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召開的全省職稱工作會議透露,我省將加快推進職稱制度分類改革,在今后的評審中,堅持以能力和業績為重點,引導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參與職稱評審。
外語不作為評審必要條件
針對不同行業、專業特點,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
對教育、衛生、文化、科研、體育、新聞、農業等以提供公共服務為主的系列實行評聘結合,在結構比例和崗位限額內進行職稱評聘;
對經濟、會計、統計、審計、律師、公證、工藝美術等社會化程度較高的系列實行評聘分開,實行社會化的水平評價。
高校教師不再采用單一的評價標準,而是分為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并重型和推廣服務型三大類,分別設置不同的評審條件,進一步下放高校自主評審權,逐步推行“以聘代評”。衛生計生系列職稱評審實行分級分層評價,對基層衛生計生專業技術人員外語、論文、科研不作硬性要求,提高履行崗位職責能力和工作實績的權重,把病案病例、技術報告等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內容。
自去年我省對在野外和基層一線等13類人員實行職稱外語免試后,今年,我省又加大了政策調整力度,不再將職稱外語作為職稱評審的必要條件。
暢通職稱評聘“綠色通道”
會議提出,要進一步加大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的政策傾斜力度↓↓
對城鎮學校和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晉升高級職稱,要求必須有一年以上在基層工作或支教、支醫經歷;
專業技術人員在副高級及以下職稱評審時,可結合基層工作實際適當傾斜,淡化論文論著要求,把在基層工作的技術總結、技術報告等納入評審范疇。
今年,我省進一步暢通職稱評聘“綠色通道”,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業績特別突出的專業技術人才、基層一線急需緊缺人才等,可不受單位專業技術結構比例、最高等級和崗位數額限制,評聘相應專業技術職務。
評價領域拓展到新產業、新業態
今后,我省職稱工作重心將加快轉移到為全省重大發展戰略服務、為非公經濟發展服務、為新興行業發展服務上來,將人才評價標準拓展到新產業、新業態中。
自然科研系列評價標準更強化科研成果轉化,把評審人在創新創造等工作中取得的業績及其經濟社會效益等作為重要條件,通過職稱評審引導科研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融合。
早在07年,就有一部分人免考職稱外語
近年來,我省在職稱工作服務人才發展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少改革舉措走在全國前列。
早在2007年,我省就曾明確規定:年齡50周歲以上的人員,在鄉鎮以下基層單位工作的人員等13類特殊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可免考職稱外語。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