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周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社會基礎和美好的目標
點擊:  作者:周戟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17-02-08 11:16:20

 

 1.webp (3).jpg

 

  在此人類社會正處于從信息時代向智能時代轉型升級的“產前陣痛期”,中國的習近平主席發出了偉大的劃時代的號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是和諧哲學;經濟基礎是知識經濟;文化基礎是中國的整體文化與西方的個體文化的互補融合;政治基礎是社會主義的宏觀調控與資本主義的微觀放活的相互學習;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目標是建成智能社會。

 

  值此風詭云譎的21世紀,人類社會正經歷著從信息時代向智能時代轉型升級的“產前陣痛期”。經濟危機、地球環境危機、國際恐怖主義像三塊烏云籠罩著整個地球村。如何共克時艱,迎接未來的智能時代?在此關鍵時刻,中國的習近平主席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的劃時代的號召。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本宏偉的“大書”,需要有理論的指導,要具備經濟基礎、政治基礎、文化基礎、意識形態的基礎,還需要有共同的奮斗目標等。

 

  一、理論基礎——和諧哲學

 

  和諧哲學是正在創建中的系統哲學的一個分支,主要是研究和描繪系統的和諧狀態及其發展。顯然,人類命運共同體必定是一個和諧的世界,為此想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其理論基礎就需要用和諧哲學來指導。

 

  學科的創建需要有基本概念的突破。創建和諧哲學需要突破的基本概念是信息概念。

 

  1.信息概念的突破

 

  系統論認為,系統是由物質、能量、信息三要素所構成。顯然,信息不同于物質和能量。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物質和能量是守恒的,而信息則不守恒。信息可以無中生有地產生,可以無限地擴散、延續,可以畸變、失真,也可以消失得無影無蹤。

 

  人類社會之所以高于動物界,是由于人類有智慧,而智慧的本質就是信息的輸入(感受)、儲存(記憶)、分析、運作、輸出。人類憑著自己的智慧創造了語言、文字、符號、圖表、圖形等各種社會信息。而所謂的知識、科學發現、技術創新、管理經驗、文藝創作等都是用社會信息來表達的。現代人們把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管理經驗、文藝創作等都稱之為“知識產品”。可見所謂的知識產品,其本質就是不守恒的信息。

 

  當人們的智慧不斷的提高,當知識產品越來越在社會生產力中起主導地位,我們說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由于信息在本質上就是不守恒的,因此以信息為本源的知識產品就可以共有共享。人們共有共享知識產品,就不必為爭奪不可共有共享的物質產品而斗爭。這就是為什么說進入了信息社會后,人類就具備了構建和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條件。

 

  2.和諧哲學的基本規律

 

  我們的世界為什么是現在這個樣子的?這就要從宇宙大爆炸說起了。150億年前,我們的宇宙發生了大爆炸。爆炸伊始宇宙間只有單一的一種東西,我們暫且稱它為“宇宙之磚”。以后經過了150億年的演化,發展成現在的高度統一,又是無限復雜的琳瑯滿目的大千世界。這又是為什么?

 

  從宇宙的演化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三條基本規律,它們是功能不守恒律、組合性爆炸律、層次遞進律。

 

  (1)功能不守恒律

 

  這是形成我們的宇宙的最頂層的設計。它要求當宇宙之磚凝聚成物質時,產生新的功能(性能),這才有了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直到萬事萬物。如果沒有功能不守恒律在起作用,那么我們的宇宙始終只能是混沌一片的宇宙之磚。所謂功能不守恒,通俗的說法就是1加1不等于2。

 

  (2)組合性爆炸律

 

  組合性爆炸律是說,當物質在凝聚過程中,由二個以上的基本子系統,就可以構成數量巨大的新系統。如質子、中子、電子三種基本粒子就可以組成92種原子;92種原子又能組成數量巨大的各種分子。正由于組合性爆炸規律在起作用,所以我們的宇宙才會變得無限復雜。

 

  (3)層次遞進律

 

  宇宙在演化過程中,從單一的宇宙之磚演化成無限復雜的大千世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按層次遞進律逐步推進的。如宇宙之磚→原子→分子→細胞→動植物→人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

 

  以上三條基本規律是宇宙演化的基本規律,也就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當然也就是和諧哲學的基本規律。

 

  3.社會系統的功效

 

  我們研究理論的目的,在于要解決現實問題。當前我們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就是如何提高社會系統的功效。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是一個高功效的社會。

 

  我們從和諧哲學的三條基本規律出發,研究了功能、結構、機制、聯系、輸入集、輸出集、互補、個體、整體等一系列概念,以及結合這一百多年來社會發展的實踐,得出的結論是:想要提高社會系統的功效,必須是微觀放活與宏觀調控相結合。而且需要在科技、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都要貫徹和實施微觀放活與宏觀調控相結合,整個社會才具有高功效。

 

  二、經濟基礎——知識經濟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經濟基礎是知識經濟。知識經濟從本質上看完全不同于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

 

  1.知識經濟的本征特性

 

  知識經濟是指知識產品(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管理經驗、文藝創作等)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由于知識產品都是用社會信息來表達的,因此知識產品本質上就是信息。

 

  工農業產品都是物質產品,由于物質守恒,所以物質產品只能分享,不能共有共享。而知識產品本質上是信息,信息不守恒,可以無限擴散,因此知識產品可以共有共享。在工業時代,由于社會的分配不公,人們為爭奪不可共有共享的物質產品,使斗爭不可避免;而進入信息時代后,當人們共有共享知識產品時,就能構成和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社會生產力基礎決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當社會生產力基礎發生質變飛躍(從生產物質產品到生產信息產品)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領域,相應的必然也會發生質變飛躍。

 

  在經濟領域中,從工業時代發展到信息時代,由于生產力基礎發生了質變,使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危機等現象,就會有不同的表現。為此想推進經濟全球化和克服經濟危機也就需要采取不同的辦法。

 

  2.經濟全球化

 

  (1)工業時代的經濟全球化

 

  工業時代的經濟全球化是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掠奪,掠奪殖民地的原材料和勞動力,然后侵占殖民地的市場,高價傾銷其商品。正因為物質產品的不可共有共享性,所以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是侵略和被侵略、掠奪和被掠奪的關系。帝國主義欲侵占殖民地必須訴之武力,以鎮壓殖民地國家的反抗。當世界殖民地分割殆盡后,帝國主義之間為爭奪殖民地不斷爆發戰爭,直至世界大戰。

 

  (2)信息時代的經濟全球化

 

  信息時代的經濟全球化則完全不同于工業時代的經濟全球化。它不是國家行為而是企業行為。它是由跨國公司發起的。作為跨國公司,之所以有能力發動經濟全球化浪潮,因為他們不是靠武力的掠奪,他們靠的是科學技術、科學管理和資金。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使掌握它的國家都可快速地向信息化、現代化發展。這樣就出現了“多羸”的局面,即跨國公司得利;跨國公司的所屬國(母國)得利;以及跨國公司的投資國(東道國)都能得利。為什么都能得利?歸根結蒂在于知識產品是可以共有共享的。

 

  (3)中國提出的經濟全球化模式——一帶一路

 

  世界經濟從2008年開始,爆發了金融危機,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投資低迷,債務高企,至使全球貿易形勢嚴峻,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受阻。

這時,中國習近平主席提出了經濟全球化的新模式——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的經濟全球化模式不同于西方國家提出的經濟全球化的模式。西方國家的經濟全球化模式是以跨國公司為主體,以跨國公司的大發展,達到經濟全球化的目的。當跨國公司發展乏力時,經濟全球化必然受阻。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的模式是本著先幫助沿線國家打好基礎,再發展貿易的思路設計的。打好基礎包括“要致富,先修路”的中國在扶貧工作中總結的經驗,所謂“一帶一路”就有著先修路的含義;然后是以幫助沿線國家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來推動他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一帶一路的經濟全球化的模式,不僅對沿線的發達國家有利,而且更為受惠的是沿線的發展中國家,這樣對縮小南北差距能起到關鍵的促進作用。

 

  3.克服經濟危機

 

  不同時代經濟危機的性質是不同的,那么克服經濟危機的理論當然也是不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工業時代的前期),克服經濟危機的理論是薩伊定律,主張通過市場調節機制,以克服經濟危機。

 

  克服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的經濟危機(1929年~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的理論是凱恩斯主義,其核心是“國家干預”。也就是說需要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以緩解經濟危機。

 

  但當前信息時代的金融危機,已完全不同于輕工業之間產業結構調整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的經濟危機;也不同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重工業產業結構之間的發展和調整;而是由于新興產業群的產業化大發展所引起的。這時依靠一個國家的“國家干預”也已力不從心,需要全球的合作了。

 

  由于知識生產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新興產業的開發往往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以及知識產品的可共有共享性。所以為了克服當前全球的金融危機,為了促進新興產業群的加速發展,必須充分發揮知識產品的“可共有共享性”。因此我們提出,克服信息時代金融危機的核心理論是“全球共享理論”。共享全人類共同的知識產品。

 

  全球共享理論以促進知識產品的交換為核心,因為知識產品只有交換后,才能共有共享。為了促進知識產品的交換,以形成知識產品的市場機制,第一步要做到的是重要專利的國有化,由國家掌控重要的、有影響力的專利項目——國控專利;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做到國與國之間的專利互換。

 

  全球共享知識產品,除了對已取得成果的“專利”,采用國控專利互換的辦法,共享知識產品外,對于尚未突破的關鍵技術,更可以采取協同攻關的辦法。凡參加協同攻關的國家,當然都可以共享科研成果。全人類共享知識產品,可以說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力量。

 

  三、文化基礎——互補融合

 

  社會文化分成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而精神文化的本質是觀念的共識。中西方文化的觀念的共識是有差異的,這差異的形成,要從源頭說起。

 

  1.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歷史淵源

 

  二千多年前,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建設精神文化時,西方文化關切自然哲學,而中華文化重視人文哲學。自然哲學與人文哲學是兩個不同的學科領域,因此,中西方文化在起步時就有“南轅北轍”的差異。這就像兩條大河,在雪山頂上發源后,一條向西流,另一條則向東流,各自走著不同的道路,逐漸地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文化體系——中國的整體文化(重視社會整體的功效)與西方的個體文化(強調個體的自由化)。

 

  (1)君權與神權的不同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側重點不同,在形成制度文化時,中西方就出現了明顯的區別。在封建社會,中華文化中各朝各代的帝王都掌握著實權(君權),他們的權威來自于孔孟之道的人文哲學。

 

  西方的君主由于缺乏系統的、有權威的人文哲學的理論為指導,他們選擇了利用宗教的權威凝聚人心、統治人民,造成西方的制度文化是神權統治。在西方的神權統治中,觀念的共識是宗教教義。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義是用蒙昧主義和禁欲主義來統治人民的。

 

  宗教教義是僵化的、不能修改的。當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時,《圣經》的教義緩解了社會分配不公的矛盾,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但宗教反對科學、壓抑人性、壓制自由,它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文藝復興造就西方的個體文化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是工業文明的萌芽。在工業文明的發展中,需要有商品、貨幣、勞動力流動的自由。這時,宗教的壓抑人性、壓制自由就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矛盾,于是歐洲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為西方自下而上的工業革命和個體文化奠定了基礎。

 

  這時,哥白尼發表了“日心說”。日心說動搖了神的寶座。宗教迫害科學家,是神權的垂死掙扎。宣傳日心說的布魯諾被燒死在鮮花廣場上。

 

  (3)中國自上而下的工業革命構成整體文化

 

  這里,引起我們思考的問題是:為什么中國對“日心說”無動于衷?原來,在古代中國,神權在制度文化中并未起絕對權威的作用。維持中國古代社會穩定的觀念形態,主要不是靠宗教,而是靠儒家文化。

 

  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是自下而上的,而中國的工業革命,是自上而下的。晚清的洋務運動是自上而下開展的;中國無論是改革開放前的四個現代化和其后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是自上而下的,是在黨中央的宏觀調控下進行的。

 

  總之,西方僵化而脆弱的神權統治,導致了文藝復興和自下而上的工業革命;而中國彈性而穩固的君權統治,發展為自上而下的工業革命。這就是當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

 

  2.中西方文化的互補

 

  南轅北轍的中西方文化,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以重工業為支柱的工業時代的后期,以及信息時代時,由于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它們便開始互補和融合,兩條“大河”有了匯合的趨勢。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不同的工業革命的途徑所產生的結果,表現在當前文化上最主要的差異,就是個體文化和整體文化的區別。個體文化強調“自由化”,也就是“微觀放活”,重視個體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整體文化重視“集體化”,也就是強化“宏觀調控”,以增強整體的功效。個體文化和整體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文化體系,是由中西方各自的歷史發展所自然形成的。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各有其優缺點,集體化和自由化,宏觀調控與微觀放活,是互補的,兩者不能偏廢。當前中國的整體文化與西方的個體文化正處在互補、融合的過程中。

 

  四、政治基礎——相互學習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基礎是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相互學習。資本主義國家學習了社會主義的宏觀調控;而社會主義國家則學習了資本主義的微觀放活。

 

  1.資本主義學習宏觀調控

 

  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相互學習,是由資本主義世界首先起動的。

 

  1965年,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學習社會主義國家的長處,克服自身發展的困難,曾聚集在美國費城召開過一次震撼全球的“世界資本主義大會”,并發表《資本家宣言》。宣言提出:“借鑒社會主義人民當家作主的經驗,實現股份制的人民資本主義;借鑒社會主義福利制度的經驗,實行從生到死包下來的福利資本主義;借鑒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經驗,實行國家干預的計劃資本主義。”(卞洪登《資本運營方略》,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頁

 

  資本主義世界能成為“發達國家”、“福利國家”,是由于他們自覺地向社會主義學習,首先完成了微觀放活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社會機制。由此可見,資本主義世界之所以沒有爆發無產階級革命的武裝斗爭,因為是走了一條和平改良的道路。他們之所以能走和平改良的道路,正是由于已經有了社會主義陣營作樣板的條件下,他們學習了社會主義的緣故。資本主義學習社會主義后,建成了福利國家,他們自稱為“新資本主義”。

 

  2.社會主義學習微觀放活

 

  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理論從文化和經濟的層面上看,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整體化)的同時,吸收了西方個體文化(自由化)的優勢。也就是在社會主義的強化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學習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微觀放活,提出并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完成了宏觀調控與微觀放活的相結合。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建設成就有目共睹,迅速地發展為世界第二位的工業大國,導致國際上開始研究“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也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這里所謂的“新資本主義”,是野蠻資本主義吸取了社會主義的宏觀調控后形成的新模式;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則是由僵化的社會主義,學習了資本主義的微觀放活后,建成的新模式。這兩種新模式就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相互學習后產生的能和諧相處的社會模式。這也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基礎。

 

  五、美好目標——智能社會

 

  當前正在掀起的以智能化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其發展方向就是要構建智能社會。當新一代信息產業、機器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業、生物產業、環保產業等新興產業群大發展后,智能社會將會出現四大特征: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民眾從事知識生產、建成美麗地球、實現和諧世界。

 

  1.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

 

  任何物質產品的生產都需要有自然資源、技術和勞動力。當新興產業群大發展后,就會有免費的用不完的自然資源、免費的各種高新技術和免費的勞動力供應。

 

  大自然一直免費供應著各種自然資源,包括能源、淡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等。自然資源有現實資源和潛在資源(如太陽能、海水等)之分,而且潛在資源是大量的、用不完的。雖然現實資源是有限的,但新興產業可以使潛在資源轉化成現實資源,如太陽能發電、海水淡化等。那么我們就會有免費的、用不完的自然資源。

 

  科學技術其本質是信息,由于信息可以無限擴散,因此高新技術本質上是可以共有共享的。當高新技術過了專利保護期后,人們就可以免費地共有共享各種高新技術。

 

  機器人是不領工資的勞動力,只是購買機器人需要一次性投資。當機器人產業大發展,機器人大降價,這時,人類就有了大量的不領工資的勞動力了。

 

  當我們有了免費的用不完的自然資源、免費的高新技術、免費的機器人勞動力時,社會物質產品必然就會極大豐富。

 

  2.民眾從事知識生產

 

  機器人來了,可以使社會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但是機器人搶奪了我們的“飯碗”,我們又能干什么呢?

 

  要知道機器人當前只能取代體力勞動者的工作。人們從事體力勞動,實際上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人的強項不是體能體力,而是智慧。青年們爭著“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都想考大學,就是都愿意當腦力勞動者。為此,機器人來了,他們把人們從體力勞動的工作崗位上解放了出來,正是人類從以體力勞動為主向以腦力勞動為主的歷史性的偉大轉折。

 

  被機器人解放的人力勞動力都從事腦力勞動,有這么多的腦力勞動的工作崗位嗎?當然有!腦力勞動的知識生產的工作崗位是無限的。因為科學技術是發散的,在知識生產的領域中,越是深入研究,需要研究的課題就越多。在學科發展中;在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的開發中;在建設美麗地球的大工程中;在解開諸多宇宙之謎、自然之謎、生命起源之謎、外星人之謎等無限的待解之謎中;在文化藝術的創作領域中;以及在提高民生的領域中,都有著無數的知識生產的工作崗位。因此,在知識生產的領域中,人們永遠不會失業。

 

  當前社會失業率飆升、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正是人類社會勞動力將從以體力勞動為主,轉向以腦力勞動為主的前奏和契機。現在迫切需要創造的社會機制就是如何使失業者進入知識生產領域。

 

  3.建成美麗地球

 

  建設美麗地球需要消除環境污染、綠化沙漠、保護生態平衡、地球資源的無限化、緩解自然災害、興建新型城市、開發海洋和邁向太空等。當新興產業群發展到鼎盛時期,以上這些任務估計大都可以完成。只是對于緩解自然災害方面,也許對于控制風災和地震災害還無能為力。至于邁向太空,實際上已經超出了建設美麗地球的范疇,因為人類想要大規模地進入太空,還有待于太空電梯的研發成功以及需要研制出大量的智能太空機器人,為人類進入太空鳴路開道,當開路先鋒。

 

  4.實現和諧世界

 

  在21世紀,由于社會生產力基礎——新興產業的大發展,人類將建成一個和諧的命運共同體。它將是實現經濟和諧、政治和諧、文化和諧、天人和諧的理想社會——智能社會。

 

  (1)經濟和諧

 

  當新興產業大發展,尤其是其中的機器人產業的大發展后,將把人力勞動力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這時,民眾大都會從事知識生產。在知識生產領域,人們共有共享知識產品,就不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了。

 

  全球經濟通過一帶一路可發展到多帶多路,將從經濟全球化向全球經濟一體化方向發展。這樣便可實現全球的經濟和諧。

 

  (2)政治和諧

 

  由于西方國家正在學習社會主義的“宏觀調控”;而中國則通過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學習資本主義的“微觀放活”。這樣東西方實質上都在走宏觀調控與微觀放活相結合的道路。雖然由于各自的基礎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冠以不同的稱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新資本主義等),但“條條道路通羅馬”,目標和方向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建設理想社會。為此,東西方國家,通過相互學習便能達成政治和諧。

 

  (3)文化和諧

 

  由于歷史發展的原因,東方是以宏觀調控為主的整體文化;而西方在文藝復興后,建立的是以自由化為基礎的個體文化。進入信息時代后,社會需要個體文化與整體文化相結合,才有高功效。這時,東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反而構成了相互學習和互補的條件。當前東西方文化正在互補融合的過程之中,這就是全球向文化和諧發展的有利條件。

 

  文化的高層次是理想信仰。當前全球正處于從物質信仰(金錢拜物教)向理想信仰發展的起步階段。東西方的社會精英們都已經發現了物質信仰的弊端和不可行,但想要人類社會建立共同的理想信仰,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還需要有長期的宣傳和教育的過程。

 

  (4)天人和諧

 

  天人和諧是通過“人定勝天”來達成的。因為大自然雖然是無限的,但人類的智慧也是無限的,而且人類智慧的無限優于大自然的無限。這是由于人類的智慧有目的和目標,人們一刻也不忘要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而大自然卻沒有目的,它并沒有消滅人類的意圖。

 

  “人定勝天”是通過人類用智慧發現自然規律和發明高新技術,然后用各種新興產業來達成控制自然的目的。人們用科學技術為工具,首先要達到的目標是控制地球,然后再向太陽系和更廣闊的宇宙空間發展。

 

 主要參考資料

 

  《和諧哲學初探》周戟,學林出版社 2010年

  《迎接智能時代》褚君浩周戟,上海交大出版社 2016年

  《和諧哲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周戟,有待出版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

  網址: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