性,這種回答是沒有什么意義的。那么,什么是資本家?簡單地說,那就是拿錢購買他人的勞動力,通過控制生產過程以榨取剩余價值,從而使自己的錢增殖的那種人。這樣,就把雇傭勞動關系和剩余價值生產都講到了,實際上已經將直接生產過程中關系的要點都涉及到了。你講的這套用抽象的物權所無法說明的生產關系,馬克思是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論述的,而第一卷的副標題就是“直接生產過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里面說,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方式是區分不同歷史時代(社會經濟形態)的根據。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只能發生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因而“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方式”,顯然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的關系,其實這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另一種說法。
這里要強調的是,只有在生產中才有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問題。生產資料所有制不是一般的財產關系,比如說某人有一輛車、某人有一座房,這類一般財產關系不屬于直接生產過程范圍。
三、 依據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適應的經濟關系來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規范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的經濟基礎,但這種研究又不可能不涉及到社會的上層建筑。實際上,撇開社會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規范進行所謂純經濟分析,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一定社會形態下,法律和倫理規范總是有著特定的經濟關系含義。我們可以以私人產權為例來說明這個命題。
私人產權在《羅馬法》(或更早的習慣法或成文法)中就已經被明確定義為所有權人對自己的財產的使用和處分的權利。這個規定一直沿用到現在。但這種表面上具有普適性的法律規定,在不同的社會生產關系條件下,體現的具體經濟內容是十分不同的。比如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作為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核心內容的雇傭勞動制度即勞動力的買賣關系,就是通過適用于一切商品交換的產權關系實現的,即通過以買賣雙方彼此承認對方的所有權而自愿締結契約實現的。同樣,在奴隸制條件下,奴隸買賣也被看作是一種自愿的契約,這種買賣也是以買賣雙方彼此承認對方的所有權為前提,但體現了與資本主義根本不同的生產關系。在這兩種不同的生產關系條件下,所有權主體及其實施所有權的各種權能的經濟界限,是根本不同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作為生產資料所有者的資本家,與作為勞動力所有者的工人,是作為具有平等權利的不同的所有權主體進行交易的;資本家對買來的勞動力所能實施的權利只限于勞動契約所規定的時限,且不能涉及工人的人身自由。在奴隸制條件下,進行奴隸交易的所有權主體是不同的奴隸主,以奴隸身份被買賣的勞動力不具有任何產權,而只是交易的對象;奴隸主對奴隸的各種所有權權能可以無限地實施于奴隸的人身,生殺予奪悉出其便。可見,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賦予產權以特定經濟內容,為它所包含的各種權能(占有、使用、處分等等)規定了特殊的社會界限,這些權能的實施則成為一定生產關系的實現形式。
所以,我們分析經濟現象的時候,不能把抽象的法律規定或倫理規范當作基礎;不能從存在于不同時代、但在不同歷史時代有不同內容的抽象的法律規定和倫理觀念開始我們的分析,而應該用實際存在的經濟關系來說明歷史上形成的法律規定和倫理規范的現實經濟內容。
四、 在歷史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的整體制約中分析人的經濟行為
科學哲學探討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有關于整體主義和個體主義的區分。所謂個體主義,又稱為簡化論或還原論。簡單地講,就是認為任何復雜體系或整體都是個體的集合,整體由個體說明,因而科學認識只能通過將研究對象分解或簡化為它的組成要素來達到。整體主義的方法則認為,僅僅了解整體是由什么要素組成的還不足以達到對事物的科學認識,因為組成整體的要素之間存在一定的組合形式即結構,而結構也是事物性質的決定因素。
按照個體主義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以對個人的研究為基礎,社會規律最終歸結為個人的行為規律。在馬克思發現唯物史觀之前,學者們大都是按照這個思路來探討社會問題的。這看似合乎實際(社會確實是由個人組成的),很“唯物”,但最終必然走向唯心主義。為什么?不考慮社會結構即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將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人們生活于其中的社會關系抽象掉,得到的個人只能是純粹生物學上的個體,個人的行為就只能用基于人類生物學性質的某種“類本質”或“人性”來解釋。這種個人行為從本質上說只能是生物本能,而不是實際發生的人的社會行為。有個與馬克思同時代的哲學家,叫費爾巴哈,他在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的,認為物質相對于精神是第一性的,但歷史觀卻是唯心主義的。他將基于兩性關系的愛說成是人的本質,主張建立一個愛的宗教來消除社會弊端。馬克思針對他的理論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固有的抽象物。在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實際上是“假定出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類個體”,因而只能把人的本質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共同性”,即人類共同的生物學性質,而沒有看到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實際上是屬于一定的社會形式的”。〔3〕
根據馬克思的這些看法,對于人的經濟行為的分析,必須在歷史地形成的既定社會經濟結構(社會生產關系)的框架內來進行,而不能直接訴諸某種萬古不變的抽象人性假設(例如功利主義的理性人假設)。個人的行為目標或價值取向,以及他在達成這個目標時所面對的種種約束,都是由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下的生產關系決定的。人們在一定社會經濟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他們的行為目標和行為約束也就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行為方式。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工資水平上漲時,老板們的通常反應是不高興,而工人們的反應通常是高興;為什么同為人類因而具有相同的“類本質”或“人性”的老板和工人,對同一件事情的反應相反?這是因為他們處在雇傭勞動關系中利益對立的兩端。在這種社會生產關系中,老板的行為目標是最大利潤,工資作為成本是實現這個目標的約束;而對于工人,工資是自己的收益,掙更多的工資是他的行為目標,由于產品價值中老板的利潤份額與工資份額之間存在此長彼消的關系,利潤份額的大小構成對工人達成其行為目標的約束。這類問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俯拾皆是。比如菜市場上家庭主婦與小販的討價還價,前者的壓價行為和后者的抬價行為,也是由雙方在交易關系中作為買者和賣者居于不同地位,利益上有對立決定的。
盧卡奇在《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中說過這么一段話:“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并不意味著無批判地接受馬克思研究的結果。它不是對這個或那個論點的信仰,也不是對某本圣書的注解,馬克思主義問題中的正統僅僅是指方法。”〔4〕即便由于歷史條件的變化,將來我們不再采用馬克思用過的某些概念、范疇,但是只要遵循上述馬克思的方法論原則,我們就仍然是走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正確道路上。盧卡奇講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統”就是這個意思。不是用馬克思的方法對變化了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現實做出新的理論概括,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中尋章摘句、勾微索隱,那不叫堅持馬克思主義,更不可能發展馬克思主義。當然,如果不認真閱讀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獻,是談不上理解并掌握馬克思的方法的。
注: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頁。
〔4〕《歷史和階級意識》,商務印書館中譯本,第48頁。
來源:《經濟研究》2016年第3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周新城:能說“十月革命道路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踐證明,十月革命道路是行不通的”嗎?
2017-11-10吳曉明:中國問題與馬克思主義學術的中國化 | 面向中國問題、確立學術主體和堅定學術自信(二)
2017-08-15?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