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社會調查 > 專題調查 > 閱讀信息
晚報都市報記者從業調查
點擊:  作者: 盧文炤    來源:獨家網  發布時間:2015-07-23 07:28:32

 

1 (5).jpg

 

   ◇超六成最愿意做的工作是采訪或選題策劃

  ◇四成多選擇用“鐵肩擔道義,寫出引起社會關注的稿件”描述自己的新聞理想

  ◇只有不到兩成認為“寒冬真的來了,比較悲觀”,七成多沒計劃離開所在媒體
 
  晚報都市報是我國新聞傳播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青年記者是新聞事業的未來和生力軍。當前,傳統媒體處在融合發展的轉型期,晚報都市報的形勢變化尤甚。在晚報都市報就職的青年記者目前的從業狀況怎樣?對現在與未來有何思考?2015年4月22日到5月8日,《青年記者》雜志針對晚報都市報35歲以下新聞采編人員,組織了“晚報都市報青年記者從業調查”,以期客觀地反映他們的從業狀況。
 
  本次調查向國內53家晚報都市報發出問卷2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368份。這53家晚報都市報分布在北京、上海、廣東、河南、浙江、福建、廣西、山西、河北、四川、云南、海南、安徽、山東、陜西、遼寧、湖北、江西、黑龍江、吉林、湖南、江蘇、貴州、寧夏等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多為省級主流晚報都市報。調查問卷包括29個選擇題和2個填空題。為了增加結果的明晰性,所有選擇題均為單選題。在選擇題的選項中選擇了“其他”的,可填寫具體的內容。調查結果中的“空”,表示參與調查者未回答本題或將單選題進行了多選。以下為調查結果及分析。
 
  性別比例與年齡分布
 
  1.女性所占比例總體稍高,年齡層次越低,女性所占比例越大
 
  在1368個參與調查者中,除0.37%未回答外,其中女性701個,占51.24%,男性662個,占48.39%,女性所占比例稍高于男性。有參與調查的報社反映,近年來招聘的女記者比例增加,也有的反映較好地控制了男女比例。對此次調查結果進行細化分析發現,在明確回答性別和年齡段的參與調查者中,80后女性為273個,男性為358個;85后女性為270個,男性為212個;90后女性為155個,男性為85個。年齡層次越低,女性所占比例越大。
 
  2.青年記者中80后、85后超八成
 
  被調查者的年齡,除0.74%未回答外,46.49%為80后(31~35歲),35.23%為85后(26~30歲),80后、85后合計超八成。17.54%為90后。2015年,90后群體中,最大的才25歲,因此所占比例低。有參與調查的報社反映,主力記者是80后,前些年經濟效益好的時候進了很多人,這幾年進的人少,即使需要人,也直接從其他報社挖人,因此90后記者少。
 
  專業背景與擇業動機
 
  3.有新聞專業學科背景的占四成
 
  40.79%是新聞專業科班出身,24.85%學的是有新聞學課程的非新聞類專業,17.03%在入職前完全沒有專業知識,16.74%自學過相關知識,“空”為0.59%。
 
  4.因喜歡寫作或編輯而選擇新聞職業的占三成多
 
  當初為什么選擇新聞職業?31.14%因為喜歡寫作或編輯,28.29%為了了解更多人的生活、深入認識社會,16.74%為了探究真相、維護公平正義,9.80%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5.70%因為新聞人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空”為4.16%。4.17%選擇了“其他”,有的是因為喜歡攝影,有的只是因為專業對口,有的則是偶然進來的。
 
  收入情況與工作福利
 
  5.四成多年收入在5萬~10萬元
 
  年收入大約是多少(包括工資、獎金、公積金、社保等福利)?43.64%在5萬~10萬元,36.04%在5萬元以下,17.32%在10萬~15萬元,2.12%在15萬~30萬元,0.15%(2個)在30萬元以上,“空”為0.73%。北京、上海、廣州地區記者收入較高。
 
  6.五成多收入在大學同學中居中等
 
  現在的收入在大學同學中居于什么位置?52.78%選擇居于中等,31.29%選擇居于下等,13.08%選擇不關心、不知道,2.49%選擇居于上等,0.36%未回答。
 
  7.近七成有五險一金
 
  單位提供的福利有哪些?69.66%有五險一金,18.35%有三險一金,3.65%沒有福利,“空”為1.90%。6.44%選擇了“其他”,如五險無金、四險一金、兩險一金、一險一金、只有公積金、企業年金、餐費補助、交通補助、集體宿舍、班車等。
 
  工作時間與工作壓力
 
  8.四成多每周工作41~48小時
 
  每周大約工作多少小時?42.62%是41~48小時,29.75%是49~56小時。選擇57小時以上的占17.54%,也就是平均每天8小時以上。40小時以下的占9.80%,“空”為0.29%。
 
  9.感覺工作壓力“有一些”的近五成
 
  對于工作壓力,47.44%感覺“有一些”,34.65%感覺“很大”,15.57%感覺“還好”,選擇“很輕松”的占1.32%,“空”為1.02%。
 
  10.工作壓力主要來源于收入低和工作時間長
 
  工作壓力主要來源于什么?30.26%選擇“收入低”,27.85%選擇“工作時間長”,17.25%選擇“完不成工作任務”,4.68%選擇“身體狀況差”,0.58%選擇“同事關系不和諧”,“空”為11.04%。
 
  8.34%選擇“其他”,包括想做得更好、缺乏創新、新聞選材看法難一致、任務量大、工作時間不規律、熬夜、交稿時間緊張、對行業發展前景擔憂等。
 
  工作意愿與才能發揮
 
  11. 超六成最愿意做的工作是采訪或選題策劃
 
  最愿意做的工作是什么?38.45%選擇“采訪”,24.20%選擇“選題策劃”,合計超六成。15.72%選擇“寫稿”,10.23%選擇“編校”,“空”為7.53%。
 
  3.87%選擇“其他”,有的填寫“關鍵是要能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不是硬性的任務”,有的填寫攝影、活動策劃等。
 
  12.近八成認為在工作中能發揮自己的才能
 
  在工作中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嗎?64.77%選擇“部分發揮”,15.14%選擇“充分發揮”,兩者合計近八成。12.94%選擇“勉強發揮”,5.11%選擇“很受束縛”,“空”為2.04%。
 
  充電方式與培訓情況
 
  13.充電方式過半為在工作中自學
 
  在工作中通過何種方式學習充電?24.12%選擇“上網瀏覽社會熱點方面的理論分析文章”,19.96%選擇“關注其他同類報紙的報道,自己分析揣摩”,11.33%選擇“閱讀與所跑行業相關專業書籍”,以上都為在工作中自學,合計占55.41%。12.21%選擇“與同行、前輩交流,獲得指導”,8.11%選擇“限于完成工作任務,無暇充電”,2.49%選擇“參加專門的短期培訓”,“空”為20.54%。1.24%選擇了“其他”。
 
  14.四成多平均每年參加1~2次新聞業務培訓
 
  參加新聞業務培訓的情況(包括內部培訓、相關講座和外部培訓,每次半天以上),選擇“平均每年1~2次”的占42.11%,選擇“沒有培訓”的占22.22%,選擇“平均每年3~5次”的占20.54%,選擇“平均每年5次以上”的占14.33%,“空”為0.80%。
 
  15.四成最敬佩60后、70后新聞前輩的專業能力
 
  年輕記者在工作中要向老記者學習。對比接觸的60后、70后新聞前輩,年輕記者最敬佩他們的是什么?40.14%選擇“專業能力”,15.13%選擇“社會責任感”,13.96%選擇“政治素質”,12.57%選擇“職業操守”,0.80%選擇“創新精神”,“空”為15.57%。1.83%選擇“其他”,包括經驗豐富、工作敬業等。

  新聞理想與工作意義
 
  16.四成多選擇用“鐵肩擔道義,寫出引起社會關注的稿件”描述自己的新聞理想
 
  怎樣描述自己的新聞理想?41.81%選擇“鐵肩擔道義,寫出引起社會關注的稿件”,26.17%選擇“做媒體管理者,打造有影響力的媒體”,14.25%選擇“沒有新聞理想”,9.65%選擇“獲得更多新聞獎項(如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省新聞獎等)”,“空”為3.22%。
 
  選擇“其他”的占4.90%,包括參與和記錄自己生活的時代,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更多有益社會、服務民生、引領行業創新的事,掙稿分等。
 
  17.“稿件引起讀者關注和同行的肯定”是最希望獲得的肯定方式
 
  最希望在工作中獲得哪種方式的肯定?56.29%選擇“稿件引起讀者關注和同行的肯定”,22.37%選擇“獲得加薪”,6.58%選擇“獲得職稱晉升”,4.90%選擇“得到職務晉升”,“空”為8.10%。
 
  選擇“其他”的有1.76%,包括幫助受眾解決問題、幫助社會傳播真相、寫出自己滿意的稿子、養家糊口等。
 
  18.八成多認為自己的工作有意義
 
  自己的工作有意義嗎?32.53%認為“很有意義”,50.44%認為“有些意義”,合計超過八成。12.06%認為“意義不大”,1.97%認為“沒有意義”,“空”為3%。
 
  媒體接觸與工作優劣勢
 
  19.近六成主要從新媒體獲取新聞信息
 
  主要從什么渠道獲取新聞信息?23.54%選擇“網站”,21.27%選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12.43%選擇“新聞客戶端”,選擇這三項新媒體渠道的合計占57.24%。8.42%選擇“報紙”,3.51%選擇“電視”,2.56%選擇“廣播”,0.72%選擇“雜志”,“空”為27.55%。
 
  20.四成多認為晚報都市報記者和其他行業人員相比,最大優勢是“能接觸許多新聞資源”
 
  晚報都市報記者和其他行業人員相比,最大優勢是什么?45.10%選擇“能接觸許多新聞資源”,21.71%選擇“能結識很多人”,4.97%選擇“能去很多地方”,3.51%選擇“社會地位高”,2.27%選擇“收入高”,1.97%選擇“工作輕松”,“空”為14.77%。
 
  5.70%選擇“其他”,包括“選題自由度和個人發揮空間大”、“工作能解決戶口”、“時間有彈性”、“受關注的報道更多,貼近民生”、“能做更多有服務意義的事”、“比較苦、磨練人、成長快”等,也有參與調查者認為沒有優勢。
 
  21.近四成認為晚報都市報記者和其他行業人員相比,最大劣勢是“工作繁重,壓力大”
 
  晚報都市報記者和其他行業人員相比,最大劣勢是什么?37.13%選擇“工作繁重,壓力大”,20.39%選擇“收入低”,13.01%選擇“東奔西跑太勞累”,5.26%選擇“個人才能得不到充分鍛煉”,4.61%選擇“社會地位低”,“空”為17.91%。
 
  1.69%選擇“其他”,包括“難有專業積累”、“發展空間小”、“創新不足”、“不穩定”、“休息時間晚”等。
 
  22.三成多認為晚報都市報記者較受社會尊重,五成多認為“一般”
 
  晚報都市報記者受社會尊重嗎?51.10%選擇“一般”,35.67%選擇“較受尊重”,4.61%選擇“很受尊重”,4.09%選擇“被人歧視”,“空”為4.53%。

  晚報都市報的作用與發展前景
 
  23.近三成認為“當地百姓最主要的新聞信息源”是晚報都市報的最大作用
 
  晚報都市報發揮的最大作用是什么?26.55%的選擇“當地百姓最主要的新聞信息源”,19.23%的選擇“及時將所在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方面的信息傳播出去”,19.08%選擇“進行輿論監督”,14.99%選擇“幫助解決當地百姓的日常問題”,3.51%選擇“可有可無”,“空”為16.07%。
 
  0.57%選擇“其他”,包括傳播政治經濟社會信息較權威、為讀者提供娛樂等。
 
  24.四成多認為目前威脅晚報都市報發展的最突出問題是“深度不如專業媒體,速度不如新媒體”
 
  目前威脅晚報都市報發展的最突出問題是什么?42.03%選擇“深度不如專業媒體,速度不如新媒體”,10.60%選擇“管理方式落后”,9.14%選擇“融媒體水平不夠”,7.82%選擇“新聞敲詐、假新聞等造成媒體公信力下降”,5.48%選擇“娛樂化嚴重,格調不高”,4.90%選擇“從業者職業素養不夠”,“空”為17.84%。
 
  2.19%選擇“其他”,包括可選的新聞渠道多,越來越無足輕重;員工薪酬多年不變;輿論監督報道欠缺;娛樂化、社會化不如新媒體等。
 
  25.近五成認為新媒體對晚報都市報發展的最大正面作用是“刺激晚報都市報對報道方式、載體等方面進行改革”
 
  新媒體對晚報都市報發展的最大正面作用是什么?49.20%選擇“刺激晚報都市報對報道方式、載體等方面進行改革”,21.56%選擇“拓展了晚報都市報新聞的發布渠道”,15.42%選擇“擴大了晚報都市報的新聞來源”,“空”為11.92%。
 
  1.90%選擇“其他”,包括增強晚報都市報的服務功能、倒逼改革等。有參與調查者認為:“媒體融合不應只是新聞內容融合,而是整體融合及采用互聯網思維與管理方式,用新媒體開拓渠道,利用晚報都市報優勢資源,提供新聞服務等。”也有參與調查者認為:“新媒體的沖擊讓晚報都市報與時俱進,按新聞傳播規律辦事。紙媒作為被沖擊最嚴重的傳統媒體,必將最先重獲新生。”
 
  26.三成多認為新媒體對晚報都市報發展的最大負面作用是“晚報都市報的內容被無償轉載,成了新媒體的打工者”
 
  新媒體對晚報都市報發展的最大負面作用是什么?34.88%選擇“晚報都市報的內容被無償轉載,成了新媒體的打工者”,26.54%選擇“晚報都市報的盈利模式極大失效”,23.17%選擇“為了拼時效,晚報都市報的新聞報道更浮躁”,“空”為13.58%。
 
  1.83%選擇“其他”,包括晚報都市報讀者流失嚴重、新媒體容易煽動受眾的負面情緒等。有參與調查者認為:“就算沒有新媒體,晚報都市報的盈利模式也是有問題的。投資的項目盈利的不多。目前對于原創內容的保護措施越來越多,可以預見,擁有原創能力的媒體永遠不會失去市場,紙媒更不是新媒體的打工者。”面對新媒體的沖擊,也有參與調查者認為,“晚報都市報被打亂了陣腳,被動迎戰,一邊用舊盈利模式PK新媒體,一邊用采編的優質內容無償給新媒體輸血,如同清政府迎戰八國聯軍”。
 
  27.只有不到兩成認為“寒冬真的來了,比較悲觀”
 
  對于晚報都市報的未來,39.33%選擇“困難是暫時的,晚報都市報還是有前景的,但與黃金時期不可同日而語”,32.32%選擇“借力媒體轉型和融合,能實現突破式發展”,19.74%選擇“寒冬真的來了,比較悲觀”,2.63%“不關心”,“空”為5.98%。

  職業規劃與轉型期待
 
  28.七成多沒計劃離開所在媒體
 
  對于職業生涯的安排,15.13%選擇“現在的媒體很好,沒有計劃離開”,57.02%選擇“暫時沒有離開所在媒體的打算,長遠要看所在媒體發展情況而定”,兩項合計72.15%,超過七成。10.38%選擇“會一直在媒體待下去,但是會在不同的傳統媒體間進行選擇”,7.38%“希望跳槽到新媒體”,5.77%“已經做好打算離開媒體行業”,“空”為4.32%。
 
  29. 如果單位轉型融媒體,仍有兩成多希望在紙媒工作
 
  如果單位轉型融媒體,最希望在哪種媒體形式工作?24.20%選擇“紙媒”,22.22%選擇“新聞客戶端”,21.49%選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17.25%選擇“網站”,“空”為8.92%。
 
  5.92%選擇“其他”,包括黨報、圖書、雜志、電視臺等,也有的寫“只要能發展均可”。

  最喜歡的媒體與業余愛好
 
  30.最喜歡的媒體,提到次數最多的是澎湃新聞
 
  最喜歡的媒體(報紙、電視臺、網站、APP等均可)是哪家?喜歡的原因是什么?以下是提到次數較多的媒體及喜歡的原因:
 
  澎湃新聞。政經新聞做得好;獨家、深度、及時;視野開闊;文風有特點;整合能力出色。
 
  《南方周末》。關注熱點,有深度;專業、耐看;文筆犀利,挖掘深入。
 
  鳳凰網。信息多、及時更新、有深度、全面;簡潔大方,視野開闊(參與調查者對門戶網站的喜愛也延伸到相應的APP)。
 
  《新京報》。調查深入、文章有分量;銳度、硬氣、專業;文娛新聞、時政新聞新鮮、可讀。
 
  網易。頁面簡潔,深度報道有特色;輕松休閑信息全;有態度;“數讀”板塊有意思;資訊快,信息豐富,圖文精彩。
 
  騰訊。界面清晰、新聞快、內容豐富。
 
  《南方都市報》。內容厚實、豐富;新聞視角獨特、言辭豐富;風格清爽,稿件有深度;勇于創新。
 
  新浪。更新及時,信息量大,來源權威。
 
  中央電視臺。權威;沒那么浮躁;策劃有新意;轉型不懈怠;對某些信源擁有壟斷地位。有參與調查者提到央視財經頻道既貼近政策又貼近民生,有深度有廣度;央視新聞頻道24時直播,既有國家大事,也有基層心聲;央視紀錄頻道真實記錄大千世界,畫面很美。
 
  今日頭條。速度快、內容豐富;推送智能;廢話少、能看到關心的東西。
 
  《都市快報》。不煽情、不暴力、溫情;線上線下都是引導者;輕松與深度兼具,向年輕人靠近;都市味濃,貼近生活,閱讀輕松;新聞及時、選題適時、有一定深度;社會新聞多利于百姓;生活味重,圖片版式漂亮,文字簡練。
 
  湖南衛視。輕松快樂;年輕有活力,懂市場懂觀眾;緊跟時代變革,有很多創新欄目。
 
  《人民日報》。權威、文章質量高、引領風尚;深刻。
 
  人民網。內容全面、深刻。
 
  新華網。權威、信息量大。
 
  財新傳媒。有理想、有專業素養;深度、銳度。
 
  《中國青年報》。深度;故事化報道;活潑。
 
  《齊魯晚報》。報道嚴謹,題材多樣,可讀性強。
 
  頭條新聞。及時快速;整合有力。
 
  有不少參與調查者填了自己所在的晚報都市報,對供職的單位很有感情。其他提到的媒體有知乎、《中國新聞周刊》、《北京青年報》、《環球時報》、《人物》、百度新聞、ZAKER、《三聯生活周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縱橫》、“并讀”APP、果殼網、“一個”APP、《體壇周報》、壹讀、“俠客島”微信公眾號、羅輯思維、豆瓣、《東方早報》、《財經》、《參考消息》、中紀委網站、浙江衛視、江蘇衛視、《中國國家地理》、汽車之家、光明網、優酷網、愛奇藝等。
 
  31.業余最喜歡做什么?選擇最多的是閱讀
 
  填寫的分別有閱讀、看電影電視、瀏覽新聞、旅游、健身、刷微博微信、陪家人、思考、社交、做美食、逛街、打游戲、攝影、宅家休息等。

  建  議
 
  對新聞理想、入職原因、壓力狀況、工作意義進行關聯分析,結果如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對自己的新聞理想的描述,選擇“沒有新聞理想”的參與調查者中,入職原因是“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比例為27.69%,感覺工作壓力很大的比例是40.51%,感覺工作沒有意義的比例是6.15%,都高于選擇其他選項的。媒體在招聘人才時,可以擴大選才范圍,選出真正喜歡新聞工作、以新聞為志業的人。如果僅僅將新聞當做一份工作,掙個稿分,對個人來說工作壓力很大,覺得是沒有意義的苦差事,也對媒體發展不利。
 
  調查性報道、時評、社區新聞、各類專副刊等等,晚報都市報在發展中不斷豐富新聞品類、增強對讀者的服務。在目前新的媒體生態下,雖然晚報都市報受到強烈沖擊,但仍是新聞生產的重要力量。既辦好原有的紙質報,又擁有和掌握新媒體的“堅船利炮”,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與新媒體需要圈地吸引新用戶不同,晚報都市報最需要做的是留住老用戶,并用新技術新模式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晚報都市報中不乏有熱情智慧,愿意創新、拓展經營的人,鼓勵他們多創新,甚至做創客,可以生產出更精彩、更有競爭力的媒體產品。
 
  (來源:《青年記者》2015年5月下  執筆:盧文炤)
 
責任編輯:中國夢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晚報都市報記者從業調查

    2015-07-23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