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兩會”新聞密集,不知是否有人留意過這段央視《兩會面對面》的采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面對鏡頭坦言,拿經費的時候,總有人喜歡問……
中國人去月球干什么?
要知道,72歲的葉培建是嫦娥系列各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
他說,早在2007年,他們就有了探測火星的想法,如果當時好好規劃,最晚2013年,我國就能奔向火星了。
然而直到現在,我國也未能成功探測火星。葉培建解釋說,這是因為當年“匯報不同意”。
專家說話不算數,機關說的算數,一百個專家論證的東西不如一個處長說話算數。
一個處長就能問倒科學家:去月球干什么?GDP能占多少
葉培建很無奈:能不能不要再問我們這些問題了?
宇宙就是個海洋,我們現在能去我們不去,后人要怪我們。別人去了,別人占下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這一條理由就夠了。
所以,2017年兩會,他的提案是,希望能建立一個國家體制,一旦論證好了,國家批準了,就不要再問為什么。
探測火星的窗口期十分苛刻,26個月才有一次。
葉培建說,我們已經丟失了2013年的窗口,也失去了2015年的窗口,也不可能在2018年探測火星,絕對不能夠再失去2020年的窗口。
視頻在這里(第20秒起)↓
好燃!這是一位老科學家的雄心壯志。
但接下來,這位心直口快的硬漢卻說著說著哽咽了……
他講述了一段在200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國家戰略衛星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
葉培建說,當年這顆戰略衛星上天以后,是繞著地球一圈圈轉的。第一圈和第二圈都表現很好,但是在繞第三圈時,衛星就出中國了,還失去了信號,“最后一個收到信號的是我們的喀什站”。
當時他和幾個主任設計師在車上得知衛星出問題之后,葉培建說,當時的心情就是“希望那個車從山上掉下去,把自己摔死”,因為這顆衛星比自己的命還重要,“摔下去我是烈士,衛星丟了我無法交代。”
后來的結果是圓滿的,經過葉培建一行人的努力,最終順利找回了衛星解決了問題。
他講述這段故事,想說明沒有這種責任心,很多事情是做不好的。
他又舉了兩個例子,比如說一條河污染了,縣長住在縣城里,難道會看不見嗎?
再比如販賣人口問題,村子里多了兒童和姑娘,村黨支部會不知道嗎?
他借此來說明,領導干部是需要有作為,不作為是不行的。而在有作為的基礎上,還需要早作為。
葉培建說當年在發射嫦娥一號之前,他就已經想好了所有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葉培建用這樣的標準去要求普通的管理者、政府各級的管理者,是不是會顯得有些苛刻呢?
葉培建答說,一點也不苛刻。“我們是專業工作者,只影響一個局部。而一個縣政府,一個市政府,影響卻是一大片。”
視頻在這里↓
向葉培建院士致敬!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