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長期缺醫少藥使熱愛勞動人民的毛主席極為不滿。這個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終于使他在1965年發怒。可能連毛主席本人也沒有想到,他的這次發怒,改變了中國農村長期缺醫少藥的狀況。
毛澤東主席發怒作出“六二六”指示
舊中國的農村,缺醫少藥。農民生病也治不起,只是挺著,小病能挺過去,得了大病,只能等死。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農村廣大農民的醫療衛生問題,也曾采取多種具體措施去解決。但當時中國經過正規培訓的醫生很少,政府很難一朝一夕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
針對這種情況,毛主席認為,中醫需要器械不多,行動靈活方便,中藥也不貴,農民抓得起中藥,因此發展中醫,對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有利。1958年他批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整理,提高”。但是,培養大批中醫,需要時間,而且這些學成的中醫大多也是留在城市的醫院中工作,廣大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中央于是轉而探索另一個解決方式——派城市的醫生組成醫療隊下鄉為農民治病。毛主席曾多次指示城市中的醫院要組織醫療隊下鄉為農民治病。為了貫徹毛主席的指示,1965年之前國家還陸續出臺了許多方案,要求各級醫院臨時組建下鄉巡診的醫療隊去農村為農民治病。
1965 年1月,毛主席和中央又批轉了衛生部關于組織巡回醫療隊下農村基層的報告。很多醫療專家紛紛響應,像著名的胸外科專家黃家駟、兒科專家周華康、婦科專家林巧稚都加入其中,深入農村送醫。到1965 年上半年,全國城市共組織了 2800 名醫生下農村巡診。
但由于醫療隊人數有限,每次下鄉,只能走兩三個鄉鎮,且醫療隊下鄉只能輕裝,不可能帶稍微大一點的醫療器械,也不可能配齊各專科人員,無法達到有效地為農民醫治疾病的目的。此外,醫療隊長期下鄉,各級醫院要打亂日常工作來安排人員,農村要為安排醫療隊的食宿而費腦筋。因此,許多地方組織醫療隊下鄉沒有長期堅持,農民看病難的問題仍然存在。
對此,毛主席極為不滿。
毛主席內心積壓的火氣,終于在1965年6月26日爆發了。這一天,毛主席按照中央辦公廳的安排,聽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匯報工作。錢信忠在作了衛生部工作的一般性匯報后,講到了全國醫務人員分布情況和醫療經費使用的占比:全國現有 140 多萬名衛生技術人員,高級醫務人員 9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縣城,只有10%在農村;醫療經費的使用農村只占25%,城市則占去了75%。
毛主席聽到這組數字,發怒了。他面容嚴肅地站起身來,嚴厲地說 :“衛生部的工作只給全國人口的15% 工作,而且這15%中主要是老爺,廣大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二無藥。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成城市衛生部或老爺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應該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培養一大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由他們來為農民看病服務。”
毛主席發怒后,衛生部立即研究貫徹毛主席指示的辦法。由于毛主席這次發怒中作出的指示是在6月26日,因此衛生部把毛主席在這一天的指示稱為“六二六指示”。
一個多月后,毛主席再次召見衛生部長錢信忠等人,討論在農村培訓不脫產的衛生員的事情。在這次談話中,毛主席重點談了改善農民醫療條件的問題,并且提出了在農村培訓不脫產的衛生員的總構想。毛主席說:“現在那套檢查治療方法根本不適合農村,培養醫生的方法,也是為了城市,可是中國有5億多農民。”毛主席接著說:“醫學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著讀那么多書……高小畢業生學3年就夠了、主要在實踐中學習提高,這樣的醫生放到農村去,就算本事不大,總比騙人的醫生與巫醫要好,而且農村也養得起。”
毛主席在作出“六二六”指示時,并沒有談到“赤腳醫生”這個詞。但他的指示中有一條——要有一大批農村養得起的醫生在農村給農民看病。毛主席還劃定了培養這樣的醫生的兩個條件:一是高小畢業生,二是學3年醫學。這些只是毛主席當時的一個基本構想,在他的頭腦中,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清晰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在執行毛主席指示中,大體是按照主席所說的條件做的,但做法不一,模式不同,培養的鄉村醫生名稱也不同。但不管怎樣,普及農村醫療衛生的工作在全國迅速展開了。在全國各縣普遍建立人民醫院的基礎上,國家開始大力扶持有條件的公社迅速建立衛生院,同時衛生部著手組織對農村有一些文化的青年進行醫學培訓。
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催生中國“赤腳醫生”
對農村有一點文化的青年進行醫學培訓,上海市動手較早。“赤腳醫生”的叫法,就是首次在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出現的。原來,這個公社于1965年夏就開始辦醫學速成培訓班,學期4個月,學的是一般的醫學常識,及對常見病的簡單治療方法。學員學成后,回公社當衛生員。
在第一批學員中,有一個叫王桂珍的,來自江鎮公社大溝大隊。在學習中,她十分刻苦。后來她自己回憶道:我連中學的門都沒進過,比方那些化學元素符號,還有什么“大于”“小于”……老實講,一下子真搞不懂。那時候我自己挺能吃苦,學得挺認真。老師讓晚上9點熄燈,我拿個小的手電筒在被子里看到 12 點……
由于王桂珍在班上學得認真,很快就初步掌握了醫學知識。結業后,她被安排在江鎮公社當衛生員,是該公社第一批衛生員之一。當時,江鎮公社第一批衛生員有28個。這些衛生員,實際上仍是公社一級衛生院的實習醫生,或者是護士、護理員。農民生病,還是要到公社衛生院來。換句話說:公社培養的衛生員還是沒有像過去鄉村游醫那樣走村串戶到農民中去給農民治病。但王桂珍結業后卻與別人不一樣,沒有選擇待在衛生院等農民上門治病,而是背起藥箱,走村串戶甚至到田間地頭為農民們治病。農忙時,她也參加農業勞動。
開始,農民們并不相信王桂珍能治病,說做一個醫生要學好幾年,這個黃毛丫頭只學了 4個月就能當醫生?能看病嗎?但王桂珍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一個病人牙齒痛,她要給病人針灸,病人不敢,怕痛,她就先給自己扎。經王桂珍治好的病人越來越多,大家開始宣傳她,找她看病的人也越來越多,她開始在農民中享有了聲望。此外,王桂珍和同伴們還在村邊一塊坡地上種了100 多種中草藥,在村里專門建了土藥房,利用自己有限的醫療知識,想出各種土洋結合的辦法,讓身邊的老百姓少花錢也能治病。
王桂珍的這種類似過去鄉村游醫一樣走村串戶甚至到田間地頭為農民治病、農忙時也參加部分農業勞動的方式,并沒有引起當地黨政領導機關和衛生部門的重視,只是把她的事跡放在學雷鋒的范圍來宣傳。因此,王桂珍的事跡,當時僅局限于上海基層。
與王桂珍的事跡相聯系的,還有另一個人——黃鈺祥。黃鈺祥,1953 年蘇州醫專畢業。20 世紀 60年代初,他和妻子張藹平相繼被分配到了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衛生院工作,直接為農民治病。他在工作中對農村缺醫少藥和農民看病難的現狀有著深刻的了解。
當時的江鎮公社衛生院的條件極差,就是一幢租的民房,沒有高壓蒸汽消毒設備,連高壓鍋都沒有,針筒等最基本的醫療器械是用煮沸的方法消毒,而這都是不合格的。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黃鈺祥仍然想盡各種辦法為農民治病。
他在認真為當地農民服務的同時,也注意用自己所學,教當地衛生員以醫學知識,以便有更多的人來為農民治病。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發出后,他開始積極參與江鎮公社培養當地鄉村衛生員的工作。他也就成了包括王桂珍在內的第一批農村醫學速成培訓班學員的老師。同時,他也經常下鄉為農民治病,深得農民的喜愛。黃鈺祥的事跡也得到了當地黨政部門的肯定。
王桂珍、黃鈺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做法,深受當地農民的歡迎。當地農民因多種水稻,平時勞動時是赤腳下水田的,所以當地農民早就有一個樸素的觀念——“赤腳”和“勞動”是一個意思。當地農民見王桂珍在為農民看病之余也經常參加一些勞動,就稱她為“赤腳醫生”。實際上,“赤腳醫生”就是不脫離勞動同時也行醫的意思。正如黃鈺祥所說:“赤腳醫生”是在農民中自行叫起來的。
但是,無論是王桂珍還是黃鈺祥的事跡,當時只是被當地政府所肯定和宣傳,而宣傳的重點,也是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至于“赤腳醫生”這個詞,還沒有在宣傳中成為重點。王、黃二人的事跡還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宣傳,自然也不為毛主席所知,“赤腳醫生”這個詞也不為全國人民所知。
情況到1968年有了改變。這一年,上海川沙縣和市衛生部門宣傳王桂珍、黃鈺祥的事跡已經近3年了。經過這一段時間的沉淀,二人的事跡經受住了考驗,也有了一些值得在更廣范圍推廣的經驗,上海市于是派出記者前往川沙縣江鎮去調查、采訪。采訪中,消息靈通、思想敏感的記者們意識到,王、黃二人的做法,與毛主席幾年前作出的指示,以及他所提倡的方式是相合的。
于是他們沒有把采訪結果寫成一篇一般性的報道,而是寫成了一篇調查報告。寫作過程中,記者們對王、黃二人的事跡做了認真分析,同時反復體會毛主席20 世紀 50 年代到 20 世紀 60年代初期關于改善農村醫療條件的指示,覺得江鎮公社王、黃二人的做法,是切合毛主席指示精神的。因此,調查報告把本來就有著內在聯系的毛澤東指示和王、黃二人事跡,進行了深入發掘和說明。
寫作中,記者們對文字精益求精,盡可能使文章生動活潑一些,并且首次使用了當地農民對王、黃二人的稱呼——“赤腳醫生”,并直接將全國人民都生疏的詞“赤腳醫生”用到了標題上,題目最后定為《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
1968年夏天,在全國有影響的上海《文匯報》在重要位置發表了這篇調查報告。該文發表后,立即引起北京宣傳部門的重視。當年9月出版的《紅旗》雜志第3期和9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全文轉載了這篇調查報告。文章先后在3個重頭報刊上發表,自然引起了廣泛關注。特別是這篇文章中第一次把農村半醫半農的衛生員稱為“赤腳醫生”,讓人耳目一新。
這篇文章引起了毛主席的關注。毛主席仔細閱讀了9月14日當天《人民日報》上發表的這篇文章,并且在他閱過的《人民日報》上批示:“赤腳醫生就是好。”毛主席的批示就是“最高指示”,很快就傳達下去,并且立即轉化成各級黨政部門的行動。
從此,“赤腳醫生”成為半農半醫的鄉村醫生的特定稱謂。更重要的是,按此思路,全國各地在縣一級已經成立人民醫院、公社一級成立衛生院的基礎上,在大隊(相當于現在的村)一級都設立了衛生室,構成農村三級醫療體系。在大隊一級衛生室工作的醫務人員,都是“半農半醫”的“赤腳醫生”。
與此同時,各級衛生部門開始下大力氣,按照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的做法,著手大批培訓“半農半醫”人員。當時,也正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潮,一批下到農村的初、高中生,由于文化水平較當地農民青年要高,也自然成了接受“半農半醫”的“赤腳醫生”培訓的主體。他們學成后,大都當上了“赤腳醫生”。
這種情況,促使中國的“赤腳醫生”隊伍在短期內迅速形成,農村醫療狀況迅速改觀。活躍在廣闊農村的“半農半醫”群體,確實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歡迎。農民有個頭疼腦熱,再不用遠赴公社或者縣城去醫治了,勞動中受的一般創傷能夠及時治療。
而且,農民們在大隊衛生室或者公社衛生院看病,醫療費用主要從公社和大隊積累資金中出,除扣少量工分外,社員基本上不花什么錢,有的地方連5 分錢的掛號費也不收,這怎么能不受到廣大農民的由衷擁護和歡迎呢?農村廣大貧下中農,怎么能夠不從內心感激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至親恩情呢?
(來源:“李享生活”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m.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