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延梅:我與騰飛中的延安 ——獻給中共建黨100周年
點擊:  作者:延梅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1-05-12 10:14:40

 


1.webp (20).jpg

 

今天,凡是來到延安探親或旅游的人,都為這里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高興和欣慰。撲面而來的是滿山蒼翠雨滴,層林盡然和山下新崛起的高樓林立,鱗次櫛比地坐落在延河兩岸。那穿梭的車輛,簇擁的人群和現代化商業繁榮的景象,色彩斑斕的廣告琳瑯滿目。我在這里生活和工作了五十年,親眼目睹和見證了延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一步步崛起、發展到騰飛。

延安古稱“膚施”、“延州”,是華夏民族發祥地之一,夏商周屬雍州。在數千萬年密林、黃河的包圍,人文始祖黃帝的陵寢和天然山川為屏障,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有“三秦鎖鑰,五路襟喉”之稱。

早在秦統一六國后,大將蒙恬統兵30萬經延安北擊匈奴后監修長城和秦直道;漢武帝曾大量移民和屯戎;東晉赫連勃勃在此修筑豐林城;明末農民起義高迎祥、李自成曾縱橫延安南北,歷朝歷代統治者戎邊墾荒,無休止的征戰,植被嚴重破壞,人口頻繁遷徙……曾是“塞北秋來風景異”而變成“山禿窮而陡,山花無錦繡”的惡劣自然環境。

民國初李象九、謝子長、劉志丹建立了最早的中共地方組織,創建陜甘寧和陜北兩個根據地。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歷經千難萬險終于抵達陜北,有了落腳點。那時的延安荒蕪、貧瘠、封閉,整個黃土高原衰草寒煙,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

紅軍抵達延安住的是簡陋的土窯洞,辦公兼住宿;睡得是土炕和簡易木板支的床;土墻上挖個小洞就是書架;用玻璃墨水瓶制作的小煤油燈;用馬蓮草自制的粗糙草紙;蘸水的筆尖是用竹子削制;筆桿則是牛筋樹條制成;穿戴是被服廠自紡的棉布用手工縫制的粗布衣和鞋襪,吃的是自種的糧食和野菜還安定量發放,平日學習、訓練、開荒種地……

毛澤東主席等老一輩領導人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生活和戰斗,在昏暗的煤油燈下與戰友們研究全國地形圖,分析抗日戰爭形勢,部署和指揮一次次重大戰役。1938~1941年日本飛機先后17次侵襲轟炸延安,炸毀房屋、炸死軍民和牲畜,空襲警報隨時發出,人們迅速疏散隱蔽,整個城區一片火海,遍地瓦礫。就是在這種危險中黨中央沉著鎮定組織軍民撤退,粉碎敵人一次次進攻。毛主席博覽全書,挑燈夜讀,用馬列主義結合中國革命實踐撰寫出《論持久戰》、《矛盾論》、《實踐論》等100多篇重要著作和鼓舞邊區人民的斗志寫出《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30多篇,凝聚了毛澤東思想,為我黨我軍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寶貴財富。

延安,曾經是黃土高原上一個小縣城,然而在歷史上這塊貧瘠、偏僻的土地成為中國革命的風暴中心,甚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被譽為革命圣地,它吸引了無數熱血青年和愛國人士千辛萬苦,冒著生命危險像潮水般地涌到這里。因為這里有光明,有中國的希望,有毛澤東思想和延安精神。

1947年3月13日,蔣介石集中25萬兵力和100多架飛機對延安大本營進行雷霆霰雪的瘋狂進攻,企圖聚殲我軍。百姓兵連禍結,生靈涂炭,為保存革命大本營,毛澤東主席親自制定外線配合內線作戰,保衛延安的計劃。同時,中央決定暫時撤離延安,用延安一座空城換取一個新中國,用“蘑菇戰術”轉戰陜北繼續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16~17日寶塔山黑云壓城,延河兩岸炮火連天,空中敵機不斷狂轟濫炸,18日在部隊和群眾的掩護下,黨中央和軍委機關迅速撤出延安。當天胡宗南大部隊攻占的是一座“空城”后,在寶塔山上點燃火把并通電:他們順利占領延安……向蔣介石邀功,蔣大喜嘉獎了胡宗南。19日蔣坐專機抵達延安,一身戎裝的蔣介石在胡宗南的陪同下來到棗園,以勝利者的姿態終于走進被炸毀坍塌的毛主席住過的窯洞,當看到環境簡陋和條件艱苦大為震驚。當了解共產黨的領導人同老百姓一樣穿著補丁衣服和戰士一樣的生活而徹夜難眠,反復思考……

延安,曾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巨大貢獻,它是中國共產黨的靈魂主線和紅色基因的生成地。在極其殘酷的條件下用紅色乳汁哺育了中國革命,為奪取革命勝利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這片厚重的土地孕育著信仰與追求,生命與鮮血,光明與力量,藴含著政黨的宗旨和共產黨人的生命密碼。紅色基因染紅了這片溝壑,牢筑了這片精神高地,傳承了這片立根固本中挺起的脊梁,踐行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執政理念和領導核心。具有“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的美譽,現在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的三大教育基地。
 
 
1949年新中國成立,3日毛主席收到延安人民的賀函。10月26日毛主席的復電:“接到你們的賀函,使我十分愉快和感謝。延安和陜甘寧邊區,從1936年到1948年曾經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總后方。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人民對全國人民是有偉大貢獻的,我慶祝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人民團結一致。迅速恢復戰爭的創傷,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

七十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溫復電和賀函這一珍貴的歷史資料,深深感到毛主席“復電”的字里行間充滿對延安人民的深厚感情,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成為鼓舞延安人民的強大精神動力。

從那時起,延安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和工作作風,從戰爭廢墟中,從充滿硝煙瓦礫中一步步地走出來……

1949年9月,參加全國政協會,毛主席接見了延安行署書記李景贏同志,詢問中央離開后陜北群眾的生活和生產情況。當主席得知由于戰爭的創傷,延安經濟尚未恢復,群眾生活十分困難,缺醫少藥問題尤為突出,后來主席與周總理商議盡快在延安建立一所醫院。將北京準備籌建的一座綜合醫院160件醫療器械無償捐送給延安。

1.webp (21).jpg

1.webp (22).jpg

【延安大學附屬醫院1950-2020年】

 
1950年4月11日,北京將物資用火車運至山西臨汾,延安行署派專人用騾馬、駱駝運回延安,在南橋花石砭原中央西北局舊址籌建延安縣人民醫院。1950~1980年末北京各大醫院抽調主力組織醫療隊分期分批來陜北開展巡回醫療,普及醫學知識,幫助當地培訓醫務工作者和提高思想業務建設。

今天,延安醫療戰線經過60多年頑強拼搏和艱苦創業已發展成為陜北“附屬醫院”、“人民醫院”和“中醫醫院”三座三甲綜合醫院,并借助中國醫科大學的力量、國內知名學校聯合和中央、國家衛健委多次考察并支持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展,逐步形成區域協同,信息共享,服務一體的新理念,新技術,多學科診療模式和救治體系,大大推動和提升了老區醫療衛生健康領域和向更高服務機制發展的方向。

1950年4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決定:建立延安革命紀念館,7月1日對外開放。從南關交際處到鳳凰山麓再到現在的王家坪,建館歷經了三次變遷,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縮影。現在的革命紀念館是一座融收藏、研究、宣傳、教育為一體的紀念館。

上個世紀(1956~1973.6)中央十幾位領導先后回到闊別幾十年的延安,對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建設,對整個展廳的設施、內容、歷史事件、照明、文物等詳細的回憶、訂正并多次做了重要指示,為以后紅色旅游教育基地付出了心血。

2008年8月28日,歷時三年的新館落成開放,展館具有當地傳統民族風格,正上方黃金色的匾牌是1971年郭沫若來延安參觀時提寫的館名“延安革命紀念館”,廣場中央聳立著總高為8.15米,巍峨挺拔的毛澤東主席的銅像,他老人家目光炯炯的注視著前來瞻仰的人群和延河上一座橘紅色鋼結構的彩虹橋,深沉、凝視著遠方。這是由著名雕塑師程允賢設計,在1997年1月3日中共中央毛主席進駐延安60周年落成并揭幕。

新館建筑面積5000㎡,分6個展廳,展出面積3240㎡。陳列從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文物藏品3.5萬件,歷史照片5500張,圖書資料1.2萬冊,出版發行報刊、雜志100余種,再現了黨中央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斗爭史和艱苦奮斗的歲月。
 
1.webp (23).jpg
【延安王家坪紀念館1950-2009年】

中央西北局紀念館2017年在原城南舊址新建,建筑面積8035㎡,展廳3514㎡,實物400余件,照片460張,雕塑16組,展現1941年5月至1945年老一輩領導人對黨的忠誠和光輝歷史。這里是西北革命根據地紅色長征的“落腳點”,也是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中央很多決策是離不開西北局,離不開陜甘寧邊區,它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

目前建館70年和13處旅游景觀,近四年累計接待中外游客2.2億多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312.7億元。近五年紅色教育培訓異常火爆,全國各地人員來延安尋根溯源,吸取精神與力量。1997年已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了解中國共產黨黨史的“窗口”,成為革命傳統的主課堂。是一幅鮮活的歷史“畫卷”,凝聚了毛澤東思想和延安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更好地繼承和傳播光照千秋的紅色文化和延安精神,培養他們家國情懷,對歷史和社會的責任。

1941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將陜北公學、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合并后魯迅藝術文學院、自然科學院、民族學院等相繼并入成立“延安大學”。延安大學經歷戰爭的創傷、跌波和更迭。1958年7月省政府決定恢復重建,由3個系3個專業發展到5個系5個專業。經過不斷創新2019.8月發展到18個二級學院,1個獨立學院,10所附屬醫院61個本科專業,涵蓋了11個學科門類。該校建立了碩士學位授權點、特色學科、各項科研平臺、研究基地、院士工作站,教師隊伍不斷壯大。
 
1.webp (24).jpg
1.webp (25).jpg

【延安大學上個世紀1960-2020年】

 

延安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院校,堅持用延安精神作為立校之本,育人之魂。辦學以秉承“立身為公,學以致用”的校訓。注重紅色文化資源的熏陶,將光史作為“指尖上紅色思想政治課”,注重陜北黃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傳承。建校70年與國內知名大學建立對口支援、交流和國外短期培訓,為國家和老區建設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90%的畢業生圍繞地方產業發展的需求,提高各個基層的文化素質,政治素質和延安精神的傳承,已成為圣地延安的品牌。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引述了毛主席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1969年1月至1981年北京及其它省27718人,奔赴到革命圣地延安4萬k㎡,14個縣,203個公社,3188個大隊,10556個生產隊插隊落戶。我也登上了西去的列車,走上了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帶著希望和理想,也帶著無奈和困惑,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貧瘠、荒涼的黃土地,在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艱苦歲月里,才真正體會到陜北百姓在艱難的生存環境支援了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巨大犧牲。真正認識這片厚重的黃土地,沉積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善良淳樸的陜北人給我們親人們般地呵護,注入了艱苦奮斗的精神養分,聚合了磅礴之力,教會我們走奮斗之路,用青春和汗水,稚嫩和雙肩同他們一起撐起共和國的大廈。

1.webp (26).jpg
 【上個世紀1969年元月北京知青來延安】

1970年初,北京知青周總理的侄兒周秉和,老革命的女兒何立群回京探親向總理匯報延安的情況。當總理得知建國以來老區人民生活依然窮苦,知青中因吃不飽,沒有住房而打架斗毆,一名知青被洪水沖走身亡的種種處境后說:“你們反映的情況中央會重視,陜北也會重視……”4月,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延安知青座談會”,又重新發表了主席的“復電”。

 

5月,中央決定:北京市和中央各部委(1970~1978年)有計劃地支援延安經濟建設和對口援助發展“五小”工業(17個項目)投資1.20億元。并送來拖拉機、播種機、鋤草機、磨面機等機械3000余件;汽車、130工具車、吉普車20余部;醫藥用品、醫療器械和日用生活用品,還有國內外近代史和農業科技等圖書3.6萬余冊。從此,延安工業發展史上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它宣告以手工為主時代的結束,進入了機械化,現代化工業發展的新階段。

1971年北京派1275名干部安置知青工作,籌措安置費1328萬元,建房木材3500m³,建窯洞8687孔(間),大大緩解和穩定了知青的情緒和矛盾。北京知青與陜北人民一起發揚延安精神,同甘共苦,改天換地。將京城的文明和科學知識注入到這片土地上與當地人一樣承受著貧乏極限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從困境、苦難中感悟人生的真諦,從磨難、歷練中鑄就了和陜北人一樣忍耐、堅強的性格。

知青在艱苦歲月里入黨118人,入團2268人,任各級領導3548人,民辦教師、技術人員、赤腳醫生等1245人,科學種田1470人,種試驗田2900畝。為陜北這片封閉、落后的土地帶來了新觀念、新思維、新活力,為日后轉化成巨大的社會能量奠定了基礎。

1971~1978年知青開始大規模招工、招生、征兵,這支隊伍又充實到延安各行各業約21785人,依然為老區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無論我們走到哪里,我們的心永遠根植在這片黃土地上,為日后振興延安經濟尤為重要。

1.webp (27).jpg
【1973年周總理回延安;2016年建成的北京知青博物館】

1973年6月9日周總理陪同外賓訪問延安,時隔26年后,總理再次踏上這塊土地了解到老區人民的日子過得不如意,他當場自責落淚。在請地委同志吃飯時叮囑一定要把延安建設好,地委同志立下軍令狀表示讓延安:“三年變面貌,五年糧食翻一番。”因總理身體不好破例敬酒表示感謝。總理臨走時,留給延安人民最后一句話是:“延安建設好了我再來!”

總理離開延安時,全城的老百姓自發幾萬人簇擁在東關機場為總理送行,那時的我也在送行的隊伍里。總理的飛機在延安上空盤旋了好幾圈才依依不舍地離去,地面上的人群仰望天空,含淚揮手送別。

七十年代延安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人們的思想還停留在手工業階段,以政治替代企業發展規律而無法正常運行。十一屆三中全會延安將重點轉移到石油、煤炭、卷煙、毛紡四個支柱產業,產業結構逐步由效用型轉向效益型,經濟管理實行監管并重,以改革、管理、發展有機的結合,以自籌資金為主,爭取多方支援的良性循環,滾動發展并帶動其它行業的轉變。

老區如何從封閉、落后、傳統思維中逐步走向開放、搞活、跨越式的變化,一步步從戰爭廢墟中、從十年浩劫、從延安經濟瀕于崩潰的邊緣中走出來,走向綜合治理,走向全面提高和發展,是一直困擾我們知青思考的大問題。
 
 
1977年7月一場百年特大洪水襲擊了延安城,猛水裹著泥沙在延河奔騰而過。房屋坍塌,田野淹沒,人和物資被席卷,整個城市又遭到重創。此時,中央及全國各地接踵而來的援助物資進入延安,在這次災難中激發地區領導沖破落后封閉的思維,大膽改革,盡快脫貧致富。必須得到中央和各部委的支持,將老區的現狀直接向中央領導匯報,架起延安與北京與中央各部委的直通車。請求資金上給予支持、援助;政策上給予優惠、傾斜;資源開發、利稅上給予寬松、扶持,申請在北京召開一次“振興延安經濟匯報會”。

我是會議的發起者也是唯一的一名北京知青,經過多方努力、籌劃、運作得到北京答復后直接向地委匯報并下發(84年)001號文件,向全區發出通知。1984年10月17日延安一行四十人的匯報團乘飛機前往北京。23日下午3時“匯報會”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隆重舉行,參加有中央部分領導:萬里、宋平、榮毅仁、習仲勛、廖漢生、宋任窮、康克清、王光美等及各部委領導;陜西省委、省政府白紀年、馬文瑞、李希甫等和延安地委、行署領導及工作人員300多人的會議。
 

1.webp (28).jpg

【1984年10月23日延安代表團去北京參加“振興延安經濟匯報會”合影】

 

陜西省委和延安領導分別在會上講話并播放了延安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的錄像,他們看到延安的變化都興奮地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這是全國革命老區第一次專題向黨中央、國務院匯報經濟建設的一次盛會,是延安人民的驕傲和榮幸。在會上一致通過:今后年輕干部分期分批去延安體驗生活;恢復西延鐵路建設,盡快制定政策改變落后面貌;教育質量要提高,培養人才是關鍵,同北京和全國各大院校掛鉤,取得他們的協助,今后每年在招生中首先想到他們……會場上一次次響起熱烈的掌聲。從此,延安老區的經濟建設開始起崛起、發展……

會議結束后,全體人員在北大廳合影留念,當年在延安插隊的知青習近平主席和他弟弟習遠平也參加了會議。攝像機、照相機將這激動的場面永遠定格在歷史的瞬間。在分手時康克清、王光美大姐握著我的手說:“你是北京知青,一定把延安建設好,有什么困難來北京找我們一起解決,有機會一定回闊別幾十年的老家,了卻心中的思念……。”望著她們遠去的背影和緩慢的腳步,心中回味著他們對延安的希望和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神,一股熱淚奪眶而出,建設好延安,讓老區盡快脫貧致富是我們這一代的奮斗目標和遠大夢想。

延安地區計委(我愛人主管)向國家計委和各部委、省委、廳局申請大、中型項目的立項、開發和可行性報告。恢復西延鐵路、石油煤炭開采、新建熱電廠、“三通”、退耕還林等工程。

西延鐵路,早在新中國初期,老一輩領導多次向省委、省政府和中央提出建設鐵路的請求,通過歷屆省人代會的議案并去北京爭取。1970年元月國務院批準啟動西延鐵路勘察測設,1973年1月3日國家基建委召開會議決定修建西安至延安段鐵路,全長334.6公里,國家投資4.3億元。因國家調整國民經濟,壓縮基建規模而停建十二年(1973.1.3~1985.5)后被省委、省政府定為“天”字一號工程,經過多次與國家計委、鐵道部、省計委和各部門溝通,終于在1985.5月批示恢復建設。

西安東新豐鎮至延安北陽山站,途徑七個縣,總投資97122.5萬元,是鐵道部和陜西省合資修建的地方鐵路,設計年運力2500萬噸,遠期3000萬噸。鐵路開工后,因資金不能按時到位,經多方討論研究,雙方籌資入股。我愛人提出是否從延安卷煙廠的煙草稅籌措資金,經過研究同意從煙草稅超收稅金5000萬元(執行五年)用于地方鐵路建設。經過前后近二十年克服黃土高原復雜的地質結構、破碎的溝壑地貌、殘酷的生活環境和惡劣的氣候,架橋梁147座,打隧道103座。于1991年12月26日毛主席誕辰九十八周年之際西延鐵路通車。從此,一條振興延安經濟大動脈發揮著重要作用。

1.webp (29).jpg
1.webp (30).jpg

【1991年12月26日西延鐵路通車~油罐車運行~西延動車通車】

 

現在延安鐵路已成為南北大通道樞紐,始發和經停延安直達各省每天幾十對。2012年西延動車通車;2020年6月延榆動車開通;7月1日“西-延-鄂爾多斯”雙層旅游通車,可欣賞關中平原、黃土高原、大美草原的風貌美景。2025年“西-延-太原”;“西-延-鄂”兩條高鐵將會開通。延安的地下資源,地上農副土特產遠銷全國各地,各地的生產物資、生活用品已源源不斷進入延安,老區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數逐年攀升。

延安地下藴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已初步探明石油、煤炭、天然氣、油頁巖、石英砂等10余種。其中:石油儲量7.5億噸,煤炭儲量71億噸,天然氣33億m³,鐵礦石71.7萬噸,紫砂土5000萬噸等。

陜北延長早在2000多年前地下有一種可燃燒的“淆水”,由古代科學家沈括命名“石油”。1905年創建“延長石油廠”,1907年日本專家勘定了井位為“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距今已有115年。生產出和洋油媲美的燈油,結束了我國不產石油的歷史。1935年劉志丹率領紅軍在延長打井18口,產原油不到50噸;1943年油礦在黨領導下自力更生,因陋就簡進行開發,原油增產1200噸;并生產出汽油、煤油、石蠟、油墨等為陜北邊區換來了大量布匹、鋼鐵、機器等緊缺物資支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促進邊區經濟發展。1944年毛主席為石油廠長勞動模范陳振夏提出“埋頭苦干”四個大字,對石油工人最高的評價。過去石油開發受戰爭年代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土法煉油,木架頓鉆,人工撈油重體力勞動,苦干是發展石油生產的重要手段。

1949~1983年云集了大批中外專家,用科學技術手段對陜北地質結構、地層沉積、油氣生成分布鉆探,對勘測數據構造和巖性等進行分析,結論是陜北地下是超特低滲透“裂縫油田”的規律并制定開采方向。1950~1957年鉆井400口,相當于解放前的10倍,原油達年產7000噸,但費用高產量低虧損大,大規模的勘探和一次次實踐,對油田分布有了進一步認識。油田埋藏淺,巖石堅硬,地下在100~200米就可見油,低滲透、低壓力、低產能,形成“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劣勢。面對難題他們繼承發揚“埋頭苦干”開拓創新的精神,潛心鉆研科學技術改造,排除克服一切困難,年產原油達到9000噸,逐步扭轉虧損,盈利達100多萬元。

李鵬、康世恩等國家領導人和省委、市委領導多次來延長考察并鼓勵石油工人發揚延安精神再創佳績。改革開放以后,堅持“以油養油,采煉結合,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七十年代石油部北京設計院設計管式常壓餾——熱裂化裝置,年加工原油1.5萬噸,經過投產測試,改造更新年加工能力提高3萬噸,運行十九年。油礦經過爆炸、注氣、注水、火燒油層、清水加砂壓裂、凍膠液壓裂技術與多種試驗,不斷完善、積累和提高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油田勘探開發技術。1960~1985年經過25年的努力,年原油產量達到10萬噸;1992年達55萬噸;2016年達867萬噸;2019年達1570萬噸。

1.webp (31).jpg

1.webp (32).jpg
【1905年延長油廠成立-1907年大陸“第一口油井”-2000年延長石油集團成立-延長煉油廠全貌】

 

1984年石化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從長遠發展戰略提出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建煉油加工能力。因資金緊張從加拿大150萬美元購買一套二手煉油裝置,廠址定在水資源豐富、電力、交通便利,地勢開闊的黃陵縣交口河。設計能力為50萬噸/年常壓裝置、18萬噸/年減壓裝置、15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及相應配套工程,建筑面積6萬㎡,投資11381.51萬元。針對國外的設備提出“外為中用,中外結合,因地制宜,精益求精”的原則。1988.11月一次試車成功,原油加工17萬噸/年;1992年加工73萬噸/年;到2019年已達到1317萬噸/年。2019年一次加工能力965萬噸/年,二次加工能力560萬噸/年。催化加工渣油555.2萬噸,生產LNG66.46萬噸,汽油480.04萬噸,柴油512.7萬噸,航煤15.08萬噸。丙烯、苯乙烯MTBE等化工產品70.28萬噸,全年實現利潤35.56億元,凈資產總額26.02億元。

延長石油(集團)“十二五”已進入世界企業500強,是國內一流知名大型石油、煤化工集團。實現一業主導、多元支撐、油氣并重、油化并舉,調整結構,延伸產業鏈條,產業發展與資本運作相結合。依托陜北油、氣、煤、鹽資源綜合優勢,發展油氣主業,加快發展油氣鹽化工產品和相關裝備制造業,形成一體化優勢互補,深度轉化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環保生態,安全原則,開創陜北生態脆弱,區域發展的新路子。

延安最早煤礦業興建于1900年,地下煤炭儲量71億噸,勘探面積2306k㎡。南部屬侏羅紀煤田,北部屬二、三疊紀煤田,屬低硫、低磷、發熱量在7000大卡以上,是工業理想用煤。七十年代年產量只有10萬噸;1988年經過技術改造,科學手段產原煤263萬噸;1990年400萬噸,出口50萬噸;2019年產原煤5200萬噸。現已發展洗選、加工、煤矸石發電、分質、分級、煤產品、礦井建設、運營管理和銷售,有煤炭集裝站、專線鐵路運輸物流。

延安地區涉足天然氣領域較晚,2016年成立油氣勘探公司,已探明儲量3400億m³,深埋在3000~5000米以下。是以古生界,隱蔽性巖氣藏為主,儲層變化快,氣層豐度低。出現世界罕見的低孔、低滲、低壓的特征,物性和可鉆性差,勘探和有效開發困難。

經過十幾年的技術引進,人才培養,集中力量對延安氣田深積相的研究,很快掌握了天然氣成藏規律和主控因素。2014年完成井場605個,完成井741口,年天然氣產量5.75億m³,11月底正式向全省和西北部輸送商品天然氣。2016年生產開發天然氣34億m³,2019年已達60億m³。目前已具備獨立勘探、開發、生產、集輸我國東中部和西北部各省銷售天然氣的能力。

2015年9月11日延安煤油氣綜合利用建設項目總投資216億元,經過三年的施工建設即將投產,是利用12項專利和專有技術,以天然氣、煤、石腦油為原料,采用先進工藝技術,生產高品質聚乙烯、聚丙烯、丁醇和乙丙橡膠等多種化工產品,體現了氫碳互補、循環經濟的特點。正常運行后,預計每年可實現產值113億元,利稅23.4億元,可推動延長石油產業結構調整,助力我省能源化工行業高端化發展,實現最高目標的重要載體。

 
七十年代中期,隨著工業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增長,延安上空煙霧繚繞,污染嚴重,主要來源于數以萬戶的小爐灶和取暖供熱鍋爐。引起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領導的重視。時任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在外國記者的信上作了批示,中央辦公廳責成陜西省委解決,延安地區立即組織邀請有關部門和環保單位對污染問題進行“綜合會診”并提出具體治理方案,內容是“實行全市區集中供熱”并完成熱負荷調查,熱網規劃,熱電廠及集中供熱三個項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

1986年6月,我愛人帶隊陪著國家能源部和有關部門對治理城市污染,集中供熱對廠址、環境、東關機場有關事宜進行實地考察又與總參、新疆、蘭州軍區土地移交,可行性研究報告前往北京爭取列入1988年國家基建計劃。
 
1.webp (33).jpg
1.webp (34).jpg
【1992年12月在延安機場舊址建熱電廠-2020年大唐熱電廠】

國家計委在“計投資(1988)481號文件”,正式安排延安熱電廠工程建設項目及節能貸款6000萬元,占地130畝。設計供熱能力220/㎡,集中供熱裝機容量為4臺,750噸/時鍋爐,并配3臺12萬千瓦汽輪發電供熱機組,實際預算1.6億元。一年后建成并正式營運,集中供熱緩解了大氣污染的排放量。2002年完成發電量13.2億千瓦,設計供熱能力為118萬㎡;2017年又新建大唐熱電廠,滿足市區50萬人口的供熱需求。現已建成2臺35萬千瓦超臨界燃煤空冷供熱機組,年發電量達70億千瓦。現在的延安用科學手段打好“藍天保衛戰”用“環保+檢察”多策并舉。

延安盡快脫貧致富,就要“以圣地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的思路,必須實現“三通”(通路、通電、通訊)。

1994年我愛人一行人對全區13個縣(市)197個鄉鎮進行實地考察。爭取省實施工程資金,大膽引進現代化技術和設備,當好“三通”經濟建設的開路先鋒。1995年4月至1996年12月,總投資4600萬元,全區行政村3361個,提前半年實現村村通公路;全區架設線路3295公里,總投資11936.5萬元,村村已通電94.5%;全區是省內第一家本地網升位,總投資1.34億元,3381個行政村實現自動電話通信和交換程控數字化,傳播光纜化和數字移動電話。“三通”的實現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今天,延安航空鐵路公路并駕齊驅,四通八達,以全新的速度邁入立體化的交通時代。2018年11月8日南泥灣新機場通航,航線由4條增加到16條,通航程序從5個增加到23個,營運航空公司由4家發展到11家。2019年機場旅客吞吐量68.6萬人,列西北航空第一,為延安航空運輸打下了堅實基礎。鐵路運輸旅客2016年達219萬人,2019年已達到390萬人。公路已達村村、鄉鄉通客車,已并入全省和鄰省交通網。
 
 
陜北這片土地:“貢獻給歷史的是森林和草地,貢獻給革命的是生命和鮮血”。

為抵御國民黨25萬大軍包圍和經濟封鎖,堅持抗戰,保存革命力量。1942年王震率領三五九旅7000多人在南泥灣“一手拿槍,一手握鋤”用三年開荒30萬畝的荒山、荒坡,將不毛之地變成“陜北好江南”。犧牲自然生態,解決老區物質匱乏,守住“南大門”奪取新中國的建立。1964~1980年“農業學大寨”修堤打壩,擴大耕種面積,糧食連續十年增長,避免挨餓,不同程度上造成林草嚴重流失。

九十年代末,延安在全國率先開展綠色修復、崛起、提倡退耕還林,適地適樹適草實施工程。立誓“讓赤地變青山,讓黃河流碧水”的一場波瀾壯闊的“綠色革命”。經過20年的艱苦奮斗,退耕1077.5萬畝,森林覆蓋面積53.1%,占國土總面積的1/5。2019年新造林81萬畝,2020年營造林面積達到300萬畝。

2019年全市播種糧食面積217萬畝,糧食總產量70.57萬噸,種植蘋果面積324萬畝,蘋果總產量34.98萬噸,各種蔬菜110萬噸等。2019年延安GDP總量高達1663.89億元。黃河泥沙由2.6億噸降為0.3億噸,空氣質量天數達323天。陜北黃土高原由黃變綠,由綠變美,由美變富,悄然變了模樣,陜北綠色邊界向北延伸200多公里。 
1.webp (35).jpg
1.webp (36).jpg
【1936年延安舊機場-1945年毛主席去重慶談判-1958年10月延安機場通航-2018年10月8日延安南泥灣新機場通航

曾經的延安滿目蒼涼,黃沙彌漫,土壤貧瘠的山城已改變成為旖旎、清新、高樓林立,跨越發展,富民強市的輝煌。從恢弘壯麗的歷史畫卷到煥然一新的自然風光,從光照日月的紅色經典到淳樸、深厚的文化積淀。這片熱烈又神秘的土地上,正在日新月異、激情勃發地書寫著新時代的壯美篇章。

一列列火車穿行在崇山峻嶺,逶迤繁茂,綠樹成林的自然風光中,向著祖國各地呼嘯而過;一架架銀白色的飛機從南泥灣新機場起飛,翱翔在祖國藍天上,降落在各大城市的停機坪上;一座座富饒、文明、生態、開放的現代化城市展現在世人面前。

今天,我做為一名北京知青可以驕傲的告慰那些為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犧牲的先烈;告慰那些當年“老延安人”的重托;告慰那些為這片土地獻出青春和生命插友們的希望;告慰周總理當年許下的“延安建設好我再來”的諾言,您再無法兌現,可我們將您的重托永遠牢記在心上,您的老家已經徹底改變了模樣。

延安,一個圣神的地名,一個從戰爭瓦礫堆的廢墟中一步步改變、崛起,在發展的路上實干托起夢想,奮斗鑄就輝煌,邁入中華經濟騰飛的主航道,乘坐這艘巨龍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1.webp (37).jpg
【作者:延梅】

 

(作者系北京知青;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發布)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