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wǎng)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郭齊勇:王陽明的思想精髓
點擊:  作者:郭齊勇    來源:光明講壇  發(fā)布時間:2016-06-03 17:47:44

 

 

1.webp (4).jpg


      主講人介紹:郭齊勇 湖北武漢人,1947年生,哲學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及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院院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主席。曾任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會長,現(xiàn)為ISCP副執(zhí)行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是國家級教學名師。

 

 

      王陽明一生的活動,實際上是圍繞講學和社會教化為中心而展開的。他每到一處,恢復社學,招攬本地青年,大興講學之風。即使是在帶兵打仗的過程中,也與自己的學生們講學不輟,吸引了當?shù)厥孔悠矫穸紒砺?,出現(xiàn)了觀者如堵的盛況,聽眾像圍墻一樣,密不透風。陽明講學究竟講些什么內容呢?或者說,陽明心學的思想要旨是什么呢?實際上,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這三個方面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構成了陽明心學的主要內容。

 

      “心即理”

 

      陽明心學的根本觀點是“心即理”。在陽明之前,南宋有位大儒叫陸九淵(1139-1193年,字子靜,號象山),和朱子是同時代人,他主張“心即理”。因此人們常把陸、王并稱,將二人的學問合稱為陸王心學。陸王心學和程朱理學構成了整個宋明道學的兩條主線。但是,陸九淵“心即理”的觀點,是他“因讀《孟子》而自得之”;而陽明的觀點,則是他在經(jīng)歷了與朱子學的長期對話和自己不斷的探索與體證后而得出的。與陸九淵相比,陽明對“心即理”命題的內涵的揭示和說明更為具體、深入和充實。

 

2.webp (2).jpg

 

      陽明是這樣定義這個“心”的:

 

      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天下寧有心外之性,寧有性外之理乎?寧有理外之心乎?

 

      這個心,就是天性,就是天理,就是天賦予人的善性。為了和一般意義上的心區(qū)別開來,我們稱這個心為“本心”。既然心即是理,人可以在道德實踐中將心之理賦予行為和事物,因此也就無需求理于外,到外在的事物上去求一個道理。所以本心就是一個,在不同的情景下,發(fā)為仁、孝、忠、信等道理;反過來說,這些道理不過是本心在發(fā)用流行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道德準則與秩序。

 

      陽明提出的“心即理”,有著極大的思想價值。朱子認為“性”和“理”都是形而上的東西,具體的事物是形而下的,形而上的天理要依附形而下的事物而存在。所以他主張向外求理的修養(yǎng)工夫,也就是繞開一步,通過形而下的東西去求形而上的東西。陽明“心即理”的觀點,則打通了作為道德主體的人和形而上的天理,以及形而下的萬事萬物之間的關系。三者都統(tǒng)合在“本心”當中。因此他主張直截在本心上做工夫,去掉人欲之私,不斷彰顯本心所蘊藏的天理的光明。所以說“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他說: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陽明所說的“物”,是與心即理的“心”關聯(lián)著的,“物之理”實際上也就是指“心之理”在物上的落實,也就是道德原理與道德法則,而不是指客觀知識性的理。這些道德原理和法則,只能來自于繼承了天性、蘊含了天理的本心,而不在物的自身。心之理落實到事物上而得其宜,也就是恰好、剛剛好,這種情形就叫做“義”。

 

3.webp (1).jpg
 

      因此,求義或者求理,就只能在本心上求,而不能在外事外物上求。為了避免將“義”看成外在性,同時也為了強調“義”和“理”本于“吾心”,陽明采取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這樣一種極為強勢的表達方式。但是,“心外無物”的說法,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質疑?!秱髁曚洝分杏涊d了一個“南鎮(zhèn)觀花”的故事:

 

      先生游南鎮(zhèn),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友人的問題,正是針對陽明“心外無物”提出來的。按照心外無物的說法,外界事物是否獨立于吾心、還有沒有客觀實在性呢?一直以來我們由此而對陽明心學有一些誤解。

 

      陽明的回答真的否認了事物的客觀實在性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看第一句,“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這個“寂”,意思是不彰顯,而不是不存在。否則“同歸于寂”就成了花也不存在、心也不存在,哪個主觀唯心主義者會說心不存在呢?所以他首先就承認了花的存在是客觀的。關鍵是第二句,“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所謂“一時明白起來”,也就是有了意義與價值,而意義與價值的賦予,則離不開“你來看”。你不來看,這個花與你的心無關,也就無法“明白起來”,自然沒有意義和價值;與此同時,你的心也不活動,沒有賦予任何東西以意義和價值,這就叫“同歸于寂”。只有你來看,賦予花以意義和價值,此花顏色才“一時明白起來”,花的價值和意義,由觀看者的心來賦予,與心不可分,所以“不在你心外”。

 

 

      “知行合一”

 

      前面說到,陽明在龍場,先是悟通了“心即理”,隨后又悟通了“知行合一”??梢韵胍?,“知行合一”與“心即理”之間,一定有很深的關聯(lián)。陽明后來也明確說:“外心以求理,此知行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這表明“知行合一”是建立在“心即理”的思想基礎上的。所以,我們要聯(lián)系陽明“心即理”的思想,來分析和討論他的“知行合一”說。

 

4.webp (1).jpg
 

      從《傳習錄》看,陽明在論及知行關系時,有一個反復申明的觀點,叫做“知行本體,原來如此”。他本人有時候又將“知行本體”稱為“知行之體”、“知行體段”。究竟什么是“知行本體”呢?這四個字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如陽明所說:“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這里的“本體”,就是本來面貌的意思,“知行本體”也就是指知與行互相聯(lián)系、互相包含、本來一體;知行分離,也就背離了知行的本來意義、違背了知行本體。第二層意思,陽明又說:“‘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說;若是知行本體,即是良知良能。”這里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孟子的說法,就是指無需經(jīng)過后天的學習、先天具有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能力,實際上也就是本心,就是“心即理”之心,或者叫“心之本體”。二者相較,后一種“知行本體”的涵義無疑更為根本。理解了“知行本體”的兩層含義尤其是后一層含義后,我們來看陽明關于“知行合一”的論說:

 

      《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后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后別立個心去惡。

 

      知行之所以能夠合一,在于人自身就有“知行本體”。

 

      這個“知行本體”,既是“心即理”之心,也是“良知良能”。

 

      一方面,“心即理”表明此“知行本體”自身即為立法原則,賦予了事物以道德秩序與準則,所以要認識這個道理、要行這個道理,無需“外心以求理”,只需“求理于吾心”,從這個意義上講,知行統(tǒng)合于人的本心。

 

      另一方面,“良知良能”表明此“知行本體”本身還是道德認知原則與踐履原則,“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見到小孩子要掉進井里了,人當下即起惻隱之心,當下即去援手相救,這就是“本心”的自然顯露和發(fā)用,就如同見漂亮的事物產生傾慕,聞到惡臭時自然感覺厭惡一樣,不需要參雜刻意的思索,也不需要在思索之后再有意識地采取某種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講,知和行之間也沒有絲毫的間隔。這是道德的直覺、正義的沖動。正因為人有這樣一個“心之理”的心、或者“良知良能”作為人的知、行活動的根本依據(jù),也就是“知行本體”,所以陽明才說: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既然只有“心即理”之心才是“知行本體”,那么,被物欲私欲所蒙蔽和隔斷的心當然不是“知行本體”。所以陽明強調要“復那本體”,不可使此本體“被私欲割斷”。也就是要擺脫物欲私欲的纏繞,收拾身心,發(fā)明“知行本體”,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陽明說:

 

      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凡是“知行本體”所發(fā)出來知,則必能行,這就叫“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不善的念”不僅不是“知行本體”所發(fā),反而遮蔽和隔斷了“知行本體”,只有將此不善的惡念徹底根除,才能“復那本體”,使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互相吻合,從而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5.webp.jpg
 

      這是知行合一的本體論含義,也是根本含義。他深深體會“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要防患于未然,要從人的一點惡念處入手,不使邪念進入現(xiàn)實經(jīng)驗中為非作歹。

 

      陽明完全是從道德出發(fā)來討論知行工夫的,故在他看來,知必須表現(xiàn)為行,能知必然能行。知與行相即不離,兩者是同一工夫過程的不同方面。他說:

 

      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覺,便是冥行,便是‘學而不思則罔’,所以必須說個知;知而不能真切篤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必須說個行;元來只是一個工夫。


       一般地來說,“明覺精察”是形容知的,“真切篤實”是形容行的,但陽明要求,人在知的過程中要抱有“真切篤實”的態(tài)度,在行的過程中要保持“明覺精察”,知不離行,行不離知,且知且行,即知即行,這樣的知才是真知,這樣的行才是真行。這是知行合一的工夫論含義。我們今天講的“知行合一”,已不是道德范疇、意義上的,而是社會實踐意義上的,這是我們與王陽明的根本不同。

 

      “致良知”

 

      陽明在去世前曾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也就是說,“致良知”是陽明一生思想的總結。“良知”兩個字出自《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所謂良知,就是指人不依賴于環(huán)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愛親敬長就是良知的最初的自然體現(xiàn)。“致”字則出自《大學》“格物致知”。陽明創(chuàng)造性地將這兩個概念結合起來,實現(xiàn)了心與理、知與行、道德修養(yǎng)與社會實踐的融合為一。

 

      首先,在陽明那里,良知是一個貫通天人的概念。他說:“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大家知道,性是天性,理是天理,心之本體是本心,也就是良知。三者之間是對等的關系,所以宇宙間最根本的秩序也就是“天理”,天對人的本質性規(guī)定也就是“天性”,以及人的道德本質和主宰也就是“本心”,三者就完全貫通起來了,本心或良知于是直接成為天理的具體表現(xiàn)和生發(fā)之源。

 

      其次,陽明所講的良知,又指“隨時知是知非”的道德認知與判斷能力,是一個貫通體用的概念。關于這一點,《傳習錄》中有很多個地方都有體現(xiàn):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

 

      蓋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fā)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

 

      在這些話里面,有著非常濃重的“知”的色彩。良知會自動地呈現(xiàn)于心并為主體所覺知,就是人的至善本性在是非知覺中的當下朗現(xiàn)。這種是非知覺里面,必然蘊含著應當如何的道德原則,以及道德選擇的方向。這個原則就是天理,依據(jù)天理,進行道德判斷,甚至產生意向性活動,就是道德實踐。

 

      能夠知善知惡的良知,既是至善本體,又是至善本體的功能和發(fā)用。所以說,良知的概念貫通了體用兩個方面??傊?,陽明五十歲前后提倡的“致良知”之學,實際上是在早年“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也蘊含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主要理論內容。

 

6.webp.jpg 
 

      良知既是“性與天理”,又是道德認知與判斷。因此所謂“致良知”,也就包括兩層意思:一是不斷地向至善的道德本體的歸復,以達到極致;二是以道德認知和判斷為依據(jù),加以實行。在第一層意思上,“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這個“致”字既作名詞,有極點、終極之意,又作動詞,有向極點運動之意。“致良知”就是使良知致其極,就是擴充良知本體至其全體呈露、充塞流行,“無有虧缺障蔽”。陽明認為,良知有本體,有作用。孩提之愛敬是良知本體的自然表現(xiàn),但并非良知本體的全體。只有將這些發(fā)見的良知進一步充擴至極,良知本體才能全體呈露。當然,人生中良知充擴至極的過程是無限的。

 

      一方面,良知本體的至善性、絕對性和普遍性為人們的道德踐履和成圣成賢的追求提供了內在根據(jù)和根本保證。“人胸中各有個圣人”、“人人皆可成堯舜”的道德洞見,能有效促使道德主體挺立,激發(fā)道德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又要對良知本體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作用流行的相對性、具體性以及致良知過程的無限性保持清醒認識,以防道德主體的自我膨脹、猖狂及虛無。

 

      致良知的第二層基本意思是“依良知而行”。“致”字在這里相當于“行”字,致良知即“行良知”,即依良知而實行。陽明更為強調這一面,他說:

 

      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

 

      良知知是知非,就是人的道德認知與判斷,是行為的準則。致良知就是“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即依照良知去行。也就是說,只有按照良知指導而行才能稱為致良知。

 

      良知是主宰,是準則。陽明的《詠良知詩》之一、三:

              個個人心有仲尼,
              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
              枝枝葉葉外頭尋。

 

      陽明喚醒我們的良知,讓我們不要“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我們不是精神棄兒,一定要挺立內在的良知,同時必須將良知之所知貫徹落實到日常的道德踐履中。正因為“良知”為知,“致”則有力行之義,所以陽明認為“致良知”,“即吾所謂知行合一”。這就體現(xiàn)了陽明學說的前后一貫性。“致良知”說既簡易直接又內涵豐富,將陽明的整體哲學思想完滿地表述出來了,標志著陽明哲學建構的最終完成。

責任編輯:昆侖俠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wǎng)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wǎng)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wǎng),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郭齊勇:王陽明的思想精髓

    2016-06-03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jīng)濟論壇
  • 光明網(wǎng)
  • 宣講家網(wǎng)
  • 三沙新聞網(wǎng)
  • 西征網(wǎng)
  • 四月網(wǎng)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guī)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wǎng)
  • 新華網(wǎng)
  • 央視網(wǎng)
  • 中國政府網(wǎng)
  • 中國新聞網(wǎng)
  • 全國政協(xié)網(wǎng)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wǎng)
  • 中國軍網(wǎng)
  •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wǎng)
  • 人民網(wǎng)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