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接連拜讀了昆侖策研究院微信平臺上發表的關于紅旗渠精神的文章。李旭之、賈清吉、辛家義等學者對紅旗渠精神提出的建議,觀點鮮明,論證充分,闡述透徹,打動了不少讀者。
賈清吉先生文中提到安陽學者路陽曾指出:“當前紅旗渠精神的表述,沒有從紅旗渠精神獨特性出發探討紅旗渠精神的本質,揭示其根本的特征”,應當說有不少人有同感。
李旭之研究員對當前認定紅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內涵進行的詳細分析,很有說服力。
特別是賈清吉先生文中提到:“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那個時代倡導的共同精神,在那個歷史階段我們國家建設發展取得的所有成果,都充分體現有這些精神!偉大的紅旗渠工程的建成也不會例外,無疑是時代精神作用的杰作。但是概括紅旗渠精神也以時代精神相類同的語言來表述,很難體現紅旗渠精神的特點,更易降低紅旗渠精神的實際價值”。
這樣的見解一語中的,讓人茅塞頓開,思想豁然開朗。
有人說紅旗渠精神早有定論,怎么還提再定位的問題?我過去也曾持這樣的觀點。當看到幾位學者的評說后,我才感悟到追求事物的完美是人類發展的助推器,人云亦云則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研究準確表述紅旗渠精神的真實內涵是對歷史的負責,是對民族的貢獻。僅僅因為過去已經這樣宣傳了相當長的時間,感情上不愿接受現實或怕麻煩,其結果難免會使紅旗渠精神的實際價值打折扣,特別容易減弱它成為中華優秀文化、民族精品的歷史地位。
受幾位學者研究成果的啟發,就紅旗渠精神內涵的表述問題也試談如下拙見:
一、用人民的觀點看,紅旗渠工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的偉大壯舉,它既隨時迎候著人民的觀瞻也同時接受著人民的評價,人民的共鳴和心聲是檢驗紅旗渠精神表述是否準確到位的最佳尺度。
有這樣一種現象非常耐人尋味:只要是正常的人,凡是第一次到紅旗渠實地考察或參觀的都一定會有這樣的體會:你和你身邊的同行者會不由自主地發出“震憾、驚嘆、難以想象、不可思議”的嘖嘖稱道。
據林州有關資料記載,2003年以前前往林州視察或陪同外賓參觀紅旗渠留下題字墨寶或影像資料的黨和國家領導人34人、中央各部委負責人51人。他們皆對紅旗渠這一偉大工程的建設表達出了震驚和贊嘆之意。比如一位領導說:
我以前看過紅旗渠電影,這次到紅旗渠上親自看一看,感覺大不一樣。在我們國家最困難時期艱苦的條件下建成這樣宏偉的水利工程,真了不起。
還有一位領導視察后感慨萬端,動情地說:
紅旗渠了不起,真了不起,當年林州人民在那樣困難的情況下能把紅旗渠修起來真了不起 。
一句話中說出了三個“了不起”。
綜合領導人的評語主要集中在以下詞語上:
“紅旗渠確實了不起,林縣人民有智慧、有志氣、有能力、很能干,修建了一條幸福渠”。
“林縣人民戰天斗地的精神使我很受感動。”
“紅旗渠真是人間奇跡,人間天河。”
“紅旗渠精神可佳,林縣人民偉大。”
“林縣人民真行。”
“林縣人民在60年代那樣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修建出紅旗渠這樣著名的水利工程,確實了不起,工程偉大,是一個奇跡”。
“紅旗渠真是了不起,林州人民真是了不起。通過實地參觀考察,我們更加深了對毛主席說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科學論斷理解,林州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創造精神,將會極大地鼓舞中華民族在新時期創造中奮發前進。”
無獨有偶,國際友人、國內民眾對紅旗渠工程的反響也高度的一致。據有關方面統計,自1965--1980年來紅旗渠參觀的國際友人、全國各地干部群眾達162萬人次。1990年—2003年參觀者達80萬人次,無不感嘆:
“林州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修成紅旗渠這樣舉世聞名的偉大水利工程,是奇跡,真了不起。”
巴基斯坦科學院卡茲博士說:
這條紅旗渠是人類向大自然搏斗的里程碑,是人類的巨作。
孟加拉國新聞團雷查說:
紅旗渠是個偉大的奇跡,林縣人民以難以想象的精神,創造了難以想象的奇跡。
日本友人日中技術友好協會理事長深谷克海先生1976年5月來參觀紅旗渠回國后,親自給時任中國水利電力部副部長寫信,稱贊:
“林縣人民在困難的年代,在艱苦的太行山上能建成紅旗渠,只要用這種精神也一定會把中國改造好”。“紅旗渠精神加上西方科學技術就是世界發展的方向”。
他到處說:
“如果來中國,不來看看紅旗渠,就等于沒有來”。
尼泊爾朋友說:
“紅旗渠是世界上的奇跡,顯示了中國人民力量的強大。
索馬里共和國副總統伊斯梅爾說:
林縣人民是改造大自然的主人,是世界人民學習的榜樣,紅旗渠是當代世界的奇跡。
土耳其革命工黨主席多烏.貝林切克說:
林州人民修建紅旗渠的錘聲響遍了全世界,紅旗渠將永遠是世界上的一面紅旗。
斯里蘭卡水電部部長麥帕拉來林縣參觀,麥帕拉激動地說:
林縣人民了不起,紅旗渠太偉大。
美聯社評論說:
紅旗渠的人工修建是毛澤東意志在紅色中國的典范,看后令世界震驚。
多么相似的感受,多么一致的驚嘆!這不能不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紅旗渠工程是偉大的,它已經是世界的,它也一定會成為傳世的!那么人們賦予它的精神能不能成為傳世的?顯然這個問題已經不是紅旗渠本身的問題,而是有能力賦予它精神內涵的人的水平問題。
二、用歷史的眼光看,紅旗渠工程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精神孕育了紅旗渠偉大工程的誕生,紅旗渠毫無疑問飽含著偉大的時代精神,但紅旗渠精神內涵的表述未必要與時代精神表述相類同,一種精神能否經受住時間的檢驗,保證其強勁的生命力,關鍵在其自身特點。
國人都十分清楚,中國共產黨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我們黨和人民的事業是靠艱苦奮斗不斷發展壯大的。回顧黨的歷史,從在上海成立到井岡山時期,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時期,從西柏坡到奪取全國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的每一個成就、每一次勝利,都離不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工作作風,也是思想作風,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
注重民族精神研究的人們都十分清楚:
早被理論界證明且被社會廣泛認同的井岡山精神內涵所概括的五個方面,其中第五條為:艱苦奮斗的作風;
延安精神的基本內涵概括的五個方面,其中第一條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抗大精神把“不畏艱難困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確定為抗大精神的特色;勇于犧牲自己一切的無私奉獻精神確定為抗大精神的崇高風范;
南泥灣精神的內涵定位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同心同德,團結奮斗。
沂蒙精神定位于沂蒙革命老區人民“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內涵;
太行精神定位是在國家和民族處于危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太行兒女展現的勇敢頑強、不畏艱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展現的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是為人民利益展現的勇于犧牲、樂于奉獻的精神。
西柏坡精神定位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實事求是,艱苦奮斗,依靠群眾,為民創業和守業。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景觀”、”人工天河”——紅旗渠工程的建設正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當時中華民族剛剛擺脫三座大山的壓迫,人民生活極度貧困,國家處在一窮二白,百廢待新的境地,國內外敵對勢力的大肆搗亂破壞,加上全國性自然災害頻發,國家有國家需要集中力量辦的大事,地方有地方百姓呼聲極高亟待改善的民生工程。當時別說國家拿不出錢物支援地方建設,就是國家確定必須集中力量去干的事情,也是捉襟見肘。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向全社會提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干快上”的口號,制定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這個時期從新生的共和國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級人民政權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的指導思想,針對當地實際,實事求是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立足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苦干實干加油干的自主發展思路,建成了一批轟動國內外的國家工程和民生工程。
比如周恩來總理一再向國際社會推薦的南京長江大橋、成昆鐵路、紅旗渠工程,比如兩彈一星的研制、核試驗基地的建設、大慶油田的開采、大寨的農田改造等等。同時也提煉了相對應的精神產品:
兩彈一星精神定位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作、勇于登攀”;
馬蘭精神定位是核試驗人“信念堅定,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自力更生”。
大慶精神定位是大慶人“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的科學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其中以王進喜為代表形成的鐵人精神定位是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精神;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斗精神;干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經得起子孫萬代檢驗的認真負責精神;不計名利,埋頭苦干的無私奉獻精神。
大寨精神定位是大寨人自力更生,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萬眾一心、無私奉獻精神。
上述諸多精神內涵被已載入相關文獻的表述,多是與時代精神的表述相類同,特別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用語反復出現,不能不說讓那些本來很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因表述類同使人不知其然。
我們這樣討論這么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決不是別有用心地有意識去否認精神的地位作用,恰恰是為了研究如何增強其精神的生命力。不是說時代精神就不能與具體精神表述相一致,也不是說具體精神中沒有時代精神相一致的表述就是否定其具有的時代精神,而是強調盡可能地充分體現某種精神的突出特點。紅旗渠這一偉大工程的建設,無疑離不開時代精神的哺育和召喚,但用極其相近的四、六句加以表述,千人一面,難辯伯仲,特別是放到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去考量,其價值的衰減程度將難以估計。
三、用系統論的原理看,紅旗渠是一項相對獨立,比較完整的綜合性偉大工程,它能讓舉世震驚必然有獨到之處,紅旗渠精神的表述若能抓住其最本質的特點,定能彰顯其中華優秀文化的寶貴價值。
我理解,學者們對紅旗渠精神相繼提出各種各樣的完善建議,除了想使紅旗渠精神有個更完美更準確的表述,以增強其民族精神價值和歷史價值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邏輯性問題。就是紅旗渠工程和紅旗渠精神的邏輯關系問題。紅旗渠工程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個地方政府,一個區域人民在一個歷史階段自發的從動意到論證,從規劃到籌備,從組織到實施,從攻堅到竣工經歷了一個十分完整的過程。如果說紅旗渠工程震驚中外,其偉大之處應當貫穿在紅旗渠建設從動意到竣工的全過程。紅旗渠精神的提煉就應當把紅旗渠工程建設的全過程這個整體作為基礎。但是,從目前紅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四句話的表述只是反映了紅旗渠建設其中的一個實施階段。實際上不了解情況的人,只知道紅旗渠工程修了十年,不知道紅旗渠工程從人民代表提出“引漳入林”提案到破土動工也用了十年時間。只知道十年施工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不知道籌備階段的艱辛也非同一般。戲劇界有句名言叫“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紅旗渠工程沒有前十年打下的堅實基礎,就不可能有“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的巨大成果。紅旗渠精神的內涵不能沒有前十年所下的功夫。
由此看來,賈清吉先生提出的:敢于夢想,敢于信仰、敢于拼搏、敢于勝利;即“敢想、敢信、敢拼、敢贏”為基本精神內涵的“紅旗渠精神”有四點值得稱道:
第一,符合歷史順民意。紅旗渠的修成,咋一看,似乎就是一條引水渠而已,其實不然。有領導寫文章稱其是一本教科書,有學者撰論述說它是一部社會史。紅旗渠這么一項偉大的工程之所以能在河南林州誕生,決不是偶然或巧合。它的孕育受到漫長自然環境的磨難,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積淀,該區域人群在長期約定俗成的社交規則熏陶下具備了特別的品格修養。比如林州人骨子里表現出來的:“餓死不要飯,累死不服輸,虧死不失信,寧死不撒謊”的風尚和品格不是用輕飄飄的幾句口號所能表現出來的。賈清吉先生提出紅旗渠精神“敢想、敢信、敢拼、敢贏”的基本精神內涵正是從這些特殊因素中抽象出來的,完全是歷史的真實。
第二,概括全面有力度。賈清吉先生提出紅旗渠“敢想、敢信、敢拼、敢贏”的基本精神內涵,前兩句立足于紅旗渠建設的籌備階段,后兩句立足于紅旗渠建設的實施階段,有動機,有目標,有依靠,有實施,有結果,特別是鉗入“敢”字當頭,明顯增加了其精神內涵的勢,讓人感受到了精神的力度。
第三,用語樸實接地氣。在以往的典型宣傳中,人們習慣用四、六句以朗朗上口的文法賦予典型主體時代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其實真正能成為民族的、世界的、傳世的恰恰不在花哨的詞藻,反而越是大眾的語言,越是樸實無華,越便于傳播,越宜于民眾接受,越有生命力。賈清吉先生提出紅旗渠精神“敢想、敢信、敢拼、敢贏”的基本精神內涵,雖有幾分土氣,但一個字就像一個釘,能牢牢地釘在民眾的印象中。
第四,世代可鑒不過時。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精品的篩選積淀中形成了一個基本定律:精神產品特色越鮮明,其精品價值生命越長久!時代烙印表現越深刻,其精品價值衰減越快速!賈清吉先生提出以“敢想、敢信、敢拼、敢贏”為基本精神內涵的“紅旗渠精神”,完全運用白描的手法予以客觀寫真。從字面中看不出任何時間的印記,看不出任何政治的傾向。只要有心想干點事,想干成件事,都可以接受紅旗渠這樣精神內涵定位的指導。如果是在有意去干事之前能到林州紅旗渠去看看,那一定能憑添無限的勇氣和激情,從而增強莫大的信心和決心。相信以此定位的紅旗渠精神不僅時下當代能起作用,即使到下一代或更久遠的未來任何時代,這樣的精神定位都不會過時。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