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軍網絡部隊不僅數量龐大,而且逐步走上正規化:上有指揮機關,下有建制部隊,稱得上是體系完整、結構復雜、層次分明、任務明確的作戰實體
隨著近年來中美國家實力對比的變化,圍繞在兩國之間的博弈越發明顯地從陸地、海洋、天空、太空,向號稱“第五領域”的網絡空間延伸。
今年7月,宣布參加美國2016年總統競選的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開始對華“發難”。她指責中國竊取美國商業機密和政府信息,“設法侵入美國境內所有不會移動的東西”。
而在早些時候,美國官員曾妄稱中國是美國一個政府部門的記錄遭遇大規模黑客襲擊的“首要嫌疑人”。
7月6日,當中國全國人大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草案)》全文,并向社會征集意見之際,美國又主動“隔空喊話”:美國會在這份草案征集意見的截止日期8月5日之前,向中國提出美國的相關關切。
明里暗里,美國將其網絡安全“受害者”角色演繹得栩栩如生。這個發展網軍的歷史甚至早于全球互聯網普及時間的頭號超級大國,試圖借此轉移他國對其擁有網絡強國實力的關注。
事實上,據估計,美國網軍的規模已達10萬之眾,攻防兼備、制網權盡在掌握。其在全球發動網絡攻擊時,甚至連西方盟友都不放過。而為鞏固國家信息安全,實現打贏網絡戰爭的戰略目標,美國一直致力于開發和建設“國家網絡靶場”項目。與美元、軍事、空間霸權相比,現今,網絡已經居于美國各項霸權之首。
“網戰受害者”擁有十萬網軍
美軍網絡部隊不僅數量龐大,而且逐步走上正規化:上有指揮機關,下有建制部隊,稱得上是體系完整、結構復雜、層次分明、任務明確的作戰實體
誰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網絡部隊?毫無疑問,答案正是美國。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就最先提出了“網絡戰”的概念。多年來,美國一直根據全球網絡不斷發展的新形勢,不惜投入巨資大力發展網絡部隊。
據美國防務專家喬爾·哈丁2010年的一項評估確認,當時,美軍網絡戰部隊總數已近9萬人,成員包括網絡戰專家、涉足網絡戰的軍人,以及原有的美軍電子戰人員。近年來,美軍網絡戰部隊人數據信已超過10萬人。一位專家指出,美國擁有如此規模龐大的網絡戰大軍,如果一旦需要集中發動攻擊,任何一個國家和機構都將難以承受。
10萬網軍成正規化作戰實體
2013年,據聯合國裁軍研究所一項權威統計,全世界有47個國家宣布組建了網絡戰部隊,67個國家組建了非軍方網絡安全機構。有關報告稱,隨著網絡空間安全威脅的進一步加劇,相關數據還在不斷增加。
相比于美國“老大哥”,眾多國家的網絡部隊只能算“后起之秀”。美國是全球最早將網絡用于實戰的國家,美軍網絡部隊最早建于2002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什,當年簽署了“國家安全第16號總統令”,組建了美軍歷史上首支網絡黑客作戰機構——“網絡戰聯合職能司令部”。同年12月,美國海軍率先成立海軍網絡司令部,隨后空軍和陸軍也相繼建立了相應的網絡部隊。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不久后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正是在他的任上,美軍網絡作戰部隊的發展速度不斷連創新高。2009年5月29日,美國政府公開宣布組建網絡安全辦公室,美軍戰略司令部將征召2000名至4000名士兵組建“特種部隊”,主要任務是對他國的計算機網絡與電子系統進行秘密攻擊。
2009年6月23日,在此基礎上,美軍在戰略司令部成立了網絡司令部,旨在協調網絡安全及指揮網絡戰。有專家認為,組建網絡司令部,表明網絡戰已成為美軍的一項全球性戰略任務和獨立作戰樣式,標志著美軍網絡戰實現了統一指揮,將實行全面攻防作戰。2010年5月,美軍建立的網絡司令部正式運作。
至此,美軍網絡部隊不僅數量龐大,而且逐步走上正規化:上有指揮機關,下有建制部隊,稱得上是體系完整、結構復雜、層次分明、任務明確的作戰實體。
在全球開展“黑客招募行動”
除了建設10萬之眾的龐大網絡部隊,美國還采取多種形式,落實大規模網軍擴編計劃。為招募大量的高素質網絡士兵,多年來,美國一直堅持在全球展開“黑客招募行動”,想方設法以優厚條件吸引全球頂尖的“黑客人才”。前不久,美國公布的《國防部網絡空間戰略》披露,美國將組建133支軍民一體的“網絡空間任務部隊”。還有媒體披露,美海軍將組建一支由40個行動小組組成的網絡特遣隊。
多年前,國際媒體曾披露,1992年誕生的“黑客盛會”堪稱“黑客”大閱兵和大比武,在一年一度的“世界黑客大會”上,每每都有美國政府各部門招聘人員的身影。
全球大公司招聘黑客,為的是商業利益,而美國政府各部門,則完全是出于網絡戰的需要。為招聘特殊人才,美國甚至從監獄釋放具有十分高超黑客技術的刑事犯罪分子。一位不明就里的“黑客”曾公開向媒體感嘆:昨天還是美國政府的“階下囚”,今天就成了美國政府的“座上賓”。
2006年4月,韓國首爾舉行的為期兩天的“黑客競技擂臺”上,美軍沒有任何避諱,在現場等著“挖人”。據報道,當時有來自瑞典、西班牙、美國、意大利、韓國等36名參賽者,組成八個“頂級黑客”小組,顯示其高超的黑客技術。其中,只有那些被各國安全部門列入“重點監控對象”名單的世界頂級黑客,才能躋身決賽選手之列。
美媒還曾披露,2010年8月,美國一個名為“警戒”的網絡組織在出席拉斯維加斯“世界黑客大會”時聲稱,他們作為民間組織,一直與政府有秘密合作,其任務是“通過網絡搜尋線索,以打擊網絡襲擊、恐怖主義和販毒集團為己任”。“警戒”還宣稱,他們在22個國家設有情報收集員,準備擴招1750名“通過審查的志愿者”,“做政府不能做的事”。
將國家間網絡對抗公開化、合法化
吊詭的是,網絡部隊如此發達、如此龐大、如此正規的美國,卻時時刻刻將自己裝扮成“網絡戰受害者”。美國通過各種輿論傳播機器,指責他國向其發動網絡戰,其矛頭全部集中于俄羅斯、中國、伊朗、朝鮮等既定國家。
但據美國中情局前雇員斯諾登曝料,多年來,美國一直對他國實施網絡攻擊和網絡監視,美國網絡戰的內容極為廣泛,包括計算機遠程控制、網絡植入性病毒、黑客攻擊與反攻擊、在線攻擊、離線攻擊等多種先進手段。
據美媒披露,奧巴馬曾在第一個任期內,秘密下令對伊朗核設施發起代號為“奧運會”的網絡攻擊行動。美國有關網絡戰部隊事先在伊朗核設施的計算機系統中,埋下名為“燈塔”的木馬程序,暗中竊取了這些設備的內部運作藍圖。隨后,美國與以色列聯合編制一種復雜的蠕蟲病毒“震網”,利用間諜手段,將病毒送入與互聯網物理隔離的伊朗核設施內網系統。
2008年,被美國網絡部隊植入的計算機病毒發生效力。斯諾登曾對美媒說,當美國對伊朗實施“震網”病毒攻擊時,實際上已經開啟了網絡攻擊的新時代。
斯諾登披露的秘密文件還顯示,美國在全面監視西方國家元首、政府和既定目標對象的同時,還建立其相互合作的“五眼聯盟”情報合作機構,成員有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當然,“五眼聯盟”除進行大規模監聽活動外,還有發動網絡攻擊的項目。據稱,除“五眼聯盟”外,世界上的任何國家和個人,都可能成為它們的攻擊對象。
2015年4月23日,美國國防部發布了新的網絡戰略,用來替換于2011年發布的《網絡空間行動戰略》。有專家分析認為,美國頒布的新的網絡戰略的最新觀點在于,公開明確“以戰止戰”、“先發制人”的作戰思想,堅持強化網絡威懾力量建設,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網絡武器來對付網絡攻擊者。美方表示,之所以實施這樣的網絡作戰戰略,是因為面臨來自中國、俄羅斯、伊朗、朝鮮等國家的嚴重網絡安全威脅。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解釋說,新的網絡戰略展示了美國將對網絡攻擊進行報復的決心,“我們有必要向世界證明,我們將保護自己。”
美國網絡戰新戰略的頒布和實施,已將國家間的網絡對抗公開化和合法化。有專家特別指出,美國的這種做法,將使全球發生網絡戰的風險加大,進而威脅地區與世界和平。
網絡霸權已居美各項霸權之首
目前,全球有13臺域名根服務器,其中,一臺主根服務器和9臺副根服務器都在美國。通過這些根服務器,美國能夠輕易進行全球性情報竊取、網絡監控和攻擊
與美元、軍事、空間霸權相比,現今,網絡已經居于美國各項霸權之首。其突出表現是,在其他各項領域,美國開始喪失或正在喪失在全球的絕對霸權地位,但其網絡霸權卻繼續得以鞏固。包括美國學者在內的分析家認為,至少在未來五年左右,美國的絕對網絡霸權地位不會發生動搖。
網絡霸權一枝獨秀
毫無疑問,美元等霸權的相對式微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由于美國連續采用狂印美元方式,促使美元大幅度貶值,美元的霸權地位遭到前所未有的質疑和挑戰。
相應的,由于美國財政緊縮和新興國家軍事力量的崛起,美國軍事霸權地位受到的挑戰也越來越明顯,特別是,當今世界具有多個遠程核打擊國家,其中,俄羅斯、中國威懾力量不容美國小覷,核大國之間的相互摧毀能力形成了均勢,這是多年來保持世界和平和地區和平的關鍵所在。
盡管美國一直實行前沿部署的軍事方針,在全球各地建立軍事基地,扼制了戰略性的海洋通道,或者部署了海軍、空軍等突襲部隊,但是,現在美國不得不處于收縮態勢。而在尖端武器制造領域,美國企圖保持領先他國一至兩個代差的愿望已經發生變化,在許多尖端武器研制領域,美國難以保持一家獨大的地位。
此外在空間領域,美國依然強大,但是美國的空間力量受到經費投入有限的影響,某些關鍵性科研項目研究和試驗受阻,而歐盟、俄羅斯、中國在空間領域對美奮起直追。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國在空間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突破,過去美國的明顯和絕對的壓倒性優勢已經難以長期保持下去。
然而,無論別的國家在上述三大領域如何加速追趕,美國在網絡領域顯示的霸權地位至今有增無減。
自從美國發明互聯網,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推行“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以來,美國的網絡技術——突破引領發展方向的前沿技術、可能影響競爭格局的核心關鍵技術等,一直處于壓倒性的優勢地位。從斯諾登揭秘的“棱鏡門”事件中,人們不難看出,美國憑借強大的技術優勢和基礎建設優勢,完全控制了全球網絡的硬件和軟件,具有完全監控世界和打擊其它任何國家的強大網絡作戰能力。
作為互聯網發源地,全球所有聯接互聯網的計算機,必須通過由美國相關公司制訂的域名規則和系統才能與服務器相接。目前,全球有13臺域名根服務器,一臺為主根服務器設在美國。其余12臺副根服務器中,9臺也設在美國,剩下3臺分別在英國、瑞典和日本。從理論上說,美國通過根服務器,能夠輕易地進行全球性情報竊取、網絡監控和攻擊。因此,美國可謂牢牢控制著全球互聯網的“總開關”,成為網絡世界天生的“國王”和“霸主”。
通過提供技術支持掌控他國電腦
由于一直是全球信息技術最發達的國家,如今全球各國和各地區廣泛使用的計算機基礎芯片、基礎軟件等,全部由美國主導或研發。網絡使用的計算機、微型計算機、服務器,甚至許多大型機等,也都采用美國技術。全球領先的信息公司如微軟、英特爾、思科等眾多美國互聯網企業,一直被美國政府直接或間接控制。
這些美國互聯網公司與美國政府的關系,早在2008年爆發的微軟“黑屏事件”中就有充分的體現。2008年10月20日,“微軟中國”發布正式聲明,宣稱將在中國推行Windows和Office的正版增值計劃。而根據這一計劃,使用未通過正版驗證的Windows XP系統的計算機,桌面將會變為黑色。“微軟中國”聲稱,這并非一般意義上的“黑屏”,不會影響計算機的正常運行,
然而,這一事件卻表明,美國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在必要時可完全控制或癱瘓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相關計算機。后來,美國“棱鏡”計劃被曝光后,微軟公司不得不公開承認,美國政府的確曾向其索要過來自全世界的大量計算機用戶的數據。
此外,美國對自己生產的信息產品,有著非常強的掌控能力和追蹤能力。比如,中國的一個軟件研究機構曾研制一個嵌入式控制系統,其中,僅采用了一個美國生產的高端芯片,為了測試其安全程度,這個科研機構沒有安裝操作系統。但即便如此,他們在后來的調試分析中仍發現,美國的芯片在啟動過程中,一直根據事前設定的程序,暗中向美國一個服務器自動發送IP登記請求信息以及其它信息。
如今,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在關鍵業務部門使用的大型計算機,必須依靠美國的生產廠商提供維護和技術支持。美國公司正是通過這種背后的服務,設置或安裝不為人知的“后門”,令對手防不勝防。
觀察:發展中國家不能坐以待斃
發展中國家應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對網絡戰相關的理論研究、技術研發、編制調整、人才培養、經費投入等方面給予更高的重視
早在數年前,美國為信息化戰爭而建設國家網絡靶場的經驗引起一些國家的高度重視——英國、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紛紛借鑒美國經驗,先后啟動國家網絡靶場建設。然而,這一緊迫形勢卻尚未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中引起足夠的重視,個別國家網絡靶場建設至多處于起步階段。無論在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還是靶場基礎理論研究、網絡空間安全風險評估研究等方面,都與世界先進國家存在明顯差距。
應該看到,一方面,網絡戰技術可以攻擊敵對計算機系統及其網絡,達成對關鍵節點的破壞,導致其網絡癱瘓,以削弱整體作戰能力的發揮。另一方面,可以保護己方系統及其網絡的安全暢通,為信息戰提供必要的支撐。
這主要源自于網絡戰具有更大的隱蔽性與突然性。由于計算機系統及其網絡一般處于開放與運行狀態,網絡攻擊可以根據作戰要求隨時展開,而且,它不像常規作戰那樣,因為動用各種裝備與人員而及早暴露企圖。網絡戰可以在無聲無息、沒有硝煙的網絡戰場上,悄悄地、突然發動網絡攻擊,達成意想不到的戰果,使得對手無法設防。
同時,網絡戰具有更高的效費比。相比常規的火力作戰,網絡戰使用的裝備及其技術成本較低,但作戰效果卻遠超過常規戰。
為彌補在網絡戰方面的先天不足,發展中國家在信息化建設中,需要充分認清網絡戰的特殊地位與作用,尤其不能按照常規武器裝備的發展思路。在網絡戰裝備技術的發展和投入上,發展中國家應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對網絡戰相關的理論研究、技術研發、編制調整、人才培養、經費投入等方面給予更高的重視。
就目前而言,一些發展中國家已具備一定的網絡戰能力,在“網絡偵察”和“網絡防御”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沒有納入一個統一的管理協調機構,也沒有形成有效的協作機制。因此,在網絡戰領域,實際上尚未形成整體的合力和完整體系。比如,有的國家有若干個不同的職能部門承擔網絡戰能力建設任務,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事實上的交叉與重復現象,在統籌謀劃和統一進行網絡戰裝備和人才建設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
從美軍網絡戰能力建設的實踐和經驗可以看出,進行網絡戰能力建設首先要有一個統攬全局的宏觀頂層設計,頂層設計應該在國家戰略和軍事戰略的指導下“自上而下”進行,從網絡戰作戰理論、武器裝備、編制體系、綜合保障、作戰訓練、人才培養和基礎設施、軍民融合等方面進行頂層規劃,傳統的“條塊分割”思維模式和“各自為政”的行事作風不能適應網絡戰能力建設的需要。
除此之外,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資金問題。據悉,當初美國的“國家網絡靶場”計劃預算為300億美元,盡管相關計劃公布后備受各界爭議和質疑,然而,美國專家卻認為,即使以美軍的財力與技術水準,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預定設計目標。相比較而言,在這方面,發展中國家有先天不足,普遍面臨資金困難,未來建設成熟和先進的國家網絡靶場任重道遠。
“新曼哈頓工程”:美國家網絡靶場已啟動多年
美國國家級網絡靶場的建設目標是,模擬真實的網絡攻防作戰提供虛擬環境,針對敵對電子攻擊和網絡攻擊等電子作戰手段進行試驗,以實現網絡戰能力的重大變革,以打贏在未來現代化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網絡戰爭
為鞏固國家信息安全,實現打贏網絡戰爭的戰略目標,美國一直致力于開發和建設“國家網絡靶場”項目。就在今年1月5日,《美國海上力量》雜志報道說,前不久,美國海軍陸戰隊開展了代號為“大膽美洲鱷魚”的演習,測試了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研制的模擬實戰場景的戰術網絡靶場。這里的“戰術網絡靶場”包括網絡、通信、傳感器、無人系統和增強現實技術,而這只是美國國家網絡靶場的一小部分。
作為國家網絡安全綜合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建設多年的國家級網絡靶場,被稱為新世紀的“曼哈頓工程”。這一工程旨在保持美國在全球的網絡霸權,使其在當今正在發生和未來仍會不斷發生的網絡戰中居絕對主動地位。
美國國會直接下達的唯一項目
事實上,早在多年前,美國就著手建設國家網絡靶場。
作為全球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和最龐大的信息系統,對信息網絡的依賴性最大,對信息安全的關注也最多。據美國有關部門公布的數字表明,美國每年因網絡安全造成的損失達170億美元以上。2001年遭受“9·11”恐怖襲擊后,美國全面加強了對網絡在內的“非對稱戰爭”的研究和關注,越來越重視信息系統安全,堅持把確保信息系統安全,列為國家安全戰略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采取一系列旨在加強網絡基礎架構保密安全方面的政策措施。
正是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美國提出了“國家網絡安全計劃”,其中,包括建設國家級網絡靶場。據悉,這一項目是自20世紀50年代實施“人造地球衛星計劃”以來,由美國國會向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直接下達的唯一項目,可見其重要性。
據美國有關部門公布的消息說,國家級網絡靶場的建設目標是,模擬真實的網絡攻防作戰提供虛擬環境,針對敵對電子攻擊和網絡攻擊等電子作戰手段進行試驗,以實現網絡戰能力的重大變革,以打贏在未來現代化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網絡戰爭。
為使虛擬網絡環境適應網絡戰要求,2008年5月1日,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發布關于展開國家網絡靶場項目研發工作的公告,強調網絡空間是美國經濟、關鍵設施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對于國家力量和影響至關重要。為此,美國高度重視研發以網絡為中心的自動化指揮系統和網絡攻防對抗裝備,推進網絡中心戰能力建設。
就在2009年1月8日,時任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第54號國家安全總統令和第23號國土安全總統令,要求美國政府所有與安全有關的部門,包括國土安全部、國家安全局等,都參與到實施“國家網絡安全綜合計劃”中來。其中,明確指出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任務是組建“國家網絡靶場”——為美國防部模擬真實的網絡攻防作戰提供虛擬環境,并針對敵對電子攻擊和網絡攻擊等電子作戰手段進行試驗。
虛擬實戰與“蜜罐”系統
對于美國來說,建設國家級網絡靶場可謂一項長期的戰略計劃,完全可與當年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相提并論。
由于這一計劃十分重要和巨大,美國政府決定將由多個部門參加和分步驟實施。據美國媒體披露,這一項目建設分四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為期6個月,主要目標是進行靶場的初步概念設計,形成詳細的工程計劃和系統演示驗證計劃,并制訂實施方案;第二階段選定承包商,建立并交付靶場原型;第三階段交付基礎設施,進行靶場管理和試驗管理;第四階段是運行,承包商應做好將“國家網絡靶場”作為國家研究與開發資源予以運行的各項技術準備。
在建設國家網絡靶場的同時,美國十分重視相關的人才建設。美國科學基金會每年都以專款獎學金資助全美信息安全人才的培養,以適應國家網絡靶場及網絡戰的人才和技術需要。
在此基礎上建設而成的國家網絡靶場呈現出多種特征。從行業領域來看,它的核心是涵蓋政府、國防、金融、電信和工業等領域,以滿足其網絡空間基礎設施安全體系建設與科研試驗應用需求。而在任務領域上,通過國家網絡靶場的頂層設計與體系建設,國家網絡靶場進一步完成網絡空間安全體規劃能力測試評估、產品研發試驗、產品安全性論證和人才教育培養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應用領域,它可為各類用戶提供一系列網絡化聯合應用,包括支撐國家基礎設施安全防護體系建設、自主可控軟硬件安全性測試、技術和服務安全性審查和下一代網絡與大數據安全研究等。
美國專家認為,多年來,全球網絡安全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缺乏在可控環境中進行有效模擬的平臺,而實戰要求這種平臺必須足夠大,能夠提供真實的模擬環境,同時,又要十分靈活,能夠制造各種可能遭遇的網絡攻擊場景。為此,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建立的網絡實驗室,在路由器、交換機、服務器、防火墻、監測設備、無線系統等各方面都盡可能重現真實互聯網,網絡戰人員可以方便地在這個環境中反復演練入侵和防御手段,把攻擊和防御日志生成報表,便于學習和總結。
在當今世界的“陸、海、空、天、電(磁)、網(絡)”六大戰場中,網絡戰場已成實際上與社會生活關系最緊密和最直接的戰場之一,為在這個新的戰爭空間中占據主動,網絡攻防的仿真模擬已成為各國訓練“網絡戰士”的一種重要方式。
在網絡世界一直居領先和霸權地位的美軍,率先建立了專門實驗室,由灰網、黃網、黑網、綠網四個子網絡組成,通過各種攻防工具、攻防思路在虛擬實戰環境的運用,使官兵靈活掌握網絡實戰能力。美國專家披露,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存在于現實網絡中的實驗室,被稱為“蜜罐”系統。“蜜罐”技術通過在互聯網上布置一些作為誘餌的主機,如同蜜罐招引昆蟲一樣,誘使攻擊者進行攻擊,從而幫助網絡戰人員研究攻擊方式。
一種可用于網絡安全測試的國家資源
據悉,美國國家網絡靶場可以仿真對手隱藏于嘈雜、密集電磁頻譜中的通信信號,這是當今數字領域的戰場之一。
在有關演習中,美國海軍第二陸戰隊遠征部隊,在城市作戰背景下利用網絡、通信、傳感器、無人系統和增強現實技術組合,協調網絡戰和電子戰行動支持更大規模軍事行動。
經過實踐檢驗,美國海軍陸戰隊“信息企業戰略”呼吁,必須開發現實作戰環境中培訓網絡人員的技術,指揮官計劃使用戰術網絡靶場提高聯合信息作戰靶場的能力。這一經驗和做法在美全軍中得到重視和推廣,多年來,美國全軍作戰指揮官使用聯合信息作戰靶場測試、計劃和評估信息戰,從事通信情報的海軍陸戰隊員監控、攔截并解讀無線電和雷達信號。
就在前不久美軍舉行的“大膽美洲鱷魚”演習中,其戰術網絡靶場測試展示的技術為通信情報/網絡增強現實眼鏡(海軍研究辦公室遠征機動戰和反恐部門與技術方案項目聯合研制),演習人員無需信息超載便可開展信息戰,增強現實眼鏡將相關信息呈現在作戰人員面前,以便其開展網絡戰,同時,感知戰場周圍環境并操作武器系統。
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戰術網絡特別項目官員克里斯蒂安·費茨帕特里克稱,美軍戰術網絡靶場的目標是,將網絡空間訓練擴展至無線電頻率物理環境,更好地整合信息能力與傳統作戰,支持具有戰術優勢的任務目標,未來海軍陸戰隊所有基地的城市作戰培訓靶場,都將具備通信情報和網絡戰中海軍士兵動態和全頻譜訓練的能力。
從美國媒體披露的信息看,美國國家網絡靶場現已成為一種測試涉密與非涉密網絡項目的國家資源;獲得授權進行網絡試驗的政府及政府資助的測試組織,可與國家網絡靶場執行機構協調,安排靶場時間與資源。
此外,美國國家網絡靶場還可以為特定試驗分配資源,從而建立起試驗平臺;國家網絡靶場支持多任務測試、同步測試、單元等測試及測試平臺,但是,出于保密和節約等原因,有關的一切測試工作完成后,國家網絡靶場將清理、拆除測試平臺,以便靶場回收所用資源。
責任編輯:中國夢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