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望道先生在上海國福路51號家中書房里
【編者按】作者是第一本《共產黨宣言》中文翻譯者陳望道先生的外孫女,1937 年出生在浙江義烏柳村, 1943 年入本村小學開蒙 , 1953年考入浙江省金華第二中學讀高中。 1958 年響應朱德總司令號召奔赴大西北建設祖國, 1992 年由新疆制藥廠退休。本文由王學成征得作者同意,對原文《外公陳望道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進行刪改整理后引薦,以饗讀者進一步了解陳望道先生的個性品格。
作者(左二)與舅舅陳振新(右一)、舅媽朱良玉(右二)及小女樓一帆(左一)合影
外公陳望道祖家在浙江省義烏市分水塘村,距離媽媽嫁到的柳村約有25 里,路程不算遠,但要翻過幾座小山,走路還是很累的。
我自小跟著媽媽常去外公家里,從大人們的語氣中聽出他是故鄉里一位深受尊敬的人。我常問媽媽想知道外公的一些事情,媽媽卻總是說:“外公人很好,說話和顏悅色的,就連要媽媽小時候做什么事情或怎么去做,都會以‘你是個聰明的孩子’給予鼓勵”。起初,就連媽媽也不知道自己慈愛的父親,居然是一位堅定的革命者,經常身處危險境地。媽媽說,她早年在上海女子職業學校讀書時,外公在上海教書非常忙碌。有一天媽媽在家里溫習功課,外公突然把她喚到身邊,說已經叫了一輛黃包車等在門外,讓媽媽坐車去送幾本書給一位叔叔。出門時,外公特意叮囑媽媽在路上不要和任何人講話,臉色顯得認真鄭重。媽媽只是以為愛看書的外公,又從哪里買來好書送給朋友,就拿起包好的袋子送到了那位叔叔家里。幾年后媽媽才知道,那是一些被國民黨到處搜查禁止的進步書籍,當時已經開始懷疑到外公了,為保護這些書籍不被發現,外公要盡快把書籍分批安全轉移出去。媽媽小時候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幫助外公做了許多革命工作,可見外公這位文質彬彬教書人的智慧與果斷。
媽媽還說,外公做事非常認真, 特別在看書寫文章的時候更是專心孜孜。媽媽記得小時候有一天,我外太婆(即媽媽的奶奶)剝好煮熟的粽子,要媽媽去書房叫外公出來吃。媽媽去叫了好幾次,外公都張口答應卻遲遲不出來。外太婆就把粽子和一碟紅糖送進書房里給外公吃。過了一會兒,外太婆進書房問外公還要不要粽子了, 卻看見他手捧書卷滿嘴黑乎乎的。原來外公聚精會神地在翻譯一本書,誤將硯臺里的墨汁當紅糖蘸著粽子吃進嘴里了,這件事情外太婆經常當笑話講給我們聽。后來大家才知道,當年外公專心孜孜翻譯的那本書就是《共產黨宣言》。
媽媽是外公的長女,在1937 年生下我,外公得知后開心地說:“如玉,如玉,就取名‘若瑜’吧”。并解釋道,瑜如玉,玉是無價之寶,這就是我的名字由來。
1947 年暑假,身為復旦大學新聞系主任的外公回到分水塘祖宅,我對外公開始有了較為深刻的印象。在我記憶中,外公不太愛講話,但很喜歡孩子們,常會給我們買零食吃。那時,家族里有我二外公陳申道家的陳社杰、陳振興、陳競競,小外公陳致道家的陳希嫩、陳小木,我阿姨陳次蓮家的季清如、季評暉、季定暉等一幫十幾歲的孩子,每天湊在一起爬樹摘果、下河摸魚地玩耍,外公會饒有興趣地站著旁觀。有一次,外公和二外公陳伸道、小外公陳致道、大女兒陳秀蓮(我媽),以及家里的其他長輩坐在廳里談話,我們在一邊嬉笑打鬧,外公建議我們擦洗墻壁搞衛生,讓我去買毛巾、肥皂,我們小孩笑鬧著搞清潔衛生,長輩們就談話樂悠悠地看著我們。還有一次,外公給錢讓我去買來花生,再按孩子人數均勻地分成幾小堆讓大家領,我們鬧哄哄很開心,不管有人匆忙上前搶花生,還是有人耐心上前拿花生,外公都會在一邊笑瞇瞇地看著不說話。有天外公問我:“你為什么每次總是最后才拿?”我解釋說是我在分發食品,應當自己最后拿,才能表明公正分配,外公聽了含笑不語地點點頭。
我七、八歲時,外公在復旦大學工作住在盧三村17 號。我和媽媽去上海看望外公外婆,從學校到市里去游玩都是乘坐校車的,每次上車外公都會先讓外婆、媽媽和我坐好,然后他才自己坐下,要使看見上來校園別的女師生,他會迅速站起來讓座,哪怕還有其它空位也是如此。這在我心里總覺得外公和家族里的其他長輩有些不同,但不同在哪里又說不出來。
新中國成立之后,外公成為復旦大學的首任校長,為了發展教育事業培養祖國棟梁之才, 外公更加傾注心血,努力樹立優良學風和倡導學術鉆研精神。外婆是外文系副教授和學校婦女組織負責人,同時還擔任中國民主同盟會上海市分會婦女組織負責人。他們平時的學習與工作都相當繁忙。
1956 年,我因為經常莫名其妙頭痛無法持續課業,只好暫時休學到上海看病,居住在國福路 51號,跟外公外婆整整度了兩年時光。我到上海治病的時候,外公已經65歲,外婆55歲了,他們不僅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成就卓著,還在大量的社會活動中投入很多熱情和精力,那怕在家中的時間也大部分在工作。外公和外婆因為作息時間不同,工作性質也不一致,為了不影響彼此休息,他們在二樓各有臥房,外公房門走出往左轉再走上兩個臺階就到外婆房間了,彼此走動很方便,兩位老人每天都會互相探望關心。有時我在外婆房里, 外婆會提議“我們去看看外公好嗎?”走到外公房門口,外婆就會說: “陳先生,阿瑜來看你啦。”外公每回都會很客氣地一邊做出請進的動作,一邊說:“坐,坐”。平時外公和外婆都是以“先生”相稱的,外婆叫蔡葵,又名“暮暉”,外公就稱“蔡先生”或“暮”。
外公比較喜歡貓,有年出訪越南后回國時帶了一只貓,這只外國貓豎起尾巴能使尾尖約 2 公分直直后拐,很特別。對生活從無要求的外公,親自叮囑做飯的阿金阿姨要好好照顧小貓。外公休息時,只要踱到貓咪旁邊,貓咪就會望著外公“喵,喵”地叫,這時外公會蹲下身子微笑著摸摸貓咪的頭。有一次,外公大聲地叫“貓”,外婆邊答應邊向外公房里走,問外公有什么事?外公說我沒叫你,而是在叫喚貓。“暮”、“貓”兩字發音很像,外公這種偶爾的淘氣玩笑,使家里輕松快樂好一陣子。
外公在家里很少說話,牢是長時間坐著思考一聲不響。他盡管如此卻會關注我,在外公家居住的日子里,他從外面回來如果沒見到我,就會問外婆:“那孩子呢?”有一天我去外婆房里,外婆說:“剛才你外公興沖沖地走到陽臺叫喊快來看,我(外婆)跟著你外公走進陽臺,他朝花園右墻邊指著說:‘你看這孩子在勞動了,’是你今天把花園里的雜草清除了。”由于學校花工師傅在外公家的大花園里種了各種花卉,做飯阿姨利用小片空隙地種了一些蠶豆和蔬菜,我看菜地里長出了小草,就趁外公外婆休息時去花園鋤草,沒想到外公看見了會那么高興。
外婆是位大學畢業的知識女性,在復旦大學外文系當副教授,同時也擔任著很多社會工作,每天各種事務忙碌。即便這樣,外婆還是每天和我聊天,把慈愛傾注在我身上。外婆下班回來,只要把門一推開,就會愉快地喚我:“阿瑜啊”。每天如此,每次如此。為了讓外婆一進門就能看到我,我每天在外婆下班快到家時,特意去一樓上海語言研究室里看書讀報等候,當外婆慈愛的聲音傳來了,我就馬上跑到她身邊并接過手提包。外婆見到我就會微笑地拉住我的手慢慢走上二樓。如果外公在家,我們就先去外公的房間打招呼 :“陳先生,我回來了。”在書桌前伏案的外公,會很禮貌地站起來說:“好,好,坐一會兒,休息一會兒。”外婆就在椅子上坐幾分鐘,問問飲食和身體情況,再談幾句工作,才站起來告別外公,拉著我的手去外婆的房間,她接著就告訴我每天的所見所聞,陪我聊天,有時還講故事聽,讓我很感快樂。在日常生活中,外公外婆非常地恩愛互敬,對我也百倍關懷,讓我縈系終生。
外婆好幾次回憶起她和外公的往事,還講述她第一次在杭州見到外公的情節。當時,外婆在杭州慕名聽了外公的演講,感到這個人很有學問才華。演講結束后,外婆就去拜訪這位心中敬佩的演講者,結果發現在臺上鏗鏘妙語、主張堅決的演講者,卻在臺下很沉默謙虛。后來凡是外公演講,外婆必去聽,并經常向他請教一些問題,他帶著濃重義烏口音的普通話解說的很透徹。天長日久,兩人接觸多了慢慢滋生起感情,有時外公也去看望外婆。
外公生活很簡樸,年輕時經常穿一件長衫,人稱他“裁縫師傅”,他去看望外婆時,手上總是拿上幾張報紙,報紙上就有他認為要重點關注的消息。為此,還引出一段笑話,外婆的一個弟弟買了雙高跟鞋,說:“姐姐,你不要和那個裁縫師傅來往了,他每次來只送你幾張破報紙。”示意姐姐要找個時髦的姐夫, 外婆理解弟弟的心意,又覺得可笑,就穿上高跟鞋在弟弟面前走幾步,然后叫起來: “啊喲!疼死我了,我受不了你這時髦的高跟鞋,還是每天看看‘破報紙’為好。”外婆對我說:“我弟弟哪里知道,我愛的是你外公那種樸實人品和淵博學問。”外婆還說: “你外公很有意思,他約我去游泳,我游的正趣味濃時,回頭卻看不見他的人了。他悄聲離開干嘛去了?原來坐到泳池邊上看書去了。”回憶起外公往事,外婆臉上閃爍著幸福的光彩。
外公外婆很相愛。在婚后不久,外婆曾去美國留學,多月不見,書信不便,雙方都經受著相思之苦。后來,外婆突然接到了外公住院的消息,立刻暫停學業乘機回國,一路上忐忑不安,不知道外公病情如何?心情非常憂愁。一下飛機,外婆匆匆往外走,出機場門正在找車,就看到一個人影從遠處直朝自己奔來。看著越來越近的熟悉身影,外婆又驚又喜,直到氣喘吁吁的外公站在自己身邊,外婆才相信這正是自己急切趕回來要探望的親人。聽到外婆的回憶,十幾歲的我不由得感嘆:“愛情的力量真是偉大!”沉浸在往事里的外婆被我文縐縐的話逗笑了。
外公外婆由衷地熱愛黨,熱愛新社會,對新中國的建設投入滿腔熱情。1957 年 6 月,脫黨 34 年的外公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特別黨員。雖然入黨后并沒有公開自己的黨員身份,但他的工作熱情更加飽滿了,每天日程安排得非常緊,早出晚歸,回來還要在書房伏案,盡管精神很好,但人卻消瘦了許多。一天早上外公打開房門,朝著外婆房間一邊急步走,一邊連聲喊“暮,暮,”外婆趕快迎出房門問:“陳先生,怎么了?”“我的手表沒有啦,手表丟了。”“怎么丟掉的?”“不知道,可能是昨天出去開會,丟在那里沒帶回來吧。”“那請小王同志打電話去問問吧。”外公的隨身警衛員王心敬就住在一樓,也是家里的成員,外公外婆叫小王時后面都加上“同志”兩字。小王先打電話給司機老魏,回答是“沒有見過手表”。兩人在電話里回憶了昨天停留過的地方,小王就一一打電話過去問。看著小王同志越來越失望的神情,我心里也犯嘀咕,怎么好好戴在手腕上的手表會丟了呢?
下午,我在外婆房間里聊天。外婆說,既然外公手表找不到了,那得趕緊去買一塊,不然外公掌握不了時間會著急的。一塊好些的表要七、八百塊錢,那可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正說著,隔壁傳來外公的嚷嚷聲:“暮,暮,我的手表找到了!”我們打開房門只見外公已經走上臺階,不知為什么外公左臂高高舉過頭頂走上來,看到外婆和我不解的目光,就用右手指著左上臂說:“看!在這兒找到的。”原來外公這段時間因為過于忙碌,整個人顯得消瘦胳膊就細了,于是手表無意之中異位到上手臂去了。
外婆為自己工作繁忙而忽視了外公的身體很感歉疚,于是做飯阿姨買些肉類來增加營養,還親自給外公煮粥熬湯。不過,外公那個高舉左臂的“高大”形象,讓大家一想起來就忍笑不禁,又給家里帶來一種歡樂的氣份。
外公愛喝濃茶,每天早晨都要用茶壺泡一杯茶水,已成為生活習慣。有次搬家時,外婆為了不影響外公時常思考問題,只交給他一件搬家的小小任務,就是把他自己早晨泡好的茶壺拿到新居去,以便隨時可以喝茶水。外公到了新居時,卻交給外婆一個壺蓋卻沒了壺底,問他怎么回事?外公解釋說,端著茶壺里面的茶水晃來晃去不好拿,就把茶壺扔掉啦。外婆聽了又好氣又好笑,說:“你把茶水倒掉不就好拿了嗎?”外公醒悟地說“是啊,我咋沒想到呢。”其實,外公隨時隨地都在思考問題,其他題外事情在他的腦子里都沒了位置,“書呆子”惹出常人不可理解的笑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外公經常神游在忘我工作的世界里,但并非對周圍的人和事都不關注。有一天,外公從學校回來一進門就興奮地說道:“我們學校有了一個寶貝!”我從古代的青銅器一路猜到明清的大瓷罐,外公都笑著搖頭。外婆拍拍我的肩膀說: “阿瑜,你外公不在意那些東西,他一定發現了什么人才,那才是心目中的寶貝!”果真被外婆言中了,原來復旦大學校辦工廠的工人師傅蔡祖泉,他只讀到初小三年級,全靠自學成才鉆研發明了“小太陽”照明燈,成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盞氫燈,讓外公視為“寶貝”。
外公外婆年齡大了,兩人都患有糖尿病,在二樓洗手間里有一套測試尿液含糖量的簡易設備。我就負責操縱這套設備,每天早上起床后,對外公外婆的尿液進行測試,報告含糖量分析結果。外婆的糖尿病比較重,所以要定期去醫院檢測。做飯的阿姨說:“你外婆節約得很,每次空腹去醫院檢查,都是家里帶上早飯的,從來不舍得在外面買來吃。”那時候,外公的工資是 400 元,外婆是 140 元,在當時是高工資了,盡管他們時常慷慨借錢和補助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但自己卻一向講究節儉樸素。有年外公得病住院了,發現醫院請來蘇聯醫療專家,還經常在一起嚴肅地低聲討論。他意識到可能自己得了疑難病癥,但不在意地對我說: “我并不是為自己有什么不治之癥發愁,只是要加緊該做的工作,盡快完成《修辭學發凡》的修改計劃。這次得病讓我意識到要抓緊時間做我要做的事情。” 其實,醫生當初懷疑外公可能得了膀胱癌。但外公得病后,憂慮的不是自己生命安危,而是祖國教學事業,這種思想精神很感動我,激勵我。
1958 年,朱德在《中國青年報》發出號召:青年們去建設祖國大西北。我滿懷豪情決定赴新疆參加建設,但是想到要離開兩位可敬可愛的老人又覺得難舍。我先將自己的決定告訴外公,外公聽后沒有任何表情,沉默頃刻后開口說:“我們家庭里,原來有兩個大膽人,一個是季鴻業, 另一個是蔡希陶,現在又出了個你要跑去大西北”。 季鴻業是外公小女兒次蓮的丈夫,即我的姨夫,早期參加革命,在浙西一帶參加地下游擊活動,后為抗日金蕭支隊第八大隊隊長,義烏解放前夕為路北縣縣長。有一次在山上,他看見老虎進了山洞,就迅速進了后山洞口。這個老虎洞有前后兩個洞口,老虎從前洞口進去,虎頭自然就朝向后洞口,人朝后洞口進去,正好迎著老虎頭。老虎見了他!張開大嘴一吼,他就迅速地朝老虎嘴里開槍擊斃,自己安然無恙地走出虎洞。而蔡希陶是我外婆的大弟弟, 我稱為大舅公, 他 1911 年出生,17 歲那年,我外公介紹他到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工作,從此與植物結下不解之緣。1932 年還在21 歲那年,他接受領導的任務告別京城,只身去云南尋找植物標本, 當時云南山區人煙稀少,荒山僻徑,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還有彝族聚居地區語言不通,因此在采集標本過程中,他面臨重重困難,甚至冒著生命危險,他機智勇敢、沉著應對,化險為夷。在抗戰爆發后,他在云南創辦了農林植物研究所,從美國引種煙草在云南栽培試驗獲得成功,至今煙草仍是云南經濟的重要支柱。解放后,他參與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熱帶植物研究基地,找到了橡膠宜林地,發現無數有價值的熱帶植物。而今,外婆得知我決定要去大西北時,她提議和外公陪我一起去西餐廳用餐,給我送行,我終生忘不了外婆那天的表情,到底是高興還是難受。一天,義烏二中校長(當時樹國中學稱主委)吳廣裕老師一行,赴上海參觀學習時來拜訪我外公,外公很高興地請老師們共進晚餐,就餐間談了很多關于義烏辦學的事情,也向他們介紹我說:“這是我大女兒秀蓮的孩子,她父親是義烏中學的楊興炎老師,她就將去新疆建設大西北了”。
在我奔赴新疆后,每次收到外婆的信都很高興,打開信封跳入眼簾的第一行字,總是“阿瑜,好孩子”或“親愛的孩子——阿瑜”。無論是我走上工作崗位,還是當上媽媽,外婆對我的稱呼始終不變。在每次來信中,外婆總會提醒我注意身體,勞逸結合,在課余和業余時間做做操、看看花草等等,無論你想到的想不到的,她都會不斷給你提示,在信中也必定會告知外公的近況,特別是外公有什么好的消息,并常在信里附上一張外公或她自己的近期照片。
1963 年元月 5 日,內地和新疆烏魯木齊鐵路首次通車,我乘車回上海探親,外公外婆非常喜悅,親切地久久握著我的手不放詢問新疆生活和工作情況。覺得我在大西北受很多苦,要做飯阿姨為我增訂一份牛奶,多買一些魚、肉、雞等好菜,十分地心疼我。外婆原來要讓我留在身邊,曾吩咐外公的警衛員去辦理進滬戶口,是我自己執意要回新疆。回到新疆后,外公外婆認為我身體不好要增加營養,每月匯給10 元錢,我當時的工資每月 30 元。外婆說,年輕人吃點苦是應該的,但是在高寒的大西北地區,一定要注重營養和保暖。我總是以各種理由謝絕,要外婆不必給我匯錢。1963年11月,我的長女出生了,外公外婆很高興。過了幾個月,我抱女兒來上海給外公外婆看,還給了一張照片,外婆拿著照片看了又看,然后取出一本小影集把照片珍藏起來,并對我說:“待我老了,你把小寶寶送到外婆家來,我雇個人帶孩子,好好地培養她,我和你外公同兒孫們共享天倫之樂。”外公也高興地給長女起名為“一新”,說是新疆的第一代,一新耳目。又對我說:“在靠陽臺第二個書柜的第三層有本《一字長篇》,那是一本專門解釋“一”字的書。” 他一邊給我說,一邊在一張紙上寫著。至今,我還保存著外公為我長女一新取名時寫的“耳目一新”的紙條。外公當時興奮、慈祥、親切的面容至今仍是歷歷在目。
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再次回滬看望外公。幾年不見,外公衰老了很多,我一時覺得難受,坐在辦公桌旁也不知說什么好。“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冷場了一會兒,還是外公先開口了,他從搖椅上慢慢站起來, “我現在可以穿皮鞋了。”他又坐回搖椅,拿了一雙皮鞋穿上,大踏步地在臥室里來回走起來,“你看,我這不是挺好嘛?"確實,外公走起路來似乎很有精神,但我明白他是在寬慰我。當然,他健康讓我欣慰,但我可以聯想到他曾經穿皮鞋都不是容易的事。
1971 年 9 月,我的第二個女兒出生取名一帆,我到電話局打長途將這一喜訊告訴外公,外公非常高興,連連祝賀母嬰平安,叮囑我保重身體,并夸獎名字取得好,人生一帆風順是最大的幸運。得到老人家的祝福和夸獎,讓我倍感溫暖。1972 年,我又帶長女樓一新來看望外公,外公親昵地看著小一新,用手摸著她的頭輕聲地問她叫什么名字,今年幾歲啦,上幾年級了,都學什么課等等。并示意我舅媽朱良玉去購買我們平常要用的生活用品。外公約我們娘倆一塊出去散步,到國清路商店里給一新選購了一件花棉衣,回來后興高采烈地給我們介紹了中央首長動員家人穿花衣服的故事。
1976 年 1 月 8 日,外公在上海華東醫院住院期間,突然從廣播傳出了沉重的哀樂和沉痛的播音,仔細一聽是中央臺播報周恩來總理逝世的消息。外公的神情很嚴肅,他從座位上站起來,在病房門外的走廊上來回地走了很久,他說:“周總理膽大、機智、有魄力,是聲震中外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日理萬機,鞠躬盡瘁,一心為人民,一生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光明磊落,他是一位才高德厚的難得國家領導人”。
外婆的知識很豐富,傳授能力也很強。我在她身邊的時候,她經常輕輕地訴說年輕時和外公相處的經歷,我靜靜地聽著,聽著,那是一種享受。有關外公外婆個人的一些家庭生活瑣事,我猜想他們從來不曾與人說過……
陳望道和妻子蔡葵留影
(作者:楊若瑜,陳望道先生外孫女;修改:王學成;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