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及北京的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發布,其間透露出的某種變化引人關注。一是,過去一年大量新興詞匯誕生,諸如“城里人真會玩”“主要看氣質”等成為年度網絡流行用語;二是,很多傳統詞匯被遺忘,諸如“蹽丫子”“家雀兒”等“京片子”日漸式微。
傳統語言會在網言網語的沖擊下消亡么?不少人都表達了這樣的憂心。
語言是溝通交流的必備工具,它全程參與人們的社會生活,記錄人們的成長印記。或許正因如此,人們總是對自己使用過的語言懷著天然的親近感,并且這種感情往往隨著時間積累而愈發深厚。看著曾經耳熟能詳的詞匯被冷落,看著“不著調”的新詞被熱捧,內心多少有些不適應,也是人之常情。不過,拋去感情因素回到理性探討,語言的流變真的有那么可怕嗎?
事實上,語言是一種“通約”工具,其價值在于搭建溝通交流的橋梁。倘若兩個人的話語體系不匹配,陷入“雞同鴨講”的尷尬,語言也就失去了意義。在這個層面上,力避“無厘頭”式地生詞造句,使用一套社會認可的規范語言,令大家“書同文”“語同音”,是進行對話的基本前提。
但是,時代總在不斷推演,人們的行為習慣、話語偏好總在不斷變化,規范本身也是不斷調整的。好比現在,我們固然很難接受所謂“新新人類”在正式社交場合使用各種“火星文”,同樣也很難想象,一個人還秉持著百年前的話語規范,張口皆是“之乎者也”,遣詞造句全是古人之風。
語言是一個發展的概念,話語體系本身是博采包容、動態演化的過程。它有圍繞時間變遷、空間拓展的“公轉”,也有自我吐故納新、推陳出新的“自轉”。尊重并運用這一規律特性,引導語言發展與時代同頻共振、新陳代謝,語言才能永葆生機。
縱觀古今中外,很多民族語言湮沒于歷史,漢語卻能綿延幾千年,原因便在于此。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從文言文到白話文,通過對自我、對成規的揚棄,通過對他人、對創新的借鑒,她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
是的,新生詞匯并非都是“洪水猛獸”,倘若為社會、為時代認可,個體再拒絕也沒有意義。而舊詞若早已成故紙堆里的一員,再留戀不舍也終將離去,倒不如將它安心放于歷史的博物館中。
小說《三體》中,冬眠上百年的公元人再次醒來,發現人類社會已經翻天覆地。盡管感覺有些別扭,他們還是選擇了適應時代變化,對接新的話語體系。
這只是科幻想象,但暗含的道理卻是一致的:語言流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擁抱時代首先要學會擁抱時代的語言。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